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阅读理解集锦【15篇】
五年级阅读理解1
天色灰暗,几名游客驱车行驶在山中一条铺满松针的小道上,茂密的常青树罩在他们的上空。越往前去,山中的景色愈加荒凉。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他们一下子震惊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眼前,就在山顶,就在沟壑和树林灌木间,有好大一片水仙花。各色各样的水仙花怒放着,从象牙般的淡黄到柠檬般的嫩黄,漫山遍野地燃烧着,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
是不是太阳不小心跌倒了,如小溪般将金子漏在山坡上?在这令人迷醉的黄色的正中,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如瀑布倾泻在黄色正中。一条小径穿越花海,小径两旁是成排珊瑚色的郁金香。仿佛这一切还不够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蓝鸟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它们的红色胸脯和宝蓝色的翅膀就像闪动的宝石。
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景色?是谁创造了这样一座完美的花园?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样建成的?无数的.问号在游客的脑海里跳跃,他们下车走入园中。
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木屋,上面有一行字:我知道您要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人——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看法;第二个回答是:一点点时间;第三个回答是:开始于1958年。
面对简洁的文字,游客们默默无语。一位平凡的妇人,凭借40年间一点点的、不停的努力,竟然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奇迹,而这一片世界也因了她的努力变得更加美丽。
在我们年轻的心中,成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字眼儿,就如同远方的那一座雄伟的山峰,可望而难以企及。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座燃烧的花园时,我们就会明白,成功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但又坚持着每天都做一点点。就能像那位平凡的妇人那样最终创造出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能够选准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总有一天,奇迹也会在我们的面前诞生。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树()的水仙花()的妇人
()宝石()的翅膀()的文字
二、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稀疏——()伟大——()
三、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都运用了哪些方法,请打出“√”
()夸张()排比()拟人()反问()
四、令我们震惊的景物都有哪些呢?读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写出来。
五、下面的词语都是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出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A.默默无闻B.选准目标C.持之以恒D.令人神往
六、花园的小木屋上只有三个回答,请你写出相对于这三个回答的三个问题。
1、问:答:一位妇人——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看法
2.问:答:一点点时间。
3.问:答:开始于1958年。
七、“成功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但又坚持着每天都做一点点。”对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成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B.只要做一点点就可以成功。
C.只要坚持就能够成功。D.每天少做一点就可以成功。
五年级阅读理解2
养成良好的审题、阅读习惯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打开思路。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孩子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初读文章后,分析文章的思路很重要。尤其是低年级段,一定要养成这个习惯。
孩子的阅读习惯千差万别:有的孩子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孩子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在考试中,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在平时练习时,可以顺读。根据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但是无论哪种阅读方法,都要强调:有效阅读。
阅读完文章,接下来就是审题环节了。审题时,建议孩子先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如“错误、正确、词语、句子、第四段”等这些关键词。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家长、老师经常带着嘴边的阅读题的技巧就是一个字“找”,孩子们也都烂熟于心。
阅读题的答案就在原文中,就看谁的眼睛亮,找的准。要么有原词原句等着成为答案,要么只需要你提炼一下或变通一下就可以拿来为你服务,就这么简单。孩子们也就不再认为阅读题“高不可攀”,有了信心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文章中找答案也是有窍门的:具体说就是要找到题目中的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做好题目之后,我们要告诉孩子: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答题技巧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5、联系前后,结合中心。在答阅读题时,有些孩子容易“惜墨如金”,连话都说不完整,更别说将问题回答全面了,这种懒汉思想可要不得。还有的孩子容易为了全面,答得啰啰嗦嗦,照抄原文。我们说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是文章的“魂”,文后的阅读题肯定与中心有关联。既要答出要点,言之有物,又要考虑全面,条理清晰。谈感受之类的题目就要走出短文,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五年级阅读理解3
幸福的坡度
我们经常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体会到的也一定是他人体会到的。其实,这在许多进修都有偏差,至少我从那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身上看到了这一点。
那时,我们警队正和一所小学搞警民共建活动,小学生们每到周末就要自发地到警队来打扫卫生,这让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几年领导一商量,也应该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法制教育课是一个方面,但不够。后来一个民警说,学校距离马路挺近的,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家长都很担心。于是我们就有了主意,设个助学岗,一来可以保证学生过马路时的安全;二来,对那些在学校外抢小学生钱的大孩子也是个警示。
每天护送孩子们过马路,时间长了,与孩子家长也熟悉起来,基本上能认清哪个小孩子是谁的。其中一个坐着残疾人手摇车的中年男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神情有些落寞,只有在见到自己的孩子跑过来时,才豁然一笑。
后来,我知道他的孩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我问他,那个坐着轮椅的.是你爸爸吗?他点点头。我说,他行动不方便,你放学不可以自己回家吗?
男孩儿欲言又止,嘟着嘴道:他就在前边的福利厂工作呢。
我心里说,这小孩子,不知大人的难处。
初秋的雨总会在不经意间落下来。那天我们又提前到助学岗上执勤,在树下,我见到了那位中年男子,披着雨衣,头露在外面,都淋湿了。见到我后,笑笑,说:“警察同志,麻烦您一件事可以吗?”
