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07-18 20:29:0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

  说教材

  这首短诗只有12行。分为两小结。以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思维空间,耐人寻味。本诗以‘跌倒’为题。采用比喻意引发我们思考。跌倒并不可怕,但一定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这才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

  说目标

  有感情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学习,探究跌倒后你应怎样做。学习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跌倒后要勇敢的站起来,战胜困难走出困境,使人生变得更精彩。

  说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读带讲,在读中自悟,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跌倒了并不可怕,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_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六、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感悟并运用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定向诱导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鸟国迎来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围绕金奖章,课文详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是什么?(板书:争奖章、颁奖章)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看一看鸟儿们在使者到来前后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鸟儿们的不同表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自学探究

  三、得知使者要来鸟国颁发奖章的消息后,群鸟是怎样争奖章的?他们的表现又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借助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文中鸟儿争奖章的部分,划出描写鸟儿表现的生动语句,并从中体会鸟儿的性格特点。

  交流:

  (1)你觉得哪些语句对鸟儿的表现描写很生动?(生自由读句子)这句话抓住了对鸟儿的什么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你感受到这只鸟儿的什么特点?(生谈体会)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鸟儿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带着表情、动作生动朗读)

  小结:在得知使者要来颁发奖章的消息后,鸟儿们一扫往日彬彬有礼的样子,争得不可开交,展现出了他们骄傲自大、自私自利、阿谀奉承等性格特点。

  (2)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如果把鸟儿们的表现想象成一幅画,你想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争名夺利)

  (3)所有的鸟儿都在“争”吗?哪一只鸟儿与众不同?

  (乌鸦),请你找出描写乌鸦的句子读一读。如果把乌鸦的表现也想成一幅画,也请你给它起个名字?(默默奉献)

  四、过渡:使者捧着奖章来到了鸟国,面对金奖章,鸟儿们前后又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呢?(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2:默读颁发奖章这部分课文,划一划鸟儿们前后表现有怎样的变化,思考从他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

  (1)读一读你划出的描写鸟儿表现的精彩句子,说一说你体会到鸟儿怎样的心情?(生结合句子中出现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群鸟面对金奖章时的强烈渴望与迫不及待)

  (2)然而使者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将奖章颁给这些鸟儿,而是出乎意料地颁给了--乌鸦。对于即将挂在脖子上的金奖章,乌鸦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从中感受到乌鸦怎样的品质?(生读句子,体会乌鸦的谦虚)

  (3)面对功劳如此大,却又如此谦虚的乌鸦,群鸟最终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鸟国的一员,看着眼前“美丽”的乌鸦,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自己、乌鸦或大家说些什么?(角色换位深入体会主题)

  讨论解疑

  五、我们来回顾一下群鸟和乌鸦在颁发金奖章这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出示幻灯片,对比显示)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反馈总结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生自由谈)

  2、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文中乌鸦这样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你能想到谁呢?课下,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笔,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一个人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情景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6

  学习目标:

  ★学会“箩、杭”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自己的感受。

  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生女,人人。大部分孩子

  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活泼可爱,对学习有清楚的认识,努力上进, 但也有部分男生好玩,懒惰,学习动力不强,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来看,全班同学都进步不少。本期目标希望在牢抓字词基础上再接再厉,争取把字写得更好,扩大学生阅读量,作文能 小有进步。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教材的结构与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

  如:课文既保留传统繁荣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改进“综合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 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 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那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性文章。要把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阅读中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了解事物弄清科学道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并通过学习此单元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和《太空“清洁工”》,实施环保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了解环境污染、来源及种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自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第四单元:深入生活的启示。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 词句德汉以及表达效果。

  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学习本组课文,要开展综合性学习,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六单元:父母之爱。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父母 的爱。他们的爱是慈祥的笑容,诗亲切的华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从而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同时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特点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第七单元: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本组课文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学习本组课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条件的同学读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四、教学措施

  1、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 度,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2、改变传统教育“一言堂”式教学所使用的陈旧教案,集体备 课,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形成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新型教案。

  3、在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好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辨证统一,建构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新 型育人模式。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 师举例:

  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 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针对景物思路严谨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行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最佳小骑手。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想象作文:马的未来。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4.全班交流写作提纲。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 沫 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

  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一、广、斤、市。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走进童年的记忆

  1、谈话激趣:

  师:童年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斑斓的画,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我们的心中肯定也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那么在你的心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音乐)

  2、小结谈话,引出课题:

  师:的确,一个玩具,一只狗,一个人,一件事,都能唤起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由于一颗闪光的珍珠永远地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时而闪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带给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台湾女作家,她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度过的。后来去了台湾,于是她把自己在城南生活的童年故事写进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3、想像情境: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组成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呢?

