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03 15:14: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质疑、认独9个字分角色朗读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上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新授

  1、自学。

  2、要求。

  3、检察预习,并及时指导。

  4、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并试着解决。

  5、为什么老山羊刚住进医院的时候很不情愿后来又赞不绝口。

  6、交流。

  7、汇报。

  8、学习完这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9、质疑。

  布置作业: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课文比较浅显好读,但是其中的个别词语读起来个别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课上我非常认真的倾听学生的朗读,遇到学生度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的纠正。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三、品读鉴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赏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

  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摺(折)皱:折缝。

  载(沉载浮):又。

  四、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认真研读前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对照课后练习一)

  2、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关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前三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能正确描写6个生字;认识部首“疒”。

  2.能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疗”和“透”。

  3.能熟练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第3节。

  4.练习用“激动”一词说一、两句话。

  5.使学生受到爱的熏陶,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受到爱的熏陶,体会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激起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投影揭示课题

  1.出示投影。师:小朋友图上有谁?他们有个共同特点,你发现了吗?

  2.板书课题,读题。

  3.对课题质疑(为什么他们都把头发剃了?)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自由读全文,出示学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2)划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自学。

  2.交流检查。

  (1)出示生字:州、镇、化、疗、治、剃、惟、透、拥(其中“疗”和“透”不注拼音)

  (2)生字巩固:比一比,找找好朋友。剃——梯;惟——推;治——抬;

  (3)“疗”透”两个字没有拼音,请小朋友用部首查字法,查出这个字的音节,并标上去。

  三、学习课文一二小节

  1.同桌轻声读1、2小节,说说布莱思的心情怎样?

  1.交流。

  2.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布莱思的心情。

  3.男女生赛读。

  过渡:布莱思的病牵动着同学们的心,他们是怎样帮助布莱思的呢?

  四、学习课三、四、五小节

  1.分小组合作朗读3—5小节,说说同学们用什么办法帮助布—莱思,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2.出示句子:为了不让布莱思成为学校唯一的光头男孩,一群男孩把自己的头发全剃光了。齐读

  3.其中有位男孩是这样对他的妈妈说的。(出示句子)读一读。

  4.第二夫学校里又多了一个光头男孩,大家会有何反应呢?练习说:第二天,学校里又多了一个光头男孩,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5.第四天清晨,布莱思家门口发生了动人的一幕,抽读第五节。

  6.四人小组演一演这动人的一幕,想想大家的心情怎样。

  7.在什么情况下心情会激动?用“激动”说一句话。

  8.看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你想说些什么?

  9.是呀,如果每人都能献出一份真诚的爱,去关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五、复习巩固

  1.抢汽球游戏(生字巩固)。2.找好朋友连线。

  六、描一描,写一写:重点指导“疗”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想些什么?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快速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五题任做三题)

  1、“我”喜欢上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

  (那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2、“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

  3、“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呢?

  4、从“我”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说说平时生活中曾经关心过你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21*一件运动衫

  喜爱 买到 (得)

  买鞋 退掉 (失)

  康威 用狗换 (得)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

  小黑板、挂图等。

  2、学生:

  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

  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

  严监(jiàn) 诸亲六眷(juàn) 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

  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

  (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与大侄子的交流伸出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与二侄子的交流越发指得紧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与奶妈的交流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把眼闭着摇头与赵氏的交流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像,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依照课文前三小节编写一段。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题是“幻想和想像”,《我想》是一首富有儿童情境的诗歌,以儿童的口吻,充分发挥幻想和想像,写出了“我”的.小小的心愿,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去追求美好的未来。教材中的小诗是一首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诵这首诗,能够展开自己的想像,能够续编这首小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互动

  画图——几个泡泡,看到画你想到什么?

  大家想法既合理又不同,这就是幻想、是想象。想想越丰富、越奇特越好,与众不同最好。

  二、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老师播放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欣赏,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充分说,教师语言渲染)

  三、细读诗歌,体味情感。

  (一).品读第一节

  1.a.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指名读——校正字音(2人)

  c.齐读,想:你认为我哪个地方想象最神奇?为什么?我想干什么?

  2.想象:桃树枝上有什么?

  动作演示理解:悠荡(师领读第2句,学生动作表演)

  3.出示句子比较:

  悠啊,悠——悠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悠啊,悠,悠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a.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

  b.怎样才能读出桃树枝在风中轻盈、柔软、飘逸的感觉?(“悠”字拉长音)

  4.播放视频(布谷鸟的声音),想象:布谷鸟的歌唱仿佛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读第三句——师渲染气氛——齐声美读

  5.齐读本小节。

  过渡,引出课题:春天是美好的,我的心情是愉悦的,作者的想象真是神奇,我的愿望是美妙的,谁能帮我为这节小诗起个题目——我想。(板书课题)

  我的想法不仅这一种,我还有其他想法——

  (二)品读第二节

  1.出示第一句——我想把脚丫连在柳树上。

  谁来读这句,说说我第二个想法?我的脚丫已经变成什么?

