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文教案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祝福》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祝福》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
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祝福》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2、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
第一幕:初到鲁镇;
第二幕:再到鲁镇;
第三幕: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
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四、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祝福》语文教案4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题。
(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教学难点】
1、小说主要人物性格。
2、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参考资料】
《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作品研究》等。
【授课步骤】
一、课前预习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老祖 间或一轮 捺上花冠 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烟霭(蔼) 走投(头)无路 形骸(骇、劾)
惴惴(揣 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书 送灶 祝福 国子监 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
⑴ 见解相同。例:谈话总是不投机。
⑵ 利用时机谋取私利。例: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踌躇:
⑴ 犹豫。例: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⑵ 犹豫的事。例: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⑶ 得意的样子。例: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俨然:
⑴ 形容庄重、严肃。例:四叔俨然的陪着。
⑵ 整齐的样子。例:村庄里屋舍俨然。
⑶ 好像。例: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但是:
⑴ 只是。例: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
⑵ 表转折的连词。例: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
二、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1、导入新课:
⑴ 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⑵ 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2、交代时代背景: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
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三、小说情节概括
1、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五、人物形象分析
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能干,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
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生活悲惨,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
3、讨论: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⑴ 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⑵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⑶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⑷ 为什么要捐门槛?
⑸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⑹ 为什么要捐门槛?
⑺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⑻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⑼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五、分析小说的环境
1、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2、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六、主题探讨
1、《祝福》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2、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祝福》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语文教案-祝福教案示例二。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祝福》语文教案6
【学习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祝福》
【课时】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写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写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的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学习目标】
1.分析祥林嫂生命轨迹。
2.发掘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理解社会悲剧。
3.更深层次地理解关怀他人等人文精神。
【学法建议】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阅读小说,需要梳理故事情节,关注典型环境,把握人物形象,还要接受新的欣赏视角,比如叙述角度、叙事节奏等。阅读小说时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写作、表达及独立欣赏解读小说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分析祥林嫂生命轨迹。(检测目标1)
2.发掘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理解社会悲剧。(检测目标2)
【学习过程】
(检测目标1)
1.用简略的词语概括祥林嫂的主要生活经历。
丧夫——
2.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结论:
3.讨论:“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找出人物即可)
4.法官直接宣读《判决书》
判决书
时间
地点鲁镇人民法院
案名祥林嫂死亡案
被告
原告鲁镇人民检察院
受害人
判决结果
婆婆
大伯
四婶四叔
柳妈
闲人
“我”
卫老婆子
被告人在收到本判决书之日起,如有不服,15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上诉。
鲁镇人民法院
20xx年4月日
5.组织一个临时法庭,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并进行量刑。角色有公诉人、法官、鲁镇众人(3人)、“我”、柳妈、鲁四老爷、大伯、卫老婆子、祥林嫂自己。(检测目标2)
公诉人宣读《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
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
死者姓名祥林嫂
死者外貌瘦削不堪,头发全白
死亡时间1924年初春
死亡地点鲁镇
死者主要家属
尸体认领情况无人认领
犯罪嫌疑对象
案情简述:
祥林嫂在第一任丈夫死后来到鲁镇做工,没多久被婆婆强迫绑起嫁入深山,生有一子。两年后,丈夫与儿子死亡,祥林嫂回到鲁镇,无人肯要。四十岁左右死亡。
作案手法分析:(公诉人宣读被告人员名字——各被告人员辩解——公诉人宣读作案手法——法官再次宣读判决结果)
补充被告人身上的主要特点:
①鲁镇众人(看客)
②“我”
③柳妈
④四叔四婶
⑤婆婆
⑥大伯
⑦卫老婆子
死因分析:
6.讨论:除了上述提到的犯罪嫌疑人,是谁让祥林嫂变得更加不幸?为什么?
