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案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
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板书:
地理优势
政治雄心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板书: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a 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b 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C 质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毽子里的铜钱》,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
我老人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老人为什么送给我不要钱,而却为李婶的一个铜钱不高兴?
2、读读2-3段对话话,再次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二)学习5-14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我是怎么做的?画出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以及老人动作的词
1、小组里读读,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
引导质疑;
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老人卖烤山薯的艰辛?
⑵作者体会到了这种艰辛吗?
读读老人又送山薯的句子,
以及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4、对比李婶、我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你对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
今天学习了这文章后,你觉得这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本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5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2.读课题,请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2)相互交流。
三、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
二、交待目标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三)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说一说。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语文教案 篇4
《18太阳》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和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1--3)讲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第一段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是,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这两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多读课文,激励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
三、学情分析:
聋哑学生因听力丧失,接收的信息很少,知识贫乏,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本班B类学生较多,智力更差,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而学习本文,要注重联系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学过的.常识知识,并补充一定的科学知识,利用好这些感性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科学兴趣。
四、设计理念:
把学习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扎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六、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解决策略:利用课件,让学生多读,帮助学生理解。
七、手语准备:
太阳、传说、寸草不生、抵得上、摄氏、估计、密切、生存、繁殖、远古时代、杀菌、预防、治疗、疾病
八、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大字课文、挂图
查阅资料:有关太阳及其他星体的知识
九、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人类登上月球的照片)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了月球,人类迈出了认识宇宙的重要一步。20xx年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那么,人类可以登上太阳吗?为什么?(学生发言)(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顺势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太阳的说明文,读完以后,你们会对太阳有更多了解。
板书:18太阳(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现在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表扬学生,进行归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及其与我们的关系来写的。板书:特点关系)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太阳到底有多远?
2、太阳到底有多大?
3、太阳到底有多热?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方法
师:要想知道的更多,就要再细细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具体介绍的。(小组合作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小组分别汇报学习情况(现在你能细细读懂了,就介绍给大家听听)。
远: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①学生看课件填空: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的走,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要飞(二十几年)。
②同学们在括号里填的是什么?(数字)(提通过具体数字,太阳离我们多远,我们就清楚了。这就是说明事物的一种方法:列数字。但数字必须是科学的,精确的。)
③为了介绍更清楚,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打比方:如果?步行?坐飞机??这样我们了解的更清楚了。)(看课件)
大:我们看太阳,觉得它不大,实际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等于一个太阳。
这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列数字、比较)(看课件)
(师是要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脑子里要想象。注意表情。)
热: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摄氏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强调“估计”)太阳太热了,无法具体测量,只是推算一个大概的数字。
再细心读读,看还用了什么方法?(比喻:太阳像个大火球。举例: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
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数字说明、比喻说明的地方重读,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四)抓住关键词,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关系
1、师:今天太阳公公生气了,(课件出现太阳公公委屈的脸)因为煤炭夸自己本领大,与太阳没关系,你能帮他评评理吗?要求用上关联词“有了??才有??”“因为??所以??”
生自由说。(要让学生充分发言)
2、师:(出示太阳公公高兴的脸)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太阳公公都笑了!老师现在再考考同学们。
课件展示:太阳与风、云、雨、雪的关系,展示太阳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让学生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太阳和人类生活有关系、太阳和动植物生长有关系、太阳和自然气候有关系、太阳和人类健康有关系、)
(五)课堂总结
1、学完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想对太阳说什么?
(六)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太阳如果和地球距离如果再远点,或者再近点会怎么样呢?(让学生阅读课文后面阅读材料《妙不可言的位置》。)
2、有兴趣的还可以看《星球世界》
板书设计:
18太阳
远人类生活
太阳特点大和人类关系密切动植物生长
热自然气候
人类健康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如: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和课文,正音并推荐组员。
3、展示交流。
⑴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顺风耳”比赛。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⑷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英。说说你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再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样?
