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大意,学习字词。
2.口头归纳主要内容。学习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3题。
了解内容大意,学习字词。口头归纳主要内容。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课题,质疑。.
(1)读题。“跨”,什么意思?(做一个跨的动作,体会。)
“跨越”是什么意思?(大步超过。)
(1)课文是一则消息。读消息首先要注意标题,因为标题提示了内容要点。这则标题提示内容要点的是哪个词?有什么问题?(跨越。什么跨越?跨越什么?为什么是新的跨越?)
(3)带着问题读通课文,注意写了哪些内容,划出解释课题的一句句子。自学字词。
2.自学。学生读,划,议。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
(1)同桌互查,生字认读,说出课后词语大致意思c
(2)全班交流。
①读生字词:乳白忙碌烈焰苍穹
点拨:“碌”右下笔划五笔;“焰”右下笔顺,共6笔。试说出这四个词语的意思。
②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沦。
③当堂听写、订正。
(3)检查课文朗读。
4.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主要内容。
(1)导入。齐读解题句(课文最后一句)。
①“这喜讯”指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尽可能把要点(时间、地点、情状、方式、结果)交代完整。(展开。语言要点完整程度。纠正语病。特别是时间,指1994年8月14日。)
②你是课文哪一部分内容归纳的?为什么?(第1自然段,消息的第一段,往往概括了主要内容。)
③把策1自然段与最后一句话连起来读一遍。
(2)投影揭示课文插图,观察。
①说出火箭的名称,作用。(“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作用:运载工具,负责送卫星进入轨道。)
“自行研制”是什么意思?能用自行研制的火箭把外国人的卫星送人太空,你有什么感想?(要点:的航天科技了不起,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②指认“箭体”、“助推器”、“发射架”。
(3)默读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3题。(填表)
①完成作业。
②投影揭示答案。有错误的分析原因。(答案参见(教参))
(4)读第1自然段。,说说怎样读消息。
5.作业。
(1)作业本第1题。
(2)把字写正确,写匀称,并填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徽州有关的知识。
2.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人们按着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将人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商人处在最末端,地位较低,不被人看重。可是,在我国的南方有这样一处地方,那里涌现出许多不一样的商人,他们行走四方,苦心经营,积累财富后,返回故乡,建立学堂,教育后代,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别具特色的地方——徽州,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课前都预习了,那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出示
生机盎然 雾霭飘渺 起起伏伏 隐隐约约 山影朦胧 人影绰绰 葱茏迷蒙 粉墙黛瓦 轻轻浅浅 疏树寒村
2.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徽州的哪些景色?板书
(晨光中的徽州 徽州的街巷 雪中的徽州)
3.真不愧是五年级的学生,借助预习就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晨光中的徽州。
三、晨光中的徽州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晨光中的徽州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生答 生机盎然
(1)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生读 谈谈你的理解?
