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课教案

时间:2024-11-18 22:36:58 赛赛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微课教案(精选2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微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微课教案(精选21篇)

  语文微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4、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查找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5、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方法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6、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板书:流浪汉,请学生读。

  2、在你们的印象中,流浪汉是怎样的?

  板书:空气中的把课题补充完整

  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小节,引读。

  空气中的流浪汉就是——(灰尘)

  板书:灰尘

  4、找出第一节中表示灰尘特点的词。

  说说“流浪汉”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灰尘的?一边读,一边可以用笔做做记号。

  2、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梳理课文

  大小

  数量

  来源

  32、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用处

  坏处

  管教的方法

  3、结合板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二节,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体会作者介绍灰尘的方法。

  1、了解灰尘的大小,学习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1)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灰尘的大小?

  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

  师:从这句句子中,我们知道(灰尘很小)

  出示:灰尘很小,

  (2)究竟有多小呢?(抓住“一千颗”“一厘米”“紧挨”“除非”“不大”这些词,引导学生体会。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板书:列数据

  师小结:列数据是科学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它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描述对象,也更具说服力。

  2、了解灰尘的数量,学习列数据、作比较的写作方法。

  (1)出示: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师:出示句型:

  城市街道上的灰尘很多。

  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少得多。

  (2)从这组数据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了解列数据、作比较的写作方法

  板书:列数据、作比较

  3、了解灰尘的来源,学习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1)灰尘无处不在,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引读。(师读问句,学生读答句,明确这里的问句是一句设问句,具体写了灰尘的来源。)

  (2)进一步了解分号的.用法。

  四、出示表格,小组讨论3-6节,体会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1、空气中的灰尘对于人们究竟是有用处的,还是有坏处的呢?

  请学生轻声朗读3-6小节,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2、每小组派代表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引导体会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管教”这个词,最简单捕捉灰尘的方法以及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捕捉灰尘的方法。

  五、交流资料,读写结合。

  1、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作者的写法,写写细菌。

  2、请学生拿出有关细菌的资料,介绍资料的来源。

  3、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分别仿写细菌的大小、数量及来源。

  4、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5、小结,并请学生回家仿照课文3-6小节,写写细菌的用处、坏处以及管教他们的方法。

  语文微课教案 2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 “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 静静(地)写字 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 满意(地)点头 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 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4、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

  (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现在你明白了吧?

  5、 小结归纳:

  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它们的用法,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诀来帮助你们熟记三个“的”的正确使用方法: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语文微课教案 3

  【学习目标】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反思人类行为,学习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想想象,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回忆,在那个雨后彩虹高悬的日子里,在险峻的伤心崖上,一群斑羚进退维谷,后面猎*、猎狗,前面万丈深渊,涧下水流湍急------他们……

  二、经典朗读, 锁定飞渡

  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第9段。

  1、圈画动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斑羚飞渡的画面。

  半大斑羚 朝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 度(升 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坠落)山崖.

  2、圈画动词,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的情景。(我参与,我展示)

  3、试着利用手势比划飞渡的情景。(结合文字,尝试动手,同伴交流,体验 快乐)(我比划,我快乐)

  三、分析形象, 突破重点(老斑羚的形象)

  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我仿写,我接龙)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四、联想拓展, 激活情感

  本文中的斑羚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斑羚,而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化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请向同伴讲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讲述,我聆听)

  五、回味畅想,盘点收获

  在甘萍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结束。

  语文微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习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2、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重点:

  (1)说明事物要抓住主要特征;

  (2)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2、难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段;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课文前面的彩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赵州桥:

  1、位置;

  2、形态、

  3、结构、

  4、材料、

  5、周围环境、

  6、给人的感觉和联想、

  7、有关赵州桥的故事。

  请几位同学说话。

  二、看课文是怎么说明的:

  读课文说明赵州桥的文字:

  提问:读了这段文字你对这座桥有什么了解

  1、建筑位置

  2、建筑时间

  3、使用时间

  4、长度宽度、建筑特点……

  提问: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惊人的杰作?