  师:同学们脑海中留下的画面,其实也同样在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无数次的浮现。你看,冬日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童年的往事再次重临“我”的心头。

  (二)、初读课文,感受童年的美好故事

  1、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并根据提示思考相关问题。

  投影出示: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童年的哪些往事重临作者的心头?

  2、交流:

  师:童年的哪些趣事重临作者的心头呢?

  (三)、再读课文,深深体会童年的美好回忆

  1、师:童年的故事就如同美丽的画卷时刻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林海音的童年故事也那么有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去感受她那有趣的童年故事。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划出让你觉得最感兴趣的句子,然后在句子的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交流:

  师:我刚才看到大家读得很投入,找得也很认真,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划了多处。我想第一次划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谁想先说?(随机出现相关句子)

  生:1)“我”看骆驼咀嚼(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呢?(指3名学生自由的说说,并让他们读读)

  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生闭上眼睛想像当时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师:林海音就这样一直被那骆驼吃草料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了,就这样一直看着看着,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现在你就是那不断咀嚼着草料的骆驼,一起来感受那份乐趣。

  师:林海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入神、发呆的情境?

  师:我想你们的童年趣事和林海音一样带给老师太多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和童年的林海音一起再来感受骆驼咀嚼的乐趣吧!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虽然,现在作者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但就是这样有趣的童年往事才带给我们带多的回忆,那么除了“我”看骆驼咀嚼这件事外,还有其他的趣事吗?

  2)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交流:谈谈你为什么说这段话比较有意思?

  师:那么爸爸对骆驼挂铃铛是怎么解释的?你赞同谁的说法呢?为什么?

  师:当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他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此时,爸爸在想些什么呢?又为何笑呢?

  其实爸爸也已经赞同了女儿的想法。想的那么天真,那么充满诗意,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这份充满诗意而童真的情感。

  师:爸爸的那句“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让现在的林海音时常回忆起那美丽的往事,可童年那美丽的想法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可能不再有了,这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就像她说的那句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童年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儿时天真的想法带给现在的我美好的回忆,同样还有另外一些事也让我难忘,那就是(看骆驼脱毛的情景)。

  3)“我“看骆驼脱毛情景

  课件出示: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师:请1名学生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从这段话的描写中,你觉得有趣在哪里?

  师:如果你就是林海音,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为什么?

  师:现在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有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的想法吗?(学生自由交流)此时的她已经不会再有当时的想法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学生齐读:

  过渡: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4)“我”怀念骆驼队

  课件出示:分角色朗读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师:是呀,怪不得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那么,小时候的林海音到底问了些什么呢?

  师:是呀,此时的她可能已经不会再问了,就像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

  《鲸》(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知识,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初步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时,老师先范读课文,请同学思考课文中讲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然后各小组讨论。这是本节课小组成员之间的第一次合作。老师在板书交流、总结的要点之后,表扬并奖励回答问题完整的小组。

  在教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鲸有多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我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块分割。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鲸到底有多大,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用数字来说明,3号同学通过对比来说明,1号同学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即可,所以设计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注意针对各小组中不同层次同学的请胯骨内,由易到难,让他们既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又认识到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差、中、优三类学生尽其所能,各有所获。在老师总结时,所有的学生对这段内容都已了如指掌。

  ____“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老师讲解。而以下关于鲸怎样吃食,怎样呼吸,怎样睡觉和生长的情况,则是围绕鲸的生活习性来写的,这四个方面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分割。

  ____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做相应的题目(学生的编号与题号相对应)。

  ____1、鲸用什么呼吸?说明了什么?鲸怎样呼吸?

  ____2、鲸主要吃什么食物?鲸怎样吃食?

  ____3、鲸的生长情况怎样?

  ____4、鲸怎样睡觉?

  ____以上设计,针对各合作小组1~4号学生的特点提出,让优生做较难的题目,差生做最容易的题目,然后组成“专家组”讨论,将自己分得的题目得出正确答案后回原组交流,这样,小组的所有成员就有机会掌握全部内容。

  ____在“专家组”讨论时,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为最后的课堂小结和课后分类辅导收集信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3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7-15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五年级上册语文《水与生命》语文及教案10-28