在这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他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典型 代表性)对,描写风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典型的景物 板书 典型
老师这里也对这些景物进行了描写,你们来读一读。出示 什么感觉?剪影式的 起起伏伏 好在哪?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为我们读一读。
(2)生答 山影朦胧 (雾霭飘渺)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生读 谈谈你的理解?请读出你的这种感觉。
3.说得真好,是啊,晨光中的徽州既有着生机盎然的练江又有着隐隐约约朦胧的山影。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放音乐)用心地来感受,你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老师范读,生谈画面
4.是啊,剪影式的乌篷船,起伏的水鸟,绰绰的人影,视野内,山影朦胧 往下游看, 街市隐隐约约,无论近看还是远观,(板书 近 远)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难怪作者感慨道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
5.出示图片,此时,你的脑中出现了哪些词语
6.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来感受一下这如画的风景。
四、徽州的街巷
1. 晨光中的徽州如此的美丽,让人不由的想进一步了解它,于是作者便走进了徽州的大街小巷。自由的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里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勾画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过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交流反馈。
3.师:眼前的美景让作者觉得那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与潺潺流水都仿佛是画家勾勒出的水墨画。出示图片,谁来为我们美美的读一读,谁来试着用自己的声音为我们表现出这幅水墨丹青的特点。
五、雪中的徽州
1.雪中的徽州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认真的找一找。(优美纯净)
2.师:在这一段中,作者还为我们描写了一种特殊的建筑。是什么呢?找找那句话。(牌坊)
3. 出示 句子 指名读文 “在通体洁白的世界里,它们。。。。。。给人们讲述着存在的理由。”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板书 拟人徽商的叮咛是什么? 它们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介绍徽商。徽商就是刚上课时我们提到的那些不一样的商人,他们行走四方,苦心经营,不仅仅是为了财富,他们更重视的是做人的准则即“讲道义、重诚信”,并且在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慈善事业。徽州牌坊多是徽商捐巨款行善后,被朝廷旌表赐予,牌坊象征着“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做人经商原则。出示图片 那么你觉得,徽商的叮咛是告诉后人什么?(不能背离这个原则,不能做见利忘义的事情)
4.徽商们不仅用自身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徽州文化,留下了许多意味浓郁的建筑,(出示图片房子)站在历史的角度,回顾整个徽州,或睡或醒,或卧或走的村庄,民居,老树,行人,共同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中,来,读“那么多意味浓郁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六、拓展练笔
1.如果说前边是作者眼中所见到的景色,那么这里就是作者心中所想到的,板书,眼中景 心中景
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这样的,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更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景类的文章更是应该抓住典型的景物,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全方位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2.下面,请同学们调动起你的全部感官,眼,耳,鼻,心,用心的感受,你进入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中呢?放音乐,出示图片
3.拿出你的本,运用刚才写景的方法,把你感受到的画面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4.学生练笔,朗读,师点评。
5.很高兴,你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了美丽的风景,用文字记录下了你当时的感动,这样,大家就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 出示 “行遍天下路,赏完世间景,阅尽古今书,我笔写我心。”愿同学们能用手中的笔随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识字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1、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宜、实”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3、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宜、层”等12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的学会本课的生字,从词语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本课通过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展示了美丽的秋天,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让学生在读词语中体会美丽的秋天,并学会本课要求会读和会写的生字。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识字。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秋天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秋天的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三组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生字时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我来教”、“我会读”等形式不断的熟悉生字,达到会读、会写,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好吗?
(课件演示秋天风景的录像。)
二、读词语识生字
1、我会读:
⑴ 学生自由朗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用笔轻轻的标出来,结合小树叶中的音节自读生字。
⑵ 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认真听仔细看比比谁读得好。
2、我来教:
出示词语,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
3、我要读:
课件演示:
秋风吹起,一片片小树叶轻轻的飘落下来,小树叶带来了一位位生字朋友:
宜 层 尽 染 叠 翠 淡 爽 壮 谷 登 华
⑴ 学生自己读读生字,看能全认识吗。
⑵ 谁和生字交朋友了,愿意把你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⑶ 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⑷ 全班齐抽卡片读生字。
4、我会记:
你觉得那个生字朋友的模样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和大家说一说好吗?
5、找朋友:
你能给哪个生字再找几个好朋友?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语
1、齐读词语。
2、播放上课伊始的录像,学生仔细看,想想美丽的风景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出来?
3、总结方法:
结合图片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4、课件演示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学生感知词语的意思。
5、说说你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
四、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
宜 实 色 丰
学生认读。
2、给生字找朋友。
3、书写生字:
⑴ 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⑵ 学生书空练习。
⑶ 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2、课件出示短文,学生认读: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金色的秋天。淡淡的白云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的飘动,登高远望,田野里稻谷熟了,被风一处就像层层叠叠金色的海浪;树林中枫树染红了头发,翠竹更加挺拔,多么宜人的气候,多么壮美的景色,我更爱可爱的中华!
二、欣赏秋天
配乐播放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是个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三、积累词语
课件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认读并积累。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华 谷 金 尽 层 壮
谁能把生字读下来?
