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试卷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试卷
在学习、工作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卷,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究竟学到了什么?需要试卷来帮我们检验。还在为找参考试卷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试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课外阅读。
换伞
早晨,天下着雨,街边的一家点心店门前挤满了人,我也撑着伞,排在买早点的行列中。
好容易轮到我买了。我收下雨伞,靠在柜台边,买了点心,匆忙间顺手抓起柜台边的一把雨伞抽身退了出来,撑开伞,扎进了雨帘。
我正在匆匆赶路,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等一等!”雨声夹喊声,是喊我吗?回头一看,一把黑布伞穿过透明的雨丝,向我急速地移动着。
雨伞移到我身边便停住了,伞一斜,露出一张秀气的脸。大哥哥你把伞拿错了这把才是你的我这才发觉自己的伞在她的手里——那是前不久才买的。
“大哥哥,我的伞面已经打补丁了,给。”甜甜的声音有点醉人。
我撑着自己的伞继续赶路,一滴雨点落在我的唇边。呦,甜滋滋的,像蜜一样甜,一直甜到我心里。
1.在第四自然段的空白处加标点。
2.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按照顺序写的。先写,再写,最后写。
3.短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抓住了“我”的()进行描写。
A.肖像
B.动作
C.语言
D.神态
E.心理活动
4.短文中作者重点对(________)这个人物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
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声音的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的转折
6.文中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什么?把你自己的见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外出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她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就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伤心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时,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一见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结金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两个句子。
3.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________之称。
4.从本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祝英台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章,完成相关练习。
让爱有释放的地方
程刚
①到邻近城市出一趟短差,乘最早的一趟火车。车上都是早起到钢厂上班的工人,好多人都坐在座位上昏昏地睡着。一个男的来回在车厢里溜着,形迹可疑,我有点担心。
②旁边一个女孩把包放在桌上,坐在座位上睡着。那个男的又过来了,我便假装眯着眼,看他有什么动作。男人走近了女孩,我的心立刻揪了起来,他直接拿走了女孩放在桌子上的包。我看他膀大腰圆的,自己这单薄的身体恐怕吃不消,只好看着他出了这节车厢……
③我急忙叫醒了女孩,急切地对她说:“妹子,快醒醒,你的包被那个男的拿走了,赶紧找乘警。”女孩睁开眼,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了那个男人,说了句“没事”就又睡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我有些纳闷又有些气愤,反正不是我的东西,丢就丢吧!
④一个小时后,车要到站了,女孩醒来梳妆。我很奇怪为什么她的包丢了不着急。就在这时,那个男人手里拿着包回来了,直接对女孩说:“以后睡觉时守着包,下次我可不替你看了。”女孩笑着对他说:“嗯,大哥,谢谢。”男人丢下了包……看来,我是虚惊一场,他们应该认识。
⑤男的走了,女孩坐到我对面,笑着对我说:“大哥,他不是小偷,他精神有问题。”“什么?”我有点不相信。“他也是我们钢厂的。10年前的一天,他老母亲病重,大家借钱给他为老母亲治病。那天早上,他带着借来的6万块钱坐车回家,可他由于太累,坐在车上睡着了。他醒来时发现钱被人偷了,一股急火,精神就出了问题。从此,他就在这趟车上天天给大家看包,只要谁睡着了包放在外面,他都会提走,车快到站时再发给大家,东西从来没少过。长期以来,我们也形成了默契,总会有人把包放在桌上……我们也想让他的爱有释放的地方。”
⑥听了女孩的话,我的心潮突然一阵翻涌,感动得快要落泪。这个男人虽然精神出了问题,但却占领了精神世界的高地,而那些懂他的人们,也在他精神的世界里,撒播着爱的种子。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内心不断变化起伏着。请将“我”的心理变化叙述完整。
(1)看着车厢里形迹可疑的男子,“我”有点担心。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5)得知真相,“我”感动不已。
2.文中画线句分别对女孩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刻画,从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我有些纳闷又有些气愤”,“我”纳闷的是____,气愤的是____。
4.文中第________自然段交代了男子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5.与精神失常的男子的做法形成默契的是乘车的人们。人们的做法是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2)心不在此___________..(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打白骨精(节选)
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走了一天的路,唐僧感觉饥饿,就让孙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唐僧一见,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悟空头痛难忍,连忙哀告。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它是妖精!”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你去吧!”悟空说:“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悟空说:“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悟空忙点头答应,扶着唐僧上了马,继续前行。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后,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夫人。(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白骨夫人为了吃到唐僧肉,先后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但每一次都被孙悟空识破诡计。
2.唐僧多次责怪孙悟空打死妖怪,说明他是怎样的人()
A.自说自话
B.胆小怕事
C.不明是非
D.唯我独尊
3.节选部分开头先写“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对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孙悟空摘桃作铺垫。
B.为妖怪出场渲染气氛。
C.说明只有险恶的环境才会出妖怪。 D.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
4.文中画“ ”句子中的“夺过”换成“接过”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悟空第三次除妖,与前两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秘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
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嚅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并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菲薄:(_______)(1)微薄(2)瞧不起.不谙世事:(_______)(1)明白(2)熟悉.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3.短文第(_____)和第(_____)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_______和_______,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6.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的月光()的翡翠()的交响曲
()的山野()的柿子()的水墨画
()的歌儿()的喉咙
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2)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3)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4)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3.缩写下面的句子。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课文《慈母情深》(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⑤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⑦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⑧“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⑨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⑩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你如何理解第②③两段的人物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的四个“立刻”,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⑥两段是“我”心灵受到震撼后,对妈妈的认识、理解和自我感受。你从中能读出“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理解妈妈的责备和数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罗马速写
①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这个城市很特别,遗址多,雕塑多,喷泉也多。
②罗马分成新城和古城。古城的建筑大多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一砖一石,一街一巷,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古老的建筑,坍(tān)塌的废墟,残毁的廊柱……使人一不小心就踩在“历史”上。
③古罗马的斗兽场,是遗址中的“老祖宗”。凡到罗马游览的人,如果不去斗兽场看看,就好像到了北京没游(),到了西安没有看()一样。这座宏伟的圆形建筑,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现在大部分已坍塌,只留下一个完整无缺的外壳,但看上去仍令人惊叹。
④罗马还是一座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屋顶门廊,看不到雕塑才是不正常的。罗马城的雕塑,超过了罗马的人口。
⑤喷泉在罗马城比比皆是。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城市能与其媲(pì)美。三千多处大大小小的喷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一些广场和街头巷尾。它们千姿百态,极具观赏性,使罗马城别具一格。
⑥遗址、雕塑、喷泉,不仅装点了罗马城,而且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1.把合适的名胜古迹填入第③段的括号中。
2.罗马是个很特别的城市,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读画“﹏﹏﹏”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家乡有哪些吸引人的名胜或景物呢?仿照本文第②段的写法,给大家介绍一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读课文《落花生》片段,回答问题。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
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在文中的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______)爱慕(______)分辨(______)
3.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在叙述时作者将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通过一家人谈论花生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试卷】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试卷03-30
试卷阅读理解11-19
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试卷03-2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试卷04-21
语文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试卷04-1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03-30
语文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试卷2篇04-10
语文阅读理解04-17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试卷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