我说:“您尽管说。”
他说:“孩子上学时没带雨具,你能帮我把这把伞送给他吗?你知道,家长不让过止步线的,不然孩子会生气。”
我点点头道:“没问题。”
转身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对他说:“孩子这么大了,你行动又不方便,不用每天来接他了吧。”
男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有些自豪地说:“哪里是我接他,是他接我了。”
我有些疑惑了。他接着解释道:“我回家的路上有个大上坡,每次走那里很费力气的,孩子上学后,就对我说,爸爸,学校离你的工厂这么近,每天放学的时候,咱们俩一起走吧,上坡时我推你。这一推就是三年。其实上一年级的时候,他那么小,又怎么推得动?可孩子心里是怕累着爸爸呀。我怎么劝也劝不住,孩子在后面红着脸,喘着粗气地推,我在前面用力地摇着,却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可你知道,其实我心里真是幸福极了。”
我的心里一酸,转过头去,说:“我去接他了。”
到那小男孩,我蹲下身说,“今天叔叔和你一起推你爸爸回家,行不行?”
小男孩儿笑起来,“叔叔你开玩笑?”
我说:“警察不说假话,试试叔叔的力气吧。”
初秋的雨幕里,一个警察和一个打着鲜黄色雨伞的男孩,推着一辆手摇车在爬坡。
那是一个幸福的坡度。
6、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的加点词语“自豪”的表达效果。(2分)
7、文章第二自然段提及设助学岗的情况有什么作用?(3分)8、体悟文中画曲线语句的内涵,想想“泪流满面”和“幸福极了”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9、阅读文中两处描写秋雨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10、整体感知全文,链接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题“幸福的坡度”的理解。(3分)
“自豪”的词典义是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这里的语境义是表现了男子因为有儿子帮他推车而感到幸福的心理。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即警察和男孩“推车爬坡”埋下了伏笔,作了铺垫。不矛盾。父亲之所以“泪流满面”是因为年幼的儿子懂得疼爱爸爸,“红着脸、喘着粗气”推车爬坡,是感动的“泪”;“幸福极了”也是因父亲感受到儿子的爱,内心很满足。
不但交代了时令,而且渲染了气氛,在前后呼应中突出了人物形象。(或答“雨为情节的发展创造环境,渲染气氛,也为父与子爱的给予和回报构筑背景,达到情景交融之效”也可)
示例:生活中随处都有“幸福”的风景,哪怕只是一道坡,在那个幸福的坡度上,也有爱和真情流淌……
五年级阅读理解4
一、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回答问题。
(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文中代表着父母对子女的两种不同态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只会写剧本,但不懂诗。
B.父亲读诗非常认真仔细。
C.“我”心情紧张,对时间产生了错觉。
D.“我”急于得到父亲的赞赏。
(3)父母对子女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相反,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的“幸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中的“刮倒”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现“我”的心情的词语,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得意洋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____________醒悟
二、阅读《落花生》段落,回答问题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 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lǜ lù)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 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
(2)给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我会按要求写词语。
写出反义词:爱慕(厌恶) 有用(没用) 好处(坏处)
写出近义词:可贵(珍贵) 体面(气派) 爱慕(喜爱)
(4)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
(5)用“要……不要”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把花生和( )、( )、( )相比,说明花生没有( ),却具有( )。
(7)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8)画横线的句子是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 )的精神。
(9)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 ),不要( )的人。
(10)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你是想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呢?还是想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___________,不管___________,从来都是________,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把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2)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写梅花的特点品格的句子。
(3)“秉性”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外祖父说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外祖父送墨梅图给作者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以________为题目,表现了海外游子_____________。
(7)片段中谈到具有梅花品格的人十分可贵,请写出2个以上这样的人。
(8)“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那些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请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用三则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思乡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阅读理解5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试卷(10篇)
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来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这个文段选自_______
2.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
喊—________ 晒—________ 摇—________
3.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花有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横线划出桂花落下来时像下雨一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好香的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个“浸”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内语段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 )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 )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按原文填空。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_________、尝花生、_________这些内容,选文是在讲__________。我知道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3.“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好看”是指_______,“很有用”是指________。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父亲对“我们”的希望,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内阅读。
