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1958到1963年,是斯霞老师教学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里,她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试点任务,获得了省教育厅和中央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且积累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套实践经验。1963年6月,学制改革胜利完成之时,斯老师应江苏省广播师范学校的邀请,进行了《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播出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好评如潮。40年前《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实况已经成了历史,我们无缘学习、欣赏,所幸有《广播教学稿选》(小学版)上刊登的《小英雄雨来》教案。我们又发现,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小英雄雨来》教案。对比之下,我们惊喜地发现,两者是不同时期的教案。前者用三课时教,而后者只安排了两课时;前者较为简略,后者增设了好些个问题,还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重难点没变,但处理方法有所变化,作业布置也有所不同,后者似乎更切合语文实际──显然,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么一篇较长课文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节奏就更紧凑。这两个教案成了斯老师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见证。我们这里读的是1982年出版的教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今天,全国各地都在乘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所带来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而思索、实验之时,再来回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不禁深深叹服于斯霞老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独到把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恰当培养。
《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随处可见斯老师运用语言本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对芦花村(故事发生地点)景色描写段落的品味:“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通过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最后连起来读,并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芦花村景色的优美。要知道,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自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烈火必然射向蹂躏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老师在教学中,板书突出雨来在夜校里学习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再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把雨来对美丽的家乡的爱和对自己祖国的爱直接连接了起来,为揭示雨来的英雄行为做铺垫。板书和有感情朗读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无疑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在重点段(鬼子把雨来捆绑起来,对他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坚强不屈),斯老师先是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一边讨论,一边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来”的对比板书,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板书又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斯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谈识字教学的文章中写道:“总之,学生识字的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充实,他们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样教识字,低年级和高年级有区别……我们要注意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这里我们看到斯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小英雄雨来》是学生小学快毕业时的课文,学生正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斯老师明确提出“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在方法上,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明显的年段特点,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观。
斯老师在讲读教学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在讨论、答问中进行了种种语言实践活动。教给了学生方法,发展了学生能力。
斯老师很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默读特别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以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默读领悟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学,贯穿始终。
当代教学理论中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就是“为迁移而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两种说法有所不相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斯老师引导学生扶着教材这张凳迈开了语言训练的步子,本课教学注重以读促写的结合。仅以几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激发学生思考今后自己的习作需要注意些什么:“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体验必定深刻。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索溪峪的“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将学生带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而本篇课文则描写了张家界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加上本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楚,且可在网络中查到大量的资源,因此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增加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运用在前几篇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充分地去阅读,去体验,去感受,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另外,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本文中描写索溪峪的山这一段文笔非常优美,条理清楚,想象丰富,写法值得学生模仿借鉴,所以我将本段设为学习的重点,其它段落则一略而过。
三、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文的生字新词,增加对好词佳句的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
五、教学准备
师生上网搜集有关张家界索溪峪的相关图片资料。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去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能给大家简要地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色吗?有去过张家界索溪峪的同学吗?谁来说一说这里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展示、欣赏一下课前我们搜集的有关索溪峪的资料或图片。(师生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曾欣赏过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共同欣赏索溪峪的相关图片,增加对索溪峪的直接感受,为下面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二)明确要求
齐读连接语,思考本文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三)自由品读
1、初读课文,感受题目中的“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中哪些描写中能感受到索溪峪的“野”?(学生自读自悟,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做做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四)集中品评
1、“野”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与我们身边的景物作对比,进一步去感受索溪峪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好)
2、索溪峪的野主要表现在“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方面。
3、重点感悟“山的野”。细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索溪峪的山总体来说有什么特点?
