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23 11:19:1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朋友”这个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中写了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小事:冬冬因为胆小,读书害怕出错,受到几个同学的笑话,而丁丁却说出了冬冬的长处,并请老师再让冬冬读一遍,结果冬冬读得很好。课文表现了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友爱、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朋友、关心朋友的美德。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本课课文简短﹑浅显,学生读几遍就能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阅读能力,懂得同学之间应该互助友爱、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读“读、胆”等14个生字,认识走之儿,会写“课、文”等7个字。

  (2)在语言坏境中体会“再、又”的意思,理解积累词语“喜欢、勇气、响亮、鼓掌”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讨论问题,知道丁丁是怎样尊重和鼓励冬冬的,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查字表等方法读准字音。

  (2)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引导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朋友之间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2)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勇于适时地给以赞扬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1)认字14个,认识走之儿,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丁丁是怎样尊重和鼓励冬冬的,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阅读理解法。

  2、学法: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自制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一定交了许多好朋友吧,能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吗?你为什么选他做你的朋友?冬冬也有许多朋友,但是她通过一件事知道了丁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设计意图】由于本篇课文较平实,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以学生可能对它不太感兴趣。于是我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最乐于回答的问题出发,引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手指着课文,认真听。

  2、喜欢这篇课文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读书时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可以想想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可以查查字表,还可以问同学、老师。

  3、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听,遇到问题相互交流、解决。

  4、小组间合作读。(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读给本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其他组的同学听。)

  5.汇报交流读。(谁读得最棒?你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给读的好的学生奖励智慧星。)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指导学生试读、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等,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反复读的活动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此外,我还利用学生互评、自评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他们也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进行隐性的自我评价。奖励智慧星也能更加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识字教学。

  (课件出示生动的水果卡通图)每个水果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娃娃,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吗?(叫生读,读对奖励智慧星)

  1.出示生字卡片,摘卡识字中贯穿自读、领读、“开火车”读、“找朋友”(用喜欢的字组词或说话)。

  2.集体交流识字好办法。

  (1)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听。

  (2)“读、课、请”这三个字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3、找出有“再、又”的句子读一读。你能用“再”或“又”说一句话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小组合作“盖高楼”,巩固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楼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识字卡片(生字砖)准备好,教师读哪个生字,学生就把“生字砖”贴在“楼”上,哪组先盖好,哪组就胜出。最后再齐读贴出的生字)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往往很枯燥,为达到识字的目标,我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了摘卡识字、“开火车”认读、“盖高楼”等游戏识字法,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识字游戏,个个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读书讨论,体会感悟。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初步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效实现语言文字积累。

  2.通过朗读思考,感知词、句的特点,并在准确进行说话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感受撇画、捺画的书写特点,提升对汉字的审美及书写能力。

  4.背诵《采莲曲》,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情感,形成诗歌文化的有效积累。

  教学重点:提升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并能运用学到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读书笔记本;多媒体课件;歌曲《弯弯的月亮》《采莲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交流,初步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效实现语言文字积累。

  2.通过朗读思考,感知词、句的特点,并在准确进行说话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引入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学生猜猜里面可能都记录了什么,教师适时告诉他们这是自己读中学时代用心做的读书笔记本,同时展示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跟自己做过的读书笔记进行比较)。

  2.引入:到底该怎样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又有什么意义呢?接下来还是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听一听同学们的看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交流引入法,借助熟悉的话题引入教学内容,自然激发了学生探究更多关于读书笔记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交流平台”中出示的四句话,看看四句话中分别都说了什么内容。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四句话写出了四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再读四句话,看看自己对哪种方法最感兴趣,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感觉既简单义不耽误时间。

  师:这也是我们平常最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生:我对其他三种方法比较感兴趣,因为写感受的过程中我会认真思考句子的含义。

  师:是的,所以每次老师特别喜欢让你们边读课文边将自己的简单理解写在旁边,这是理解句子的好办法。另外多背诵一些好词佳句,还可以用到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呢。

  生:我对第二段话比较感兴趣,因为这样以后在文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快找到可以用上的词语或者句子。