7.其实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古来有之:
①神话传说中有许仙与白娘子,殊途异类,人妖永隔;牛郎与织女,为天理不容,一道银河横亘阻拦;
②文学作品中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宗族不许,双双化蝶,生死相依;
焦仲卿与刘兰芝被焦母拆散,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林黛玉与贾宝玉前生今世的无限遗恨。
③现实生活中陆游与唐婉的两曲《钗头凤》相和,成千古绝唱。
主题: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人性的毒害和鞭挞。
8.今天妇女解放,在社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杨澜:
①中国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②20xx年度“中国IT业十大风云人物”之一
③20xx海内外十位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④《福布斯》“未来之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⑤纽约佩利媒体中心“开拓者”奖项的首位女性且非美国本土获奖者
张璐:
曾是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首席翻译、李克强总理对外新闻发布会的高冷御用翻译截至20xx年03月,她已连续7年在总理记者会上担任翻译。
张京:
20xx年3月18日-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举行期间,张京以沉稳大气、完整准确的翻译表达,充分地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
【课外作业】(二选一)
1.展开想象,照应祥林嫂生前遭遇,写一篇关于祥林嫂死后在地府生活的文章。
2.课后观看电影《祝福》,电影中设计了一个“祥林嫂砍门槛”的环节,你认为合理吗?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看法。
《祝福》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5.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五.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 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祝福》知困录
在执教《祝福》一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一些地方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困惑,并通过思索,对这些困惑产生了一些想法,兹录如下。
一、鲁四老爷为什么偏偏要骂康有为?
当我来到鲁四老爷家后,一见面是寒喧,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一段叙述,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伪善与反动,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未尝不可,但它可能掩盖了鲁迅先生的另一层深意。
《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书》)。按理说,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骂的应该是孙中山,那么为什么鲁四老爷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这里鲁迅先生是否另含深意?特别是在康有为之前还加了一个还是,更值得深思。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在所有能查阅到的资料中并未查到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论述。经过思考,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他骂的还是康有为确实另有深意。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本来对辛亥革命抱有满腔热情的鲁迅先生困惑了,彷徨了,甚而至于沉默了,当他在别人的启发与感召下,拿起笔来作小说,进行呐喊时(见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他用他力重干钧的笔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这些总结有小说,也有杂文,其中就有《祝福》,所以《祝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揭露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并未触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尤其农村更是如此。鲁四老爷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深意正在于此。
深意一在于,鲁四老爷骂新党不骂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而骂康有为,说明鲁四不知道如今领导革命的是孙中山,倘若他知道是孙中山,反动透顶的鲁四肯定要骂孙中山的,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领导人是谁,一般人都不知道,可见革命之局限性。
深意二在于,鲁四是鲁镇的头面人物,且是一个教书的老监生,他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那就更不要说普通的百姓了,作为把目标定位在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夏瑜语)的辛亥革命,普通百姓连革命的领导人是谁都不知道,革命能不失败吗?
深意三在于,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鲁四老爷尚且骂,那更不要说要革皇帝命的孙中山了,可见鲁四老爷之反动的程度。
二、鲁镇人的看戏心态
在鲁镇人(包括祥林嫂的同路人)看来,祥林嫂最大的罪过是她是一个回头人(卫老婆子语),尽管她为反抗回头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说她第一次来鲁镇,大家还允许她做稳奴隶的话,那么她第二次来鲁镇,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鲁迅语)。
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鲁镇人先是音调和先前不同,笑容总是冷冷的,可是当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传开去,鲁镇人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男人们,女人们,甚至连不大出门的老女人也特意寻来,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之后,才满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长,她的悲惨的故事成了鲁镇人的渣滓,她又一次地落人了又冷又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后,鲁镇人又发现了新趣味,这一次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了。
二次来鲁镇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鲁镇人的口香糖,当狼吃阿毛这一片被鲁镇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无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脚下了,然后换上额上的伤疤这一片,重新咀嚼与赏鉴。
那么如何来描述鲁迅笔下鲁镇人的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呢?笔者给它一个名称看戏心态。
看戏心态的实质可以这样描述: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佐料,这一切的快乐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
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
多么残酷的鲁镇人,多么可恶的阴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戏心态。
这种看戏心态能不能用看客心态来替代呢?这是不能的。鲁迅先生多次描写了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的看客心态,其特征是精神麻木、爱看热闹。这种特征与看戏心态的特征是大相径庭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祝福》语文教案8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理解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难点
1、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课文知识点分析(一)字词辨析
寒暄:寒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太阳的温暖。
百无聊赖: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俨然:十分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窈陷:深陷。窈、幽深。
惴惴:忧惧不安的样子。
(二)《祝福》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结构是鉴赏小说的第一环节。
1、辨清人物身份及其关系
“我”——祥林嫂眼中的有文化的读书人形象,祥林嫂曾向我探问过“灵魂”有无的问题。鲁四老爷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称为四叔,但二人谈话“总不投机”。实际上“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型人物,由“我”串连起祥林嫂的整个命运,可以说祥林嫂的故事是“我”耳闻目睹的。
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新党极其不满、是对祥林嫂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人物。
四婶:因为觉得祥林嫂是个“安分耐劳”的人而留下她,祥林嫂被婆家抢了回去,又时时叨念,但祭祀时却不准祥林嫂沾手。
柳妈:鼓动祥林嫂去捐门槛,地位与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嫁过两个丈夫,生过一个儿子,丈夫、儿子先后死掉,最后沦落为乞丐,惨死街头。
2、把握情节脉络
《祝福》情节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来安排的。具备小说的情节要素。
序幕:小说开头交待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灰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为主人公祥林嫂悲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背景。