  1)历史悠久;

  2)非常雄伟;

  3)制造奇特;

  提问: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个特点说明大拱的长度以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的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大拱的拱圈的作用;第四个特点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四个特点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不能互换。

  总结赵州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读课文说明卢沟桥的文字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关卢沟桥的?桥的特点是什么?

  试比较两座桥的异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把握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赵州桥以及卢沟桥的说明文字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认识?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讨论第三段以及第九段的内容以及作用

  第三段总领着两座石拱桥的'说明文字;总括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状况。

  第九段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那么1~2段说明了什么?最后一段呢?

  通读全文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什么认识?

  自由发言。

  二、研究说明的语言的特点

  处理课后联系第二题

  再读课文找出语言准确的另外的例子再加体会。

  三、对你所了解的世界名桥加以介绍。

  四、介绍你的家乡的一座桥

  语文微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拟人句的特点及作用

  2.能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3.能把一般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教学过程:

  一、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今天的微课,我们来进行“拟人句”的专项训练。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二、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平时的作业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容易把出现人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混淆了,下面我们来将二者进行区分。

  比喻句:一般分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特点,但本质不同。例如: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句中被描写的物体也就是本体是猴子,喻体是小男孩,本体猴子和喻体小男孩都具有顽皮的特点,但本质不同。很明显是把猴子比作顽皮的小男孩,所以是比喻句。

  拟人句:一般分为本体、拟人词、拟体三部分,但拟体在句中不出现。例如:小鸟在枝头歌唱。本体(小鸟)拟人词(歌唱),小鸟怎么会唱歌呢?显然是把小鸟当作会唱歌的人来写,赋予它人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句中没出现拟体,也没出现比喻句的标志——比喻词,因而是个拟人句

  可见,判断拟人句关键是找拟人词,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人写,其次是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拟体(表示人物的词语)。

  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了。

  三、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认识了拟人句,下面我们根据拟人句的特点来学以致用,小试牛刀,将下面硬邦邦的简短的陈述句子改为生动的拟人句。

  课件出示要求改写的句子:

  1.春天来了。

  2.天空中的星星闪烁。

  3.柳条儿随风飘荡。

  4.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1.根据春天花枝招展,十分美丽的特点,想象春天就是春姑娘,于是这个句子可以改写成……

  2.根据星星闪烁的特点,把星星想象成快活眨眼睛的小男孩,但不能出现比喻词,如果出现比喻词,那就成比喻句了,我们可以这样改……

  3.根据柳树外形特点,我们可以把柳树看作一位长发飘飘、婀娜多姿的美少女,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

  4.抓住“游来游去”这个词,想象小鱼就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儿在水中捉迷藏啊、你追我赶、游泳等等,赋予它人的心情人的动作,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

  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做这样的练习,并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拟人手法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语文微课教案 6

  一、概述

  1、课名:《礼仪展风采》,是思想品德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堂思想品德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10分钟;

  3、本课对应的课标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懂得礼仪对个人的要求,讲礼仪有什么意义。

  (2)能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2、过程与方法

  (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交流等方式,知晓基本社交礼仪姿势。

  (2)通过多媒体给他们演示相应的影像资料、图片、感受礼仪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懂得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是本框的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是中学八年级学生;

  学生对基本生活礼仪知识的欠缺;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学生面临的是青年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交往,礼貌、礼仪的学习很重要;

  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注意做好调控。

  五、教学策略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归纳、提炼出主题;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在具体教学中,恰当运用角色扮演、自我反省等方法,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

  六、课前准备

  ⑴、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资料;

  2、浏览与礼仪有关的网页;

  3、准备与礼仪有关的图片,制作幻灯片。

  ⑵、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与礼仪有关的资料;

  2、思考展示中学生风采的礼仪及做好表演的准备;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生课前问好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所以再熟悉不过,同学们认为“课前问好有无必要”?通过学生发言,导入本课主题——礼仪展风采。

  礼仪习惯的培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纠正自身的不文明言行。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礼仪知识?