  师:是的,这种方法虽然有点费事,但对我们的大。

  生:我觉得最后一种方法也不错,注明句子的出处后载们就能够一下子记起阅读过的内容啦。

  师:同学们,这些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虽然形式不太一样,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对我们的阅读和习作都有很大的好处,不但能够提升我

  们的阅读、能力,还能让我们不断形成语言文字的积累,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4.拓展学习:引导学生拿己的读书笔记,通过与平台中给出的方法进行比较,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教师适时再次引导他们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读书笔记的质量。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研读四句话,从中感受到常见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在与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优化读书笔记的意识。

  三、教学“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中的三句例句,引导学生边读边看看三句话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用着重号聚焦句子中的“得”。

  (2)学生再次认真朗读句子,想一想加点字“得”前后两部分在意思上都有怎样的`关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明确“得”后面半部分是对前面动作词状态、程度等的补充说明,因而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同时试着补充完成第四句话“妈妈累得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累”的样子、程度等,同时对他们的写话予以梳理(如“妈妈累得说不出话来”“妈妈累得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等)。

  (4)拓展延伸:完成第五句写话练习“ 得 ”,指名朗读自己写的句子,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得”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注意前半部分一定要有动作词。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中给出的两句话,注意加点词语在句子中都有什么特点。

  (1)指名学生回答(一句话中,几个分句子前后词语是一样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这种含有几个分句的句子,前后两句话首、尾词语相同,这样形式的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叫“顶真”。

  (2)教师补充出示几则例句:A.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B.橹摇船、船载橹,橹动而船行;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针缀。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顶真修辞的有趣特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两个句子,边读边体会句子的特点。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试着照样子补充第二句后面的省略号,教师注意提醒他们下一句必须以“弯弯的小桥”开头,适时补充出示“弯弯的小桥那弯弯的小船”。同时引导他们明确这是一句歌词,歌曲《弯弯的月亮》。

  (5)课件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想象句子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读写结合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初步感知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有趣特点,同时在写话练写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了认知内容,提升了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课堂

  1.引导学生简单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适时再次引导他们回顾关于读书笔记以及词句段运用两个方面的认知。

  2.教师: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确实有不少收获,老师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真正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读书笔记的质量,并让它真正为我们学习语文服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撇画、捺画的书写特点,提升对汉字的审美及书写能力。

  2.背诵《采莲曲》,读中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情感,形成诗歌文化的有效积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学习

  1.教师谈话:孩子们.汉字是一门文字艺术,看上去就是简简单单的方块字,但要想把它们写好却并不容易。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的横画、竖画的书写规则吗?

  2.学生交流(横平竖直),教师适时提醒他们这里的“横平”并非是我们认为的“水平”,而是在微微上斜的同时保持一种平势。同时引入学习:接下来我们继续掌握关于撇、捺两种笔画在汉字中的书写要领。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回顾旧知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已有书写认知进行书写要领内化巩固,同时激发了学生了解更多书写要领的积极性。

  二、教学“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书写提示”中的“英、及、柔”等8个生字,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撇、捺在每个字中的位置,并想想它们的书写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只有将撇、捺两笔写得舒展,字整体才能够舒展和优美。

  3.指名四位同学板演生字(每位同学按照顺序分别板演2个生字),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他们的书写并予以,教师重点提醒他们看看撇、捺两个笔画的书写是否做到了“舒展”。

  4.教师根据学生的适时予以修正、范写,重点提醒他们注意“及”的笔顺是撇、横折折撇、捺.其中最后一笔捺画要舒展,与撇画保持对称之势}“柔”上面半部分的撇画不要写得过长,下面“木”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对称;“雾”下面“务”上半部分中的撇、捺要舒展,下面“力”的撇画则要稍微收敛;“奏”上半部分的横画要紧凑,撇、捺要舒展。

  5.学生自主临写8个汉字,教师巡视了解书写情况,重点看看他们有没有注意撇、撩两个笔画的书写舒展到位。同时挑选书写较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观察发现与教师归纳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妤地掌握了撒、撩笔画的书写要领,进一步提升了汉字书写能力。