结局: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在序幕之后,首先交待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其的关注及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
发展:祥林嫂被卖到再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再次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终被赶出鲁家大门。这部分情节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体”,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尾声: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三)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图示说明如下: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四)文学常识
鲁迅的作品以杂文为主,小说只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中《呐喊》中很多作品都学过或将要学到,如《孔乙己》《药》《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三、基础能力训练
(一)选择
1、选出对下句话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A、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的思想性格。
B、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
C、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亲切、保守。
D、肖像、言行描写。表现了人物对革命的痛恨情绪和保守反动。
2、选出下面画线部分停顿正确的一项()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对上题题干中的那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现世是如此,希望在于将来。
B、祥林嫂活不如死。死对祥林嫂是一种解脱;对周围的人来说,也可卸下精神重压。
C、反语。愤激而沉痛,对现世社会极端憎恨。
D、反语。委婉而曲折,对祥林嫂深切同情。
4、下列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和《彷徨》,从写作时间上看,《呐喊》在前,《彷徨》在后。
B、《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C、明朝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字典。
5、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祝福》中的“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鲁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连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7、小说结尾再次写到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二)语段练习(A)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竞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揽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文段中的“大约”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2、文段中两个“俨然”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庄严”的意思,后者是“很像”的意思。
B、两个都是“整齐威严”的意思。
C、两个都是“庄重严肃”的意思。
D、前者是“整齐”的意思,后者是“庄严”的意思。
3、写出文段中使用“隐语”的一个例子。
答:。
4、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
答:。
5、对作品中的“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本人,即鲁迅先生。
B、“我”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同情祥林嫂。
C、“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D、“我”要离开鲁四老爷家,表明对鲁四老爷的憎恶。
(三)语段练习(B)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作者:屠格涅夫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
号处。
答:①②③
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答: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3、“我”和乞丐互相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答:。
4、“这也是恩惠啊”、“这”指的是什么?
答:。
5、“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选出正确的若干项()
A、自己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
B、自己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推己及人,同病相怜,为囊中羞涩而深
感尴尬。
C、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渴
求得到老人的理解。
D、“我”在内心里把“乞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未能在物质上帮
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不安。
6、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
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答:“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
□□□□□□□□□□□□□□□□。
7、从第二段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我”的思想感情是。
8、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A、《乞丐》B、《握手》
C、《路遇》D、《两个乞丐》
基训能力训练答案选择答案:
1、A2、C3、C4、C5、B6、D7、B
语段练习(A)、(B)答案:
(A)
1、不能。因为“脸上变了色”,自己并不能看到,只有凭自己的感觉体会,只能是一种估计
2、C
3、用“老了”代替“死了”
4、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还是冷酷无情,大骂她是“谬种”
5、A
(B)
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兄弟恩惠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5、ACD/B错在“一贫如洗”
6、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和坚持“我”的生活信念的力量
7、深切同情
8、A
《祝福》语文教案9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什么。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老师开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两本(注四本书是《边城》《围城》《鲁迅小说集》《契诃夫小说集》),并且认真的撰写了读书笔记,老师对你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鲁迅小说集的占全班同学的七成,在读书笔记中,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朗读完毕。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
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提问:这三天的事都按照顺序来写的吗?作者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回答:不是,运用了倒叙的方式。
如图: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
事件: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
第三天、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什么要把第二天遇见祥林嫂并且与之对话的事放在第三天来写?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与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见不见面都不会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因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没有职业,以乞讨为生,她的结局只能是死。冻、饿、病随时可能结束她的生命。为什么“我”要和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来写,就与得悉祥林嫂的死讯这件事连得比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绪不宁。对祥林嫂发问的预感不祥,对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应,同时又表现了“我”的惊慌失措。
2、这次对话,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这次对话,也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
提问:这种类似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下一节课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这种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
回答:有,在《故乡》当中,鲁迅和昔日玩伴闰土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因为闰土喊“我”老爷,让“我”感到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厚障壁。但是当闰土把香炉运回家时,“我”最后的评论是“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表示了对闰土的同情和理解。《故乡》中的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迷惘又坚决的,是谦虚又自省的,决不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祝福》中的“我”显得更加软弱、动摇。
提问:在《祝福》《故乡》,都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我。“我”是不是鲁迅先生本人呢?