猎人海力布(节选)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mò)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
呢。
1.照样子,写词语。
世世代代(AABB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狂风怒号(形容天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对海力布的什么描写?从中你看出来海力布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如,乌云密布(顿时,天色十分昏暗,天空中的乌云像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渐渐地拉开,要盖下来一样,黑压压的。)
倾盆大雨(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为什么要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内阅读。
松鼠(节选)
语段一: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语段二: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1.阅读上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上面两个语段内容是相同的,都在说明__________。但两个语段的语言风格却不同:语段一________________,语段二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一的描述主要突出了松鼠外形____________的特点;
语段二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松鼠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语言风格,介绍一种动物、植物或事物的外形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内阅读。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 )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给文中加点的词换个词语,意思不变。
2.快速阅读第1自然段,你一眼看到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渑池会面”突出了蔺相如是一个( )的人。
A.不计前嫌、宽容大方 B.勇敢机智、不畏强权 C.顾大局、识大体
六、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1.请写出“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的主要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吗?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文中标线的句子,你有什么感想?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我"的舅父故事讲得怎么样?请用几个成语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内阅读。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场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晴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 你能忍受吗 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 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
“试试看吧。”
1.在第三自然段空白处标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用“ ”画出病人的“担心”。
3.用“﹏﹏﹏”画出沃克医生的“担心”。
4.选段中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由(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
5.从病人的回答中,你知道病人拒绝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在原文中找出句子抄写下来)
八、 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我们俩闹不和,( )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
五年级阅读理解6
提起龙,中国人莫不引以为自豪,有时还自称为“龙的传人”。古往今来,有关龙的传说,以龙为名字、以龙为图案设计的工艺品、壁画、装饰,数不胜数。在十二生肖中,龙也深受人们喜爱。有人认为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也有人认为龙只是传说中的东西。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
远古时期,我国就有龙的传说。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上,挖掘出了大量玉龙、蚌龙,它们有的似猪,有的类蛇,还有的像鹿或马。当时的人们供奉或佩挂它们,是为了避邪或祈雨祈福。《周易》曾有“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说法,意思是说,天上的乌云、闪电和雷鸣,都是龙所为。从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看,那时龙的形象比较简单,样子也并不完全一致。唐宋之后,才逐渐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形象。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这里所描绘的龙,已经接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龙的形象了。
到了今天,我们都知道,龙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它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和传说中。是中华民族古时期崇拜的图腾。
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崇敬,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龙王高居天上,也能潜入深渊;它能呼风唤雨,也能翻江倒海。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祸福,全凭它的旨意。
因此,龙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皇帝自认为是“真龙天子”。他的身体称为“龙体”,他穿的衣服是“龙袍”,他坐的椅子是“龙椅”……故宫里单是太和殿,便装饰有一万三千多条龙。
但龙的形象并非帝王所专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所谓“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说的就是这种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西方也有龙的传说,但西方的龙不同于中国的龙,西方的龙往往是恶的化身,专干害人的事情。中国的龙则集各种能力于一身,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一、解释词语。
1、龙腾虎跃:______
2、金龙献瑞:______
3、呼风唤雨:______
4、数不胜数:______
二、你知道哪些关于“龙”的成语 请写出来,并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阅读理解7
一、连续性文本阅读。
迎着风走
一群探险者听说某地新发现一个岩洞,兴冲冲的赶去探险。他们爬上山坡时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一进洞,他们便被洞中的天然钟乳岩所吸引,一路观赏,不觉越走越深。虽然路很多,他们并不害怕,每到一个岔路口,他们都会留下一个标记。
不知过了多久,手电筒的光暗下去时,他们还没有走到岩洞的尽头,于是,他们决定往回走,走来走去,才发现迷了路。每一个岔路口都有标记,每一条通道都似曾相识,他们有些惊慌,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
终于,他们的手电筒全灭了,周围一片黑暗。一开始,他们还想寻觅洞口微弱的光亮,可是走到哪里都是无尽的漆黑,他们相互牵着的手上已经沁出了汗水。夜光手表显示已是下午6时,外面应该暗下来了。而且,他们被饥饿包围着,原以为洞不会太深,所以,他们没有淮备食物。绝望渐渐爬上他们的心头。
沉默了一会儿,领队忽然问谁有打火机,有人将打火机递给他。他点燃打火机,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看着那簇火苗,忽然,火苗微微的倾斜了一下。领队看了一下,熄灭打火机,带着大家向与火苗倾斜相反的方向走去。就这样每到一个岔道口,他都用打火机微弱的火苗捕捉那一丝微风。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下去。