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理解词语“一本正经、假装”,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有感情地读一、二自然段。
⑵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中午,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傍晚,花朵又(),是()色的,草地就变成()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词语,指名学生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与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用诗歌的形式,通过爷爷、奶奶之口,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族的龙文化;又借爸爸、妈妈之言,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层层递进,让人既感到古代龙的神奇,又让人体味到现代龙的腾飞与发展,读了给人以自豪与振奋之感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龙不仅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我们现代化中国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喜爱凝聚在无数的神话、建筑、诗歌、地名中,更把中国视为龙的化身。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大人们是怎样评价龙的吧!
2、老师感情朗读,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老师看到你们刚才听的非常的投入,你们能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们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能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吗?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关于龙的神话、建筑、民俗,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等。)
3、感悟语言的美。
这是一篇诗歌,听……(放课文的范读录音)
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如“搅”(jiao)的读音。
4、深入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指读:“长城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飞舞,它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它是巨龙留下的身影?”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长城蜿蜒于崇山之中,形似聚拢;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建筑,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龙的传人的无穷的智慧和汗水。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歌颂。)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在读中悟。找找其中的比喻句。
五、小组交流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思路:
(一)、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1、爷爷、奶奶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族的龙文化的?
2、爸爸、妈妈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的?
3、背诵诗歌。
(二)综合练习:
1、多音字:
露:lu(露水)将jiang(将来)
lou(露面)jiang(大将)
2、近义词:
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显露————(显现)
伸展————(扩大)
3、反义词:
真真切切————(模模糊糊)显露————(隐形)
伸展————(缩小)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龙舟龙灯九龙壁
神龙口龙门九龙坡
长城长江京九线火箭民族腾飞
龙————中国的象征
作业设计
1、回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与《春潮》进行对比,感受两篇文章的不同风格。
2、试着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爷爷怎样说的?
奶奶怎样说的?
爸爸怎样说的?
妈妈怎样说的?
老师怎样说的?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 观察一种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
2、 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二、 初读指导
1、 自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通晓 矫健 催促 无拘无束 疏忽 预报 应验 呆楞楞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三、 指导分段。
1、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独立成段。
2、 分组交流。
3、 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指读生字词。
二、 精读指导
1、 学习第一段。
(1) 齐读第1自然段,填空:我从小就爱鸟,爱看( ),爱听( )。
(2) 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讲公治长的故事。理解“通晓”
(3)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治长’啊!”这句话怎样读?
(要把“我”那种向往的心情读出来。)
2、 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读4-9自然段,把“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
读后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① 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
从哪些词看出“我”对布谷鸟的喜爱?(亲切、分明)
指导朗读
② 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与布谷鸟对话的有趣。
指导朗读
③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二)读第10-11自然段,体会鸟语的“丰富”及鸟语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影响。
① 引读第10自然段。
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人们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我”的爱鸟之情?
② 指名读第1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与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读后朗读,指导朗读。
(三)小结:“我”不光听懂了鸟语,而且从鸟语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学习第三段。
“我”与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鸟儿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齐读最后一段。
三、 总结课文。
1、 朗读全文。
2、 讨论: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
3、 总结。
四、 作业
1、 造句:
疏忽……
顽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读课文。
二、 指导背诵。
1、 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很容易背诵。
2、 重点指导背诵其他部分。
(1) 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按语言的叙述顺序进行记忆。
①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练习背诵
(2)第4-11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成的画面帮助记忆。
① 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
② 练习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写法,说说难写的和容易写错的字。
四、 作业
1、 钢笔描红。
2、 抄写词语。
3、 比一比,再组词。
治( ) 催( )碌( ) 预( )
冶( ) 摧( )绿( ) 硕( )
4、 按课文内容填空。
从( )的燕子那里,我( )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 )的大雁那里,我( );从( )的苍鹰那里,我( )……
5、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板书: 接近 交谈
鸟语 倾听 猜想(丰富)
人类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8
总体构思:学习此文,应该重视健康的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老师、体会老师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懂得爱人和怎样爱人。课堂教学,应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人要放到事件中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出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的句子。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本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地受到感染,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文章篇幅不长,文字阻碍不大,重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要点,不必详细分析。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在小学学过一篇文章叫做《厄运中的海伦》。在这篇课文里,提到海伦的老师,她的名字叫安妮·莎利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伦·凯勒写的一篇关于她的老师的文章,看看老师是如何教育它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解释词语,并注音。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写莎利文老师初到我家。
第二部分(4--26):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
第三部分(27):写我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体验感觉剥夺。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可能对海伦成长的苦恼和苦难不够了解。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下海伦学习的艰辛。同桌的两个同学,左边的同学用布条蒙上眼睛,用耳塞塞住耳朵;右边的同学在其手掌上写字让其辨认,说一个词,让其根据口行进行重复。然后,互换角色做一次。活动结束,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海伦·凯勒为什么把莎利文老师来到自己身边的那一天看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问题二:第12段用了一系列动词,它有什么作用?
