酒泉子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18 07:51: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酒泉子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酒泉子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1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潘阆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

  B.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C.下片开头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弄潮情景,表现了弄潮健儿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水喜不自胜的情状。

  D.结尾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16.柳永《望海潮》中也曾写到钱塘江的胜景,“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和《望海潮》中描写钱塘江水的诗句相比,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5.C “表现了弄潮健儿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水喜不自胜的情状”错,下片开头两句是描写弄潮儿搏击风浪、英勇无畏、履险如夷、身手不凡,表现了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16.相同点:两首诗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潘诗把潮声比作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柳诗把潮水卷起的浪花比作洁白的霜雪。(2分)

  不同点:柳诗从视觉角度,表现钱塘江水的澎湃和浩荡;潘诗用夸张手法、从听觉角度,描写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突出江潮涌动的排山倒海之势以及涨潮时声势震人的壮观宏伟。(一点2分,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

酒泉子阅读答案2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阅读训练】

  (1)作者选择了____、_____、______等景色,写眼见,写耳闻。

  ((钓鱼舟 笛声 白鸟))

  (2)____两字从长忆转到现实。_____不仅呼应上片的钓鱼舟,而且表现了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 (闲整 钓鱼竿)

  (3)下片的_____与_____相呼应,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依约 忽惊起)

  (4)有人说长忆西湖中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另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

  (5)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起手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6、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在描写景物方面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3分)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以白描的手法,声形并茂地描绘出空灵苍茫的西湖美景。(3分)

  7、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1分)从自己凭栏看见别人的渔舟,勾勒出钓翁隐士出没的烟波浩渺辽阔苍茫的背景。(2分)到后来说自己要亲自去钓,意境更深一层,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流露出欲归隐湖上的情感。(2分)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阅读练习二:

  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通过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表达了对此境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欲归隐湖上的情感。(3分)

  2.①虚实结合。起首两句(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分)

  ②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虚实结合。

  阅读练习三

  1.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分)

  参考答案

  1.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2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1分)

  2.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翻译

  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岛屿上的秋景分外秀丽。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隐约的笛声,被突然惊起的白色鸟排成行掠水飞过。自从离开那里闲来没事就整理我的钓鱼竿,准备到那云水寒处钓鱼。

  赏析

  这首词是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作者抒写了对西湖风景的美好回忆,表现作者出尘的思想。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宋杨湜《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一斑。

酒泉子阅读答案3

  酒泉子潘阆①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注〗 ①潘阆(?~1009)酒泉子

  潘阆①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注〗①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②三竺: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③白猿: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畜养过一头白猿。

  (1)词人“长忆西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分析。(3分)

  (2)词的'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主要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0.(7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1)①西山风景优美,名胜众多,可以游玩赏乐;②此处气候凉爽,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适合休憩游玩;③此处可追缅高僧慧理,慰藉自己隐居湖山的愿望。(3分,3个要点,每对一个得1分。)

  (2)运用对比手法(1分),西山的画图无法与真正的山峰相比(1分),突出西山的灵姿秀气(1分),表达自己对这一片美景的赞赏和喜爱(或不能隐于山林的遗憾也可)(1分)。(手法答“反衬”“虚实结合”“借物抒情(怀)”,分析得当也可)(4分)

酒泉子阅读答案4

  《酒泉子·买得杏花》是唐代诗评家的词作。此词感时伤世,借花抒怀,由种花、赏花、惜花,写得祝告东风,乞驻春光护花,寄寓了忧国之思。全词写得意诗情,耐人寻味。

  酒泉子·买得杏花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①。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②,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③。

  ①坼(chè):裂开。

  ②旋:俄顷之间。

  ③从容:舒缓,不急进。[2]

  (1)的《扬州慢》中有“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诗句,这首词上片中的哪一句与其表达技巧相同?请简析。(4分)

  (2)赏析下片三个“旋”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十载归来方始坼。(2分)都使用了移情(答“拟人”亦可得分)手法,作者赋予杏花以灵性,说它好像等候自己,现在专为其开放,由此表现诗人对杏花的喜爱之情。(2分)

  (2)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2分)这里既有之感,又有人生迟暮之叹。(2分)

  创作背景

  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攻入长安,唐僖宗奔蜀。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其时司空图入世之心未泯,突然遭此大变故,感到十分愕然,产生很多感慨。

  赏析

  上片叙事。首两句叙栽种杏花的经过。接着两句,一是说杏花在园中的位置适中,使人感到它在主人的`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二是说盛开的杏花喷红溢艳,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上片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喻了。

  下片主要抒发感慨。三个“旋”字,把花开花落花空三个阶段飞快扫过,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悲物也是悲己,并有惜时之意,表明作者尚有所待。明知满枝红杏“旋开旋落旋成空”,却依然从容酹酒,遥祝东风,愿留春光暂驻。最后三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字字为焦虑、忧思所浸渍。

酒泉子阅读答案5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⑴来疑沧海尽成空:___ __

  ⑵万面鼓声中:______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品以忆潮开始,以梦境结束,把自己置身于观潮的人流中,使全词结构浑然一体。

  B.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雄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表现大自然的伟力。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词句更富有动感。

  D.“别来几向梦中看”句表现了作者梦醒后尚感钱江潮涌的惊心动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15.上阕描绘了 的生动画面,下阕写出了 的壮丽奇观,全词洋溢着伟大自然的美感和和拼搏奋进的激情。(2分)

  16.“满郭人争江上望”句中“争”和“梦觉尚心寒”中“寒”等词用得好,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3.(2分)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钱江潮涌仿佛倾尽了整个沧海之水、碧浪滔天的气势。(1分)⑵将潮声比作鼓声,渲染出了潮水如“万面鼓声”轰鸣的汹涌澎湃的气势。(1分)

  14.(2分)C(用写实的方法表现弄潮儿身手不凡的英姿。)

  15.(2分) 观潮 弄潮(各1分,从上下两阕的首句来领会。)

  16.(2分)“争”生动表现了人们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盼潮到来的急切心情,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作铺垫。“寒”化实为虚,将种种惊险壮观的景象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描摹心理,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并间接表现观潮的惊心动魄,与上文实写观潮相呼应。

酒泉子阅读答案6

  瑞鹧鸪·观潮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①醉,齐声争唱浪婆②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③曲?尊前还唱使君④诗。

  酒泉子·长忆观潮

  ⑤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山简,晋时人,好酒。②浪婆,波浪之神。③底,什么。④使君,指杭州大守陈襄,诗人。是日作者与之同游。⑤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杭州,得观钱塘江潮。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词善于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代人,如“小红旗”实指“踏浪儿”,二者前后相互辉映,相互补充。

  B. 第一首词“西兴渡口”两句,通过描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等静态景物,暗示钱塘江已退潮,用笔精练含蓄。

  C. 第二首词“沧海尽成空”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潮波澜壮阔的.场面,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

  D. 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16. 两首词都塑造了弄潮儿的形象,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15. C “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该句描写了观潮盛况,抒发了词人对钱塘江涌潮的赞美之情。

  16. (1)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2)潘词塑造弄潮儿,塑造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健儿,是为了赞美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酒泉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酒泉子·空碛无边》阅读答案及赏析07-07

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阅读答案附赏析06-13

苏轼《瑞鹧鸪·观潮》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阅读答案06-19

酒泉子的改写11-10

《子衿》阅读答案11-03

《父与子》阅读及答案06-23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09-24

改写酒泉子作文11-02

改写酒泉子作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