回答:不是。
明确:“我”是叙述者,“鲁迅”是作者,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叙述者是在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人。小说常用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了第二人称。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区别往往比较明显。
提问:能不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酒保,而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在《最后一课》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约瑟甫·达勿朗诗是一个家庭并不富裕,但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确: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鲁迅本人。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不仅仅要明确作者安排了哪一个叙述者去到前台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个角色去叙述,这样做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以后在欣赏和创作叙事作品时,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问:这个知识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让“我”来叙述一个故事,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称方式叙述呢?
回答:“我”的特点:
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
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
小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态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启蒙运动中的“导师”和“舵手”,而是被摆到了被审视和被批判的地位上,这样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又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提问:刚才大家举出的几篇小说中当中,“我”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们的好处在哪里?(一个能力迁移训练)
回答:《孔乙己》中,“我”是一个嘲笑孔乙己的小酒保,因为是他讲述,所以小说的场景是咸亨酒店,情节是孔乙己几次来饮酒。而每一次的不同,写出了孔乙己的每况愈下,沦落。真实,生动。
《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逃学,害怕老师责罚的学生,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情感的变化,最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镇居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我”能够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同时又同情自己潦倒的叔叔。他也最能看清楚父母的势利。
注:讨论之前,可以先唤起同学们的回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什么叫做视角?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先看一首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文字之后,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有没有视角的变化?
回答:视角一联一变,写景具有跳跃性,“以不全求全”。
提问:怎么变化的?
回答: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第三联是中峰俯瞰,第四联不是写景,隔水问樵,已经是迷不知西东。视角的变化,正是这首诗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仅仅在诗歌中有这样的视角变化,在小说中,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经常在叙述或描写中改变角度。
提问:这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啊?
回答:有改变。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提问:在《孔乙己》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回答:没有变化,视角始终是一个小酒保。因为故事比较短,情节相对简单。
提问:为什么在回忆中不能采用全知视角,偏偏让卫婆子来转述其中的一段呢?
回答: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卫婆子的转述充分表她现完全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强干,称赞祥林嫂交了好运,对祥林嫂被野蛮地捆绑出卖却无一句贬词,表现民间道德的沦落。同时,祥林嫂的这一次强迫改嫁,造成了实际上有两种结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占社会主流的礼教意识中,她失去了贞节,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是一种潜在的恶化。因为这种礼教的压力还必须通过祥林嫂自觉认同之后,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恶化。
可以引导学生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此文在写到别里科夫到科瓦连科家里去之后,就采用了全知视角,一直到别里科夫回家卧病,又转回限制视角。
这种观察和讲述视角的变化,在其他小说中也常有表现。教师可以举例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一进贾府,两个人的观察视角大不一样,举两小段为例:
(1)、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2)、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在文章中,有没有描写时也运用了视角变化?
回答:有的。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宅时,有对她的肖像描写,首先是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其次是从四婶的角度进行观察: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提问:为什么要写出四婶的观察呢?
回答:四婶的观察是从一个雇主的角度来观察的,说明祥林嫂很符合女佣的标准,这是祥林嫂进鲁宅的条件,同时也揭示了祥林嫂的个性特征。与前面的第三人称观察相照应。
剩余时间,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间或不同境遇下的外貌描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这在鲁迅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通过比读这几段文字,找出字面表达的同异,剖析深层含义。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一段,还要突出其中的句式特点。(提问和答案略。)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的成因和意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在第一遍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祥林嫂的死给了你什么感受?
