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28 13:57:5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语文教案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教学设想】

  本课识字量不大,可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读与评价读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情本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小组分自然段朗读。

  4、全班齐读。

  三、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我选我这句话是谁说的?我选我干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⑴ 自由发言。

  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

  四、创造性的演读课文

  1、师生表演。

  2、小组内表演。

  3、各组推选优秀老师、王宁上台表演。

  五、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已经和生字成为好朋友的大声叫出朋友的名字。

  2、找一找: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从文中找出它的朋友,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带有生字的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二、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发表见解:你认为王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找优点

  1、小组内互相说说同学的优点。

  2、集体交流。

  3、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优点。

  4、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四、句子训练

  1、课件出示: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2、学生练习读。

  3、仿照例子说句子:

  课件出示: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小明是我的同桌。

  4、学生练习。

  五、学写生字

  1、小组讨论课后我会写中的生字,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一些。

  2、集体交流,互相提醒,教师范写点拨。

  3、学生描红仿写。

  【板书设计】

  爱劳动

  王宁 有礼貌 我选我

  关心集体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感兴趣。识字放在熟读课文之后,学生掌握较好。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时,也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从效果上看,二年级的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还应适当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课文延伸到实际生活,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及别人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课后的读读说说,在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有的同学有时会出错,应多加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xxxx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xxxxxxx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xxxxxxxxx,我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练习二 》

  教学目标:

  1、进行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词句练习。

  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一组描写景物的成语。

  4、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竖”。

  教学重难点:

  1、字: 漾、蔫、挎、蹑

  2、成语: “高堂广厦” 等八个成语。

  3、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教学准备:

  课件 图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学习方法。

  2、书写“异、齐、养”三个字中的“撇”和“竖”两个笔画。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出示:

  漾: ① 水面轻微动荡。

  ② 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5、指名说应选哪一种解释并说明原因。

  第二部分

  我的十分钟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懂题目要求。

  ② 小组成员合作,并选择确切的解释。

  ③ 由组长记录下答案。

  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

  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

  蔫性子: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篮子:胳膊上挂着。

  蹑着脚:踮着脚,动作很轻。

  第三部分

  1、小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审题。

  2、我的十分钟

  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准字音,把成语读正确。

  ② 结合课前的预习,小组成员合作理解成语的意思。

  ③ 组长记录下自己小组成员不理解的成语。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4、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并提出以下问题全班同学交流。

  ①每一行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5、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② 针对不同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内讨论。

  ③ 小组内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表演。

  组织学习小组汇报。

  3、师相机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①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②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5、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

  三、教学第六题:学写毛笔字

  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① 悬针竖: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② 垂露竖: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③ 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3、学生练习书写。

语文教案 篇5

  【案例背景信息】

  学科:小学语文

  年级:一年级

  课的名称:松鼠和松果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文字,会写 “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拼音已掌握的较好,能给一、二类字注音认读,课文内容能事先预读下来。但个别字的分析还需要靠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很浅,还需通过老师教才能懂。

  【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

  学课文与增强环保意识联系起来,知道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对学生学语文的思维,知识积累,朗读处于启蒙基础阶段。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是 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

  2、教学流程和活动设计思路:

  导课──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学习感悟课文;指导朗读──指导书写──实践活动。

  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

  【教与学的过程】

  1、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教学阶段及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要点

  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猜谜、导入新课、分析课题、质疑(5分钟)

  出示谜语:

  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学生答后出示松鼠图)

  出示松果图,问:

  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

  板书课题:

  松鼠和松果

  问:

  看到松鼠和松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揭示谜底:

  松鼠。

  观图答:

  松果。

  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学生质疑。

  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

  注意力集中在了图上。

  不太会提问题。 投影图(形象、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好的导入了课文的学习 。)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5分钟)

  1、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老师巡视指导)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3、让学生分段朗读。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文后,在文中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⑴ 小组内讨论识字的方法,记忆的方法。

  ⑵ 全班交流汇报。

  分段朗读。

  学生拼读起课文来。

  自然段标的不太一致。

  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自己是怎么认字的。

  基本读下。

  用投影显示生字,效果会好些。

  三、感悟文意、指导朗读(40分钟)

  1、通过初读课文,你们知道松鼠和松果有什么关系吗?

  2、老师范读,(音乐与投影并用)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高高兴兴吃松果──担心以后没有松树了──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种的松果长成了小树──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听读感悟后贴图画(按以下排列):

  高兴──动脑──担心──快乐。

  3、同学们,你喜欢哪个表情的小松鼠呀?那就朗读哪部分内容。

  教师随时指导。

  4、提问:小松鼠为什么要栽松果?