  2.把脚丫连在柳树根上我想干什么?

  生发挥想象说说,相机出示第二句——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

  柳树尽情地伸展着自己的小脚丫,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理解:湿软汲取甜美

  3.结果怎样?出示第三句——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4.想象:绿色的篷帐是什么样的?在篷帐下你们会做什么?

  模仿第一节美美的读一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我又有了想法,看我第三个想法——

  (三)品读第三节

  1.出示第一句——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指名读。

  2.长了眼睛的风筝看什么?引导用句式:看()多()(口头仿说诗歌)

  引说:望呀,望——(展开想象想一想,说一说)

  3.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齐读第三小节。

  4.诗中你能看到哪些表示看这个意思的词语?望,瞧

  (四)仿写课文

  1.春天是那么美好的,我们的愿望是那么美妙,请拿出笔来,像我这样写下来。

  2.交流评议。

  (五)品读第四节

  1.我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我要把它们一吐为快与你们共同分享,自读第五节

  2.指名读,说说:我想飞到遥远的地方,那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六)品读第五节

  美好的愿望终有一天会实现,梦想与现实之间,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我又写到——齐读第五节。

  四、情感升华

  1.总结:作者通过奇异的构思,神奇的想象,凝练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诗歌这种文体,借助诗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赞美美。

  2.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4、训练学生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以文引诗、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黄老师常常想起我学生时代,学过的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写得非常美,我想背几句给你们听听,好不好?

  生:好!

  师: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幻灯片出示,配乐朗诵]

  师:写得美吗?

  生:美!

  师:你们想不想来读一读?

  生:想!

  师:好,春天……[师引读][幻灯片出示,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体会诗的音韵美

  师:这几句话,就是现代作家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了。哪咱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去感受南宋诗人朱熹写的《春日》。(课件出示古诗)

  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6页,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生:好(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水平展现在大家面前?

  生:想(抽生读)

  师:在朗读这首诗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以前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

  生:(生发表意见,师课件出示要求)

  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古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第二遍把它读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来。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三、初步感知“春日”图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眼前是怎样一幅春日图。

  生: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真美啊!你们初次接触就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这首诗吧!

  师:好,谁来把自己感受到的读一读?[屏幕出示插图与诗歌]抽生读

  师:读诗,首先要读题,请同学们大声的读。生齐读《春日》

  师:“春日”是什么意思呢?

  生:春天的日子里。

  师:说得真好!谁在春天的日子里到哪里干什么?

  生:南宋诗人朱熹在春日里游览,到泗水去游玩,看到无限的风光,万紫千红的春天。

  四、用心品味“春日”图

  师:是啊!这就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诗,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的伙伴。(学生自由读文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师:你觉得这儿的景色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儿的景色很美。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有绿绿的草,粉红的桃花,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吗?

  (生读)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读是不一样的吧!

  师:读了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中的哪句可以用来描绘这美丽的春日?

  生: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来看看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吧!(课件出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万紫千红”都有哪些颜色?(生自由说)

  师:这么多颜色把春天打扮得五光十色,美不胜收,那这句诗该怎么读?

  生:把美丽的景色读出来!(抽生读)

  师:你好象把我们带入万紫千红的春天了![课件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

  谁再来试一试?

  师:我看到了百花争奇斗艳的春天。谁还来试一试?(抽生读)

  师:这真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啊!

  师:大家一起来,把我们都领进万紫千红的春天吧!(生齐读)

  师:这万紫千红的景色带我们进入了美丽的春天,谁还能仿照这个句式说一说?

  生:百花盛开总是春生:五彩缤纷总是春生:

  师:请把你们想说的写下来。

  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是你们发觉没有,你们不管换个什么词,都不如课本里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好!(原因万紫千红更能写出春天的颜色多,春天的多姿多彩)

  听得出你们已经感受到春天的美了!哪谁来说说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的美景?

  生: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来到山东的泗水,看到了无边的光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吧!(课件出示)

  师:是啊,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不禁脱口而出(课件出示第二句诗)

  师:对啊,春天的景色就是很美,是吧!同学们练一练,你喜欢哪句诗,你就重点念好哪句!

  师:谁先来?你喜欢哪一句?生:胜日寻芳泗水滨,边风景一时新。

  师:谁接着来?