  活动:礼仪知识大擂台

  1、说一说:

  社交礼仪的掌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列举基本的.社交礼仪。

  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社交礼仪有很多,并且就在我们身边,如:路遇熟人主动打招呼;上公交车女士优先,老人孩子优先,主动让座;还有餐桌礼仪、握手礼仪、待客礼仪、电话礼仪等。

  打电话是现代人交往、沟通的很重要的方式,讲究电话礼仪更能展示我们的风采,有助于塑造我们良好的自身形象。

  2、演一演

  请小主持人主持学生表演见面礼仪。(发现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明确认识。)请学生设计、展示古今中外见面时的不同礼仪。

  学生通过现场演示,能够懂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见面礼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都体现了一种礼貌,一种文明。

  3、想一想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发现他们都很讲礼仪,面对这些礼仪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对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对外国礼仪、对少数民族礼仪。)

  礼仪对我们个人都有哪些要求?

  如此讲礼仪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展示。老师评价并提出希望。

  4、课下思考

  在学校生活中,哪些场合最能展示我们的风采?这些场合都有哪些特定的要求?

  语文微课教案 7

  本微课设计背景: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这一个学期适逢母亲节,正是开展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好时机。

  “母亲”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家写不完的一个主题,本单元也收录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我认为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多读一些以“母亲”为主题的作品,更深刻的感悟母爱。

  选择推荐琦君《母亲的金手表》这部作品,原因有三:一、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以记录作者的童年往事为主,由此引出她对母亲的描写与怀念,这种题材比较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二、琦君的文字通俗易懂、朴实真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本册书收录了琦君的另一篇文章——《春酒》,有了这部作品的阅读经验,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感受会更深,收获会更多。

  微课设计:

  一、导入

  说起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你会想到什么?是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抑或是胡适《我的母亲》中那位“慈母兼任严父”的民国女子。“母亲”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家一个写不完的主题,今天你是否有兴趣再来认识一位母亲呢?她就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母亲。

  二、结识母亲,引出作品

  琦君的母亲有一双巧手,会绣花、穿花球、编草鞋等各种手工绝活。就说“穿花球”吧,那是“采摘院子里墙脚边的小小牵牛花”来做的。花“要趁着盛开时摘下,要连花萼一起摘。仔细地剥起花托,就出现一粒绿色小珠子,珠上一条细丝就是花蕊正中间那一根。把珠子轻轻往后抽,珠子就垂下来了,这样一朵朵抽好以后,再用一根针线,把花绕圈儿穿起来,穿成一个球形,四面八方的珠子挂下来荡来荡去,非常美丽” 。可以想象,五六岁的小琦君拿着如此精致的“花球”,穿梭在小伙伴中,肯定引来众多羡慕的目光。

  琦君母亲的这双巧手还能做出各种精致的美食:玉兰酥、红豆糕、桂花卤、桂花茶等等,光看名字就令人垂涎三尺了。我们不如透过作者的文字来“品尝”一下当中的玉兰酥吧——“白玉兰的开放,都在中秋前后。那时母亲每天都到院子里抬头看看、闻闻花香。只开一朵花,当然不能采下来。直等它一瓣瓣自然谢落了,母亲连忙拾起,深怕花瓣着土就烂了。因为白玉兰花瓣是可以做饼吃的。母亲把它先放在干净的篮子里,也不能用水洗,一洗香味就走了。等水分略干后,就用手指轻轻剥碎(也不能用刀切,怕有铁腥味)。剥碎后和入面粉鸡蛋中拌匀,只加少许白糖,用大匙兜了放在浅油锅里,文火半煎半烤,等两面微黄,就可以吃了,既香又软又不腻口。”这玉兰酥体现的不仅是母亲的温柔贤惠,更是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爱护照料。