  三、教学“日积月累”

  1.课件播放歌曲《采莲曲》,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谈话引入:这首好听的《采莲曲》就是根据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王昌龄的诗歌《采莲曲》创编而来的。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来读读这首经典的诗歌作品。

  2.课件出示诗歌《采莲曲》及其画面,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诗歌的朗读停顿。

  3.指名朗读诗歌,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重点提醒学生注意“芙”是第二声,同时.注意指导学生读好朗读停顿(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学生齐读诗歌。

  4.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注意借助图画看看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自己都从诗歌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

  5.学生朗读思考,与同学、老师交流:

  生:这首诗歌描写的应该是夏天的景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从图画上画的荷叶、荷花看出来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芙蓉”指的是“荷花”)。

  师:同学们,除了从画面中看到了碧绿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外,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想到了有人划着船在荷花、荷叶中游玩、观赏。

  师:这画面中并没有人呀?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最后一句“闻歌始觉有人来”中想到的,说明有人在荷花,荷叶间唱歌。

  师:你的想象非常准确。那你们猜一猜,这会是什么人呢?他(她)又躲在哪儿呢?

  生:我觉得是女孩子,她被荷叶、荷花给挡住了。

  师:对!其实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没正面描写她,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却闻歌声等

  手法,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想象诗歌的画面美,同时想象诗歌中的声音美。

  7.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指名背诵展示,学生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边读边想象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并想象诗歌的画面、声音,进而自然融人到了诗歌的美好意境中,并体会到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趣。

  四、课堂

  美好而又短暂的一节课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孩子们,回家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再次进行汉字书写巩固,同时还能把今天学到的这首《采莲曲》背诵给家长听一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1、湖边的景色真美了,吸引了许多人,猜一猜,人们会在那里干什么?

  2、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课文是怎么写的?谁能把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3、用“有人……有人……”练习说话。

  课文中的这句话写了人们在湖边不同的活动?

  想一想,还可以说什么地方有人在干什么,有人在干什么?

  人们在湖边看到什么?看课件

  4、自由读课文第六段。仔细体会课文句子的意思。

  5、说说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为什么?

  1)为什么说湖水像面镜子?湖水里还倒映着什么?学习生字“镜”朗读句子练习。

  2)啊!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课文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5、你能用“像”说一句话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能把什么比作什么?

  6、你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吗?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7、(机动)指导背诵,雷雨后的景色真美,你喜欢吗?我们来把这几段背出来,行吗?

  在第4至6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一背。

  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轮背。

  五、齐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已经”造句。

  3、学习徐虎用自己掌握的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和新词;用“已经”造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为人民服务的好人。

  三、教学难点:

  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字词句中理解徐虎总是这样一心想着别人,利用休息时间为千家万户服务。

  四、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课题的意思;学习生字:修谈供凡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2“闪光的金子”

  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课文的题目是?(学生齐读),难道课文真的向我们介绍那些会发光的金子吗?课文中“闪光的金子”指什么?自己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并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

  (1)出示新词:

  修理、谈起、凡是、及时、提供、工具箱、按劝

  方便、普通、居民、急需、地段、咕嘟咕嘟、障碍

  污水、附近、规矩、戴上、誉为、称赞、特约、服务箱

  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3)齐读课文

  (4)讨论:“闪光的金子”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A、出示: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

  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却被上海的居民誉为“闪光的金子”。

  人们感激徐虎,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指名读、齐读

  B、你是怎样理解课文的题目的?

  C、在这里题目上加上双引号,表示课文不是真的写金子。其实是写徐虎,写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D、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闪光的金子”,这叫首尾呼应。同学们在写话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来写。

  四、书写生字:修谈供凡及

  1、读生字

  2、师范生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的字词句来理解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学习徐虎他利用自己的擅长为人民服务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书空默写生字修谈供凡及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闪光的金子”指?(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3、徐虎到底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

  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话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相机学习第一段

  (1)出示:

  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却被上海的居民誉为“闪光的金子”。

  指名读

  理解:普通水电修理工

  徐虎他特别擅长于修理水电。只要水电出现故障,他都能修理。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上海的居民为什么把这样高的荣誉送给徐虎呢?