  师:我觉得你的“一时新”读得很好!什么是“一时新”(一时之间许多新奇秀丽的景色)春天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新在哪里呢?现在就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把你想象到的景色和大家交流交流。

  师:谁来用这个句式把你看到的一时新说一说?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河水春风吹拂着平静的湖面边,一棵棵柳树摇着长辫子)

  师:这就是你脑海中的“一时新”,是吧!那你带着这轻轻的春风读读诗吧。生2: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你简直把这个“一时新”读活了!谁还想说?(满上遍野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果园里桃花、梨花争着开放,十分美丽。)

  师:他笑眯眯的,让人感觉春天真广阔呀!(新在燕子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青蛙在池塘里快乐的歌唱)。

  生: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好,请喜欢读这句话的孩子一起来!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诗生:无边风景一时新。

  师:春光无处不在,当然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它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吧!

  五、欣赏春色,激活情感。

  师:你们刚才描绘的春日,想不想亲眼看看啊!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看到高兴的时候,你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甚至还可以手舞足蹈,尽情地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师:美不美?生:美!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春色中一起读一读这首诗(配乐吟唱)

  六、内外结合,回归整体。

  师: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那么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的诗文,通过朗诵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好不好?生:好!

  师:你想到哪一段,想到哪一首诗,就站起来!谁先来?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几首,请你选择喜欢的一首读一读,用心感受一番。

  师:对,就是春天,就是这神奇的大自然!是啊,同学们,不管是古代的诗人还是现代的作家,尽管他们写作的角度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向我们描绘的春天都是这样的美丽,是这样吗?(是)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春天的美,好么?(生读《春日》这首诗)师:能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一下吧!(生背诵)

  七、学习迁移

  师:学完这首诗,黄老师有一个提议!你来设计课外练习,根据这首诗,把你看到的景色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你学诗歌的感受。好吗?

  生:好(生写看到的景色)

  板书:

  春日

  一时新

  万紫千红

  评析:

  黄老师执教的是宋代诗人朱熹写的《春日》,这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黄老师能吃透教材,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并能在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上巧妙融合,令人瞩目。在“文”与“诗”整体整合的大框架中,又有机地兼容了诗与诗的整合、新学与明知的整合,联系自然,混若天成,可谓功夫独到,可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经典诗文示范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品味。

  古诗具有精妙的语言、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黄老师能抓住这首诗的“一时新”、“万紫千红”进行品味,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新奇的景象,感悟“新”字用得精妙。又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姹紫嫣红、多姿多彩的春天美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品味什么叫“万紫千红”,并理解了此时的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色全是由春风吹来的”呀!,黄老师又让学生用“总是春”的句式进行仿说,来对比体会诗人用“万紫千红”这个词的贴切与精炼。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黄老师这节课的另一特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她力求通过精美的春景图,音乐及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谈,黄老师还设计了“三读”;一读,读得字正腔圆;二读,读得画面跃然眼前,浮想联翩;三读,读得情趣盎然,激情勃发。通过这“三读”,再加上背景音乐的衬托、渲染,把学生引进诗人的情感当中,如临其境。当然,传统的古诗文学习强调多读多背,一些古诗文也只满足于学生的熟读成诵,而忽视学生的品读悟情。殊不知,诗中的“情”不完全是背出来的,应该是品出来的,只有学会了品诗,才能学会悟情,而黄老师的教学就强调在品味的语言当中品味诗的情感,把读诗和品诗、读诗和悟诗融为一体。

  三、重视拓展。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还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古诗学习的深度、广度。黄老师能以春景为主题,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内外学到有关春天美景的古诗,如《绝句》、《春晓》等等古诗句。

  四、在教学中,黄老师还体现了本组研究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多次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动笔练写,如:说写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能提高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五、还有一个创新点,就是给学生设计本课的课后练习题,这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黄老师的这节课也留有些遗憾,她诵读的形式是多了,但欠深入,还有在品析“万紫千红”时,如果能让更多的同学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下来,然后浓缩为一个词来写总是春,有的学生写鸟语花香总是春,有的是五彩缤纷总是春……假如老师在小结同学们所仿写的句子时,说:“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也都成了小诗人了。不过再想一想,在这用上哪个词更恰当呢?”同学们会说是“万紫千红”用得更好,老师就相机点拨:是的,诗人在写这首诗诗时,也是绞尽脑汁,经过反复推敲,觉得还是“万紫千红”这个词更能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丰富多彩的事物和无限美好的春景。通过这样一点拨,学生可能会更深地体会诗人用“万紫千红”这个词的贴切与精炼了。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8-06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9-27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识字的教案07-11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10-26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10-26

小学语文《伙伴》教案10-27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10-24

小学语文《插秧》教案10-24

小学语文《天马》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