回答:难过,悲伤,凄惨等等。
提问:我们常说的悲剧定义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而祥林嫂,作者似乎并没有赋予她种种美德,(比如其他作品,《窦娥冤》中的窦娥,作者不仅写了她的身世悲苦,还突出了她对婆婆的无微不至的孝,和身上的反抗精神,但是这样一个女子结果是含冤赴死。在这种极大的反差中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这就是悲剧效果。《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者极力表现她的美丽和才艺、勤劳,以及她和焦仲卿的深情笃爱,但是这样一位媳妇却被婆婆驱赶出门,最后沉水自杀,读者阅读之后很难过,很有悲剧效果),而祥林嫂只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妇女,并不出众,为什么她的死会让你觉得可怜呢?
回答:1、祥林嫂,本分、勤劳、善良,看不出她本身有过错,但是,最终早早的凄惨的离世了。2、祥林嫂生前受人奚落,死后愈加凄凉,短工的冷漠,四叔的诋骂,没有一点对生命的悲悯。(窦娥和刘兰芝,身上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的死都有着一种壮烈色彩,这一点祥林嫂的死是没有的)
明确:这正是祥林嫂的死成为一个悲剧的原因。
提问: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以此来确定小说的主题意义。
明确:
事件、性质、原因分析
逃出来进鲁宅、改善、反抗精神,追求幸福
婆婆抓她回去,卖到山里、生活改善与潜在的伦理恶化、族权压制,道德沦落
丈夫死于伤寒、恶化、闭塞,贫困,医疗落后
孩子被狼衔走、恶化、自然因素多一些
大伯收屋,赶她走、恶化、强行掠夺,没有财产权保障
二进鲁宅、改善、四婶的同情,先前的良好表现
祭祀第一次遭拒、潜在恶化、祥林嫂不清楚内里含义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恶化、祥林嫂的不厌其烦,鲁镇人的麻木
柳妈嘲笑伤疤,输灌迷信,教捐门槛、恶化、祥林嫂自觉认同了礼教和迷信思想,苦闷
祥林嫂捐门槛、潜在改善、自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恶化、祥林嫂感受到四婶的歧视依旧,精神崩溃
被辞退、恶化、不能伶俐起来,雇主不满,也缺乏同情心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导致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比较多,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哪些呢?
回答:1、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2、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中,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3、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4、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注:这种分析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是从教条出发,把所有的义愤都对准封建礼教,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除了封建礼教之外,还有比封建礼教更加野蛮的绑卖和掠夺,封建礼教作为旧道德固然可怕,但是还有更可怕的无道德,两者的相互结合,也许这才是旧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图景。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小说中的四叔的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谈到了鲁镇这个环境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是以鲁镇、S城为中心,基本上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概括四叔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分析一下小说的标题祝福有何种含义,然后完成课后的第三道题。
请同学们浏览小说,找出关于四叔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一下四叔的形象。
回答:道貌岸然,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卫道士。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回答: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提问:四叔爱讲半截句,是为什么?(“可恶!然而……”“然而……”)
回答:语言简短显得四叔的威严持重,也留给空间让读者去揣摩体会。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四叔的思想既封建保守,又贪图实惠。
明确,通过分析四叔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这是一个反面角色,既道貌岸然,又贪图实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过几天,我们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把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做一个比较,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注: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悬念)
提问:小说的标题为祝福,其中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
提示:小说写了几次祝福?一共四次。一进鲁宅的祝福。二进鲁宅,两次祝福。生命结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么?是一种备祭礼、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运的民俗。
回答:1、年底的祝福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2、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意味,在鲁镇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众人歧视的祥林嫂却在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3、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关系密切,进鲁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体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后两次祝福时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溃。
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布置作业。
《祝福》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认识春天及迎春祝福对反衬祥林嫂悲惨遭遇的作用。
二、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由闰土、孔乙己形象的概述引出课题
我们忘不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里,手握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剌去,他是谁?他是少年闰土。可惜二十年后的他却变得迟钝麻木。那手捂碟子,说着“多乎哉?不多也,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是谁?是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却不明不白地从这个世界消失。
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今天,我们所要学的《祝福》也正是如此。
二、讨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那是什么季节?春天。
1.春天,她失去丈夫
激疑:失去丈夫,是否不幸?丈夫小她10岁,婆婆只大她几岁,可能是童养媳,没有爱情,又何来幸福?失去丈夫也许是新的幸福生活的开始。
明确:祥林嫂的没有爱情的婚姻确实不幸,但她丈夫的死去便说明她克夫,是一个不祥的女人(“女水论”)。在那夫权社会,她必须守一辈子活寡,这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会让她永无翻身之日,又何来新的幸福生活?