问题三:莎利文老师是怎样
我认识具体事物和引导我认识爱的?
问题四:本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但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自己?
一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要点提示:1、海伦·凯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莎利文老师为我开启了外部世界的大门,并以极大的温和和耐心,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对我的教育。特别是培养了我对生活的信心,让我尝到了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激动滋味。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会了拼写,增长了知识;教我热爱自然,同时,又让我直接地感受自然,更深刻地了解自然。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还教会我爱,引导我向生命的新境界奋进。
2、第12段用了一系列动词,包括骚动、颤抖、抓牢、刮下、怒、摇晃、打断、跳下、动弹、留、感到、坐、倒下、抓住、扶、搂住、踏等。这些动词,使景物、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生动写出了海伦当时感到陌生、无助、非常害怕、非常孤独的心情。
3莎利文老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让海伦接触具体事物,感受特征。再用手势教她拼写这个物体的单词,让她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即物体与名称相对应,实物与名词相匹配,这样就在海伦的大脑中建立了一套语言符号系统,从而使她认识了具体事物。当她认识具体事物之后,总以为一切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行有色的实物。莎利文老师利用情感体验法,在她手上拼写我爱海伦,让她真切体验爱,通过用云来比喻,最终让海伦认识了爱的内涵。
4、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写暴风雨来到时在树上的恐惧,写自己对爱的追问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同时,文章还多次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在老师来之前自己纳闷和痛苦疲倦和寂寞,和后来对生活的乐观相对照,从反面衬托了老师的耐心与用心良苦。总之,莎利文老师已经成为海伦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写自己,实际上也是在写莎利文老师。
(四)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加以点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第八段)那天晚上睡在床上,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来临。学会了几个新词,就能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吗?
(点拨:这实际上反映了海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学而不厌的性格,而这阻挡了她在黑暗中沉沦,让她对世界有着持续的热心和爱心。)
问题二(第九段)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自然界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点拨:莎利文老师为了避免僵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把海伦带到了能够探索和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广阔天地之中凭借随时得到的经验组织教学。所以海伦最先掌握的词汇是大自然种种可触、可摸、可嗅、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动植物。这培养了海伦对大自然的终生热爱,所以她才这样说。)
问题三:爱看不见、摸不着,既不能称,有无法斗量,更没有颜色和味道。然而云虽摸不到却看得见。所以,爱就像云一样,比喻得不贴切。对不对?
(点拨:这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海伦问莎利文老师爱是花的香味吗?温暖的阳光是爱吗?作为一般的比喻,这本没有什么不妥。但莎利文老师为了强调爱是一种过程,具有非物质特性,所以才予以否认。云可以带来雨滋润万物,爱可以带来温情滋养心田。云和爱相似点是摸不到,都可到来甜美。当然,爱看不到,而云能看得见,这个比喻又有点勉强,这正应了一句名言任何补语都是有缺陷的。)
问题四:课文写了海伦与莎利文老师初次见面、初次学会拼写、初次理解单词意义、初次理解大自然、初次学会理解抽象名词的意义。她们相处了几十年,为什么只选择初次来写呢?
