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总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江南》(苏教版第一册)是《乐府诗集》中一首古诗。诗中描写的是江南夏天,碧绿的莲叶,美丽的莲花和采莲女采摘莲蓬的动人场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2、情感目标: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江南水乡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歌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江南》
25 3∣ 21 6∣2 ―∣2 0 ∣
江 南呀 可 采 莲 呀,
鱼 戏 莲 叶 西 呀,
25 3∣ 21 6∣5 —∣5 0∣
莲 叶呀 何 田 田 呀,
鱼 戏 莲 叶 南 呀,
6 56 1∣ 25 3∣ 2 ―∣2 0∣
鱼戏 莲叶 间 鱼戏 莲 叶 间,
鱼 戏 莲 叶 北 呀,
2 52 1∣ 6 5 ∣ 12 6∣5 —∣5 0‖
鱼戏 莲叶 东 鱼 戏 莲叶 东 呀。
江南 可采 莲 呀 江 南可 采莲 呀。
这首歌好听吗?大家想不想学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2. 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
(课件展示江南采莲图)
课件出示:
jiāng nán
江 南
指导读音nán。
南
教师讲解: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二、预习检查,初读古诗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注意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liɑn yè tiɑn tiɑn kě
莲 叶 田 田 可
yú xì liɑn yè jiān
鱼 戏 莲 叶 间
3、再读课文。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①自由读。
②指名点读。
③教师范读。
刚才小朋友们读得都挺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读完后,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呢?因为老师知道每句诗的意思,知道它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因此能够读好。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诗。
三、创设情境,理解古诗
(一)理解第一句。
1、第二行:莲叶何田田!
(1)小朋友们,你们看荷叶长得怎么样?[课件出示采莲]
小朋友们刚才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说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看。
这句是赞美荷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多么。
(2)荷叶长得茂盛,荷花开得怎么样?采莲姑娘们在干什么?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她们的心情怎样?
(3)荷塘上采莲姑娘们一边采着莲蓬一边说笑着多热闹呀!
(4)江南真是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
齐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指导朗读。
(配乐,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就是采莲人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
(二)理解第二句。
1.荷塘里多热闹呀,你们看小鱼也来了,它们在莲叶间
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东,一会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游到北。
出示: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里的“戏”就是游戏的意思,为什么不用“游”呢?
(引导:只有人才会游戏,这里说小鱼也在游戏,就是把鱼当成人来写。你们觉得是鱼游莲叶间有趣,还是鱼戏莲叶间有趣呢?)
2.指导朗读。
小鱼们在荷塘中玩得多么高兴啊,谁来把第二句读一读。
指名读,男女分组读,师生配合读。
四、再入情境,背诵古诗
1.学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配乐),,小朋友们,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这时你划着一叶小舟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荷塘中,荷叶长得密密层层,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碧绿的大伞。荷花也开了,有粉白的,有粉红的,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呦,还有那饱满的莲蓬多诱人呀,采莲姑娘们也划着小船来采摘莲蓬了,她们说着、笑着,欢笑声飘荡在荷塘上。小鱼也来赶热闹了,它们在荷叶间游来游去,玩得多高兴啊!
小朋友们,刚才老师说的这些景色,你们都看到了吗?那么现在就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几遍,看能不能把江南美丽的景色和姑娘们采摘莲蓬时那种欢快的场面给读出来。
指名读,点评。
配乐朗读。
五、学习采莲歌
小朋友们,咱们唱着歌,一起去采莲好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江南,边唱边做动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背诵江南。
2、认读绿色通道内的字。
liɑn xì jiān
莲戏间
3、在诗中找出生字
jiānɡ nɑn kě yè tiɑn yú xī běi
江 南 可 叶 田 鱼 西 北
二、学习新字。
1、学写“江”“南”“西”
①这几个字都是什么结构,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②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用生字组词)
③教师范写。
④学生描红。
⑤评点。
2、自学余字“叶”“北”“可”“田”“鱼”
①小组内讨论怎样写这些字,组词。
②描红。
③评点。引导学生自我欣赏,组内欣赏。
三、趣味练习:找朋友。
1、师生配合,示范玩法。
师:这是什么?出示“江”
生:这是江南的江。
2、全员参与,游戏自主。
同位同学做“找朋友”游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
教学重点:理解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和化生出世间万物,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开天辟地》
1、出示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
2、谁能用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昨天的朗读,我们知道盘古开辟了天地,那么未开辟之前,天地是怎样的?(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板书盘古)谁能通过朗读向大家传达这样一个世界。(指名读)
二、学习2-5自然段。
过渡:就在这个浑沌一团的大鸡蛋中,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醒来了,看到周围黑乎乎一片,他会感到怎么样?(彷徨、茫然),它多么渴望见到光明啊!于是开始了他的开天辟地。