领队忽然脱光上身,站在岔道口,静静的感觉那极微的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就这样他们又走了许久。风渐渐大了起来。终于,他们找到出口,人们纷纷赞叹领队的智慧与冷静。
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挫折与磨难中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从。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选择逃避,可是路越走越难。人生际遇就像故事中黑時的岩洞,只有迎向生活的风雨,我们才会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找到光明的出路。
1.结合短文内容填空。
(1)探险者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探险者的情绪随着事情的发展也在变化:_____________ →惊慌→绝望→
_____________ →再度沉下去→_______________ 。
(3)第④自然段写到领队“沉默”了一会儿,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也许在想:______________ 。
2.领队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终于找到了出口,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对题目“迎着风走”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险路上迎着岔道口的风找到了出口。
B.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用难时要保持冷静。
C.遇到危险,我们可以反方向而行之。
D.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客服困难。
4.伤照文中画线句,结合文章主旨,完成仿写。
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领队带着大家走出了险境,人们纷纷赞叹。他们会说什么?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练习。
走近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一: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xx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的.占86·5%。
材料二: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为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6年未曾回过家。
材料三: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农村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却占了近30%,而且在农村的所有“问题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80%。
1.以上材料主要调查的是( )
A.城市留守儿童B.农村进城务工人数
C.城市问题儿童
D.农村留守儿童
2.下列不是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极为异常的“症状”的是( ) A.性格内向
B.活泼大方
C.脾气暴躁
D.孤僻、自卑
3.以上材料表明( )(多选)
A.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
B.在农村所有“问题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大。
C.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
D.农村留守儿童都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
4.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极为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小黄牛找食吃
小黄牛一天天长大了。有一天,牛妈妈对小黄牛说:“孩子,你已经长高了,长结实了,不能老是跟着妈妈过日子,应该自己生活了。”小黄牛点了点头。从此它就开始自己过日子了。
一天,小黄牛慢悠悠地来到一户农民伯伯的院子里。院子里长满向日葵。叶子绿绿的,厚厚的,像猪八戒的大耳朵。小黄牛又饿又渴,扬起头就要吃。这时,它想起牛妈妈的话:“孩子,农民伯伯种的庄稼,我们都不能吃它的叶子,叶子没了,庄稼就不能活了,那农民伯伯吃什么呢?”小黄就到别的地方找食去了。
小黄牛拖着瘪(biě)瘪的肚子,走呀走呀,来到了一棵老榆树下。茂盛的老榆树像一把大绿伞遮护着它的身子。它感到凉快极了。小黄牛饿坏了,张开嘴就要啃树皮吃。这时,远处来了几个农民伯伯,他们干活累了,正要到老榆树下歇息乘凉。小黄牛想:如果我啃了树皮,树不就死了吗?那农民伯伯还怎样乘凉呢?
小黄牛为自己能替别人着想感到高兴,突然间像长了好多力气,决心向草原前进,去找自己能吃的青草。它来到草原,东瞅瞅,西看看,终于找到了妈妈带它吃过的草,叶子细长,绿绿的,软乎乎的。一嚼起来,又香又甜,还流着汁水呢!它高兴得又蹦又跳,痛痛快快地吃了个饱。
傍晚的时候()小黄牛回到家里()告诉妈妈哪种绿叶能吃()哪种绿叶不能吃的理由()牛妈妈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一个劲地夸它()真是个能吃苦又懂事的好孩子()小黄牛得到妈妈的夸奖()高兴极了()
1.给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4.举例说明小黄牛是个能吃苦又懂事的好孩子,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白蛇传》,完成练习。
白蛇传
传说四川峨眉山的一个洞里,住着一条修炼一千年的白蛇和修炼八百年的青蛇。她们心地善良,从不和人作对。
一天,她们变成美丽的姑娘,一个叫白娘子,一个叫小青,来到人间天堂——杭州游玩。两人在西湖断桥边看荷花,忽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倾盆大雨眼看就要泼下来。白娘子和小青既没带伞,又不便在众人眼皮底下变化,正着急,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走上来说:“两位姑娘用我的伞吧。”两人感激不尽,约好明天到书生宅上还伞。
第二天,白娘子和小青按书生留下的地址找到钱塘门,才知道书生姓许名仙。白娘子见许仙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便和他结为夫妻,还开了一家药店,扶危济困。
一天,门外进来一个化缘的和尚。那和尚一见许仙,忙说:“阿弥陀佛,贫僧是镇江金山寺住持法海。今见施主面带妖气,想必家有妖怪?”许仙大吃一惊,说:“家中只有一个妻子和一个丫鬟,哪来的妖怪?”“既然如此,”法海道,“可能你那妻子就是妖怪。你就先不要声张,等端午节时引她喝下一杯雄黄酒,一切便知。日后有事,可到金山寺找我。”
端午节那天,白娘子在丈夫的勉强下喝了一口雄黄酒,马上感觉头昏眼花,忙叫小青扶她回房休息。隔了好一会儿,许仙不见白娘子动静,进房掀帐一看,只见一条水桶粗的白蛇横在床上,浑身冒着酒气。许仙当场吓得“哎呀”一声,仰面跌倒在地,死了。
为救许仙,白娘子不顾已怀有身孕,去灵山盗灵芝草。守护灵芝草的灵山鹿兄鹤弟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俩仗剑拦住已盗得仙草的白娘子,三人战在一处。白娘子无心恋战,只求尽快脱身离去,加上自己已有身孕,功力大打折扣,斗了几回合,早已脸红心跳,披头散发。但为了救丈夫的命,她还是发狠苦斗,终于取得灵芝草。
吃了灵芝草,不一会儿,许仙就慢慢睁开眼睛。白娘子长嘘一口气。许仙一见白娘子,吃惊地喊道:“你……你……”白娘子连忙安慰他:“官人,刚才你看见一条水桶粗的白蛇已被我杀死了。我扶你去看看。”许仙看见一条水桶粗的白蛇被杀死在院里,将信将疑。一天,他假托要到镇江金山寺还愿,就一人动身找法海去了。法海见到许仙,与其交谈后,更加肯定白娘子是道行高深的妖怪,还硬把许仙留在了金山寺。
过了几天,白娘子见丈夫还没回家,心中不安,便和小青一起上镇江金山寺来寻许仙。白娘子和小青一见法海,三人便缠斗起来,相持不下,白娘子忙拔下金钗,风一晃,转眼滔滔江水汹涌而来,将金山寺团团围住。一群虾兵蟹将舞刀弄棒,杀上金山寺。法海大吃一惊,慌忙脱下袈裟,向空中一甩,罩住金山寺。结果洪水涨高一尺,金山寺升高一尺,总是淹不掉金山寺。双方相持好几个时辰,最后白娘子只好退掉洪水,返回杭州。而许仙便趁乱偷跑出金山寺,回家与白娘子团聚了。
几个月后,白娘子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全家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满月这天,法海又手持金钵上了门。许仙劝法海不要再破坏他们的幸福了。法海不答应,闯进门来,悬起金钵,对准白娘子罩来。可怜白娘子正在坐月子,无力反抗。小青正要冲过来与法海拼命,白娘子阻止了小青,让她走。法海用金钵罩住了白娘子,把她压在了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自己也在西湖边的净慈寺住了下来。
