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02 16:38:1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姑娘》。文中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歌颂了她顽强拼搏的体育。

  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对陈招娣并不了解,课前需布置学生查一下有关她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时的倔强性格。

  重、难点: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细节描写中,体会女排姑娘的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

  教法:自读感悟

  教具:有陈招娣的图片、课件

  流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己最受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a.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b.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c.教师范读。

  四、整体回顾,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五、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往前走,()来个向后转,步子()猛,动作()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面。

  六、实践活动。

  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它故事。

  七.作业:抄写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板书:

  人物事件过程

  主动请求加练

  苦练陈招娣一次加练首次累倒罢练

  再次累倒罢练

  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奇异的植物,激发观察、研究植物的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奇异、植物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13个。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按地点转换记叙的方法;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并能恰如其分地表达。

  难点:课文的表现手法是先写“奇异”的现象,然后叙述“奇异”的原因。从而体会到这种设立悬念的写作方法,更能烘托出植物的奇异。

  课前预习:

  自学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奇异的植物世界》。(板书:奇异的植物世界。)

  l.指导读课题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读法,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的感受。)

  2.谁能把这个课题解释一下:

  “奇异”,奇怪、特别。是说奇怪特别的植物世界。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小星和同学们到植物园去,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植物?默读回答,并出示表格:

  植物名 参观顺序 所见所闻的现象 原因

  哈哈树

  电花

  蜡烛树

  醉草

  捕蝇草

  水笛荷

  二、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节朗读,检查读通情况

  三、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哪几节是写参观植物园的经过?(2-7节)

  师引读:第一节交代了参观的地点——植物园,参观者——小星和同学们,向导——农艺师李叔叔。

  师:第8节以感叹句“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点明课题,总结全文。

  四、以表格为切入口,理解课文内容

  1.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默读第二段,划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

  出示:走进植物园→花棚那儿→小路旁→草地上→水草地→荷花池旁。

  2.默读课文,分小组用三种符号分别划出表中答案。

  3.集体交流:

  植物名 参观顺序 所见所闻的现象 原因

  哈哈树 走进植物园 听到“哈哈”大笑声 风吹

  电花 来到花棚那儿碰到叶,就像触电 带电

  蜡烛树 走到小路旁 看到蜡烛似的东西 点火就像蜡烛一样亮

  醉草 走到草地上 嚼小草,就像喝了酒 草叶里含酒精

  捕蝇草 来到水草地 爬到草叶上,叶子闭合起来,小虫被吃 捕蝇草

  水笛荷 来到荷花池边听到笛声 风吹干花膜,就发笛声

  说说小星和同学们参观植物园的顺序及各处所见的现象和原因。

  (1)自己试说(2)同桌互相说(3)指名说

  4.理解过渡句。

  找一找,每一个地点,作者用了哪些句子过渡,请你用横线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在上下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连接上文,引出下文。)

  五、自由读课文,体会文中说话人的语气。

  课文的`重点段写出了植物的奇异及其原因。文中李叔叔的话语,使孩子们茅塞顿开,更加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1.自由读课文

  朗读指导:

  (1)读好问句:“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这是什么呀?”

  (2)李叔叔的话要读得平和亲切,符合人物的身份。

  (3)课文中有一些描写人物情状的词语,要结合当时人物的感情去读。

  2.指名读。

  六、总结

  课文通过记叙小星和同学们参观植物园,向我们介绍了六种奇异的植物,使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种种奇异的现象,又了解了原因。倍感植物世界的奇异。

  指导朗读: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啊!(总结全文且点题)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奇异植物的资料,全班交流。

  2.阅读《植物的感情》、《院子里的悄悄话》

  教学反思:

  《奇异的植物世界》这篇课文是一篇参观记,主要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参观的植物园中所看到的几种植物,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我们的教学中,这个做法更是要坚持。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我在教学本课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先指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再让学生用学习第2、3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4—7自然段。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试读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

