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课外知识
文学常识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这部分知识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课外阅读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课外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课外知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它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成就最大;《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们与前三类合称为《诗经》的“六义”。高中阶段我们学过课文《蒹葭》/《采薇》选自《诗经.秦风/小雅》。
2.《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3.《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书》《礼》《易》《春秋》。
4.《楚辞》是战国末期楚国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他名平,字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诗开浪漫主义先河。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风骚”中的“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离骚》,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6.《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论语》是一部记录春秋末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有关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8.《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书中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
9.荀子,名况,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高中阶段我们学过课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10.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荀子的学生,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11.老子,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2.《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其并称“老庄”。
13.《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1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以列传最为出彩。作者司马迁本人把修《史记》概括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中阶段我们曾学过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选自《史记》。
15.《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作者是东汉(朝代)著名史学家班固。
16.贾谊,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高中阶段我们曾学过他的名篇《过秦论》。其作品开“汉赋”之先河,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7.《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据《水经》作注,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18.《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它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19.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全书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收诗769首,内容多为男女闺情之作。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该集。此篇与《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璧”,加上《秦妇吟》合称为“乐府三绝”。
20.《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南朝人刘勰所著。
2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三人的名篇分别是《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洛神赋》(等)。
22.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初中学过他的《出师表》,伐魏临行前呈递刘禅的奏章。杜甫的七律《蜀相》以他为题材,诗云:“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3.李密,晋初散文家,写有《陈情表》,被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24.我国古代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其中律诗有八句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5.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田园诗鼻祖。初中时我们学过的散文《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高中学过他的诗歌有《饮酒》。
26.“初唐四杰”是指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名句。
27.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主要有王维、孟浩然;边塞派诗人主要岑参、高适;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边塞诗人,脍炙人口的诗句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谪仙人”,是继屈原之后的第二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29.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0.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朝古文运动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第一篇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说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观点都具有深远意义。
31.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柳州/柳河东,又称柳河东/柳柳州,唐朝著名文学家,唐朝古文运动倡导者。“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分别出自初中课文《捕蛇者说》和《小石潭记》。高中学过《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以独特的寓言形式讽喻时政,表达“顺应天性”的观点。
32.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由他进一步完善成熟,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主张。与元稹合称“元白”。《琵琶行》是他贬谪江州司马后感伤身世的诗篇,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令人唏嘘。
33.刘禹锡,字梦得,有中唐“诗豪”之称。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名篇《陋室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都是他的名句。
34.李贺,字长吉,人称“诗鬼”。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35.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阿房宫赋》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发出警告“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选自绝句《过华清宫》。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散文阅读】
一、标题作用
①可能成为线索,便于梳理结构思路。②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感情、态度,。
③可能有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④可能运用表达技巧,能吸引读者。
二、开头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三、句段作用
①首句(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
②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耐人寻味。
③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段)——点明中心,统领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⑥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段)——看似矛盾而寓意却深刻,表现深刻内涵、见解。
四、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卒章显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写)。③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五、线索作用
①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②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③把感情推向高潮(线索类型:中心事件、感情、具体事物、时空变化。)
六、景物描写
①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起象征、暗示作用。
③烘托叙写对象的某种特征。④为下文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七、引文作用
(表达思想情感,对当前语段或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强感染力,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八、表达方式
①顺叙:清晰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题旨鲜明)。
④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⑤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⑥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⑦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九、修辞手法
①比喻——形象生动。②比拟——人格化、物象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③借代——突出形象特点,具体生动,含蓄简洁。
④夸张——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⑤对偶——语言简练整齐,意义凝炼含蓄。
⑥排比——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强化情感。
⑦反复——增强语势,强化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
⑧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⑨反问——加强语气语势,强化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十、语言特色
①风格:含蓄明快、文雅通俗、生动朴实、富丽素淡、简洁繁复。
②特点:精炼、准确、形象、丰富。
十一、表现手法
①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②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主次分明。
③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④想象——突破时空束缚,自由创造新形象,以抒发特定情感。
⑤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⑥讽刺——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语文高效复习方法
弱项强化法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通过反思总结,总能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知识点能力点方面的,有方式方法方面的,还有态度动机方面的等。发现问题后,应安排时间,确定解决方式;解决的方式通常有:或者自己努力解决,或者请教同学,或者请教老师等等。这里需特别强调一下的是,发现问题后,考生千万不能拖延,或者不闻不问。前者容易造成累积,容易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后者则会使自己的复习质量千疮百痍、大打折扣。
反复锤炼法
高考语文复习中,有许多问题、许多知识点能力点、许多答题的方式方法等均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才有可能被考生掌握。比如,拿简答题的答题方式来讲,考生在第一次接触简答题的时候,从老师讲的角度来看,一般就能讲清楚,但要让考生彻底掌握,非得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成。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这方面的复习考生一定要积极主动,要自己不断总结、提炼,如此,才有可能达于成功。
高考语文冲刺技巧
语文学科,考前要做的是“认真静悟,充分准备”。要温习三个方面,一是课本,重点是必修文言文及五册中20个话题总结。二是平日笔记和做过的参考用书。12个考点每个考点中的“考点说明”“题型示例”“技巧指津”“内容盘点”。三是做过的例题、错题。考前每天都要做一定的练习,但强度不要太大,主要是为了保持状态。
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要温习“答题模式”,了解哪类题该如何表述,如何答中“采分”点。从往年高考情况来看,学生在书写、拼音等基础部分丢分较多。而高考前的这一最后阶段,最能拿分的是基础知识,也就是语文高考前5道题,考生不妨看看名言名句,但时间有限,背书时不要全部默写。
要想利用最后这几天迅速提升作文能力有些不太现实,因此考前最后一周,作文的复习,主要是抓素材和角度,其次是不妨找些自已以前写过的适合高考出题角度和方向的好作文再温习一下,也许高考时得以套用也说不定。
高考语文的应试技巧
推荐按照题号顺序作答。举个例子,如果先写最后一道题目作文,万一用时过长,前面阅读题的心态容易焦虑且做题时间不易压缩。但如果按照题号做,即使前面阅读遇到困难,浪费了一定时间,也可以通过时间弹性比较大的作文来追回。再比如,阅读题目内部现代文整体的难度小于古诗文,所以先做现代文有助于进入状态保持手感。
答大题不必须分点,但是建议分点。因为阅卷老师时间宝贵,你为他条理清晰地呈现答案,更容易得分。高考的大题只有4分和6分两种。4分的题目分两点答,6分的题目分两点或三点答均可。
高考语文知识考点汇总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u)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
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hui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
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④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
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
⑨花甲:是六十岁。
⑩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是一百岁。
高考语文古代官职知识点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表辞职退休的词语
乞骸骨:年老人请求辞职退休。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8.古代官职称谓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高考语文古代地理知识点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高考语文课外知识】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的课外知识07-20
小学语文课外知识大全07-19
高考2022语文知识点总结11-14
成人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总结11-23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分享10-08
语文高考知识点精选总结分享10-08
二年级语文课外知识10-27
小升初100个语文课外必考知识点03-23
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02-21
高考2022语文知识点总结15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