2、识记字形:
请你仔细看一看这些生字有哪些特点?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
3、书写生字:
⑴ 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
⑵ 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⑶ 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巩固生字:
同桌做“我来说你来写”的游戏,比一比谁的生字掌握的牢固。
五、课后练习“我会读”
1、自己试着读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秋天,可以画一幅秋天的图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识字1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独立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电脑的功能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电脑如何“管家”,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边读边想,理解电脑的用途。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明白电脑“管家”工作的初步原理。
教学准备:
一台电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电脑“管家”》。
2.审题:什么叫电脑?为什么叫电脑为“管家”呢?它管什么?怎么管呢?学了这篇说明文,我们就会懂得关于电脑的许多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①作者重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电脑的功能、电脑如何“管家”、电脑的用途这几方面理解。)
②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掌握了哪些不懂的词句。(模拟、数据、操纵、履行、贮存等。)
③师生讨论部分疑难。(如:终端机、神经中枢和电脑的工作原理等。)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分为几段?
2.引导讨论,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电脑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段(第2—13自然段):电脑如何“管家”。
第三段(第14自然段):电脑真是个忠实可靠的“管家”。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懂第一段。
①默读,思考:电脑有哪些功能。
②明白“不仅……还……”句式表达的意思。
2.读懂第二段。
①电脑能当“管家”,“我”相信吗?“我”是怎么弄明白的?自由读第二段,并分组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A.终端机怎样办理客人的住店手续?
B.餐厅里,客人为什么吃完饭不付钱?
C.终端机和主机是怎样联系的?
D.电脑系统的神经中枢有什么功能?
②集体讨论,理解电脑如何分步“管家”。
3.读懂第三段。
①齐读,理解电脑的“忠实可靠”、“不知疲倦”。
②为什么说电脑是忠实可靠的“管家”?
四、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通过写在北京长城饭店的见闻,介绍了电子计算机是怎样帮助这家饭店“管家”的,说明电脑不仅能代人做许多事,而且忠实可靠,不知疲倦。)
2.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五、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电脑还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举个例子说一说。(军事、生产、科研、查询、教学、销售……)
〔附〕板书设计:不仅……还……电脑“管家”办理手续结帐洗衣费房费饭费,忠实可靠。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②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③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②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二、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二)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三)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④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又往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课文的顺序
文章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再写都德。“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都是语言标志,阅读中要格外注意。
三、抒情和议论的作用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阅读方法
方法:学生自行阅读,边读边把答案填写在笔记本上。建议:
①基础差的同学只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在课本上.课后再补写在笔记本上。
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作个别辅导。也允许同学间小声讨论。
③本课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提及的,学生可在阅读过程中查字典完成,也可由教师直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参考。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能捕捉人物的主要特点。
2.培养阅读、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文中提到的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感受到他们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2.体会作者准确优美的词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中提到几位欧洲著名的大文豪的`详细介绍。
2.编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3.指导讨论,体会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难点
体会用词的准确。
(三)疑点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既无情节,又无深远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比较“单纯”的文章,文章较细致地描写了四个人物,行文是不是重复繁琐?因此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也值得探索,在讨论与对比中来解决这一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编列人物一览表。
2.教师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完成学习“重点”与“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福楼拜是欧洲文坛著名的大文豪,他博学、睿智而又宽厚,擅长交际,因此他家的星期天经常是许多文人聚会的时候,作为他的弟子莫泊桑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笔墨,通过一次聚会,刻画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介绍欧洲文坛大文豪福楼拜着手引入介绍莫泊桑,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2.释题,引入阅读。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课题既交代了地点—福楼拜家,又交代了时间—星期天。但事件是什么呢?人物有哪些?让人思考,引人入胜。
3.初读课文,弄清学习目的。
(1)速读课文,辨析下列字词,出示投影:
①不约而同:(成语)没有经过商量和约定,彼此的行动、言论却完全一致。近义词:不谋而合。
②“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两者结构相同,意义相近。区别在于: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的“合”多指计划、理解相同,决不能指不同人的相同行动。“不约而同”的“同”多指不同人的行动相同,也可形容心理活动。
③“琐事”中“琐”偏旁“王”,不能写作“钅”或“口”。名词,指细小零碎的事情。
④“捋”lǚ,此处不能读作“luō”,动词,用手顺着抹过去。
⑤“忘乎所以”又作“忘其所以”,成语,指得意忘形到了极点。
③“义愤填膺”中“膺”读作“yīng”,成语,指对坏人坏事的愤恨充满心胸。
(2)分析课文结构。
①第1段写了什么?抓住他家什么来写?表现了什么?