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02-23

五年级上册语文《松鼠》教案04-08

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07-31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30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5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

  说教材

  这首短诗只有12行。分为两小结。以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思维空间,耐人寻味。本诗以‘跌倒’为题。采用比喻意引发我们思考。跌倒并不可怕,但一定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这才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

  说目标

  有感情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学习,探究跌倒后你应怎样做。学习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跌倒后要勇敢的站起来,战胜困难走出困境,使人生变得更精彩。

  说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读带讲,在读中自悟,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跌倒了并不可怕,要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_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六、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感悟并运用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定向诱导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鸟国迎来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围绕金奖章,课文详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是什么?(板书:争奖章、颁奖章)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看一看鸟儿们在使者到来前后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鸟儿们的不同表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自学探究

  三、得知使者要来鸟国颁发奖章的消息后,群鸟是怎样争奖章的?他们的表现又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借助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文中鸟儿争奖章的部分,划出描写鸟儿表现的生动语句,并从中体会鸟儿的性格特点。

  交流:

  (1)你觉得哪些语句对鸟儿的表现描写很生动?(生自由读句子)这句话抓住了对鸟儿的什么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你感受到这只鸟儿的什么特点?(生谈体会)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鸟儿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带着表情、动作生动朗读)

  小结:在得知使者要来颁发奖章的消息后,鸟儿们一扫往日彬彬有礼的样子,争得不可开交,展现出了他们骄傲自大、自私自利、阿谀奉承等性格特点。

  (2)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如果把鸟儿们的表现想象成一幅画,你想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争名夺利)

  (3)所有的鸟儿都在“争”吗?哪一只鸟儿与众不同?

  (乌鸦),请你找出描写乌鸦的句子读一读。如果把乌鸦的表现也想成一幅画,也请你给它起个名字?(默默奉献)

  四、过渡:使者捧着奖章来到了鸟国,面对金奖章,鸟儿们前后又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呢?(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2:默读颁发奖章这部分课文,划一划鸟儿们前后表现有怎样的变化,思考从他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

  (1)读一读你划出的描写鸟儿表现的精彩句子,说一说你体会到鸟儿怎样的心情?(生结合句子中出现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群鸟面对金奖章时的强烈渴望与迫不及待)

  (2)然而使者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将奖章颁给这些鸟儿,而是出乎意料地颁给了--乌鸦。对于即将挂在脖子上的金奖章,乌鸦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从中感受到乌鸦怎样的品质?(生读句子,体会乌鸦的谦虚)

  (3)面对功劳如此大,却又如此谦虚的乌鸦,群鸟最终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鸟国的一员,看着眼前“美丽”的乌鸦,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自己、乌鸦或大家说些什么?(角色换位深入体会主题)

  讨论解疑

  五、我们来回顾一下群鸟和乌鸦在颁发金奖章这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出示幻灯片,对比显示)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反馈总结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生自由谈)

  2、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文中乌鸦这样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你能想到谁呢?课下,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笔,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一个人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情景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6

  学习目标:

  ★学会“箩、杭”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自己的感受。

  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生女,人人。大部分孩子

  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活泼可爱,对学习有清楚的认识,努力上进, 但也有部分男生好玩,懒惰,学习动力不强,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来看,全班同学都进步不少。本期目标希望在牢抓字词基础上再接再厉,争取把字写得更好,扩大学生阅读量,作文能 小有进步。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教材的结构与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

  如:课文既保留传统繁荣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改进“综合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 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 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那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性文章。要把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阅读中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了解事物弄清科学道理。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并通过学习此单元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和《太空“清洁工”》,实施环保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了解环境污染、来源及种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自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第四单元:深入生活的启示。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 词句德汉以及表达效果。

  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学习本组课文,要开展综合性学习,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六单元:父母之爱。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父母 的爱。他们的爱是慈祥的笑容,诗亲切的华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从而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同时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特点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第七单元: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本组课文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学习本组课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条件的同学读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四、教学措施

  1、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 度,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2、改变传统教育“一言堂”式教学所使用的陈旧教案,集体备 课,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形成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新型教案。

  3、在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好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辨证统一,建构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新 型育人模式。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 师举例:

  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 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针对景物思路严谨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行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最佳小骑手。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想象作文:马的未来。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4.全班交流写作提纲。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 沫 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

  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一、广、斤、市。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走进童年的记忆

  1、谈话激趣:

  师:童年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斑斓的画,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我们的心中肯定也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那么在你的心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音乐)

  2、小结谈话,引出课题:

  师:的确,一个玩具,一只狗,一个人,一件事,都能唤起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由于一颗闪光的珍珠永远地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时而闪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带给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台湾女作家,她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度过的。后来去了台湾,于是她把自己在城南生活的童年故事写进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3、想像情境: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组成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呢?