  引深到人类也应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

  5、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一起朗读课文。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吧。

  学生按自己的看法答。

  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这篇童话的美──语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用心感受小松鼠心情及表情的不断变化,并排列出来。

  发表看法。

  先练读,再汇报交流(要求读出各段相应的感情)。

  答:光吃不种以后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也就没有吃的了。

  带着感情、表情和动作齐读课文。

  复述童话。

  答得较好,比较动脑筋。

  学生能否用心感受小松鼠心情及表情的不断变化。

  回答是否正确。

  学生在读时如果老师让他们加上表情和动作,效果会很好。

  都懂得了这个道理。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还需练。

  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增加直观效果。

  投影显示贴图使观看清楚。

  学生读时放录音配乐,学生兴趣更高。

  用音乐配衬。 四、指导书写(10分钟)

  1、出示六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读,认。

  2、指导书写每个生字。

  读认生字。

  注意观看。描红再临写一个。 学生很认真地读、写。 五、实践活动(课后画)

  “画未来”: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画出来。

  2、关键环节提炼:

  ⑴ 本节课采用了投影加录音的电教手段。

  ⑵ 解释:出示四幅表情图,可采用投影配录音的方法,这样音图结合可引起视觉、听觉上的集中注意,将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化深为浅。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课文创设条件。这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课文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4、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还较简单,如能再花时间做成课件、动画效果会更好。由于课时的限制,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发挥不够,还需改进。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用“可爱的”说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友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画着笑脸的气球

  3、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小朋友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其实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只要你们用心去读书,边读边想,你自己就能解决它。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

  2、读完一遍,有什么收获吗?快告诉同学们吧!

  3、同学们说得这么热闹,瞧!生字娃娃们急的都从课文里跳出来,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4、指名带读。

  5、同学们字认得这么好,相信你们的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棒?如果请你和同桌同学一起读,你打算怎么读呢?

  当他读得有错误时,该怎么办?如果他读得特别好呢?(可以竖起大拇哥夸奖他)用你们喜欢的方式一起读吧!

  6、小组合作读。

  7、老师发现大家读得特别认真,请得到表扬的同学举起手看一看,这么多,真行,老师还没教,就读得这么好,真是不容易。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其它同学该做什么?

  8、学生分小节朗读。

  9、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师用叙述性语气读第一节。

  2、出示句子:“他觉得真没意思。”指名读。

  3、你在什么时候也觉得真没意思呢?

  4、此时的科利亚和大家的感受一样,身边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呵护,也没有好朋友的陪伴,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病房里,谁愿意读读第二小节,体会一下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5、指名读、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6、正在这时,科利亚发现了什么?(出示气球)你们看这气球上有什么?(可爱的笑脸)

  7、练习:用“可爱的”说一句话。

  8、对,就是这个红气球突然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气球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能告诉科利亚吗?

  9、科利亚看到气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出示句子:“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指名读、齐读。

  10、正当科利亚孤独寂寞时,一张画着笑脸的红气球来陪他作伴了,这真是一份惊喜。谁能带着心中的感受读读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评读

  (3)齐读

  11、出示句子“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指名读。

  12、科利亚为什么笑了?

  13、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还有什么好办法把心中的祝福送给科利亚呢?

  14、是啊,看到这张逗人的笑脸,听到同学们的声声问候,科利亚怎能不高兴呢?你能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1)指名读

  (2)齐读

  15、科利亚虽然生病住院了,但是有了同学的关心,他还会觉得没意思吗?我们相信,不久,他将病愈出院,重新回到学校,和伙伴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真诚地祝愿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编排意图:教材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阅读自我检测提供材料。在教学中,《山城的雾》可以配合第一单元的教学,要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要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鼓励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鼓励学生乐于阅读拓展材料。当然也可以配合期末总复习用,可把选读课文作为综合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熟练地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通过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及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文简介:《山城的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诗歌共分八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概括地、直接地写出了作者对山城的雾的赞美和感受;第二节则概括地写了整个山城的雾的景致:雾如帷幔,山城如宫殿;第三、四、五、六节分别写了雾中景物:雾中太阳,雾中的车辆和行人,雾中山顶和电视塔尖,这些景物有能看见的,有不能看到的,有能听到而不能见到的,凡可以看到的都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以上几节基本上写的是雾中山城的景物,虽然写的都是雾中非常具体的景物和事物,未直接写雾,但这些景物所发生的变化皆因雾而成,雾和物紧密结合,由此使人感到雾那样神奇,那样的浓密。第七节直接写雾:如汹涌翻滚的波涛,在整个山城奔腾。由此观之,山城的雾的特点是奇特,奇特又体现在浓密和流动上。置身于这样的雾气中,作者自然会发出“无比奇幻”的赞叹。

  学习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感受雾景之美丽,雾景之奇。

  学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

  1、多媒体出示

  花城哈尔滨

  春城南京

  冰城广州

  石城重庆

  山城岛城

  岛城昆明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你能说出屏幕右边分别是哪一个城市的别称吗?(根据学生回答连线)

  2、山城重庆的火锅世界闻名,又称火锅城,重庆每年平均170天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雾弥漫,所以它又有一个别称是雾城,雾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山城的雾。

  二、自主阅读理解。

  (一)了解雾之美

  1、出示两幅有关雾景的图片。

  (1)同学们对雾的都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带来了两幅与雾有关的图片,看图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图一:雾如帷幔

  图二:雾如水漫金山

  (2)你想怎样赞美这美丽的雾景呢?