2.春天,她被卖改嫁
问题:死了丈夫后,为了躲避凶狠的婆婆,她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但终于没能躲过更深重的灾难,具体的情形是怎样的?
明确:代表族权的婆婆一方是“捆、塞、捺”,祥林嫂则“嚎、骂、撞”,祥林嫂是被当作牲口卖到深山里去的。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尊严,这是她悲惨遭遇的进一步发展。
激疑:改嫁后,有了有力气的丈夫,白胖的儿子,又有自家的房子,这是幸福的,为何又说是不幸?
明确:这短暂的幸福是一种虚幻,这虚幻留给她的是永久的痛苦。这痛苦不仅仅是因为思念,更是因为那赎不完的罪名,还有那锯尸的恐怖感。
3.春天,她痛失爱子
问题:鲁迅先生善于描写人物悲惨遭遇。死去了丈夫,又被卖改嫁的祥林嫂,她的悲惨遭遇达到怎样的高潮?
明确:不久,贺老六病死,最惨的是,又在春天,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儿子阿毛被狼叼走。
4.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问题: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机,可是,祥林嫂的不幸却大都发生在春天。作者这样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寓意深刻,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作用。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的女人。
三、讨论“祝福”题意及祥林嫂悲剧结局的意义
1.迎春祝福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能不能像鲁镇的人们一样,在迎春祝福之时,祈求天地众圣赐给自己来年的幸福?
明确:不能。祥林嫂经历了丧夫、再嫁、失子等诸多不幸,这一切不幸在鲁四老爷看来,意味着克夫、克子、不能从一而终,是伤风败俗不干不净的女人,这样的人在祝福之时,不能动杯子、筷子,否则祖宗是不会吃的,即使捐了门槛,依然不能赎罪。祝福的场景一再出现,它代表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因此,像祥林嫂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祈求春天,祈求幸福呢?
2.她悲惨死去
问题:迎春祝福.,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了。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的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
激疑:穷死的?饿死的?冷死的?
明确:祥林嫂被代表政权的鲁四老爷赶出了鲁家大门,成了乞丐。没错,她是穷死的,饿死的,冻死的,但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一连串的打击,尤其是鲁镇人的轻蔑,柳妈的恐吓,使祥林嫂的精神完全崩溃。当人们带着喜庆心情祝福之时,在她的精神世界,有的只是阴间的惨状,死鬼男人的争夺,阎王爷的锯尸。阎王爷代表着神权,她是被“吓”死的,是被封建统治阶段通过祝福活活杀死的,这也是人物最后的悲惨结局。
3.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
问题:祥林嫂的死揭示了什么深刻社会主题?
明确: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悲惨结局,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四、迁移训练
作文:《阴间的祥林嫂》
要求:1.大胆想象,照应祥林嫂生前遭遇;2.突出中心,体现小说原作主题。
《祝福》语文教案11
【创新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思考。可以新形式、新方法,可以开展体验活动,可以借鉴、迁移。春节期间,收到许多朋友发来短信,也编写了几则发给朋友。其中一部分语言形象优美,很是另人喜爱。心想何不借用短信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一次作文形象思维的训练。学写诗歌,以往进行过两次训练,于是便设计这样一次训练。
【训练目标】,生活的活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
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述自己美好的祝愿。
【操作过程】
课前准备:搜集语言形象优美、韵律和谐的手机短信息6-8则。
制作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堂教学:
一、短信欣赏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已经进入平常百姓家,这不,过春节了,我收到了许多朋友发来的短消息。优美短小的信息将我围绕在浓浓的情谊中。好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下面几则短信是我收集到的或自己写的,请大家欣赏。不过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从写作文的角度看,这些短信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展示短信(伴有音乐)〗: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着祝福的船,轻轻驶向你的港湾:新年快乐!
许一个美好心愿祝全家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感觉祝全家万事圆圆,发一条短信祝你微笑甜甜,用一份诚挚敬意祝福全家幸福永远!
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让快乐与你不见不散,让祝福与吉祥一个都不少,祝福你新年快乐!