  这样的一位母亲,你想了解得更多吗?那么你一定要读读《母亲的金手表》这部作品。

  三、简介作品,激发兴趣

  这是一部散文合集,全书共三卷54篇。刚才向大家介绍的内容来自第二卷“母亲的手艺” 。

  第一卷“水是故乡甜”,当中的文章主要展现作者童年的缤纷与美好,如《头发与麦芽糖》就写了儿时的'作者剪下自己的头发与卖糖老伯换麦芽糖吃的故事。而《母亲的金手表》则描写了作者偷偷试戴母亲藏在枕头下父亲所赠的金手表的情景。说到这儿,你会否忆起了孩提时的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第三卷“异国的仙桃”则是作者在异乡的生活随笔,《小黑人与一毛钱》 、 《小镇温情》等故事把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善娓娓道来。

  四、结语

  古往今来,母亲是个很平凡的词,又是一个伟大的词,众多的作家写了无数的母亲,“母亲”也成为写不尽的主题。琦君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许多关于母亲的散文,她对母亲的感情,宛如涓涓细流,让人慢慢地于点滴清凉之中被悄悄感染,从而得到内心的安宁。她以温柔动人的笔触回忆童年、故乡以及自己成为妻子、母亲之后的海外生活,感动了无数读者。假如你读过冰心,请再认真地读读琦君吧,寻回自己童年的记忆,细味母爱的温暖。

  语文微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学过的声母和6个单韵母,能正确区别形近字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拼读带调音节,认识事物,并把音节和图画正确连起来。

  3、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字,口头造句,把认字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题意,完成练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认识课程表

  2、认读生字:文、数、学、音、乐

  3、认识自己班级的课程表。

  二、用拼音

  1、按声母顺序连线,看看图画是什么?

  2、出示声母表,学生认读,背会这张表。

  3、说说怎样用生活中的事物摆字母。

  4、出示图画,拼读音节。区分形近声母。指导区别b—d,f—t,p—q。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拼读音节,做出相应的动作。

  6、拼读音节,把同类的词涂上颜色。

  第二课时

  一、字词句运用

  1、认字,连线。

  2、进行拓展

  3、读词语,在图中找一找。

  二、和大人一起读

  1、老师带领读儿歌《剪窗花》。

  2、生自由读儿歌。

  三、作业布置

  1、读书

  2、完成语练

  语文微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的达成:

  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

  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水平。

  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教学背景:

  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

  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习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含义。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二、掌握方法。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

  出示两个片段:

  (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我叫小丽,请多关照。”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习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

  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没错,就是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因为这三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这点是最重要的,就像画漫画一样,要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谁,那是因为作者仅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夸张化,写作文也是一样的。

  总结:外貌描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微点评: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更便于学习人物描写的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2、练习巩固:诊断毛病。

  出示片段:走到镜子前面看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

  分析: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修改: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总结:抓住外貌特征具体描写,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读者对主人公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微点评:在前面简单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后,学习分析片段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文段更具体。有了之前的铺垫,学习者会有更多的想法。)

  3、片段赏析(一):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总结:抓住特点的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发现金豆是个怕羞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琅琅则是个非常文静的小孩子;而片段三的小女孩应该非常聪明。

  4、片段赏析(二)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总结: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能体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仔细欣赏一下三个片段。你能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吗?(微点评:选取了表现人物性格明显的片段,让学生知道外貌描写不仅是外貌的描述,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之前的片段不同的是,体现出更深的层次。)

  方法三:妙用修辞手法

  片段对比,突出运用修辞的优势

  运用前: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运用后: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微点评:让学习者知道,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人物更形象。教学目的明确,片段的选取有针对性。)

  方法四:积累词语

  出示描写人物各部分特点的成语,有描写脸部、头发、身材等,为学生提供参考。(微点评: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资源,也让他们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素材。)

  三、归纳提炼

  希望你拥有一双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有一支神笔去描绘生活,都有一颗盲人似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微点评:用鼓励的话语结束本次微课学习,希望学习者能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习作当中,掌握描写人物的基本技巧。)

  教学总结。

  语文微课教案 10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语文微课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借助批读语,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批注,自读课文。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

  借助批注,朗读第一段,谈出自己感受。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借助旁批,自读自悟。

  ①第二段。

  A、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引导体会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B、读课文,质疑。

  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想法?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C、朗读课文。

  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②第三段。

  A、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B、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特点?