②第2段交代的时间是哪一天?这一段叙述中可以读出哪些要点?
③来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的写了哪几位?这几位是不是一起到的?
④文章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讨论后并明确:
①第1段写了福楼拜家,抓住了陈设,表现福楼拜生活简朴、创作勤奋。
②时间为星期天,一点到七点,这一段表明福楼拜朋友之多,交往之密,在欧洲文坛地位之高。
③在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地写了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几位不是一起到的,可以从文中找出“第一个来到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和“最后”来说明这一点。小结并点示: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和描写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情况。文章开头抓住福楼拜住所的陈设,表明他生活简朴、创新的勤奋,然后用“第一个到来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把几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作家依次推到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④本文对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人物各自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4.讨论分析,突破本课学习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分组讨论,填表。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围绕课后练习一进行讨论、分析,并将明确结论填入表中。每组指定一人发言,发言重点:第一组—福楼拜,第二组—屠格涅夫,第三组—都德,第四组—左拉。
明确:福楼拜:热情大方,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老年持重,感情丰富,醉心文学,博学多识。
都德:活泼快乐,言语生动,厌恶腐朽的生括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人物各自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答案略,各自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见上面小结。
(2)比较,在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行动三方面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写哪方面?
明确:写福楼拜时,侧重其语言、行动描叙;写屠格涅夫时,侧重其语言描叙;对都德,侧重写他的外貌和语言;对左拉,则侧重于写他的外貌。
(3)讨论,为什么要各有侧重,并举例说明。
明确: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需要。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时,人物的哪一方面最富有特点,就侧重写哪一方面,同时这样写能避免重复累赘,使行文更活,内容更集中,人物特点更突出。如动作描写,福楼拜最突出,着墨多,拥抱屠格涅夫,充满激情说话,在客人面前周旋等,突出他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
(4)作者是怎样突出福楼拜这个中心人物的?
明确:采用了正衬和直接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这个中心人物。以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些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人作为福楼拜的衬托,突出福楼拜,同时,对福楼拜进行直接描写,集中写他的语言、神情、动作,表现他的活跃、情感丰富、思想深邃、话语深刻的特点,显示出他的才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5)作者在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找议论抒情句。例如写左拉“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坚强性格”“黑色的眼睛……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这些描写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用议论在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在描写中插入了议论,既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又隐含了作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扩展
本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值得学习;在描写人物方面更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1.抓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描叙。
2.突出中心人物。
3.描写中适当插入议论抒情,有助于突出人物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读后,可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八、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出三位同学(或好友)的不同个性特点。
要求:
1.从外貌(肖像)、语言、行动三方面来写。
2.不少于400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
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析、小结。
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确定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
2、分析第一部分(开头棗“……发现它”)
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概括一下:卢进勇碰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阅读、概括,然后明确:
①“整个草地……给遮没了”棗荒凉
②“天,还是……一朵朵浪花”棗冰雹
③“因为小腿……他掉队了”棗伤病
④“一阵凉风……湿透了”棗阴冷
⑤“他下意识……‘没有发现它’”棗饥饿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卢进勇碰到的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只是卢进勇一个人遇到的吗?
