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

时间:2024-07-20 15:02:06 阅读理解 我要投稿

[通用]文言文阅读理解

  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用]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理解1

  一、基础性理解问答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亦可。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7、“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10、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1、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1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1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14、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5、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

  答:全文着墨最多的是第一段,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下文讽谏之举动的来源,所以有必要详写。相比之下,最后一段写齐王纳谏除弊之效则显得简括而含蓄。它没有直接写齐王纳谏后如何修明,人民如何满意。而只是写了下令之后进谏由“门庭若市”逐渐减少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以及别国的反应,来含蓄地说明齐国已达到了大治。

  16、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答: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17、把你知道的有关《战国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篇,定名为《战国策》。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6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

  18、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答: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19、“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什么样的.心态?答:自觉其美,颇有炫耀之意,20、“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心理?

  答: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是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使他反而不敢自信,说明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为。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又怀疑不如徐公的心理。

  21.当徐公来时,邹忌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公美,还不甘心,又窥镜自照来比较,更觉得弗如远甚,这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精神?

  答:不肯盲目自信,事必躬亲考察的求实精神。

  22、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3、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一、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二、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24、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这样才能革除弊端,振兴国家。

  25、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什么样的的一个人?

  答: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也能够正确对待别人,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

  26、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要经常听取他人的批评,及时改正缺点错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二、开放性理解问答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答: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答:“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答: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首先,威王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其次,威王手下的贤臣如邹忌等人勇于上谏,有高超的治国才能和锋利巧妙的言辞也是很重要的。这启示我们要学会语言的艺术,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7、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8、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了什么治国的道理?

  答: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

  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0、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答: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盲。第二问答案开赦,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1、《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进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说明,要想劝谏成功,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有敢于进谏的勇气,还需要臣子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同时也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采纳正确建议,从谏如流。

  13、文中的邹忌由“比美”之事想到了国君受蒙敝的严重性。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也引起过你的思考,你是怎样想的?

  答:由洗澡想到思想。心灵上的尘埃,要是不“清洗”,人就会变质。

  1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本文的内容对于今天来说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分析问题。直言讽谏。齐王纳谏,能取信于民。

  15、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从中我们应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16、纳谏除弊有何现实意义?

  答:从领导者来讲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从劝谏者来说要讲究方式方法,用便于接受的语言进行劝谏。

  17、谈一谈这个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现在我们仍然提倡纳谏除弊的做法,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兴利除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民族才能繁荣富强。如果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面临着灭亡的可能。

  18、这篇文章对今天的为官者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当今的为官者,在赞美声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迷惑;不要只听赞歌,要多听取不同意见,广开言路,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9、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怎样的启迪和教育?

  答:在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要审慎对待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被他人所利用。要广开言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不

文言文阅读理解2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而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无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修之后坠车折脚,辞尚书,领崇宪太仆,仍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以脚疾不堪独行,特给扶侍。卒,赠侍中,特进如故。谥贞侯。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朱修之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可谓不忝尔祖矣忝:辱没

  B.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发:谋叛

  C.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妻:嫁

  D.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加: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将士熏鼠而食之致饱而去

  B.遂陷于虏见其致敬于修之

  C.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此乃贫家好食

  D.朱修之义兴平氏人也竟不告也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3分)

  ①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②修之潜谋南归③复欲率南人窃发

  ④而遣使陈诚于帝⑤修之率众南定遗寇⑥然性俭克少恩情

  A.①②⑤B.②④⑤C.②③④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B.修之治身清廉简约,凡是赠送的礼物,他一点都不接受,而发下的军粮,他有时会接受下来,但很快就同下吏属员分享,或用以安抚群蛮。

  C.朱修之克勤克俭,廉洁奉公,从不对亲属额外照顾。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不为所动,甘之如饴。

  D.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参考答案:

  1.D解析:加:施加、施与、实行。

  2.A解析:C:于是,就/B,被的意思/对的意思;D.判断语气/陈述语气。

  3.B解析:①仅仅说被围困,③所说的是徐卓,⑥说的是朱修之太过节俭以致缺少亲情。

  4.A解析:B.饷,应该是上面的馈赠,也不是拿来安抚群蛮;C项原文中说的是朱修之太过节俭以致薄情少义;D.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不正确,回宋国是冯弘的派遣,并非出于传诏的帮助。

  参考译文:

  朱修之宇恭祖,义阳平氏人。曾祖朱焘,是晋朝的平西将军。祖父朱序,曾任豫州刺史。父亲朱谌,曾任益州刺史。修之从州主簿迁任司徒王弘的从事中郎,文帝对他说:你的曾祖当过王导丞相的中郎官,你现在又做王弧的中郎官,可以说你没有愧对祖先了。修之后来跟随到彦之讨伐北魏。彦之从黄河南岸率军回朝,留下修之戍守滑台,被虏寇围困,几个月后,粮食吃完了,将士们饿得用火熏老鼠吃,终于被虏寇俘获。

  北魏托跋焘嘉许他的'操守气节,任他为侍中,并把王室的女儿给他做妻子。修之暗中谋划逃回南方,妻子对他也有所怀疑,常常流着泪询问他的心意,修之非常赞美她的情义,但最终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后来,鲑皇人冯弘自称燕王,治所在黄龙城,托跋焘去讨伐他,修之与同时被俘的邢怀明一起随从。当时还有徐卓这个人,他想率领南方人暗中发动兵变,因事情败露被杀。修之、怀明惊恐地投奔冯弘,冯弘并不以礼相待。修之在冯弘那里滞留了一年时间,正碰上宋朝派传递诏书的使者来到,修之的名望地位早就显赫,传递诏书的使者见到他就下拜,冯弘尊敬传递诏书的使着,称他是天子身边的人,看到他向修之致敬,才开始对修之尊重有礼。这时北魏多次攻伐冯弘,有人劝冯弘派遣修之回南方寻求救援,于是就派修之前往。

  元嘉九年,修之到达京城,文帝任他为黄门侍郎,屡次迁升任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死后,许多蛮人大动干戈,修之任征西司马讨伐蛮人,出师失利。孝武帝初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事方面宽和简易,士人和百姓都乐意依附他。到了剂州刺史南郡王义宣谋反时,义宣传檄修之,要他举兵响应。修之假装与他同谋,却暗中派使者向孝武帝陈述对朝廷的忠心。孝武帝嘉奖他,任他为剂州刺史,加都督。义宣得知修之不与自己同谋,就用鲁秀为雍州刺史,出击襄阳。修之下令截断马鞍山的通道,鲁秀不能前进,只好退兵。到义宣在梁山失败,乘孤舟往南逃跑时,修之率兵向南,平定了残余的贼寇。这时竺超民捉住义宣,修之领兵赶到,就杀死了义宣。由于这一功劳,封为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廉简约,凡是赠送的礼物,他一点都不接受,有人送食品,他有时接受下来,但很快就同下吏赌掉,始终不归为己有,只把安抚接纳众蛮人作为自己的专务。后来朝廷征他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离开镇守之地时,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并且统计在雍州点灯所耗费的油及牛马所吃的谷物草料,用自己的钱十六万偿还。不过,他的性格也过于节俭,缺乏亲情,他姐姐在家乡,饥寒交迫,修之未曾接济她。他曾经前去探望姐姐,姐姐想激发他的恻隐之心,故意为他安排菜汤粗饭,修之却说:这是贫寒人家最好的食物。饱食一餐而去。在这之前,新野庾彦连任益州刺史,携带姐姐到镇所,分出俸禄的一半供养她,西部地区的人都称赞他。

  修之后来从车上掉下来折断了脚,辞去左民尚书。领崇宪太仆,仍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由于脚病不能独立行走,所以特地赐给他扶持侍从。死后,赠侍中,特进如旧。谧号贞侯。

文言文阅读理解3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臆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10.《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

  7.B

  8.(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9.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10.【甲】山川之美 【乙】封疆之域

文言文阅读理解4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的一项是( )A.然后可以有得尔:收获B.其义自见:同“现”,显现C.自晓其义也:知道-.心到最急:着急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

  【小题3】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请用文章原句答)

  答:

  答案

  【小题1】D

  【小题1】心都已经到了,难道眼口还不到吗?