窗外的世界很喧嚣,听不到自己的心跳。拉上窗帘抛却烦恼,默默把手指轻敲,让新新春的祝愿,穿过岁月的长河,去倾听你快乐的心跳。
羊儿到鸿运照,烦恼的事全跑掉。向你问个好,生活步步高,喜气围你绕,好运天天交,岁岁有今朝。
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春风送去我深深的祝愿,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生活,让白鸽将祝福一次次捎到。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等你电话。
二、讨论悟道
1、自主讨论:
好了,伴着音乐,欣赏完了优美的短信,该思考问题了。下面请各小组(4到5人)讨论2分钟,组长记下自己小组所能想到的答案,看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多最好。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2、交流小结
时间到了。请各组的发言人准备发言。
〖各组发言人发言〗
生1:写得像诗歌,还押韵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2:句子还比较整齐。语言都好美的,有的用了排比……
很好。其他小组来补充。
生3:有的还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4:第2句中“快乐连连”“微笑甜甜”把词语双起来用,挺好的。
那叫叠词。能使句子意蕴优美,节奏如流水般和谐优美。
生5:最后一则,好象是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句子。
生6:这句话,那最后的句子有点幽默,刚才大家都笑了。
…………
大家说得非常好。手机短信其实也应是诗歌,好的短信一般有以下特点。我大致归纳了一下,与大家说的意思完全相同。
〖多媒体展示〗
写作短信策略小结:
想象要丰富,多用鲜明形象来抒发情怀。
多用修辞手法。
句式尽量整齐,最好押韵
可以借用古诗,适当修改出新意。
可以适当幽默。
…………
我再来补充一点,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短信一般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让平安坐上开往春天的火车”你想想,想象多丰富啊。还有多用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情怀。像“风、帆、船”、“火车”、“蓝天白云、白鸽”这些都是具体的赋予了美好感情的事物。善于抓住形象来抒发情感的手法,是写作诗歌的必备的能力,也写好文章的一个手段。
三、演练实战
欣赏和领会了这么多的短信,我们大家是否想来试一试呢。老师有许多外地的朋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想给它们送去春天的祝福,请大家帮帮老师吧。给大家3分钟,每人写一则,3分钟后交流。好的有奖。
〖学生独自思考写短信〗
时间到。没有写完的同学待会儿再写。下面请几个同学说说你替老师写的祝福语。
生1:
生2:
四、快速写作
请大家拿出小作文本,用形象的语言的抒发出对朋友的祝愿。
〖多媒体展示〗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春天让人充满希望和活力,春天让人浮想联翩。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想对远方的朋友说什么呢?请用短信息的形式,把你的祝福带给他(她)。
提示:可以先想想春天的许多美好事物,让自己的祝福,随着春天独有的形象,随着你形象的语言,从你的心底流淌出来。
学生快速写作,五分钟后第一位学生交作文本,十分钟后大部分交作文本。
结束语:下课的铃声响了。还有5位同学正在完成当中。如果你觉得不满意,回去后可以从容思考,写好后交给老师也行。刚才老师看了大家交上来的本子。很多同学写得非常好,老师将打印出来。有手机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送给朋友,暂时没有手机的,等有了手机后再发也不迟。还了请大家记住:写诗歌表情感,最好抓住形象来写。
【作文选摘】
春风拂袖而去,留下一片芳香;春雨飘荡而过,留住幸福心上。(陈小旭)
曾经我们手拉手共同走过的小径,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曾经我们共同看过的夕阳,如今依然美好;不知我俩的心是否依然彼此依靠?(陈晨)
让清风吹散愁云,让细雨滋润心田,让夕阳浮现脸上,让悦耳的鸟鸣牵动快乐的心,让玫瑰的芳醇融入你的笑声,让白云镶嵌蓝天般的胸怀。(邱涔)
(一)春天明月光,看似地上霜给你写篇小文章,带去我真心祝愿。
(二)百花争艳的春天,你是否听到蜜蜂的呼吸。我藏在花的芳香里,给你发一个短消息。(徐冬冬)
拉开春的幕,让花儿给你带来好心情,让风儿留住你的笑容,让小溪带着你前进,让我的祝福坐上远航的飞机来到你身边。(薛晶晶)
滴滴嗒嗒的时钟应和着滴滴嗒嗒的春雨。朋友醒一醒吧!去探头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王蓓蓓)
静寂的夜晚,你可曾看见一叶藏在灯火灿烂处的小舟,可记得要把它带回家,那里装着我祝福的种子。让它带给你一片灿烂,在某个静寂的夜晚。(王丽娟)
当春风给你一丝惬意,当春雨给你一方滋润,我已你播下了幸福的种子。打开关闭已久的心窗,一朵鲜花正在开放。愿花香为我带去,为你种下的那束阳光。(朱东妮)
春雨绵绵,微风送爽,大好风光。又思故人,故人之语,耳边又响。新生的一缕生命,请不要鄙视他的渺小;朋友的一缕祝福,请你将它贮藏。(梅一婷)
你可知道,祝福在我心中起草,像那百灵鸟写在枝头的鸣叫。你可知道,祝福在我身边奔跑,像那柳树垂下的嫩绿枝条。我多么想,让那春天的地铁,将我的祝福带进你心中的轨道。(张晨龙)
红花里映着你的笑脸;思念!柳树上挂着去年的信笺;白鸽的羽毛在抖落。愿你解下羽绒服;心愿!春天要给顽皮的你淋浴,春雨春愿春心情,春天里的你更加美丽!(宋亚琴)
小溪哗哗的流淌,小船儿任意的穿行。愿你如这小溪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小溪连通河流,河流连通大洋。愿我们能相聚在大洋的彼岸。(洪晟)
今年的桃花依旧艳,等你的人在桃林边。你离开的那个春天,花儿开得还很甜。倘若桃林被砍,我祝福的心仍深埋在桃林边。今年的桃花依旧艳,祝福你的人在桃林边。(顾晓慧)
春风轻轻歌唱,唱出了你心中的理想;春雨沙沙伴奏,奏出了你心中的乐章。愿春的气息围绕在你身边,给你稍去春的祝福,春的希望。(刘聪聪)
嫩草衔着绿色的希望,打扮春的衣裳;鲜花倾注着粉色的柔情,点缀春的脸蛋;春的好心情写在她心里,愿你的好心情写在你脸上。(冯小燕)
打开关闭的窗户,呼吸春天的气息,坐上那开往春天的地铁,寻找大自然的美丽。抛开烦恼,重新找回走了一个冬天的快乐。(施高威)
《祝福》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元学习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习方法:P3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础过关
注音
谬种 浸渍 陈抟 俨然 瘦削 形骸 荸荠
草窠 桌帷 讪讪 蹙缩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烟霭 瓦楞 尘芥 朱拓 监生 炮烙
咀嚼 执拗 间或一轮
四、研习课文: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先速读课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几个阶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凄然死去]在祝福声中,离开人世