  请读一读下面的文章,

  2、相机学习第二、三段

  (1)交流:徐虎怎样做的?

  (2)理解:

  “特约、故障、提供”

  (3)自从那以后,徐虎就——

  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齐读

  (4)读了这一段,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徐虎的确是“闪光的金子”?

  (5)交流:

  圈出“每天、总是、挨家挨户”。

  3、学习第四、五段

  (1)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写了他为居民服务的情景。

  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3)找出徐虎一心想着别人的词语、句子。

  交流后,齐读。

  (4)小结:(引读)许多年来,徐虎就是这样————。他利用————走遍————,给大家带来了————。人们感激徐虎,都说——————————。

  (5)齐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

  读完课文,请你再来说说徐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你应该向徐虎学习写什么呢?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生字:具按劝便;用“已经”造句;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出示:

  天已经黑了。

  我已经是一名少先队员了。

  当他做完第四家的活赶到第五家时,已经是夜晚10点多钟了。

  2、指名读句子

  3、先口头造句,再写下来。

  4、教师个别指导。

  二、学习生字:具按劝便

  1、抽生字,识记生字(书空默写)

  2、师范写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三、补充练习

  组词

  凡()、闪()、徐()、供()

  几()、间()、除()、洪()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已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篼”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们不“见”的景物。学生喜爱作画,他们迫不及待地自由读文,边读边画下所“见”的景物。学生很快便感觉到了文章的“景物性”、“图画性”。当图画绘诸笔端时,他们又对课文语言作了揣摩,并自主地了解内容。这一过程是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的。过去那种一味枯燥地读文变得生动而有富有情趣,这无疑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态势,充分发挥了情感功能。没有生硬的词语解释,没有刻板的提问,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发挥。于是,平时一位从未提过问题的学生向教师请教“坎”该如何画?通过点拨,他成功作画,爱创新的同学,有了发挥水平的机会,外加了许多合理的景物。初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得到回归,强化了学生对深读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添画,拓展美

  在课文初成画后,让学生自由说图,再参考文章内容说一说,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比较中,学生能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简练,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能否将这简练的语言再丰富一点呢?”让学生再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遣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1)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动画性。如那飘过林梢的袅袅炊烟,画成了高扬的手臂,配以“孩子,回来啦!”一路上,注明了“拐、绕、走、跨”,不同的走法。

  (2)中心句巧妙地升华。“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山里的孩子不只是打柴,他们拎水、割稻、种菜、拔草,这就是勤劳;也有学生画了许多背篼、许多孩子,表明了山里的孩子共有的美德。对山娃的赞美之情早已注入其中,何用表白!

  (3)填补空白。文章语言简练,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一路问候村人,一路的山歌小调;如何打柴,如何采药,如何在山里“贪玩”,摘下红红的山柿子;那晚,孩子为卖药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一切,丰富了课文内容,使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

  此时,再让学生说画,课文原有的构思又有了创新,他们创造性地表情达意。再读课文时,那简练语言的内涵就丰富多了,感情更为深厚。这样,互为映衬,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课文形象更加鲜明。作画与“学文”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使阅读课堂教学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美的境界。

  三、文画同赏,表达美

  当文已读,画已成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为轻松自在的事了。作车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而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他们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研读中细细品味了文章,深切感受到文章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这时,学生的朗读就显得入景入情,真切感人,做到了“以情传声”,可以说是真情的流露。

  这堂课下来,把讲读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便会主动、生动地去阅读。我认为,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他们的想象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组文章。

  2,正确认读至少十八个生字,会写六个。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民间传说故事。

  (二)认读课文:把字音读准,长句子要多读几遍,读流利。

  (三)理解课文:1,用心读课文,想一想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

  3,大禹为人们制伏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同学们,你认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字形记忆与书写指导:

  (七)扩展阅读: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作品。让学生互相交流,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学,增加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读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正确拼读。

  3.掌握ai、ei、ui标调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三个复韵母和他们的四声,能正确地读音和书写。

  教学难点:

  读准复韵母的音。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这一个月的时间呀,咱们一直在拼音王国里和拼音交朋友,请动脑筋想一想,学习过哪些单韵母宝宝?它们分别是谁?(生答,齐读)

  师:大家读的又整齐又响亮,我们一起做拍手操吧。(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牙齿对齐iii,嘴巴突突uuu,小鱼吐泡)

  大家单韵母学的真不错。孩子们,你们见过把两个单韵母放在一起的拼音字母吗?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字母。

  (板书:aieiui)

  师:这里的韵母都是由几个字母合成的?