  【小题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文言文阅读理解5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左传·曹刿论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国语·鲁语·曹刿问战》)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余不爱衣食于民 爱:热爱——怜爱

  ②:齐师伐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军队——老师

  ③:又何间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间:参与——一会儿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②: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译文:

  10.文段甲中,曹刿见庄公前插入一段曹刿与乡人的对白,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11.文段甲中,与文段乙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内容相照应的语句是哪句 (2分)

  答:

  参考答案:

  8.A;(评分:3分)

  9.(1)那些居高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谋划长远。(评分:2分)(2)寡君我审查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决断是非。(评分:2分)

  10. 既写出曹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又为后文的君臣两段对白做铺垫。(评分:每点1分,共2分)

  1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评分:每点1分,共2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6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5、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

  22.(1分)他们沉迷风水迷信,担心开山破坏好风水。

  23.(2分)第1处是指董文恪认为开山具有使闲散百姓开荒获利避免纷争的益处(1分)。第二处其说是指乡人认为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以致贻害能生长粮食的田地具有害处(1分)。

  24.(2分)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对偶句,对偶中又有对比(1分),突出棚民开山所导致的后果严重,实则是有害而无利之举(1分)。 (评分说明:如从整句的角度来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没有明确观点(1分)。只是对两种情况作客观分析(1分),分别指出棚民开山的利弊(1分)。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问题供人讨论,也为真正解决问题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分)。 (评分说明:判断没有明确观点1分;后四点答到三点即给3分)

  补充答案: 文章实有观点(1分)。作者的观点实在最后:养民术需习民事者推行(1分)。作者在1、2节看似通盘肯定两种观点,但其实都有对民事不可两全的无奈。可以说,作者所有的主张都是”为百姓着想”这一观点服务的(1分)。从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的理解,以及对官员”习民事”的呼唤,体现了忧民所忧的平民情怀(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7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勇废,文帝切让 让,谦让 B.陛下功成,厚自伐 伐,夸耀

  C.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幸,幸好 D .毅然不可夺 夺,夺取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 )

  ①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②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 ③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

  ④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⑤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 ⑥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做官。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辅佐过多位太子。

  B.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元吉没有听从宇文歆的建议,弃城逃回京师,致使太原沦陷。

  C.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D.唐太宗非常器重李纲,每次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和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生病,皇帝还派房玄龄去慰问。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

  (2)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

  参考答案:

  4.B 5.C 6.B

  参考译文:

  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甚微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文言文阅读理解8

  文言文,完成4~7题。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B.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C.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D.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数”指

  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学官名。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扬休,进士考试高等及第,入仕后能体察民生疾苦,因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被追究,由开封府推官外调担任宿州知府。

  B.石扬休上奏称记注官应当站立陪侍天子,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时,他对官员的失职也提出了批评,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C.石扬休性喜悠闲,和家人谈话从不涉及朝廷事务,也不以草拟诰命文书见长,但他关心朝政,所上奏章对时政均有补益。

  D.石扬休早年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出仕后历任地方及朝中多职,十八年后才因病暂得归乡,却遍受乡里富人的钱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

  (2)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吕言来,必 我矣。”

  参考答案

  4.B

  5.A(“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6.A(不是从开封府任上调任宿州,原文为:“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7.(1)(5分)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译出大意给2分;“慎默”“未尝”“能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石扬休)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译出大意给2分;“畴昔”“贫窭”“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9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抚摩。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分)

  13.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共4分,每小题1分, (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 乃 跳珠溅雪 诸 )

  12 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13. 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文言文阅读理解10

