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会认12个生字。3、会写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散文《春风带我去散步》,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再齐读两遍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有3个学习目标,(出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会认12个生字;3、会写4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目标已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这节课咱们通过4场比赛一个一个达到目标,首先,进行第一场比赛,比一比课文字音谁读得最准确,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3分钟之后咱们比赛。
(一)先学
1、教师范读,不认识的字及时标上拼音。
2、自由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问问同桌或者举手问老师。
(二)后教
1、指名读(后进生)要求:读的同学要声音响亮,字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区分平翘舌,听的同学比谁听得认真。
2、指名纠错
3、齐读出错的词语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学习会认字)
课文大家已经读会了,咱们接着来进行第二场比赛,看谁最快地认识本课12个生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词语,重点注意红色的字,一会儿,咱们比谁认的字最多。
(一)先学
自由读词语(带拼音)2分钟
带着 格外 呼唤 脱掉 厚重 拉着 一丛丛 淡紫色 二月兰
树梢 筑巢 散步 风铃
(二)后教
1、去掉拼音检测,指后进生读
2、单个字检测(要求组词)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3、检测读字卡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流利地朗读课文)
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课文一定能读得正确又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学习会写字)
生字大家记得真快呀!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场比赛,看谁写的字最端正,最漂亮。请认真观察“带、步、丛、兰”这四个字,注意笔顺及间架结构,先练写一个,2分钟后提写。
1、生观察并练写
2、师生共同评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强调:步的第七笔是撇;丛的第二笔捺变点。
3、生改错并练写2个。
语文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 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 溪身 ,“蛇行”写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 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了解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3.理解题目“陈情表”: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如何“陈”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具体研读):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习
九、字词整理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说话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十一、讨论: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附: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和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初二第二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诵读文章,共同研讨批注精美片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歌之美,感受民间文化气息。发现生活中的美,迸发对民歌、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
学习过程:
欣赏一段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新课。
(小常识)了解云南的歌会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占了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男女传情时会唱歌,结婚时会唱歌,丧葬时会唱歌,甚至有的民族打官司的时候也用歌唱的形式,而高明的歌手会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
一、我预习、我快乐
1、沈从文的情况我已了解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的故乡,凤凰县也因他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
2、生字词的情况我已掌握
音与形(加点字注音):
蹲踞(jù)酬和(chóu)熹微(xī)譬喻(pì)淳朴(chún)即物起兴(xìng)凤哕(huì)
义:即物起兴: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写作.或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凤哕:声音委婉动听,抑扬顿挫。
二、我阅读、我感悟
1、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回答最好)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2、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从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服饰美、才智美、文化美等方面回答)
三、我探究、我自信
拿起笔,让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的表面去感受云南歌会的无穷魅力。读一读,品一品,批注,小组内交流。
1、在“山路漫歌”部分重点写出了什么样优美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美景衬好歌
2、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描写了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山野对歌,描写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
三、研读赏析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四、拓展迁移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五、课后练笔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趣”字,理解“有趣、舒服、必须、普通、飘浮、设计”等词。
2、在语境中感知,初步掌握“为了……,……”这种结构的句式。
3、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体会太空生活的有趣。要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出“趣”味。
教学难点:
理解“失重”。
课前准备:
1、找一些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制作成幻灯片。
2、小黑板、塑料杯(装有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由资料引入,和学生交流太空中吃饭的有关趣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学生轮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简单说说:课文介绍了太空生活的那些趣事?
二、继续研读,再品“趣味”
(一)睡觉
1,你觉得在太空中睡觉有趣在哪里?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趣味读出来?(指名读rarr;比赛读rarr;齐读)
2,教师适时点拨:“舒服”,可读慢一点,读出舒适惬意之感;“必须”,有“一定要”的意思。结合《课堂作业本》第4题(2),区别“必须”与“必需”。
3,那么,我们上太空旅游,首先要带上什么?
教师板书:睡袋
(二)喝水
1,教师拿起塑料杯,问:我把杯子倒过来,会怎样?在宇宙飞船里呢?你怎么知道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2,那么,我们该带怎样的杯子?
指名问答,教师板书:带吸管的塑料杯。
3,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板书:失重。并结合《地球爷爷的手》,简介“失重”。
4,学生演示事先准备好的水杯,感受太空和地球上喝水的区别。
(三)走路
(1)在太空中走路更有趣,自由读,有趣在哪里?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读“为了能平稳地走路,……带网格的地板。”
(2)说说有趣在哪里?
说得有趣不稀奇,读出趣味才叫有本事。
举行朗读擂台赛。
所以说,在宇宙飞船里走路,我们要穿()。
(出示写有题目的小黑板)
教师板书:鞋底带钩的鞋子。看课文插图理解“鞋底带钩的鞋子”。
(四)洗澡
(1)、我们知道了,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那么,如果想洗澡,打开喷头,水又会怎样呢?
让学生迅速找到相关句子,齐读“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飘浮在空中。”
(2)抓住“飘浮”,与“飘扬”进行区别。
(3)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指名读“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朝一个方向吸。”教师板书:特殊的淋浴器。
(4)练习用“为了……,……”说话。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能平稳走路,宇船员。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喝到水,宇航员。
在宇宙飞船里,为了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
为了,。
三、课堂小结,内化明理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要上太空旅游,得带这么多东西。
(教师手点板书,学生回答。)
光带这些东西够吗?
是啊,上太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宇船员们都得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超强的体能。(有条件者可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展示)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争取早日上太空旅游,好吗?
四、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看看上太空旅游还可以带什么。
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熏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我找来了课件,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对课件进行修改。同时,在课前引导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太空资料,为上好这一课做准备。
老师准确地把把课文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对课堂结构作了精心的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温故知新,交流有关资料,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文,带入太空生活这一主题中来。第二个环节是继续研读,再品“趣味”。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提到的四件太空趣事,通过了解这四件事,让学生懂得太空中的这种特殊现象是因为失重。还有赛读也是本节课的的一大亮点,让学生体会新奇,读出趣味。第三个环节是内化明理,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太空知识,与同学交流、分享。第四个环节是知识回味,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看看上太空旅游还可以带什么?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努力学习。
整节课的设计也正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模式为教师调控活动、学生认知活动和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步设计的三维教学结构,有放手去读,又有引导去读,一张一弛,快慢恰当。重点以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学生参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心智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莺》教案02-19
语文《秋游》教案10-20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6-19
语文蜡烛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