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课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正确读写“任凭、无忧无虑、闭息凝视、温柔可亲、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生气勃勃”等词语。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齐读) 板书:
导语 : 谁养过?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的整体感觉吗?(学生发言)同学们,老舍先生也很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就体现了他对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新知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媒体演示13个生字。
②正音:辟 p@
③辨析多音字:和
运用媒体解决:
A.出示“和”字,让学生读出它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的拼音;
B.让学生用“和”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④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⑤理解词语:(可用法、知字义解词义的方法)
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闭息凝视:有意识地暂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读完课文,先标序号,再用一句话说一说老舍先生笔下的留给你的印象。(只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均可。)
板书: 古怪 淘气 可爱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思考:课文中哪几自然段写了的性格古怪,哪儿又写了的淘气?并分别用曲线画出概括介绍的句子。
1——3自然段:的性格古怪。(成年的)
4自然段:满月的小淘气可爱。
思考:成年的和满月的小既有不同的特点,又有相同之处,请你从概括介绍的句子中找找答案。
两句话分别是:“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从两句话中,我们可以分别知道成年的性格古怪,满月的小淘气的不同特点,从“更可爱”的“更”字,可以想到作者认为成年和满月的小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可爱。(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修改板书)
板书:
小结:老舍先生用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3、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将这首深沉的哲理诗演绎为生命的赞歌。
1.出示:附教者改写的诗:
致紫藤萝
◇陈峰
春红已谢的时候
你独自盛开
那是生命的微笑
是生命的执著
每一朵盛开
是张满的帆
浪袭来
你们却笑
风吼起
你们在呐喊
"开花!开花!"
我看见
你生命的力量
宣泄成紫色瀑布
汇成奔腾不息的生命河流
致紫藤萝
我停下了脚步,在你的面前 ......
你绽放的辉煌
你辉煌得像一树紫色的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停地流动着,欢笑着
跳动着紫色的音符
谱写着生命的欢歌
你绽放着犹如一只小船
在生命的长河里
张满了帆,鼓起了舱
满载着生命的酒酿
永不停息地驶向远方
你缓缓地流着,流着......
流向人的心底,
带走了疑惑和痛楚
沉淀下宁静和喜悦
流出了一片灿烂
我挥挥手,脚下的步子更轻,更有力......
2.小组合作:学生改文成诗。
学生交流。
致紫藤萝
读你,如赏一幅精美的图画
辉煌的瀑布,流动的光彩,紫色的芳香
令人陶醉流连
读你,如品一首深沉的哲理诗
尽管存有许多的不幸
读你,如奏一曲生命的赞歌
虽然不像春花那么烂漫
但那是生命的微笑 是生命的执著
它并不向往富贵
也不追求妖娆 但它用紫色的执著
把生命的活力演示
永远向前延伸
永远充满活力
因为你的根扎在泥土的深处
语文课教案设计4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 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2、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1、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学后记
语文课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雨声录音。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想象,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今天,我将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润泽万物,更是丰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雨起、雨中、雨后。)
三、重点朗读,感悟特点
1、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⑴ 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⑴ 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⑵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⑶ 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⑴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⑵ 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观察练笔:雨。
【板书设计】
山雨
雨起:悄悄
雨声
雨中:神奇
颜色
雨后:余韵
语文课教案设计6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语文课教案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感悟乌鸦从找水到喝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四、德育目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五、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自渎课文、自学生字。
1、范读课文;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二)交流讨论,识字写字。
1、组织讨论,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梳理问题;
3、识字,出示生字卡。
4、总结
5、写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三)自主尝试,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3、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4、说为什么。
(四)看图读文,解说图义。
(五)联系实际,相互评说。
1、说说你自己遇到了那些困难,然后又是怎样解决的。
2、评一评谁的注意或者是办法最好。 1、指名读
2、开火车、做游戏
(六)讨论
1、分大组抢答老师的提问;
2、提出一两个认为重要的问题;
3、大组互问,同组人合作学习。
(七)巩固知识
七、总结
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吧、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在有史以来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下雨时的一些自然现象吗?(生自由说)好,今天我们一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
1题目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2“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三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时不加字不减字,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阅读情况:“小老师”领读生字
四观察图画
1课文中有几幅图?
2小白兔在下雨前看到了什么?(边讨论边板书)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哪几自然段的说明下雨第一幅图画内容?(指名读)
2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
3从课文中你能读出小白兔在干什么?(第一自然段)
A“闷”是什么意思?(空气潮湿或不流通时,引起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让学生回忆下雨前紧关窗户的感受)板书:天气很闷
B谁能用“——正在————-呢?”这样的句式说话?
4从课文中读出描写小燕子的段落(二三自然段)
A小白兔看见燕子从它头上飞过就大喊(指导朗读)为什么要大喊??
B读小燕子的话
C说燕子低飞的原因:要下雨了翅膀沾了水珠飞不高捉虫子
5是要下雨的吗?小白兔在前面的池子里又看到了什么呢?
朗读4——6自然段
看第二幅图
1“是要下雨了吗?”说明什么意思?(小白兔对燕子的话半信半疑)
2小白兔怎样问小鱼?(跑过去)为什么跑?(对燕子的话半信半疑,想让小鱼证实)
3从哪儿看出小白兔的心情急切?(用了2个小鱼)
4读小鱼回答小兔的话
5从小鱼的话中你知道他瘟神么游到水面上吗?
6听了小鱼的话小白兔怎么做的?