  阅读明朝刘基的《窃糟》,完成811题。(14分)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酒方。⑤仕:做官。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客有好佛者 ( ) ②郁离子谓之曰 ( )

  ③善酿千日之酒 ( ) ④是余之糟粕也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以鲁酒渍之

  A.盖以诱敌 B.以瓦布之

  C.不以疾也 D.岁以大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昔 者 鲁 人 不 能 为 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4分)

  (1)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1)①喜欢 ②告诉 ③善于,擅长 ④这(4分) (2)B (2分)

  9.昔 者/ 鲁 人/ 不 能 为 酒(2分)

  10.(1)鲁人喝了它,都认为真是中山的酒了。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啊。

  11.讽刺那种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讽刺那种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或讽刺那种只学到皮毛就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在学术上一知半解而又夸夸其谈的`人,启示人们向别人学习,一定要得到学问的真谛。)(2分)

  附译文:

  客人中有一个喜好佛教的人,每当和人们谈论道理,必定用他那一套佛家的说教凌驾于人,欣欣然自以为有独特的心得了。郁离子对他说:从前鲁国人不会酿酒,只有中山人善于酿造千日的好酒,鲁国人寻求酿酒的方法,没有得到。有个在中山国做官的人,从酿酒作坊里,窃取了那里的酒渣拿回家,用鲁国的酒浸泡那酒糟,便对人夸耀说这是中山的好酒啊。鲁人喝了它,都认为真是中山的酒了。一天,中山酿酒作坊的主人来了,听说有了酒,便索要来,喝了一口,吐出来笑着:这是用我的酒糟泡过的酒啊!现在,你在我面前炫耀佛家的道理或许可以,我恐怕真佛会笑话你窃取了他的酒糟。

文言文阅读理解11

  徐怀玉,本名琮,毫州焦夷县人。少以雄杰自任,随太祖起军。唐中和末,从至大梁。光启初,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又从破蔡贼于板桥,收秦宗权八寨,奏加检校右散骑常侍。文德初,同诸军解河阳之围,复从破徐、宿。乾宁中,奏加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名怀玉。破朱瑾于金乡南,擒宗江以献,表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

  乾宁四年,庞师古失利于清口,怀玉独完军以退。光化初,转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俄奏授沂州刺史。顷之,王师范以青州叛,屡出兵侵轶,怀玉击退之。天复四年,转齐州防御使,加检校司空,从大军迎驾于岐下。归署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复领所部兵戍雍州,寻召赴河中,补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开平元年,授曹州刺史,加检校司徒。明年,除晋州刺史。其秋,晋军大至,已乘其墉,怀玉选亲兵五十余人,拥杀下城。晋军既退,出家财以赏战士。岁中,晋军又至,怀玉领兵败之于洪洞。三年,制授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练兵缮壁,人颇安之,加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人友珪既篡立,河中朱友谦拒命,遣兵袭鄜州,怀玉无备,寻为河中所掳,囚于公馆。及友珪遣康怀英率师围河中,友谦虑怀玉有变,遂害之。怀玉才气刚勇,临阵 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

  (选自《旧五代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B.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C.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D.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递公文用的马。

  B.尚书,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六部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C.署,文中指官府,即华州观察留后的办公地点。

  D.特进,功勋卓著经皇帝特命而进封者,称“特进”。始于汉,隋为散官,唐改为文职散官,后世多沿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怀玉跟随朱温在板桥打败蔡州的敌人收复秦宗权的八座营寨后,被朱温授予检校右散骑常待官职。

  B.开平二年秋天,晋军进攻晋州,徐怀玉率领五十名亲兵杀退已经登上城墙的晋军,后又拿出家财重赏这些亲兵勇士。

  C.担任检校司空后,徐怀玉跟随大军到岐山迎接唐朝皇帝,回来后担任华州观察留后。

  D.徐怀玉一生勇猛,未曾临阵退却,最后死于朱氏兄弟内部争斗,实在可惜。

  7.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5分)