开端===[初到鲁镇]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
发展===[被迫改嫁]被婆家卖掉,后来有了儿子。
高潮===[再到鲁镇]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播放电影《电影》
六、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学生讨论话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预设问题: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与电影结尾情节比较]
[点拨分析]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 "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讨论:关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写。
“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第三课时
一、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节课
一、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故事时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这也是一种反讽。
二、精当的语言艺术
解决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祝福》语文教案13
(第一课时)
一.三维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二.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
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讪讪:
怔怔:怨府:
沸反盈天:
三、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 》,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和《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是《 》,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五部经典著作。
四、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四、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2、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五.布置作业:
1、以“___________的她(他)”为题,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要抓住人物某一典型特征,通过其前后的变化,反映主题。字数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研习文本
1.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
2.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二.合作讨论:
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三.语言品鉴
1、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 ]的头发,即今已经[ ]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 ]不堪,黄中[ ],而且[ ]了先前悲哀的[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 ] [ ]是一个乞丐了。
2、我因为常见些但愿[ ],以为未毕[ ]的事,却每每[ ]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 ]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 ]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
3、头上扎着[ ]头绳,[ ]裙,[ ]夹袄,[ ]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 ],但两颊却还是[ ]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4、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 ]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她[ ]满足,[ ]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 ]了。
四、相关链接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
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五、作业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预习指导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 间或 捺上 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头) 形骸(骇)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书 送灶 祝福 国子监(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 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作家作品
课文题解
情节结构
序幕 —— 写祝福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
生活悲惨 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
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每况愈下
3、讨论: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小说环境
【《祝福》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祝福》语文教案05-14
祝福的语文教案05-15
祝福的语文教案08-24
《祝福》语文教案08-29
语文课文《祝福》教案05-10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05-14
语文课祝福教案05-14
语文《祝福》教案设计05-14
语文课《祝福》教案05-15
关于祝福的语文教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