(点拨:诚然,作者与莎利文老师相处的岁月里,有着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往事。而所有的初次是她记忆犹新、末齿难忘的事情,每次初次都有一份独特的心理感受。文章就是用我的心理感受串起了全文情节,是文章不断向前推进。)
(五)小结
马克·吐温说过:十九世纪最使人感兴趣的人物就是拿破伦与海伦·凯勒。对于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海伦来说,她真是太不幸了不得不像一般动物那样活下去,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莎利文老师,是她将海伦培养成享誉世界的作家、教育家,在教育领域树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这座丰碑的碑文可写上这两句话:海伦·凯勒具有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莎利文老师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六)、作业
你从海伦·凯勒的事迹中得到哪些启示?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⑵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⑶领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
2、情感目标:
⑴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⑵认真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有意义。
3、能力目标:
⑴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⑵培养赏析优美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⑵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
领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培养赏析优美语言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2、整体感知法、探究学习法。
【课堂教学设计】
能力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本着这一原则,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感受生命──描绘生命──装扮生命。分两课时完成(第一、二环节为一课时,第三环节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感受生命
一、导入
生命,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难以说清的。我们常常因为生活中经历的挫折和失败而倍感生命的无奈,那么,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因为有了挫折和失败就变得晦涩了许多呢?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冰心探讨关于生命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1、作者介绍: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作品: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学过她的《繁星·春水》,作品主题:母爱、童心、自然。
2、字词学习:
巉岩清吟骄奢荫庇芳馨怡悦丛莽云翳
(指名读音释义,后齐读掌握。)
3、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自行提出疑问,其他学生帮助解答,解答不出的,讨论交流,再由教师引导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文中把生命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几方面来写?语言上有没有明显的标志?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把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这样就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其具体化,容易理解。
分三层来写(生命像水;生命像树;生命的本质)
语言标志:
A、不敢说……也不敢信……
B、不敢说……也不敢信……
这两句话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穿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概括了主旨。
⑵画出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即体现主旨的句子):
(此问题也可由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要记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⑶学生齐读关键句体会。
4、范读课文,局部探究。
⑴指名朗读文章第一层(从开头到“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把生命比作“水”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你觉得它和生命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根据水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水象征生命长河,主要描写水的流淌过程,写出了水的复杂、曲折、多变。作者笔下的水和人的生命规律是一致的。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它们都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的。
②文中四个“有时候”领起的句子,分别描绘了“生命”历程中哪些阶段和景况?
明确:
A、指生命遇到险阻和困难时,与其抗争,最后战胜险阻;
B、指生命历程中一帆风顺,一切顺心如意、美满幸福的时光;
C、指生命忽遇重大打击后更加坚强和不屈;
D、指生命中的困乏和劳累时,求进的力量催促自己奋进。
③生活中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失败,你该怎样做?
(不规定具体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⑵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相互交流。
⑶用分析第一层的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层(“生命像树”)
①作者把生命比作“小树”,那么,生命和小树有哪些相同之处?
②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的?(出生、中年、晚年)
③找出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第二环节:描绘生命
一、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1、首先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3、指名回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加深认识。
例如: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赏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尹小星的实例证明,人可以没有健康的体魄,但是不可以没有健康的意志。每个人,只要努力就会有充实的人生。
二、思考
你觉得生命还像什么?展开思想的翅膀,体味生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师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开启想象。
(枝头绽放的花朵,走向成熟的果实,钻出硬壳的嫩芽,晶莹剔透的露珠……)
注:要找出喻体,还要说出为什么?(即适当描绘)
第三环节:装扮生命
1、仿照课文的思路和语言,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像……
例:
生命像是夜空中的一颗璀灿的流星,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就永远地消失了,却为人们留下最亮丽的光华。
小草的生命像平静的流水,缓缓地、平静地度过它短暂的一生。它没有辉煌的生命,只因它的平凡。只有当它破土而出的一瞬,我们才感到它的伟大。
燕子的生命像回旋的水波,南来北往、年复一年。但在这水波中,时而也会翻出几朵浪花,使它的生命中也荡漾着几颗跳动的音符,让我们可以谱成欢快的乐章。
每个生命都像是一条小船,有的在历经了风雨之后而沉没,有的承受住了惊涛骇浪而满载而归……同样的出生,同样的环境,只因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局。这就是世界,它就像是一片汪洋,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小船,而变得更精彩。
2、学生再读精彩段落后,讨论构思后,指名说思路,共同评析。
3、学生写作。
4、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赏析。(以肯定为主)
5、小结: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美丽,更充实,不是仅凭口头上说说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所以我们应当感受生活,不仅要感受生活中的甘甜,也要感受生活中的苦涩,相信我们只要用心,生命就会变得更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7-14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
语文《莺》教案02-19
燕子语文的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