天然的美,野性的美。
(2)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图片感受)
惊险:一线天、百丈峡
磅礴:十里画廊、西海峰林
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直插云天、横拦绿水、旁逸斜出、相对相依、婷婷玉立……
(3)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将索溪峪的山描绘的如此让人陶醉?(比喻、拟人、排比)
(4)我们通过怎样的读能体现出索溪峪山的“野”与其千姿百态?读中感悟(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引读)
4、略读感悟:作者又怎样写出了“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的?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部份交流。
5、小结:正是由于索溪有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动物,所以来此观光的游人也变得野了起来。索溪,净化了人们的心灵,荡涤了人们的心怀,畅游其间,会令人忘却烦恼,心旷神怡,这正是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所以,请同学们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欣赏,用心去感受,你会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五)感悟写法
1、本文在结构上,作者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全文如此,四个分段也是如此)此种写法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将索溪峪的景色写得如此诱人?(主要是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六)拓展迁移
在我们的家乡中,也不乏美丽诱人的景色,哪处美景也让你印象深刻?请用你学到的手法来写一写。
作业:任选一题
1、 找出文中优美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
2、画一画索溪峪的优美风光。
3、用你在本文中学到的手法写一处家乡的美景。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了解字的特点。
2.识字、写字。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了解会意字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字的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一轮红日”图,提问:你能说出这是什么字吗?
板书:日
2.同样方法 月
3.将“日”、“月”合在一块,组成一个新字。板书 明
请同学们认读,思考“明”是什么意思?
因为“日”和“月”都佷亮,所以它的意思为:明亮的意思。
二、举一反三,自学生字。
1.出示“竹”和“毛”的图片,教学 “笔 ”。
2.解释“笔”:古代书写的笔只有毛笔,在一根竹竿的前端装上几根毛,则为笔。
3.学生自学其它的字。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小”和“土” 组成“ 尘” 注意“小”不带钩。
“田”和“力” 组成“男”
5.出示图片,教学“拿”,猜字,分析用手掌在东西是合拢。
6.出示图片,教学“歪” 猜字,分析东西放得不正。
7.出示图片,教学“岩” 猜字,分析山里面的石头。
8.出示图片,教学“旱” 猜字,分析太阳把地里的水晒干了。
三、用“对口令”的方式巩固识字。
例 教师说:日 月 学生说:明
四、作业:
连一连
合 田 日 不 小 木 一
力 手 正 土 干 火 木
( ) ( ) ( ) ( ) ( ) ( )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用“对口令”说出所学的汉字。
出示词卡,指名读词。
二、扩词造句,拓展认识
1.用生字扩词或造句。
尘 灰尘 尘土
尖 尖端 刀尖 尖兵
男 男人 男子 男孩 男生
拿 拿来 拿去 拿好
歪 歪斜 歪倒 歪风
岩 岩石 岩层 花岗岩
笔 毛笔 铅笔 钢笔 圆珠笔
旱 干旱 旱灾 旱涝
三、自由组合,说有趣味的汉字。
歪 闯 天 们 朋 妈 爸……
四、指导写字。
重点字: 拿 注意间架、结构、重心。
五、作业:
连一连,把两个字合成一个字,再写下来。
一 日 月 小 田
月 大 十 力 大
( ) ( ) ( ) ( ) ( )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解读:
课文记叙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仪发现的重要意义。全文共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综观全文,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课文将二者融为一体,在有趣的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复述课文的难点所在。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第二自然段中“要么……要么……”句式和第三自然段中的因果关系复句并试着仿照例句说话。
资源利用:
相关材料
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著名博学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收集贝壳和动物标本。1831年底,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每到一处,他总是认真进行地考察。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以后,达尔文还发表了几部有关进化论的重要著作,对生物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生经验:
动物,相信对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昆虫,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以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学生对达尔文了解甚少,但对“科学家”这个概念已存在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因此,教学是可从“科学家”这个概念出发,来引领学生了解达尔文的具体形象。
目标预设: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图片、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教师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学生回答,
随机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教师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指名回答(或者)
4.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精讲第三自然段
过渡:那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就知道了。
1.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课文写了几种昆虫?它们的结果怎么样?)
名称
原因
结果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将图片(翅膀特别大的 没有翅膀的 翅膀小的)与卡片(生存 消失)贴在表格相应位置
3.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呢?再次读课文,同桌之间说一说。
4.集体交流,教师随机贴卡片(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 顶得住大风 顶不住大风)
5.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一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6.现在我们来当一回这昆虫,好不好 ?女生做没有翅膀的昆虫,男生做翅膀小的昆虫,翅膀大的昆虫我们一起来读。(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
7.那达尔文是不是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从哪儿知道的?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花了很长时间?指名回答,教师划出“反复”“终于”
8.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看来达尔文为了找到答案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我们小朋友在学习上也应这样,才有所收获。
9.现在哪个小朋友能将这3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回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齐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卡片:
容 易 研 究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书写是有什么要注意的),请告诉大家。
集体交流
2.组词
3.描红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中的容,易,研,究 四字的描红,仿影,临写
课堂实录:
有趣的发现
一、引读导入: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教师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师: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
生:可以换“有的”,变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就没有翅膀。”
师:还有吗?