小青逃回峨眉山,苦练了十八年后,信心百倍地来净慈寺找法海报仇。二人斗了几十回合,小青越战越勇,忽见她手起剑落,削向附近的雷峰塔。只听轰隆隆一阵巨响,雷峰塔倒了下来。白娘子又恢复了人形,上来夹攻法海。法海慌不择路,一个金蝉脱壳,跳进西湖,躲到一只螃蟹的硬壳里,据说至今人们还能在螃蟹壳里,看到缩成一团的老法海哩。
1.这个民间故事写了六件和白娘子有关的事情。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诱喝雄黄,显出原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海施法,被压塔下——小青报仇,一家团聚
2.白娘子和许仙结为夫妻的“媒人”是()
A.雨
B.花
C.伞
3.白娘子盗取灵芝草的地方是()
A.断桥
B.镇江
C.金山寺
D.灵山
4.从短文中“_____”一词看出许仙对白娘子的话将信将疑。
5.你认为人们真的“还能在螃蟹壳里,看到缩成一团的老法海”吗?为什么人们要编出这样的故事结尾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蛇传》和《牛郎织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1)相似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似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阅读理解8
1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呛(li4ngqi4ng)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歉。”噢,噢,不要紧。“哎呀!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太谢谢你了,小姑娘。”他很感动地说。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2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说:“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会绊倒的。”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3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4雨仍在下着。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在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1节_第二段__第2、3节)雨中,盲人将一块下水道水泥板摸索着放回原处。“我”见了深受感动。第三段(第4节)
2.仔细阅读第三节的第三、四句话,用“____”划出写实在事物的句子,用“~~~~”划出写联想的句子。.写实在事物:第三句,写联想:第四句
3.下面几句话中,哪一句最能确切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括号内打“√”。
①文章赞扬了小姑娘乐意为盲人做好事的好行为,好品质。()
②文章赞扬了盲人伯伯时时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③文章赞扬了盲人伯伯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表达了小姑娘要像盲人伯伯那样做人的决心。(③)
4.给文章分段的方法一般有:()①按事件发展的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地点变换的顺序;④按“总-分-总”的顺序。你给这篇文章分段采用了第_种方法。
5、你对文章末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是:
五年级阅读理解9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tio)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老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
老僧释圆静静听这位年轻人叹息和絮叨,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小和尚诺诺着去了。
少顷,小和尚送来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下,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些茶!年轻人俯身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地袅出几缕水汽,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释圆:贵寺怎么用温茶?释圆微笑不语,只是示意年轻人说:施主,请用茶吧。年轻人呷了两口。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
年轻人又呷了两口,细细品了又品,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江浙的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吹开浮着的茶叶呷两口,又再三细细品味,还是放下杯子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老僧释圆微微一笑,吩咐门外的小和尚:再去膳房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小和尚又诺诺着去了。少顷,便提来一壶壶嘴吱吱吐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放在年轻人面前的茶几上,年轻人俯首去看杯子里的茶,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清香便从杯里袅袅地溢出来。
嗅着那清清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忙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杂了,同时,一缕更醇(chn)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弥漫着。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
释圆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jiǒng)异吗?年轻人思忖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叶就释出了它春雨般的( ),夏阳的( ),秋风的( ),冬霜的( )。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平平静静的生活,就像温水沏的淡茶平静地悬浮着,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zh)风沐雨的人,那些饱经沧桑的人,那些被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的人,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沉沉浮浮,于是像沸水一次次冲沏的茶一样溢出了他们生命的一胆脉脉清香。
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
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烈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它们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空:(7分)
一个 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 。老僧释圆静静地听这位年轻人的 和 ,以温水沏茶和沸水沏茶,形象地比喻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的`人,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只有 的人,只有 的人,只有 的人,才能留下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2、依次填入文中四处括号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清冽 炽烈 醇厚 清幽 B、清幽 醇厚 炽烈 清冽
C、清幽 炽烈 醇厚 清冽 D、清冽 醇厚 炽烈 清幽
3、连线:( )
同是铁观音,不同的水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茶的香味与茶叶在杯子里的不同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请联系文章内容用线把它们相对应地连起来:
茶叶静静地浮着 茶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
茶叶上上下下地沉浮 没有一丝茶香
茶叶上上下下沉浮得更嘈杂 一丝清香便从杯里袅袅地溢出来
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 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腾出杯子
4、文中说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烈的沸水呢?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一壶温水指什么命运?