  2、作者在欣赏了山城的雾后又是怎样赞美的呢?自由读读这一首诗?

  3、交流重点句: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

  (1)在这一句中,作者想把雾中的美丽景色绘成美丽的图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们来找一找,雾景中都有哪些色彩?

  (2)雾中的美景是由雾中一件件景物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雾中的哪些景物?它们美在哪儿呢?(注意与挂图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字训练统一起来)

  4、(朗读)你能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来向人们展示雾城之美吗?并让学生说说雾美在哪儿?

  (二)理解雾之奇

  5、再现两幅图片:赏不完雾之美,写不完雾景之奇,在作者的心目中,山城的雾又是无比奇幻,看着这朦胧的雾,翻卷的雾,让作者想到了什么?相机指导两个比喻句。

  A、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

  B、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

  (1)你是怎么理解雾之奇呢?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帷幔”以及“水漫金山”的来历。

  帷幔:即帷幕,挂在较大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水漫金山》

  出自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金山寺法海禅师,为拆散许仙与白娘娘的美满姻缘,强留许仙在金山寺出家。白娘娘上寺索夫,遭到法海拒绝,乃召集众水族,水漫金山寺。法海请来天将,也抵御不住。白娘娘救回许仙,夫妻重获团圆。

  6、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这么说,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啊,当漫天的大雾升腾起来,弥散开去,远远望去,雾天一色,青山绿水都像是被一层白色的帷幔包住似的,小楼、梯田、竹林在雾中时隐时现,是大自然让山城显出了一份神秘感,感受到雾的飘渺和温柔。走在了朦胧的路上,踏在了翻腾的雾上,真使人有点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让我们领略到了雾的汹涌。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诗。感受山城雾的奇幻。

  7、是啊,山城的雾真是无比奇幻,像(),像()。

  三、谈谈阅读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山城雾的奇幻,他亦温柔亦汹涌,相信一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外阅读积累。

语文教案 篇8

  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和夏天的基本特征,找出身边象征春天和夏天的事物。

  2.初步知道春、夏的节气和适宜开展的活动。

  重点: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认识春天和夏天的基本特征;然后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自去寻找春天和夏天的足迹;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和夏天、自己找到的春天和夏天;并让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春天和夏天。最后说一说夏天和春天有什么不同?夏天适宜开展哪些运动?还可以组织“辨别四季”活动。

  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游戏、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辨别和认识春天和夏天,知道春天和夏天的主要特征。

  课时: 3 课时

  流程:

  (一)导入

  以一首“春天在哪里”的儿歌引人本活动。听完歌曲后可引导学生说一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歌中所唱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二)活动的组织.

  1.找一找。这一部分,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让学生感受春天,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春天。

  2.说一说。通过对图片和大自然的观察,学生有了对春天的感性认识。这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春天在哪里?有哪些事物的特征能代表春天?然后由小组选。代表在班里进行交流。

  3.玩一玩。引导学生回忆:春天里都有哪些喜欢玩的游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健康的游戏及规则,师生共同进行筛选,再组织学生去户外进行游戏、比赛,以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4.想一想。你生活的地方春天是从几月到几月?使学生初步知道不同的地方春天到来的时间不同。

  5.找一找。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夏天的足迹,让学生感受夏天,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夏天。通过对图片和大自然的观察,学一上有了对夏天的感性认识。这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发现的夏天在哪里?有哪些事物的特征能代表夏天?然后由小组选代表在班里进行交流*

  6小调查。使学生初步了解春与夏的节气有哪些。

  7.说一说。夏天和春天有什么不同?夏天适宜开展哪些运动?还可以组织“辨别四季”活动,让学生在四个季节的图片中,找出春天和夏天的图片,并进行说明。

  (三)活动参考资料

  拥抱春天

  春,是四季的脚步,是四季的灵魂。

  在寒冷的冬天过后,

  春姑娘悄悄地从远处走来了,

  但万物还是知道,

  尽管她走得那样轻快。

  大地飞快地起了床,

  穿好了绿衣裳,

  柳树梳齐了她那长长的辫子,

  桃花画好了她的红妆,

  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春,是花开的季节。

  迎春花纷纷张开了笑脸,

  映山红抹红了脸,

  樱花妹妹也扎好了她的小辫,

  “脸上笑盈盈的。”

  春,是万物苏醒的季节。

  青蛙哥哥从土里钻出来了,

  准备帮农民伯伯捉虫子。

  大雁姐姐从南方飞回来了,

  好像在说:“我又回来了!”

  矿小草弟弟作了伸懒腰,

  好像在说:“起床了,我该穿新衣服了!”

  春,还是我有孩子的季节。

  春天里。

  我们可以快快乐乐地放风筝,

  去春游,

  高高兴兴去野餐!

  春天是关丽的,

  春天是令人向往的*

  春天是这样令人渴望,

  那就让我们好好地拥抱春天吧!

  板书:

  春与夏

  春天和夏天的基本特征

  春、夏的节气和适宜开展的活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莺》教案02-19

语文影子教案07-16

燕子语文的教案07-05

语文《望月》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