  (2)怀玉才气刚勇,临阵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5分)

  答案:

  4.B(根据情节推进确定句读)

  5.C(C项“署“为动词,意为“授予官职”。)

  6.A(A项涉及原文第一段第五句,此时朱温尚为唐朝节度使,徐怀玉的官职是朱温奏明朝廷经过朝廷批准的。文中多次出现“奏”“表”字,需要注意。)

  7.(1)蔡州敌人屯兵金提驿,徐怀玉率领轻骑兵连续打败敌人,因此连续多次升迁,做到亲从副将,后改任长剑都虞候。(“将”“破”“累迁”各1分,句意2分)

  (2)徐怀玉有才能有气节,刚直勇猛,临阵作战从来没有被打败后退,一生作战,刀剑伤痕布满身躯,有点将的名气。(“折”“金创”“被”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徐怀玉,本名叫琮,是毫州焦夷县人。他年轻时就将成为英雄豪杰作为自己的目标,跟随梁太祖起兵。唐朝中和末年,他跟随太祖到了大梁。光启初年,蔡州敌人屯兵金堤驿,怀玉率领轻骑兵连续打败敌人,因此连续多次升迁,做到亲从副将,后改任长剑都虞候。接着跟随太祖在板桥打败蔡州敌人,收复秦宗权投降黄巢时的八卒营寨,太祖奏明朝廷授予徐怀玉右散骑常侍职务。文德初年,徐怀玉与各路军马解除河阳之围,又跟随太祖攻破徐州、宿州。乾宁年间,太祖奏明朝廷授予徐怀玉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予他名字怀玉。在金乡南打败朱瑾军队,生擒宗江献给太祖,太祖上表授予徐怀玉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官职。

  乾宁四年,庞师古在清口作战失利,唯独徐怀玉部完整地撤退回来。光化初年,转任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不久太祖又上奏让他担任沂州刺吏。不久,王师范在青州叛乱,多次出兵侵入,怀玉打退了他。天复四年,转任齐州防御使,并被提拔为检校司空,跟随大军在岐山下面迎接圣上。回来后被任命为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后,又领兵守卫雍州,不久又被召至河中被授予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官职。天右三年,被授予左羽林统军,接着担任右龙虎统军,他统帅六军将士奔赴泽州,不久就被晋军进攻,晋军昼夜不停地攻击,还挖地道进城,怀玉率领亲兵在地道里阻击敌军,晋军因此退却。

  开平元年,担任曹州刺吏,又被授予检样司徒官职。第二年,担任晋州刺史。当年秋天,晋军大规模进攻,已经登上城墙,怀玉挑选五十名亲兵,冲上去将敌人杀下城墙。晋军已经退却,徐怀玉拿出家财用来奖赏将士。当年之中,晋军又来犯,怀玉领兵在洪洞将其打败。开平三年,皇上下令授予他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官职,他训练军队修缮城墙,老百姓都能安定地生活,又被提拔为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子朱友珪已经弑父篡位,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拒绝听从朱友珪命令,并且派兵袭击鄜州,徐怀玉没有防备,不久就被朱友谦抓获,被囚禁在公馆。等到友珪派遣康怀英率领军队包围河中郡,朱友谦担心徐怀玉有兵变,就杀害了他。徐怀玉有才能有气节,刚直勇猛,临阵作战从来没有被打败后退,一生作战,刀剑伤痕布身躯,有战将的名气。

文言文阅读理解12

  细柳营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至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②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1)匈奴大入边( ) (2)将以下骑送迎( )

  (3)锐兵刃( ) (4)按辔徐行( )

  【小题2】将画线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①:

  译文②:

  【小题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天子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情形如何?

  (2)天子劳军至细柳军,情形如何?