请你大声读第2自然段,看看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画出有关句子,想想:从中你看出盘古是一个怎样的神?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说。
(1)出示“他一使劲……破碎了。”齐读。
盘古一使劲,一翻身就能让宇宙裂开一条缝,说明了什么?(高大力大)你们有这个力量吗?老师也没有,只有盘古才有这个神力。(板书:神力)请男同学读第一句,把盘古的神力读出来。
你们读得太好了,特别是“咔嚓”太生动了,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响起。
(2)哪个词最能体现盘古的神力?(“猛劈猛凿”是什么意思?谁能把“猛劈猛凿”的状态读出来,能加上动作来读就更好了。
(3)盘古是个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大神,一万八千年,他该积蓄了多大的力量啊!这一刻,他要爆发了,他要凿出一片新天地来。来,我们一起读。
于是,宇宙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4)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个别读,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描绘天地的变化时用词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对反义词形象地描绘了天地分离的情景。)(字数相等/琅琅上口)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句子,在下面的学习中自己要留意。以后在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对仗这种方法,那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二)学习3-5自然段
1、过渡:盘古用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为了不让天和地合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3—5自然段。
指名做动作说。看插图,一顶就是一万八千年!累不累?
这时候的天、地、盘古有哪些变化?个别说
这时的盘古也变成了一个……(巍峨的巨人)
(屏幕出示: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2、“巍峨”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山峰,可在这儿却是用来形容盘古,说明什么?齐读。
3、作者在这3段话里用了哪些对仗?
出示:头顶天天每天升高一丈天升得高极了天不再升高
脚踏地地每天加厚一丈地变得极厚了地不再加厚
齐读,感受它们的对称美。
三、学习6-7自然段
(一)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什么叫筋疲力竭?为什么倒下了还要微笑?(因为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宇宙再也不会黑暗,一个崭新的光明世界降临了。盘古具有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啊!面对死亡,他是那么坦然,那么无畏,请大家齐读第6段,读出盘古的无怨无悔
2、过渡:盘古为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在临死前他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了世间万物。板书:身躯化生万物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读第7自然段,让我们看看他的身躯都变成了什么。齐读。
出示第7段(变化方式)(打字不同颜色)
师引读。
多么整齐的句式,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2、下面请大家放飞你丰富的想象,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等等会变成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盘古的什么?(板书:无私、伟大的奉献)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齐读。
:同学们,今天这样美好的世界是盘古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换来的。所以当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的大神———盘古。
四、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如果大家有什么话要对盘古说,请你把它写在小练笔上。
板书设计:
12.开天辟地
神力开天辟地
盘古无私、伟大的献身
身躯化生出万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2个。
2、 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3、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4、 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5、 懂得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人类要尊重动物的情感,只有与动物和平、自然地 相处,地球这个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
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懂得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人类要尊重动物的情感,只有与动物和平相处、自然地相处,地球这个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才会变得更美好。
教学准备:
海鸥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引入课题。
1、 小朋友,你们在家里是父母的宝贝。当你们遇到危险时他们会怎么做?说明了什 么?
2、 其实,动物和我们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对生死相随的 海鸥吧。
3、 出示课题:12、生死相随的海鸥 (齐读课题)
4、 你对课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如:“生死相随”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生死相随”? 怎样“生死相随”? 它们的结果怎样?
5、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
二、出示要求,组内自学。
1、 出示阅读要求: A、 自学生字新词; B、 默读课文 C、 当你读到这对生死相随的海鸥在海面消失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请你找到有 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D、 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1、 出示生字:衍、屎 师:谁有好办法把这两个生字记住,并分别给它们组词。
2、 出示词语:地质 自由自在、繁衍 成群结队 铺天盖地 悬崖 臭气熏天 生死相随 四 面环海 四面八方 师:请同学们齐读、开火车读、抽读
3、 师范读课文。
4、听老师讲故事。
5、师: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动人的画面,默读课文,你能快速找到与这两个画面相应小节。
6、学习第四小节,当小海鸥的叫声惊动了其他海鸥,海鸥们以为这个人要伤害他们的同伴,于是他们怎么做?边默读边画线 (飞翔、鸣叫、排屎)
1) 鸣叫是海鸥之间的特殊语言,想象一下,此时的海鸥好象说了些什么? 师:成千上万只海鸥为了营救一只遇险的海鸥,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飞来,他们一起在空中飞旋、鸣叫、排屎,整个鸟岛上一眼望去,铺天盖地的都是海鸥,这集体营救的场面是多么的`令人震惊啊!