  C、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③第四段。

  A、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B、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C、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本文运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白鲸的好处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语文微课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成、对”等6个字,学习“又字旁、绞丝旁、门字框”。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读中感悟“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摇红了花蕊和花苞”,以及小树和小鸟说的话,识字,培养想象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小树在风中点头,小鸟在树上嬉戏,让学生仔细观察,问:你看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整体感知。

  1、借音自读课文,一节一节地读,再连起来读。

  2、标出课文一共有几小节,并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然后自己反复拼读,把生字读准。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纠正读音。开火车选读带拼音的`生字词,再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全班读。

  4、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小组合作,轮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读。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读,想想:读了这节,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

  3、检查,你最喜欢读哪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4、读了第一小节,你明白了什么?读了第二小节,你懂得了什么?读了第三小节,你又知道了什么?教师再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认读生字。回忆课文内容

  二、背诵,诵中感悟

  1、谁能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背。指名背。

  三、书写,学会生字

  1、认读带拼音的'生词,再认读没拼音的生词,然后用“会认字”与“会写字”组词、说话。

  2、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边书空边说说笔顺。

  3、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互相说说。教师指导书写,再独立书写。

  四、识词、积累运用。

  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你从这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把你最喜欢的选几个填在花篮里。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再小结全文。

  语文微课教案 13

  教材简析

  《猫》这篇讲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花猫性情古怪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我紧扣本单元的读写重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理解、读中品析、读中感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猫的可爱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侯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理解文中写得具体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家有猫吗?你们家的猫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老舍家也有一只猫,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老舍家的猫?

  板书课题:猫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这只猫有什么特点?

  板书:古怪

  课文中哪句话概括说出了它的特点?(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过渡:大花猫到底有多古怪呢?课文分三个自然段给我们作了介绍。

  2、精读第一自然段:

  ⑴默读这段,思考:这段写了大花猫的哪些古怪性格?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⑵再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段:用不同的线段画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

  ⑶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觉,晚上抓老鼠,没事就东奔西跑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老实呀、尽职呀的,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他很喜欢这只猫)

  那怎样才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⑷大花猫真逗!你最喜欢它的'哪种性格?为什么?

  学生1:我喜欢它老实,因为我觉得他很乖,睡觉的样子像小孩,很可爱。

  学生2:我喜欢它贪玩的性格,因为我家的猫也是这样的,很淘气。

  学生3:我喜欢它的尽职,它多负责任,多认真啊!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那好吧,加上你的感情,把你喜爱的地方读出来,注意要读得生动。

  【学法指导】多种形式进行练读、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表演读。

  ⑸老师引读,感情升华。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总结方法,出示提纲,小组学习:

  ①初读:了解猫的古怪性格。

  ②细读:画出猫的各种动静。

  ③品读:朗读理解你喜爱的动静。

  ④赏读:读出喜爱之情。

  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从读中理解、感悟。

  ⑶比较句子: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在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例子。

  ⑷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这只猫很淘气;很可爱;作者很喜欢他的猫……

  好,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一下猫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同样方法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导这段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猫的勇猛、读出作者的自豪。

  三、小结

  1、读了这部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像知道些什么?

  2、大花猫这么可爱,我们写首小诗送给它好吗?