生:把“要么”换成“或者”,“他看到岛上的昆虫或者翅膀特别大,或者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4.师: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读出奇怪的语气。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拍、冬、有、个、叫、家、起”7个生字;认识提手旁、口字旁、走字旁;理解“下课”“大家”“一起”等词语;能用有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下课要跟大家一起玩,跟同学友好相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课文了解大意,看图说图意,学习生字“拍”及提手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熟字:皮、下、了、大、你、我、月、云、米及宝盖头。
2、指名认读音节:dingyouqiujiaowanzhenkuai。
二、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事物皮球,问:你会拍皮球吗?(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教师正音。
2、指导学习“拍”,教学新偏旁“”—ti手pang。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学,并分析、识记字形“拍”。强调偏旁表义。
三、看图说话。
1、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
2、你知道这个皮球是谁的吗?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读得好的同学可以做小老师来领读。
3、重点正音:拍、冬、叫、真、快。
4、指名试读课文。
5、教师范读、领读。
五、书写练习。
拍:应注意左窄右宽,提手旁应略写长些。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知道自己是小学生,应和同学和睦相处,一起活动。
2、学习生字“冬、有、个、叫、家、起”及口字旁、走字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拍、皮球、有、个及提手旁。
2、指名书空:拍
3、指名朗读课文。
二、朗读、理解课文,再学字词。
1、皮球是谁的?你怎么知道?
练习读第1句。“有个”就是“有一个”的意思。
2、下课了,冬冬是怎么玩皮球的?
“叫大家一起拍皮球”,谁能学着冬冬的样子叫一叫?(教师拿出一皮球,让学生演示。)
练习读第2句。“一起”要读重音。
3、指名读第3句。读后问:谁能学着他们的样子来拍拍皮球?(指名两人,一人拍一下,教师引导学生齐读:“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
练习朗读,可读得轻松愉快些。
4、他们玩的怎么样?
“快乐”是什么意思?“真快乐”呢?一个人玩有这样快乐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注意“真”要读得重些,读出非常快乐的语气。
齐读全文,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三、指导自学,分析识记字形。
1、出示新偏旁:
口—口字páng。
走—走字páng。它与我们学过的“走”有什么不一样?(一捺特长,要能托住上面的字。)
2、教给方法,指导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学习生字的方法是:
认:一个一个地看田字格的字,问自己认不认识,不认识的再到课文中去找拼音,多读几遍。
想:这个字怎么写?怎么记住它?
看:笔画、笔顺可看课堂作业,难写的字多书空几遍。
3、师生共同分析、识记字形。
你学会了哪一个字,是怎么学的?请你告诉大家。(学生说,教师板书。)
冬:可指名学生上来板书,注意下面两点要竖排,不能横排。
有:第二笔撇应写得略长些,“月”的第二笔横折钩应从横中线写起。
个:书写时应注意在正中位置。
家、起:可让学生说笔画、笔顺,教师放大写,并让学生数数有几画。
四、书写练习。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新偏旁。
2、口头组词。
3、听写。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第5题。我们班哪些同学像冬冬,能跟大家一起玩?(表扬)
3、教师小结:同学要团结友爱。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做操,一起玩。这样大家才快乐。
三、作业指导。
1、课后第3题:第4个词语“冬冬”,第二个音节标轻声,提示学生注意。
2、课后第4题:先看图理解两幅图的图意,再用“有”说句子。如:“冬冬有一个布娃娃。”“丁丁有一本书。”也可以离开图画,就日常生活用“有”说话。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8-06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秋游教案07-30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7-31
小学语文《草原》教案12-20
小学语文《瀑布》教案06-25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9-06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