  当其/南北分者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

  是日/观/道中石刻

  其远石刻/尽漫失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

  余始循以入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极天云一线异色

  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第一段导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诵读原文语句。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诵读原文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怎样介绍日观峰?诵读原文语句?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小结: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作者系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5.诵读。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前两句重音在“阳”“阴”“阳谷”“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

  三、第二段导读

  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

  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旅游路线图?/p>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层内容拟标题:登临泰山图。

  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

  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成如容易却艰辛”,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坚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险才到顶”,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晚清文照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并会写10个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与同学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和累积词语的兴趣。

  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带领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

  引入实际生活,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过了炎热的夏天,就是凉爽的秋天。秋天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秋天的美景吧!

  二、读中识字,读准生字的读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四人一小组,练习读词语。

  3、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词语。

  4、认读生字卡片。

  三、读中感悟,整体感知词语的意思。

  1、师范读词语,学生想象画面。

  2、游戏“找朋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初步感知词语意思。

  3、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出语气。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个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请同学们回家收集,看谁收集的词语最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新词

  二、分析字形,记忆汉字。

  1、小组自主学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汉字?

  2、全班汇报。

  三、指导学生书写。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

  四、小组竞赛。

  1、读词语,看谁读得正确?

  2、汇报。

  3、小组竞赛,比一比谁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多。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关秋天的词语。那么回家后,你们可以画一画自己心中的秋天,随意想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2、理解文言词语“以”、“则”、“之”、“其”、“夭”、“病”、“泣”、“顺”。

  3、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和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龚自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哀痛和呐喊?因为迫切要求改良的龚自珍对政治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现实极其不满。正如他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里所说:“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一句话,就是扼杀忧国忧民之心,扼杀礼义廉耻之心,扼杀改革发展之心。针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写了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品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

  二、学习新课

  1、解题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题目。

  [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五点: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号——龚自珍,字(s)人,号定(n)。

  ③对作者的定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龚自珍全集》。

  ⑤题目——“记”标明文体是小品文或随笔。

  2、预读

  [教法]两名学生一人读前一段,一人读后一段,要朗读。

  [要求]两名学生读的同时,其他学生看课文,并用铅笔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释译

  [教法]①采用学生提疑,学生解疑的方法解决课文中学生不懂的一些问题。

  ②老师提疑并引导学生解释、翻译、理解一些语句。

  ③全文疏理完毕后,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要求]重点弄清以下内容。

  (1)结合句子理解“以”、“则”、“之”、“其”四个虚词。

  (2)结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顺”四个活用的实词。

  (3)结合课文释译以下九个句子:

  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斫其正,养其旁条

  ⑥既泣之三日

  ⑦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设疑提问,启发谈话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层内容。

  ②在《己亥杂诗》与课文的对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设问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板书:斫养删夭锄遏)

  【设问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请作最简要的回答。

  ——因为

  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板书:绳夭病)

  [按]此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人画士……以其智力为也”两句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答的同时,让学生明确:“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价”的行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则是由于文人画士的偏嗜病梅——这就是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

  【设问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或”字怎么解释?谁能对此作大胆的推测?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统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并以之为尚?

  [按]通过此问必须启发学生明确: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或说是“孤癖之隐才是产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显见,作者的影射对象之所在。

  【设问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请用三个字来概括,看谁说的准确?

  ——泣疗贮(板书)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设问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一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板书:社会作者)

  【设问6】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书)

  [按]此问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对梅的态度,正是作者对人才的态度;作者对造成梅的病态的痛斥,正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设问7】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对梅的感情实际上是对人的感情,在“记”的同时,又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请找出来。

  ——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按]读此两句意在体会抒情句的特点,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作者的《己亥杂诗》,并在课堂上吟诵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师强调:课文和诗表达了相近的主题,这就是作者对清朝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了四个虚词、四个实词,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并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所采用的“执果索因”阅读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渐地掌握它,运用它。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将本课所学的虚词、实词整理在笔记本上。

  2、思考并完成课后一、二、三各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春笋》教案10-16

语文《望月》教案01-05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6-19

《语文天地》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