学生分析、明确:这是为了自然地引出卢进勇对“火”的向往,同时还点明红军过草地时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如果不依靠崇高的理想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红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可知,无名战士也遇到了这些困难,暗示出他是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保存了七根火柴。
教师提问:“他也知道这是妄想棗”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明确: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极端重要性,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师提问:本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喑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明确:“小心地”说明惟恐丢掉一点点,突出粮食的宝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于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地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即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战友埋下了伏笔。这里又一次交待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分析第二部分(“已经一昼夜……前进的方向”)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学生分析,然后明确:三个情节,即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教师提问:在托付火柴之前,小说怎样通过声音、肖像、动作和语言具体描写了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
学生思考、明确:
声音:“低低的”,“微弱、低沉”,“就象……”
肖像:“倚着”、“身子底下”、“脸色”、“头发”、“眼眶”、“眼睛”
动作:“喉结……抖动”、“嘴唇……发出”、“呆滞地望”,“吃力地……推开”、“嘴唇翕动”、“齿缝里挤出”
语言:“不,没……没用了”
这些具体、细腻、感人至深的描写,是为托付火柴作了充分的铺垫。说明无名战士怎样顽强地与困苦、与死神搏斗;崇高的信念,部队的安危凝结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的生命;为保存七根火柴,他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牺牲。身体的衰竭与一定要把火柴交给战友的顽强意志形成了强烈反差,使得故事格外地悲壮。
教师提问:“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有哪些重点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分析并明确:
①“指火柴”:“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棗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
②“看火柴”:“打开”“揭开”“并排摆着”“干燥”“红红的”“压”“像……”棗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③“数火柴”:“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望”“好像说”棗清楚地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比寻常
④“交火柴”:“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叮着”棗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地托付,殷切地期望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特意写出“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无名战士说的话?为什么一词一顿?
学生思考、明确:这是无名战士对卢进勇的嘱托,也明确地揭示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思想基础:大公无私。这一句话表现了无名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一词一顿,既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
教师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学生思考并明确:不矛盾。“模糊”是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4、分析第三部分(小说结尾)
教师提问:结尾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学生分析、明确: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托付火柴的举动和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②写篝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并特意重复数火柴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四、小结
1、第一部分写卢进勇处境的恶劣是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暗示出无名战士的顽强意志。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与托付火柴的情节形成鲜明对照,小说结尾点明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而歌颂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
2、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情节的安排和重点词语与语句。同时要透过语言的表层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烘托和映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所以写的感人至深,除了立意深刻,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写作手段。
二、分析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师提示: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师提问: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
“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提问: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点燃篝火卢进勇
有堆火烤需火堆托付火柴用上火柴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问: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小结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是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七根火柴”是小说的线索,线索的延伸就是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就是小说主题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小说采用的不同写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体现,但目的是一个,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案 篇8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鉴赏】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 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事如春梦了无痕”通常用来感叹往事的飘渺,难以寻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眷恋与萦怀,若用来代表失去
的恋情,则在追忆、怀念中,还蕴蓄着一份苦痛遇见迷惘。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
【鉴赏】这首“洗儿诗”,是苏轼藉对儿子的期盼,抒发自己满腔的激愤。表面是在嘲弄自己聪明一世,失意一生,实际却是在讽刺那些 “愚且鲁”的无能之辈。
【原诗】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
一、注音(开始积累吧!)
轸( )瓯( )隍( )懿( )梓( )襜( )騑( )凫( )闼( ) 甍( )浦( )舸( )轴( )霁( )鹜( )蠡( ) 遏( )眄( ) 阍( ) 迥( )舛( )筵( )悫( ) 簪( )笏( )渚( ) 睇( ) 袂( )
二、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徐孺下陈蕃之榻
3、腾蛟起凤
4、屈贾谊于长沙
5、窜梁鸿于海曲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8、宾主尽东南之美
四、古今异义 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⑴千里逢迎
⑵俨骖騑于上路
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五、一词多义(实词)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④既克,公问其故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则智者尽其谋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即:
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
②恭疏短引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
④乃设九宾之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
②穷且益坚
③日暮途穷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
8、趋:
①他日趋庭
②入而徐趋
③今背本而趋末
六、重点虚词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前人之述备矣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七、完成下列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趣味阅读
螳 螂 捕 蝉
【原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 [务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简析】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
语文影子教案07-16
语文《莺》教案02-19
语文天地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