(2)一壶炽烈的沸水指什么命运?
(3)(加分题)我们的人生,可能会在如同温水的命运中舒舒服服却平平静静,也可能在像沸水的命运中沉沉浮浮而清香四溢。如果命运可以选择,这两种命运你自己会如何选择?请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5、(加分题)释圆先用温水沏茶,再用沸水多次注入来沏茶,这样做的用决是什么?
6、(加分题)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读罢此文,我们仿佛对生命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文学作品中一个个与命运抗争的鲜活形象瞬间在脑海中浮现。回忆自己读过的课外书,写出两个人物与大家共勉。
五年级阅读理解10
一、 课外阅读。
换伞
早晨,天下着雨,街边的一家点心店门前挤满了人,我也撑着伞,排在买早点的行列中。
好容易轮到我买了。我收下雨伞,靠在柜台边,买了点心,匆忙间顺手抓起柜台边的一把雨伞抽身退了出来,撑开伞,扎进了雨帘。
我正在匆匆赶路,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等一等!”雨声夹喊声,是喊我吗?回头一看,一把黑布伞穿过透明的雨丝,向我急速地移动着。
雨伞移到我身边便停住了,伞一斜,露出一张秀气的脸。 大哥哥 你把伞拿错了 这把才是你的 我这才发觉自己的伞在她的手里——那是前不久才买的。
“大哥哥,我的伞面已经打补丁了,给。”甜甜的声音有点醉人。
我撑着自己的伞继续赶路,一滴雨点落在我的唇边。呦,甜滋滋的,像蜜一样甜,一直甜到我心里。
1.在第四自然段的空白处加标点。
2.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 按照 顺序写的。先写 ,再写 , 最后写 。
3.短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抓住了“我”的( )进行描写。
A.肖像
B.动作
C.语言
D.神态
E.心理活动
4.短文中作者重点对(________)这个人物进行了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_______________ 的高尚品质。
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声音的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的转折
6.文中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是什么?把你自己的见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外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外出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她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就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伤心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时,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一见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结金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两个句子。
3.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 千古绝唱,有东方________之称。
4.从本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祝英台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文章,完成相关练习。
让爱有释放的地方
程刚
①到邻近城市出一趟短差,乘最早的一趟火车。车上都是早起到钢厂上班的工人,好多人都坐在座位上昏昏地睡着。一个男的来回在车厢里溜着,形迹可疑,我有点担心。
②旁边一个女孩把包放在桌上,坐在座位上睡着。那个男的又过来了,我便假装眯着眼,看他有什么动作。男人走近了女孩,我的心立刻揪了起来,他直接拿走了女孩放在桌子上的包。我看他膀大腰圆的,自己这单薄的身体恐怕吃不消,只好看着他出了这节车厢……
③我急忙叫醒了女孩,急切地对她说:“妹子,快醒醒,你的包被那个男的拿走了,赶紧找乘警。”女孩睁开眼,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了那个男人,说了句“没事”就又睡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我有些纳闷又有些气愤,反正不是我的东西,丢就丢吧!