  【小题4】本文对汉文帝分别有哪几种称呼?(2分)

  【小题5】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

  【小题1】⑴大规模 ⑵接送皇帝 ⑶锐利 ⑷慢慢地

  【小题2】①于是皇上派使臣手持节符下诏书给周将军。

  ②天子被感动了,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

  【小题3】⑴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⑵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小题4】上 天子 皇帝

  【小题5】写文帝对周亚夫的称赞,从侧面突出周亚夫将军卓越的军事才能。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概括两种情形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来筛选出对“汉文帝”的称呼即可。

  【小题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13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辩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豪累为从事,天福中,授左赞善大夫.会濮郡秋稼丰衍,税籍不均,命乘使车,按察定计,既至郡,谓枝簿吏胡蕴、惠鹗曰:余食贫久矣,室无增资,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由是濮之部内五邑令长共敛钱五十万,私献于瑜。瑜即以书上奏,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擢瑜为太府少卿。

  杜重威之镇东平也,瑜父钦祚为节度副使,及重威移镇常山,瑜乃诡计于重威,使奏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岁余,入为刑部郎中.丙午岁,父钦祚刺举义州,瑜归宁至郡.会契丹据有中夏,何建以秦州归蜀,瑜说钦祚曰:若不西走,当属契丹矣!厉色数谏,其父怒而不从。因其卧疾涉旬,瑜仗剑而胁之曰:老懦无谋,欲趋砲烙。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父不得已而听之。时陇东屯兵扼其川路,将北趣蕃部,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微歃血为约,以兄事之.谓微曰:西至成都,余身为相,余父为将,尔当领一大郡,能遂行乎?微曰:诺。瑜虑为所卖,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行有期矣,微潜召其党,伺于郊外。子夜,瑜举族行,而辎重络绎十有余里。徽之所亲,循沟浍而遁,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其党起于伏莽,断钦祚之首,贯诸长矛.平生聚蓄金币万计,皆为贼所掠,少长百口,杀之殆尽.瑜尚独战千人,矢不虚发,手无射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窜山谷,落发为僧.月余,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为侯益所杀,时年三十九。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十一》,略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假:借

  B.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黜:罢免

  C.瑜归宁至郡宁:平息

  D.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絷:捆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瑜生性狡诈的一组是(3分)()

  ①瑜即以书上奏②使奏己为恆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③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

  ④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⑤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⑥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瑜工于心计,但最终却被人算计,他设计使自己成为一个清官的形象而获得高祖的称赞;为借路,他用官帽引诱利用赵徽,却反遭赵徽算计,损失惨重。

  B.王瑜一生短暂却仕途顺利。他离家为官先从从事做起,天福年间获左赞善大夫一职,后受朝廷提拔为太府少卿,接着任恒州节度副使,还入朝做过刑部郎中。

  C.王瑜对待父亲的'态度暴露出他的无礼及凶狠的性格。他在劝说父亲西逃时,脸色严厉,父亲不悦,不愿听从,王瑜不顾父亲已卧病在床十多天,竟然拔剑相威胁。

  D.王瑜骁勇果敢,擅长骑射。他在举家撤离途中遭到盗贼首领赵徽的暗算,最后只身一人与赵徽属下一千多人激战,箭无虚发,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盗贼所杀。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5分)

  译文:

  (2)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5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14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1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 疏:稀疏

  B.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厚:深厚

  C.曲肱而枕之 枕:枕头

  D.濯热盥手,临高纵目 盥:洗手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四周植木药为藩援 / 蓬门今始为君开

  B.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每种止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4.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对比比较,引出对独乐园的描写,并肯定了庄子论断的正确。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造诣很深。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15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①,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 ①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用排除法。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排除①④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

  答案:C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杜牧认为为别人写序的人,必是后世宗师。自己水平有限,离后世宗师的标准很远,所以不能写序。这是杜牧自谦推托之辞,但并不是D项所说一给别人写序就成为后世的宗师。所以D项错。

  答案:D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

  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文言文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理解11-09

文言文阅读理解07-16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8

[优]文言文阅读理解07-19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答案03-19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8

文言文阅读理解(15篇)01-21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