2) 读好这一节。
过渡:面对头顶上空铺天盖地的海鸥那个队员惊呆了,没想到自己的好奇却引来了成千上望万只海鸥一起向他排屎。情急之中,他向空中开了一枪,不料子弹误伤了一只海鸥,枪声过后,(出示5、6两节课文)
1) 引读两节课文
2) 当另一只海鸥去救他的伙伴时情况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海鸥的生死相随? (急速落在、紧紧挨着、并排漂浮、随波而去”点击变红)
3) 这对生死相随的海鸥在海面消失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生各抒己见)
4) 同桌对读,练习有感情地读好这一节 师:刚才是为了救一只小海鸥,所有的海鸥几乎都赶来了;现在,有一只海鸥受伤落海,海鸥群中却只飞出一只海鸥急速落在海里,与它随波而去。想象一下,这两只海鸥会是怎样的关系,以至于它们要生死相随。(父母子女、夫妻情侣)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海鸥之间的这种感情与人类是多么相似呀!我们人类所有的一种父母子女,骨肉亲情,海鸥也有,也同样令人动容,让人震撼。
7、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触?
四、总结全文
1、师:这个感人的故事打动我们的就是浓浓的“情”。当小海鸥遇险时,岛上的成千上万的海鸥会成群结队地赶来营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同伴之间的深厚友情(随即板书——友情);当一只海鸥被误伤落海时,它的亲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与她生死相随,这种亲情令人震撼!这一切让我们明白了:人有情,动物同样也有情,有时候发生在动物间的真情故事更令人感动。 板书: 情 友情 亲情 (集体营救) (生死相随)
2、拓展阅读
师:像这样描写动物间的真情的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羚羊飞渡》、《一鼠落难,众鼠相救》等,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图书馆借阅。
五、完成词句活动室
1、 把句子补充完整。
2、 完成后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一、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赏析
1-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2、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当时的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只要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有知识的、有头脑的一个读书人,或者说一个世人,或者哪怕是一个一般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面临着一种选择,最后自己作出一个和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我想《渔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形。那么这种文化范形的影响是长远的。另外还有一点,这篇文章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这种方式在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3-《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
《渔父》有关系,有些和《庄子》的《渔父》有关,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渔父有关。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条和屈原《渔父》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甚至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为什么要说“渔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隐逸的味道,而隐逸又和渔父这个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笔画“竖弯”和四个新偏旁。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朗读。
教学难点:
感受老爷爷美好的心灵,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啊,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同学们想听吗?(想)那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歌曲听完了,同学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好听)那你们听出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内容?对,这是一首关于小树苗的歌,歌曲的名字就是《爱护小树苗》。那平时,你们是怎样对待花草树木的呢?(浇水、施肥、捉虫)
2、同学们都是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孩子!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小树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故事的名字吗?(想)接下来,老师就将故事的名字写出来,请小朋友们边看老师写,变边将它默默地读一遍。同学们会读吗?谁起来读给大家听?
3、读得真好听!尤其是“爷爷”这个词的轻声读的特别标准。我们看看“爷爷”这组词和我们所学的“爸爸”这组词都要读轻声,同时他们还有一样的结构和偏旁,看看哪个小朋友火眼金睛,找出共同的偏旁?(上下结构“父”字头)非常棒,请小朋友们举起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
4、爷爷是一个人,这是一棵小树,是什么事情把爷爷和小树联系起来了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想)那小朋友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二、【讲授】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9页,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将不熟悉的字做上记号。
看,课文里有许多生字宝宝,它们非常调皮,已经从课文里跳出来,迫不及待的想和你们打招呼呢,小朋友们快来认识它们吧!老师请小朋友开火车拼读这些生字。
2、火车哪里开起来?(学生边读,边正音。重点是:暖、穿、冷、爷)同学们刚才部分字音不准确,我们已经纠正了,接下来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拼读,注意一定将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确哦。
3、嗯,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去掉这些生字的拼音帽子,同学们还认识吗?(认识)那老师考考你们,老师指到哪个字,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来。
4、嗯,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那么接下来看看你们认识这些字中的哪些偏旁啊?你们可以这样说:“我认识哪个字,它是什么结构什么旁”。嗯,这些学过的同学们掌握的很扎实,今天我们也要学习四个新的偏旁,看看这个是“力刀旁”,怎么写呢?这个是“两点水旁”,这个是“人字头”,这个是“四点底”。
5、同学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一个字没说,就是“开”字。嗯,它是什么结构啊?知道的举手。(独体字)非常棒!“开”这个字我们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字,要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第一笔“横”,第二笔“横”,第三笔“撇”,第四笔“竖”。注意了。上面一横要比下面一横短。请同学们看到书本70页“我会写”里的字,先描摹“开”,再在后面写两个。