④一个小时后,车要到站了,女孩醒来梳妆。我很奇怪为什么她的包丢了不着急。就在这时,那个男人手里拿着包回来了,直接对女孩说:“以后睡觉时守着包,下次我可不替你看了。”女孩笑着对他说:“嗯,大哥,谢谢。”男人丢下了包……看来,我是虚惊一场,他们应该认识。
⑤男的走了,女孩坐到我对面,笑着对我说:“大哥,他不是小偷,他精神有问题。”“什么?”我有点不相信。“他也是我们钢厂的。10年前的一天,他老母亲病重,大家借钱给他为老母亲治病。那天早上,他带着借来的6万块钱坐车回家,可他由于太累,坐在车上睡着了。他醒来时发现钱被人偷了,一股急火,精神就出了问题。从此,他就在这趟车上天天给大家看包,只要谁睡着了包放在外面,他都会提走,车快到站时再发给大家,东西从来没少过。长期以来,我们也形成了默契,总会有人把包放在桌上……我们也想让他 的爱有释放的地方。”
⑥听了女孩的话,我的心潮突然一阵翻涌,感动得快要落泪。这个男人虽然精神出了问题,但却占领了精神世界的高地,而那些懂他的人们,也在他精神的世界里,撒播着爱的种子。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内心不断变化起伏着。请将“我”的心理变化叙述完整。
(1)看着车厢里形迹可疑的男子,“我”有点担心。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5)得知真相,“我”感动不已。
2.文中画线句分别对女孩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刻画,从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我有些纳闷又有些气愤”,“我”纳闷的是____,气愤的是____。
4.文中第________自然段交代了男子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5.与精神失常的男子的做法形成默契的是乘车的人们。人们的做法是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四、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 ..(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五、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打白骨精(节选)
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走了一天的`路,唐僧感觉饥饿,就让孙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唐僧一见,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悟空头痛难忍,连忙哀告。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它是妖精!”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你去吧!”悟空说:“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悟空说:“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悟空忙点头答应,扶着唐僧上了马,继续前行。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后,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 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夫人。(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白骨夫人为了吃到唐僧肉,先后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但每一次都被孙悟空识破诡计。
2.唐僧多次责怪孙悟空打死妖怪,说明他是怎样的人( )
A.自说自话
B.胆小怕事
C.不明是非
D.唯我独尊
3.节选部分开头先写“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对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孙悟空摘桃作铺垫。
B.为妖怪出场渲染气氛。
C.说明只有险恶的环境才会出妖怪。 D.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
4.文中画“ ”句子中的“夺过”换成“接过”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悟空第三次除妖,与前两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
秘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
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 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嚅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并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
菲薄:(_______) (1)微薄 (2)瞧不起 .不谙世事:(_______) (1)明白 (2)熟悉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3.短文第(_____)和第(_____)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_______和_______,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6.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 )的月光 ( )的翡翠 ( )的交响曲
( )的山野 ( )的柿子 ( )的水墨画
( )的歌儿 ( )的喉咙
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 )
(2)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 )
(3)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 )
(4)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 )
3.缩写下面的句子。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课文《慈母情深》(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⑤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⑦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⑧“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⑨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⑩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你如何理解第②③两段的人物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的四个“立刻”,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⑥两段是“我”心灵受到震撼后,对妈妈的认识、理解和自我感受。你从中能读出“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理解妈妈的责备和数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罗马速写
①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这个城市很特别,遗址多,雕塑多,喷泉也多。
②罗马分成新城和古城。古城的建筑大多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一砖一石,一街一巷,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古老的建筑,坍(tān)塌的废墟,残毁的廊柱……使人一不小心就踩在“历史”上。
③古罗马的斗兽场,是遗址中的“老祖宗”。凡到罗马游览的人,如果不去斗兽场看看,就好像到了北京没游( ),到了西安没有看( )一样。这座宏伟的圆形建筑,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现在大部分已坍塌,只留下一个完整无缺的外壳,但看上去仍令人惊叹。
④罗马还是一座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屋顶门廊,看不到雕塑才是不正常的。罗马城的雕塑,超过了罗马的人口。
⑤喷泉在罗马城比比皆是。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城市能与其媲(pì)美。三千多处大大小小的喷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一些广场和街头巷尾。它们千姿百态,极具观赏性,使罗马城别具一格。
⑥遗址、雕塑、喷泉,不仅装点了罗马城,而且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1.把合适的名胜古迹填入第③段的括号中。
2.罗马是个很特别的城市,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读画“﹏﹏﹏”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家乡有哪些吸引人的名胜或景物呢?仿照本文第②段的写法,给大家介绍一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读课文《落花生》片段,回答问题。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
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在文中的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______) 爱慕(______) 分辨(______)
3.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在叙述时作者将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通过一家人谈论花生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阅读理解11
一、 课内语段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 )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 )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按原文填空。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_________、尝花生、_________这些内容,选文是在讲__________。我知道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3.“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好看”是指_______,“很有用”是指________。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父亲对“我们”的希望,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内阅读。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毫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推辞——(__________)侮辱——(___________)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课内选文片段,完成问题。
慈母情深(节选)
①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②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③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④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⑤“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⑥“找我妈!”
⑦“你妈是谁?”
⑧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⑨“那儿!”
⑩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用不超过8个宇概括这段选文所写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波浪线画出对母亲的外貌和神态描写的细节,结合自然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说说你从文中体会到“我”怎样的内心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到第③自然段中画“______”的句子,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在意思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A.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
B.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选文②—④自然段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文核心语段阅读:
父爱之舟(节选)
①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到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②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jiāo .jiǎo)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
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pū pù)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阅读第1自然段,请你用“____”画出作者对父亲细节描写的句子。
2.下面哪几项是作者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____)(多选)
A.父亲对儿子殷切的希望。
B.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温情。
C.父亲背我上学,我从不逃学。
D.父亲的丝绸汗巾是母亲的陪嫁。
3.将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用“/”画去。
4.在短文的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景,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
5.请你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对于作者所说的“新滋味”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内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①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②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③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④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⑤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联系上下文义,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1)“泊”在字典中有以下几个意思:
①恬静;
②停放;
③船靠岸;停船。文中“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其中“泊”的意思是 。(填序号) .