  板书设计

  猫

  说它-老实-可是-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勇猛

  语文微课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维也纳的音乐之美。

  3、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圣殿的向往。

  4、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感受维也纳的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感受维也纳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音乐,看你是否能说出这些名曲的名字或创作者。

  (出示:《命运交响曲》、《月光曲》……)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4)勾画下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句子。

  (5)思考《音乐之乡》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学习词语,积累好词

  1、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恬静而神秘动人的旋律悠扬的乐声

  郁郁葱葱的森林蜿蜒多姿的多瑙河

  2、勾画出你自己找到的好词佳句,小组交流。

  3、将收集到的好词佳句摘录到“采蜜集”中。

  四、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讨论: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乡”?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5)比赛读。

  2、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小组交流反馈,同学互相补充、解决。

  五、记忆背诵,感悟积累

  1、再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背背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指名背诵。

  六、拓展迁移,热情献艺

  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介绍自己的音乐特长,并推荐一人上台表演。

  2、想对“音乐之乡”说点什么?

  七、总结

  师:真是太棒了!相信你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在这音乐的圣殿中去演奏出你们的精彩!

  语文微课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正确理解“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

  1、同学们,听过“呼风唤雨”这个成语吗?你从这个成语最先想到谁?

  (神仙)

  2、呼风唤雨原是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读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次。

  2、读完的同学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简单归纳2~5自然段意)?

  3、学生交流。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和发现,和古代人类生活对比,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来说明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三、细读理解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⑵是谁在呼风唤雨呢?怎样呼风唤雨的呢?请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⑶板书:

  发明、发现

  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但没有被人们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⑷用“发现,发明”练习说话。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⑵学生回答。

  ⑶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今天指什么?说明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手机、录音机、高速火车、飞机、载人航天飞船的图片。

  ⑷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大,内容之多书上用了哪句话来形容?

  (出示诗句)

  ⑸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朗读这句话。并把这句诗背下来,体会语言,积累语言。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科学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除了刚才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请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⑵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

  ⑶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读句子: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⑷与同桌说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⑸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科学创造神话科学创造奇迹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1、现代科学技术无处不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与小组同学讨论。

  2、交流。

  二、畅谈收获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假如你是一名小小设计师,请你展开想象,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是怎样的。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句

  1、自学生字,点拨读准“赖、耕、潜、舶、哲”的字音。

  2、写字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3、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语文微课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诗句。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白两首诗中描写的狐狸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比较感悟。

  难点: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狐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

  2.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

  3.出示课题《诗二首》。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感知诗的内容。

  《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可爱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狐狸》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爱?

  2.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3.小组讨论。

  4.班内汇报。

  (1)《狐狸的清白》通过土拨鼠的询问、狐狸的自述、土拨鼠的`回击,辛辣地讽刺了一只自陈清白的狐狸。

  狐狸自陈“冤枉”,“牺牲了安宁的健康”、别人“造谣中伤”、自己“清白”,一只虚伪、奸诈的狐狸鲜活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土拨鼠说“……你满嘴里都是鸡毛。”这是最好的见证,揭穿狐狸虚伪、贪婪、奸诈的真面目。

  《可爱的狐狸》围绕“可爱”展开,通过诗人为小狐狸鸣冤昭雪,歌颂了一位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

  从偏见误解入手,然后将误解一一解除,来表现小狐狸的可爱。

  “指责你骗取乌鸦的奶酪……谁让它喜欢奉迎贪图小便宜?”来歌颂小狐狸的聪明。

  “你在农家偷过鸡……那些危害人类的东西”表现小狐狸的乐于助人。

  “你在白天奋力捕鼠……为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现小狐狸的拼搏不息。

  5.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6.学生再读两首诗,思考:同写狐狸,作者的感情不同:一个赞美,一个批判、揭露。我们有何看法,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读、感悟。

  (2)交流探讨。

  作者不同的感情来自作者不同的观察、不同角度的认识,因而让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从不同低度去观察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了解事物。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语文微课教案 17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眼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描一描。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一)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指名读2---3节,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抓住“总认为”“完全”“不由得惊叫”等词语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变化。