朗读第7自然段
看第三幅图
1蚂蚁们在干什么?(忙着搬家)
2从大蚂蚁的话里,你们想想:大蚂蚁的早就知道要下雨的消息还是刚知道的?
朗读第8自然段
小白兔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听到小鱼和蚂蚁的话后态度有了转变吗?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
(“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加快步子往家跑”“一边跑一边喊”)
看第4幅图齐读最后一段
“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什么?
小结拓展:课文通过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讲述了下雨前常见的一些动物的活动现象,你们还知道呢写现象吗?
板书:
小白兔感到很扪
小燕子低飞
16要下雨了小雨游到水面上来
蚂蚁往高处搬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教师出示生字卡,指明抽读,出示生字卡检查读音并组词
二分析字行并记忆
1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
2说说识字方法
A熟字带生字记忆:池—潮—湿悄—消吃—喊门—闷
B熟字加偏旁:申—伸车—陈华—哗皮—坡害—割
3猜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1描红找相关笔画
2教师范写
3学生临写
4同桌互评
5展示
四课堂作业
1看偏旁写字
口( )( )( )( )( )
2读句子,加标点
A是要下雨了吗( )
B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
C天气很闷( )
五拓展
语文课教案设计9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
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课后小结
语文课教案设计10
绿茵茵 草坪 照射 叽叽喳喳 累了 灿烂 礼物 念叨 搂在怀里 望着 微笑
1.照样子,给下列字加偏旁并组词。
例:因(因为) (茵)(绿茵茵)
平(平时) (坪)(草坪) 不(不是) (怀)(怀抱)
2.把下面的词语排列成通顺的句子。
(1)太阳 光芒 射出 初升的
初升的太阳射出光芒。
(2)鲜艳的 花朵 草坪上 开满了
草坪上开满了鲜艳的花朵。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汉字数字,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一)尘不染 (三)思而行 (四)海为家
(五)体投地 (六)神无主 (九)霄云外
4.跑到奶奶心里的阳光,指的是什么?
有关太阳光和太阳能的小知识
太阳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太阳可以说是所有生物的母亲,有了太阳的照耀,地面才富有生气,才会有疾风劲吹、江水奔流、花开果熟,生物才能生生不息。
太阳能是太阳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地球上处处皆有太阳光,人类可直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无须运输。其次,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最后,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是用之不竭的能源。
语文课教案设计1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xq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xq工作,妈妈也在xq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xq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xq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xq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xq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xq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xq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语文课教案设计12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 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 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 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 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 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 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 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 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 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 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 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 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 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 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 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 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 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 ,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 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 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语文课教案设计1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对词语的理解。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忧虑:忧愁担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要进行朗读备课。朗读时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课文开头对天气的描述,要读得低沉而缓慢。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又如,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桑娜开始是提心吊胆地回答丈夫的话,接着是强作镇定地叙述西蒙家的事,最后是如释重负地告诉丈夫孤儿已经抱过来;而渔夫,先是对天气的后怕,接着对西蒙去世感到震惊,最后是在担忧中做出收养决定。朗读时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时可参考如下思路:
(1)读题激疑,读通课文。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文篇幅较长,有的语段也比较难读。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语段,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还不能读通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范读。
(2)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学生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课文第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课文第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课文第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
(3)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
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是朗读的重点。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然后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朗读的形式力求多样,必要时教师要发挥范读的作用。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应当结合对收养孤儿这件事的理解进行。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把描写环境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积累。
4、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如,通过开小小故事会、在宣传栏出专辑、排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5、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⑵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6、生字、新词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提醒学生读准“怨、掀、虑”的读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别:“怨”与“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7、教师可结合对桑娜与西蒙两家贫穷生活的理解,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语文课教案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板书:风)
2、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
3、风可以编成谜语,能写成诗歌,风还能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板书:画)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3、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谁能把句中的“她”换成小朋友的名字再读读句子?(生读)
4、你最喜欢谁的画?
随机出示:
⑴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师相机指导: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
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你来做做风娃娃,让旗子飘起来,让风车转起来。
你能读得让大家都感受到风来了吗?
你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它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上”“风来了,它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真像个小诗人,让老师来读读你的诗歌吧,谁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⑵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好。)
⑶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受到风真的来了吗?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上”,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5、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请你拿好你们的画,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四、总结延伸
1、阅读诗歌《风》。
2、写一写风的诗歌。
语文课教案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露珠为实现愿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了解有关水的循环知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小露珠不怕困难,勇敢地向着目标前进,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将自己的梦想告诉我吗?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二、复习生字
认读生字,并组词。
三、学习课文,品读对话。
1、师范读,思考:小露珠的梦是什么?
2、自由读文。
3、学习第一次对话。
明确小露珠和太阳公公的语气特征,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二次对话。
指导用太阳公公的语气读出大海的美。
5、学习第三次对话。
重点理解“长途跋涉”,体会“千辛万苦”,指导朗读太阳公公语重心长的话语。
6、小露珠是怎样来到大海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出示课件,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指导读出小露珠来到大海的艰辛。
四、拓展延伸。
请小朋友们展开想象,小露珠来到大海,会说些什么?
五、体验情感。
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
六、老师总结
【语文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孔乙己的教案设计08-01
语文课文狼教案设计05-08
语文课文手指 教案设计05-19
语文课文雨的教案设计05-20
语文课文家教案设计05-19
语文课文太阳教案设计05-20
语文课文 春联 教案设计05-07
语文课文《假如》教案设计05-10
语文课文猫的教案设计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