  师: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就叫复韵母。(板书:复韵母)

  二、新课讲授:

  1、看图学习复韵母ai

  同学们,咱们都相处快一个月了,彼此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前前后后都挨着谁吗?(如:我的左边挨着××,我的右边挨着××,我的前边挨着××,我的后边挨着××),自己先练习说一说。

  师:谁能勇敢地给老师介绍?请你。

  师:大家挨在一起学习,多好啊!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复韵母就念ai。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语文课本,翻到第26页。咱们一起观察左上角的第一幅图,谁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呢?(生:图上画着一个姐姐和弟弟,他们挨在一起比高矮)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姐姐的个子高,弟弟的个子矮)

  教师讲解:ai发音要先发a的音,开口度大,声音响亮,然后迅速向i滑动,i的发音轻短,合起来一口气读成ai

  教师范读ai,学生学读ai。

  师:标调在哪里标呢?(生: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

  2、看图学习复韵母ei

  师问:图上的小孩儿在砍树枝,他嘴里会发出什么音呢?讲解:ei的发音方法和ai的一样,要先发e的音,舌尖逐渐向上抬,最后发i的音,就成了ei的音。

  教师范读ei,学生学读ei。(四个声调的多种方法练习读)

  师:ei的标调在哪里标呢?(生: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

  3、看图学习复韵母ui

  问:图上的小女孩脖子上是什么?

  讲:围巾的“围”发一声就是ui的音,要先发u的音,然后迅速向i滑动就是ui的音。

  学生练习读准ui的音。板书四声进行练习。

  问:怎样来记ui的形呢?(图中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与帽子上的绒球构成的形状很像ui的样子)

  师:ui的标调谁会?师错误示范,生指正。(iu并列的时候声调要标在后面)

  三、巩固练习:

  1、看板书采用多种形式读准音(个别读,男女赛读,开火车读)

  2、复习标调歌: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

  四、指导书写:

  两个字母靠的近一些,占格的方法和以前学的一样。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中感情充沛句子的品析,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朴实的父女之情————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及怀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对亲情的珍爱。

  重难点分析:

  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引导想象,体会作者深刻含蕴。

  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潜心研读,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抓住文章的线索,理顺脉络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父子亲情的故事及本课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语引入,激发兴趣,解读课题。

  (一)由灯入题(出示课件)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和你们一样喜欢灯,她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就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带给她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二)解读课题(出示课件)灯祭

  “祭”,祭奠。

  “灯祭”,用灯祭奠过世的人。(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灯祭情景。

  本文以“灯祭”为题,直接点出文章主题,作者是祭奠谁,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一)自读课文,理解字、词

  要求: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小组合作,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词。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出示课件)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写内容,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感知父亲在世时和父亲去世后两个不同的场景)

  全班交流并总结,梳理结构层次:根据时间来分,一部分为父亲在世的时候,一部分为父亲去世的时候。

  第一部分(1—8)父亲做的灯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第二部分(9—14)“我”给父亲送上了第一盏灯表达我的怀念。

  2、作者的情感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幸福、快乐→思念、悲伤)

  (二)通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灯祭”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灯祭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深深的依恋和怀念。)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在父亲去世前后不同的心境,更体会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缅怀。

  第二课时

  一、品词析句,体会作者快乐的情感。

  本单元主题为“情思满怀”,以真情贯穿整个单元。我们就走进这盏灯,体会作者与父亲有着怎样的深厚感情?

  (出示课件)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是一盏不寻常的灯。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那盏灯哪里不寻常?