  (3)抓住“敏捷”、“敏锐”、“灵巧”、“灵活”来体会蝙蝠不是依靠眼睛来探路的。

  (4)小结:斯帕拉捷蒙住了蝙蝠的眼睛,可蝙蝠仍能自由飞行,证明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4-6节,完成表格。

  4、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多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5、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二)“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节,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节,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三)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节。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再读课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办一期手抄小报。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语文微课教案 18

  教学内容:

  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语文微课教案 19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全面了解

  不识

  所感

  只缘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

  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

  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语文微课教案 20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前准备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白鹅

  高傲有趣

  札记:

  《白鹅》作者:丰子恺

  1)“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也是文章的过渡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不安宁的样子,课文指鸭子的不太急速,很不自然。

  大模大样:形容骄傲、满不在乎的样子。

  三眼一板: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课文指鹅的吃法固定,从不改变。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课文里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从容不迫: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

  架子十足:形容鹅自高自大的样子。

  3)写鹅的步态的一段话中,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是“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围绕这个句子,作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鹅的傲慢:1是步调从容,大模大样2是傲然地站着。

  语文微课教案 2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水乡》。

  谁愿意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水乡哪些特有的景色?(学生汇报)

  水乡有这么多我们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所不知道的奇特景物,要是你到了水乡游玩,眼睛一定会看不过来的,所以作者说——“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学生齐读)

  二、感悟课文

  这么多的景色,你最想看的是哪一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四十一页,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水乡景色,画下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用笔在书上做好批注。

  (学生读——找——画)

  你们一定很想把自己心仪的水乡景色和同学分享吧?老师给你这个机会,现在就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画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细雨像蚕丝那么柔和,飘在脸上凉沁沁的,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指名读三人)

  导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的细雨给了我们如此美好的感觉,真是更加期待她的风景。

  2、窗口开得很别致,形状像一把张开的折扇;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扇面。船在前进,画面在移动,有趣的是烟雨迷蒙,使不断变化的景色若隐若现,似真似幻。(指名读——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导语: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水乡的窗口是别致的,风景一定愈加别致。

  3、绿色的堤岸:垂柳、水杉、刺槐、白杨、桑园、竹林;彩色的田野:金黄的菜花,翠绿的麦苗,彩霞般地紫云英,奔跑的.拖拉机。(指名读一人——指导想象读——指名读两人——想读的一起读)

  导语:“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绿色的堤岸,彩色的田野分明在向我们诉说着江南人民的勤劳与质朴。

  4、一座石拱桥,半圆的桥洞倒映在水中,合成一轮圆月。一条罱泥船从圆月里穿出来。一个戴斗笠穿蓑衣的老牛倌儿,正牵着两条水牛在桥上经过。(指名读一人——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配乐读)

  导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座石拱桥,一轮明月留下了多少“小桥流水”的佳话。

  5、那拖轮拖着一条、两条、三条……一共十八条驳船,在烟雨迷蒙中,像一条穿云破雾的长龙。

  三、总结品评

  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争先恐后的跃入作者的眼帘,作者怎能不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只有在水乡才能见到的别致风景伴着细雨点点落落到了作者的胸怀,作者不由得发出赞美——“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作者乘船一路顺流而下,陶醉在沿途的江南风景里,作者怎能不如痴如醉的赞誉——“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

  那么学习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的你想说些什么呢?

  (相机补充完板书)

  板书设计:

  水乡

  细雨柔和润江南

  窗口别致嵌画卷

  田野村落情悠然

  拱桥如月渡风情

【语文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5

语文微课教案模板12-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2-08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教案03-30

语文微课教案(通用6篇)03-08

语文微课教学方案04-12

语文微课的教学设计03-28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10-11

语文微课教学方案09-06

中国石拱桥语文微课教案优秀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