(2)用“ ”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意思的句子。
2.选文选自巴金先生所写的《鸟的天堂》,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
3.写景状物的文章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可以突出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_______的.特点。
4.写写你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作者用“起初……后来……接着……”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变化的过程写得清楚,请尝试用上这些词语描写一段景物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四季之美》,回答问题。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
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
(1)文中写了“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选材视角独特。(______)
(2)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用静态描写春天,用动态描写夏天。(______)
(3)写秋天的黄昏,作者用“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______)
(4)作者喜欢冬天的早晨,是因为能看到雪落或遍地铺满白霜的美景。(______)
2.试举一例,说说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感受很细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怎样的景致中有过心旷神怡的感受?把这个景致生动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 )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商量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 )。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呢。
五年级阅读理解12
一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tì)。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0岁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měnɡ)。
1、填出文中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文中的主要人物。(3分)
时间:______;地点:______;主要人物:_______。
2、用文中的`词语填空。(3分)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填空)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阅读理解13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遇到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欢悦不已:______
兼而有之:______
2、从文中找到一句反问句写下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______
陈述句: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这一句的“居然”的意思是(______),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______)
4、“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______
5、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年级阅读理解14
从前有个小孩儿叫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用人,没有一个文化人。他长到5岁了,还从未见过纸墨笔砚是个什么模样。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不免个个称奇。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作诗。小仲永不论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得到众人赞赏。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赏方仲永,连他父亲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对方仲永的父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这样一来,方仲永的父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这样一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凭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再学习,方仲永终至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色,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己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1.用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平常( ) 聪颖( ) 称赞( )
3.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每况愈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为逊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这篇短文的意思造句。
(1)因为……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你读了这篇短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阅读理解15
(1)20xx年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将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位老太太,将她扶起送她去医院,却反被诬。
20xx年9月5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赔偿45 876元。此判决引来社会各界一片哗然。(20xx年9月《南京晨报》)
(2)南京一名75岁的老人在公交站台下车时不小心跌倒在地,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人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20xx年2月23日《南京晨报》)
(3)10月31日天气晴朗,王老在家门口附近遛弯儿。几条狗撕咬在一起,王老本能躲闪,但反应不及,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了。
不一会儿,围观者越聚越多。有人开始拨打120,有人问他家里人的联系方式。有人担心老人受凉,准备脱衣服给他盖在身上。大约在老人摔倒十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与医护人员一起,大家将老人送上救护车。(20xx年11月1日合肥网)
这些新闻引发了社会广泛而持久的讨论:碰见别人路遇险情,我们该不该出手相救?有人认为,遇到意外险情,能帮忙的还是要出手帮忙,这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以世态炎凉为借口而拒绝帮助别人,这个社会厚道的人还是很多的。有人认为,不出手相救,这世道,人心不古,好心帮忙都会被讹上。遇到险情,除非责任清晰,否则可不敢去蹚这浑水,给自己惹事,不值啊。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评,表达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区警示】这几则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慨叹当今社会不少人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利欲熏心,呼吁人们尊老爱幼,济困扶危,互相帮助,共铸和谐。出手相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责无旁贷。当然,主张不出手相救,只要言之成理,真实可信,也是可以的。总体要求是有正确的观点,有合理的分析,有一定针对性。
参考答案:
(1)相信大家不会因玫瑰有刺而不爱,也不会因曾被蜜蜂叮而远离蜂蜜,所以即使在我们出手相救的时候有过不愉快,我们还是要毫不犹豫地去相救!人不要忘了自己是人,为人要善良,谁都有父母,如果是自己的.父母,无人施救,我们心里怎么想?
(2)我也有父母,他们已经年老,不敢想象他们跌倒街头而没有人理;我也有老的一天,假设我有一天也遇到同样的事,不敢想象别人的冷漠相待……人啊,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虽然都恨南京徐老太太,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她的错而自己也做坏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3)不出手相救,不是我没爱心,不是我见死不救,而是现在很多人为了钱,道德沦丧,谁能保证,谁能一下子看清楚那个人不讹诈你呢?这个浑水还是不蹚为好,否则把自己搭进去,即使后来有很多证据能证明你是清白的,如果不幸遭遇到,能让人身心疲惫,心灰意冷,你承受得起吗?
10.(1)答案:①养亲。即子女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②敬亲。即子女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③顺亲。即子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④显亲。即子女要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
(2)答案(示例):在当今我国重构社会伦理道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准确辨识、批判继承、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尊老敬亲等文化理念,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生活中,有一些年轻人因种种原因,不能孝敬父母,不能满足其情感需求,导致“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空巢老人”的诸多心理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五年级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五年级阅读理解08-21
五年级阅读理解08-04
五年级的阅读理解09-12
五年级阅读理解05-28
[通用]五年级阅读理解06-01
【优】五年级阅读理解07-23
五年级阅读理解【优选】07-24
【荐】五年级阅读理解07-30
(热)五年级阅读理解08-01
五年级阅读理解(优秀)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