6、大部分同学写得很漂亮。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些字,你们能够给他们找个伴组成词语吗?请你挑你喜欢的字组词。 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词语,看看都认识吗?我请个小朋友起来读第一排。这个小朋友读的真好听,发音标准,声音响亮,老师请你当小老师,你读一遍,小朋友们读三遍。 那第二排,那位同学会读?真不错。 第三排呢? 三个小朋友读的真好,还有许多小朋友也想读,那接下来请全班同学一起清晰响亮的读一读。“爷爷,爷爷,爷爷”开始。
7、同学们表现这么好,接下来老师奖励你们一个摘苹果游戏。看看,这棵苹果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每个苹果上有一个词语,只要你们读对了词语,就可以将苹果顺利地摘下。你们有没有信心?(有)那就快举起你的小手摘苹果吧。
三、【讲授】再读课文,仔细品析
1、同学们速度真快,这么顺利的摘完了这些苹果,那么接下来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课文里面吧!我们一起来仔细读读这个故事。首先,请大家看看课文一共有几段?(3段)嗯,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在每段的开头标上序号1、2、3,这样每段都一目了然了。
2、接下来,老师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来读这三段,请同学们认真听,看看他们是否读正确了。谁起来读第一段?谁起来读第二段?谁起来读第三段?(边读边纠正错误)
3、同学们读的流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一段。出示“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同学们一起读一遍,嗯,在哪里有什么?(在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嗯,同学们再想想,还有“哪里有什么”?比如:教室里有许多桌子。你知道“哪里有什么”?同学们说的真真丰富,还有想说的下课后说给同桌听。
4、接下来,我们看看这幅图片,是画的哪个季节的景色啊?你是怎么知道的?(冬天 穿着棉袄、戴着帽子、围着围巾)嗯,这时呼呼的大风刮起来了,呼呼,小树会在寒风里说些什么呢?(好冷啊!)这么冷的天,爷爷又在做什么呢?(给小树穿衣服)回答的非常正确。是啊,冬天,大家都穿着厚厚的衣服,而这棵小树却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这时,这位好心的爷爷他看到小树好可怜啊,于是给它穿上了暖和的衣裳。来,咱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遍。(读的非常棒!这里啊,老师有一个问题:这里写到“暖和的衣裳”,是我们穿的衣服吗?(不是)那是什么啊?(稻草)是草对不对?嗯,树是不穿衣服的,但是稻草可以给小树带来温暖,所以爷爷给小树裹上了稻草。那穿上了衣服的小树还冷吗?(不冷了)它感到很暖和。除了衣服很暖和外,还有什么暖和?(可以说暖和的什么……)小树很暖和了,它会对爷爷说些什么呢?(老爷爷,谢谢您!)
5、小树是怎么感谢爷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一幅图。这幅图又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故事呢?(夏天)爷爷和孙子在干什么呢?(学生自由说)嗯,来看看这一段话,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非常棒!同学们听了这段话,看看小树是怎么感谢爷爷的?它为爷爷做了什么?(撑开了绿色的小伞)那这棵树真的是伞吗?(不是)那为什么说它是伞?(长得特别茂盛,枝多叶多,外形像一把伞)这棵树长得真茂盛,真好。为什么长得这么好啊?(冬天爷爷好好保护了它)。这里说到“绿色的小伞”,还有什么是绿色的啊?(绿色的什么……)
6、嗯,刚才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详细的学了一遍,也明白了“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稻草”,“绿色的小伞”指的是“茂盛的大树”。大家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将课文背诵一遍呢?(出示: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爷爷不热了。)
四、【练习】小结
嗯,课文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们要不要学习这位老爷爷爱护花草树木?(要)其实,你们知道吗?人和树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爷爷保护了小树,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小树能够茁壮成长。同时小树也会回报人类,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例如可以乘凉,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净化空气。所以,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爷爷那样爱护小树。
五、【练习】拓展
刚才说到要像爷爷一样爱护树木,那除了像爷爷一样给小树“穿暖和的衣裳”外,我们还可以为小树做什么呢?(图片提示:
春天到了,爷爷给_________________,小树_______________。
秋天到了,小树给_________________,爷爷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重点字词体会本单元心理描写的句子。
2.了解学习名著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中活学活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唤起对名家笔下的人物的敬仰,钦佩之情。
重点难点:
1.赏析名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魅力。
2.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形象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教学用具:名家作品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知新:
一、心理描写:
1.学生自读例句,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感悟作者是在怎样的故事发展情境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汇报交流。
1)投影分别出示三段心理描写的句子,采用多种形式读通,读出感情。
2)找出加点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拓展与交流:
1.请学生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展示交流。把你课前搜集到的内容给大家展示。
三、阅读平台。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拜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卡罗纳》。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想一想:面对遭遇巨大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小组交流。
四、积少成多:
1.学生自读名言警句,体会名言警句的意义。
2.小组交流。
把自己的体会与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反复诵读。
4.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导入话题:
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召开一次名著赏析会,共同欣赏名家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
二、活动建议:
1.从读过的名家作品中选出一两篇,从中选取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的片段读给同学听,再说说这些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2.此外,还可以给大家讲讲某个人物的其他故事,及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3.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文章的题目、作者、精彩语句等,听后还可以补充质疑。
三、口语交际:
1.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2.小组推荐发言。
3.师生间根据评价依据评出最佳讲解员。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让我们喜欢或佩服的人,请选一个自己喜欢或佩服的人写一篇作文。
板书:我喜欢(敬佩)的一个人
二、引导审题,明确要求:
1.从题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信息?这篇作文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2.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呢?
(写清楚喜欢或敬佩的原因,通过主人公的事迹或行为进行表现。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对他的喜欢或敬佩之情。)
三、理清思路,深入探讨:
1.片段品读,领悟写法。
(1)出示课文片段,领悟语言的精妙: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几位学生读片段,全班交流。
2.小组讨论、交流习作的注意事项。
(1)事例是否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事情叙述的经过是否通顺、清楚。
(3)叙述过程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3.指名发言、交流,师生评议。
4.小结:
四、自由表达,完成初稿:
请大家完成一篇习作,注意把所写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情感要真挚。
五、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选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改。
2.小组内互读习作,先请同伴提意见,再自己修改。
六、总结拓展:
我们围绕一个人的品质、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了令自己喜欢或敬佩的人。同时,我们知道只有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人物才会立体、丰满、感人。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认识笔画“横折弯钩”,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描写“气、少”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拼读音节的兴趣;复习声母j、q、x,能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教学重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
2、能拼读带有声母“j、q、x”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蜡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一天清晨,母鸡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到草地上做游戏来了。有个宝宝名叫小黑鸡,可是,大家都叫他——小淘气。
2、学习“小淘气”的“气”。
1认识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教师当堂板书“气”字,重点指导“横折弯钩”的书写。并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描一描这个“气”字,教师作巡视指导。
2读词语:“小淘气”
3、揭示课题,拼读“鸡”字的音节jī。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数小鸡》这首儿歌。
二、朗读儿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边听录音,边跟着指读。
(二)轻声读儿歌,圈出儿歌中的生字。
(三)读儿歌,随机学生字。
1、学习生字“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戏”是由左边的“又”和右边的“戈”组成的,这样的结构就叫“左右结构”。想一想,我们认识的哪些字也是左右结构的。
1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当场书写“戏”。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学习生字“急”,读词语:着急
1鸡妈妈发现少了一只小黑鸡,心里可着急了。你们能不能劝劝它,让它别着急呀!(请学生轻声读句子)
2谁来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呀!(指名读句子)
3我们一起来劝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齐读句子)
3、学习生字“毛”
1正音,读词语:毛茸茸(máorōngrōng)
2学生交流:哪些东西也是毛茸茸的?
4、学习生字“少”
1带读。2齐读。3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意思同“少”相反的?(多)4给“少”组词,再说出几个反义词。(大小、上下、左右、前后、黑白、高矮、长短……)
三、朗读儿歌,尝试背诵
1、师生合作读儿歌。
2、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读儿歌。
3、指名读。
4、试背。(能背的小朋友可以一起背,背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着书读。)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句子:鸡妈妈和小鸡一起做游戏,发现少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黑鸡,鸡妈妈心里可着急了!
2、看图拼读音节“jiā、xià、júhuā、húxū、jīqì”。
3、照样子描写“气、少”。
1教师通过板书把“少”的“先中间后两遍”的笔顺规则展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的笔画笔顺。
2学生当堂练习书写“气、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3、。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体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
“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板书设计
17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前
来之时 同样具有美
去之后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暴风雨的启示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7-14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6-13
语文天地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