  师:同学们脑海中留下的画面,其实也同样在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无数次的浮现。你看,冬日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童年的往事再次重临“我”的心头。

  (二)、初读课文,感受童年的美好故事

  1、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并根据提示思考相关问题。

  投影出示: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童年的哪些往事重临作者的心头?

  2、交流:

  师:童年的哪些趣事重临作者的心头呢?

  (三)、再读课文,深深体会童年的美好回忆

  1、师:童年的故事就如同美丽的画卷时刻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林海音的童年故事也那么有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去感受她那有趣的童年故事。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划出让你觉得最感兴趣的句子,然后在句子的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交流:

  师:我刚才看到大家读得很投入,找得也很认真,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划了多处。我想第一次划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谁想先说?(随机出现相关句子)

  生:1)“我”看骆驼咀嚼(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呢?(指3名学生自由的说说,并让他们读读)

  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生闭上眼睛想像当时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师:林海音就这样一直被那骆驼吃草料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了,就这样一直看着看着,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现在你就是那不断咀嚼着草料的骆驼,一起来感受那份乐趣。

  师:林海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入神、发呆的情境?

  师:我想你们的童年趣事和林海音一样带给老师太多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和童年的林海音一起再来感受骆驼咀嚼的乐趣吧!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虽然,现在作者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但就是这样有趣的童年往事才带给我们带多的回忆,那么除了“我”看骆驼咀嚼这件事外,还有其他的趣事吗?

  2)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交流:谈谈你为什么说这段话比较有意思?

  师:那么爸爸对骆驼挂铃铛是怎么解释的?你赞同谁的说法呢?为什么?

  师:当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他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此时,爸爸在想些什么呢?又为何笑呢?

  其实爸爸也已经赞同了女儿的想法。想的那么天真,那么充满诗意,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这份充满诗意而童真的情感。

  师:爸爸的那句“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让现在的林海音时常回忆起那美丽的往事,可童年那美丽的想法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可能不再有了,这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就像她说的那句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童年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儿时天真的想法带给现在的我美好的回忆,同样还有另外一些事也让我难忘,那就是(看骆驼脱毛的情景)。

  3)“我“看骆驼脱毛情景

  课件出示: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师:请1名学生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从这段话的描写中,你觉得有趣在哪里?

  师:如果你就是林海音,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为什么?

  师:现在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有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的想法吗?(学生自由交流)此时的她已经不会再有当时的想法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学生齐读:

  过渡: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4)“我”怀念骆驼队

  课件出示:分角色朗读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师:是呀,怪不得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那么,小时候的林海音到底问了些什么呢?

  师:是呀,此时的她可能已经不会再问了,就像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

  《鲸》(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知识,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初步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时,老师先范读课文,请同学思考课文中讲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然后各小组讨论。这是本节课小组成员之间的第一次合作。老师在板书交流、总结的要点之后,表扬并奖励回答问题完整的小组。

  在教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鲸有多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我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块分割。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鲸到底有多大,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用数字来说明,3号同学通过对比来说明,1号同学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即可,所以设计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注意针对各小组中不同层次同学的请胯骨内,由易到难,让他们既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又认识到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差、中、优三类学生尽其所能,各有所获。在老师总结时,所有的学生对这段内容都已了如指掌。

  ____“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老师讲解。而以下关于鲸怎样吃食,怎样呼吸,怎样睡觉和生长的情况,则是围绕鲸的生活习性来写的,这四个方面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分割。

  ____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做相应的题目(学生的编号与题号相对应)。

  ____1、鲸用什么呼吸?说明了什么?鲸怎样呼吸?

  ____2、鲸主要吃什么食物?鲸怎样吃食?

  ____3、鲸的生长情况怎样?

  ____4、鲸怎样睡觉?

  ____以上设计,针对各合作小组1~4号学生的特点提出,让优生做较难的题目,差生做最容易的题目,然后组成“专家组”讨论,将自己分得的题目得出正确答案后回原组交流,这样,小组的所有成员就有机会掌握全部内容。

  ____在“专家组”讨论时,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为最后的课堂小结和课后分类辅导收集信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