  预设一:父亲想法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地年年做灯。

  (一)(出示课件)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父亲是怎样给我做灯的。

  作者对做灯的过程描写细致,详细具体,让人一目了然,我们好像真的跟着作者看到了那“不寻常”的灯是如何一步步做成的,也正因为“我”年年看父亲给我做灯,所“我”才对做灯的过程熟记于心。

  (二)作者为什么这样细致的描写做灯的过程。

  父亲每年都为“我”做灯,想法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那灯是不寻常的”。

  预设二:提灯过年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出示课件)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

  围绕以上段落学生自己勾画,标注,小组讨论:父亲在世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快乐,对我的爱。

  1、(出示课件)“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灯能做到我满意,肯定付出了劳动,每年都做,不厌其烦灯蕴含了父亲对女儿的伟大的爱。)

  2、(出示课件)“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就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着灯去另一家。”(引导学生理解提着父亲给“我”做的灯过年,心里多美啊!说明了一个小姑娘在父爱的呵护下是多么幸福和快乐,她在炫耀父亲做的灯,也在炫耀着做女儿的骄傲。更包含着提着父亲亲手做的灯“走东家串西家”这种感觉的“不寻常”。)

  3、(出示课件)“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教师引导父亲见我吧油都快烧光了,还开心的开玩笑,说明父亲眼里都是对孩子的爱。)

  4、(出示课件)“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灿烂的光,亮丽之极。”(教师引导我之所以感到灯光如此美丽,是因为光中感受到的是父亲那浓浓的爱。)

  5、(出示课件)“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教师引导本句运用对比手法,更我们感受到了我的快乐源泉就是父亲。)

  6、充分展开以后,再齐读中心段

  教师小结:因为有了父亲,作者可以得到一盏漂亮的灯,也可以使家得到光明,有了光明,生活就有了希望和盼头;有了父亲生活也会很快乐美满幸福。生活在艰苦,过年也能得到一盏灯,使年更加妖娆迷人。作者通过一盏灯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出示课件)

  二、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悲伤的情感

  因为享受惯了有父亲的幸福时光,没有父亲的日子是不可想象的。

  (一)(出示课件)填空

  因为没有了父亲,以前的满院光明变成现在的,没有了父亲,往年的年有声有色,变成现在的,没有了父亲,我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我多么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

  (二)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怀念的?

  作者给父亲送灯来祭奠他,“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让人感觉凝重、伤感。

  (三)回归课题,给父亲送一盏灯,来祭奠自己的父亲,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三、回顾文章揣摩表达方法

  (一)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二)文章线索

  明线:灯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三)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强调母爱的力量,可事实上呀,父爱同样也是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就像鸟儿起飞的两只翅膀一样,对我们来讲,都是同样重要的。其实,父亲一直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包容着我们。有时候,父爱真的是不需要用任何语言来表达的,

  (一)(出示课件)

  1、面对生活的艰辛,父子俩相依为命……

  2、如果说父爱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那应该还有对我们心甘情愿的纵容吧……

  3、如今我们已慢慢长大,那你是否依然记起依靠老爸肩膀的感觉?是否依然记起老爸背上的感觉?那种温暖的感觉,惬意的感觉……找到了吗?

  (二)孩子们,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难以忘怀的父爱深情呢?愿意把它讲给大家听听吗?

  (三)总结升华: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浓浓的父爱。现在我们应该感受得到,父爱不像母爱那样洋溢在外,但却一样深厚宽广如海洋。如果说母爱是山涧的小溪,是那样的绵长而具体,那么父爱就一定是小溪所缠绕的那座高山,是那样的厚重而坚实。父爱是一本大书,年轻的儿女常常读不懂它,直到真正长大再重新打开这本大书之后,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挚的心。我相信,你们读懂自己的父亲,不会太晚!

  五、拓展延伸

  (一)迟子建的《白雪的墓园》、《不灭的家族》、《遥渡相思》《重温草莓》等。

  (二)仿照第二自然段“做灯”的过程的描写,你能把一种东西的制作过程写出来?比如包书皮、扎风筝、做柳笛……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22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20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05-14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19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3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3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05-10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08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07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