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阅读理解

时间:2023-09-28 15:21:02 宗泽 阅读理解 我要投稿

灯笼阅读理解

  在各个领域,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试卷,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卷。那么一般好的试卷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灯笼阅读理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灯笼阅读理解

  灯笼阅读理解

  开在夜晚的灯笼花

  〔日〕川端康成

  前方河堤的尽头,一簇簇可爱的五彩灯笼的火光在摇曳,好像寂静的村庄在庆祝五谷神节。不到近处,也可以明白那是孩子们在河堤的草丛中捕捉虫子,足有二十个灯笼。一个个灯笼,不仅放出红黄蓝绿紫的光彩,而且每个灯笼都可以放出五光十色。有些小巧的红灯笼,像是在商店里买来的。但是,更多的可爱的四方灯笼都是孩子们自己精心设计,亲手制作的。二十个孩子聚集在这静悄悄的河堤上,摇晃着美丽的灯笼。此情此景,多么像一篇童话啊!

  原来,一天夜里,镇上一个男孩在河堤上听见了虫声,第二天晚上,他买了一个灯笼,打着它去寻觅鸣虫的所在。第三天,就来了两个孩子。新来的孩子买不起灯笼,找来个小纸盒,将前后剪掉,糊上薄纸,在盒底立了一根蜡烛,顶上系上一根绳子,自制了一个“灯笼”。孩子增至五人,后来又增至七人。他们学会了在剪好的纸盒上糊上采光薄纸,画了绚丽多彩的画。这些聪颖的小美术家们还在纸盒上开了许多小洞,有圆的、三角的、菱形的,还有树叶形的。一个个不同形状的小亮洞,涂上了不同的颜色。还有的孩子在同一个灯笼上装饰了圆的、菱形的、红的、绿的花样。

  买灯笼的孩子扔掉了店里可以买到的没有特色的灯笼,提着自制灯笼的孩子也扔掉了设计简单的灯笼。昨晚提过的灯笼是透亮的花样,第二天孩子们就不满足了。白天他们又找来纸盒、纸、画笔、剪刀、小刀和浆糊,一心创作日新月异的灯笼。大概他们心中在想:我的灯笼啊,做得最珍奇、最美丽的!

  四方灯笼剪成古代灯笼的式样。不仅剪出花样,而且在上面刻上诸如“吉彦”、“绫子”等制作者的名字。这与在红灯笼上画画不一样,它是把厚纸盒挖了小洞,然后贴上薄纸,烛光只能通过这些挖开的花样小洞照射出来,造成花样的色彩和形状。这二十个灯笼,照亮了草丛。

  1、词句摘抄:

  (1)请从文中摘抄两个描摹灯笼的四字短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文中摘抄一个能够表现孩子们好强心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孩子们的特点。

  这是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3、假如你也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制作的灯笼是怎样的?请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加以描摹。(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五光十色 绚丽多彩 日新月异 (答出任意两个词语即可。)

  (2)第三段的四个句子任选一句即可。

  2、示例:聪明活泼、心灵手巧、积极进取、热爱自然等。(符合文意即可。)

  3、示例:我们的灯笼是竹篾扎的架子,外表糊着采光薄纸,薄纸上贴着我设计的剪纸。一面是只憨态可掬的兔子,另一面则是一匹昂首嘶鸣的骏马。里面点上蜡烛,格外美丽。(符合要求即可。)

  灯笼阅读理解

  灯笼红

  牛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普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晚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的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餐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非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快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22.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6分)

  23.结合上下文,解释文末画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2)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能力。

  24.结合全文,归纳出曾祖母的性格特征。(4分)

  2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22.为了表现“我”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1)曾祖母无疾而终;(2)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3)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答对一件事给2分,共6分)

  23.(1)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曾祖母的去逝,同时表明正是大自然滋养了曾祖母的朴实、平凡,并让她宁静而安详地走完了她一生,了无遗憾与挂碍。(意近即可,3分)

  (2)曾祖母像“灯笼红”香瓜一样,经过时间的历练,拥有灵秀而美好的心灵,而世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又红又甜”的美好心灵而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并且生生不息。这句话赞美了和曾祖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世界因他们而精彩。(意近即可,3分)

  24.①历尽艰难,心灵却“又红又甜”。

  ②对晚辈充满了无限的慈爱。

  ③平凡淳朴善良。

  ④年轻时刚烈,晚年却异常温厚、仁慈、安静。(意近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25.因为“灯笼红”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答到“灯笼红”香瓜与曾祖母的相似点给4分,揭示出题目的象征义给2分,共6分)

  灯笼阅读理解

  雨夜的红灯笼

  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白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林老师,你真的要走?”“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精光。黑暗中,老黑叔静静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莫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竞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黑叔,您回吧!下着雨,小心着凉了。”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不成功便成仁!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林咬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终于,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这在山村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这回你还走吗?林老师?!”

  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这句话?(4分)

  2、文中的“林”主要的形象特征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本文是写山区教育的,但不以“山区教育”为标题,而以“雨夜的红灯笼”为标题,为什么?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4分)他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1分)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1分)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1分)但是他的心会一直留在这里。(1分)

  2.(5分)林是一位援教老师,他在艰苦的环境里教书已经好几年了。(1分)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并带来了十几位老师。(1分)他还把眼光投向“别的地方”,要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1分)说明他的心一直扑在山村教育事业上,具有无私奉献精神。(2分)

  3.(6分)“雨夜的红灯笼”有引人前行、照明道路的作用,(1分)还象征了乡亲们的热情和希望,意蕴丰富。(2分)正是乡亲们在雨夜打着红灯笼来送他,使他受到感动,终于在三年后回来了。(1分)如果以“山区教育”为标题,则缺少文学色彩,太直太露。(2分)

【灯笼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灯笼阅读理解02-22

散步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散步阅读理解12-10

黑白阅读理解答案 黑白阅读理解12-13

静阅读理解答案沈从文 静阅读理解12-10

唤醒阅读理解08-06

画匠阅读理解05-01

庄重阅读理解05-01

阅读理解指导04-30

教诲阅读理解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