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1 15:05:1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四、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和9个认读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3.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2.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音节:shu0 du3n xi4ng bi3n qu8 zu@

  2.读字卡片:子

  二、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北京动物园门口图。你们看这是哪儿呀!老师今天带你们到动物园看一看好吗?电脑出示6种小动物。你们看看有几种小动物呀!他们都是谁呀?板书: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它们来到一起想玩儿一个“比尾巴”的游戏。这几个小动物是怎样比尾巴的,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小声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要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会认字,把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的两个学生轮流读,相互正音。

  4.教师出示卡片,检查6个生字和9个会认字的字音认读情况。对于学生难读准的“长”、“伞”、“短、兔、松、鼠”的音,应多读,重点指导。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大家看看这课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

  2.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己出声读读这两段,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问号。

  师讲:第一自然段中的每句话最后都是这样的标点符号“?”(板书)。这个标点叫问号。凡是句尾有问号的句子就表示问话,读的时候语调上扬,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3)指导读第一段。

  ①教师范读第一段。

  ②学生自己练习读。

  ③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④指名读。

  (4)指导读第二段,电脑出示猴子图、兔子图、松鼠图。

  ①请一名同学读第一段,读出问话的语气。

  ②请大家看图回答,语调要读得平缓,肯定。

  ③同桌同学对读,一人问,一人答。

  ④猴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板书:长

  ⑤兔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板书:短

  ⑥让学生知道“长和短”是意思相反的词。

  ⑦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呀?像什么呀?

  ⑧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对“好像”一词是怎样理解的?(就是打比方的意思。是说松鼠的尾巴和打开的伞有些相似。)板书:像一把伞。

  (5)背诵第一、二段

  ①同桌同学读第一、二段的问答句。

  ②指名一组同学对读,学生评读。

  ③看板书自己练习背诵。

  ④同桌背,指名背诵。

  3.学习第三、四段。

  (1)自己出声读读第三、四段。

  (2)第三段提出什么问题?第四段又是怎样回答的?(出示公鸡图、鸭子图、孔雀图)同桌同学一问一答。

  (3)请一组同学一问一答,其他同学评读。

  (4)看图说说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板书:弯,扁,好看

  (5)师问:鸭子的尾巴扁,“扁”是指什么?(是指鸭子尾巴的形状是扁的。)

  (6)自己看板书练习背诵。

  (7)同桌互背。

  4.练习背诵全文。

  (1)同桌同学互背,一人背问句,一人背答句,然后交换背。

  (2)请一组同学对背。

  5.说说这6种小动物有什么特点?电脑先出示没有尾巴的6种小动物,然后在图下出示6种动物的尾巴,让学生拖动电脑鼠标,做给动物找尾巴的游戏,调动学习积极性。

  附:板书

  3.比尾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 “竖提”、“撇折点”、“提” 3种笔画和3个偏旁“女”(女字旁)、“扌”(提手旁)、“人”(人字头)。

  2.学会6个生字,记清字形,并能正确书写。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3个新偏旁和3个新笔画。

  2.学会6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比、巴、长”这3个字的笔顺。

  2.“好、把”笔画较多,要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卡片。(比、巴、长、好、把、伞)

  2.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笔画和新偏旁。

  1.学习新笔画

  (1)学习“提”

  ①教师范写,跟老师读。

  ②师讲:起笔稍重,按一下,然后向右上方轻轻抬起,就是“提”。

  ③学生书空2遍。

  (2)学习“竖提”

  ①教师范写“竖钩”问:这是什么笔画?

  ②师接着板书“竖提”,你们知道这个笔画吗?

  师讲:竖向右边出一个小钩,为了区别“竖钩”,我们叫它“竖提”,学生随读。学生书空2遍。

  (3)学习“撇折点”

  ①教师范写,跟教师读。

  ②师讲:起笔按一下写撇,不抬笔再按一下接着写点,最后收笔。

  2.学习新偏旁。

  (1)学习“女”字旁。

  ①出示“女”字,告诉学生会nǚ,随教师读,

  ②教师范写“女字旁”,学生随读。

  ③比较:“女”字作偏旁有什么变化?(横改成提不出头。)学生书空。

  (2)学习“扌”(提手旁)

  ①教师范写,学生随读。

  ②学生跟老师书空。

  (3)学习“人”(人字头)

  ①教师范写“人”字,念什么?

  ②出示卡片:伞,看“伞”字,偏旁“人”在上面我们叫它“人字头”

  ③学生书空“人字头”。

  三、学习生字

  1.每个学生自学6个生字。

  要求:(1)读准字音。(2)根据课后第2题说说生字的笔顺。(3)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4)通过组词、说句了解字的意思。

  2.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学习,比比谁记忆字形的方法最好?组的词最多?

  3.请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1)教师把生字卡片放在板槽里,学生讲哪个生字就把它摆到黑板上去。

  (2)学生当老师给大家讲:(一个人讲一个生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巴:b1,独体字。一共4笔写成。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这个字, 。学生跟着电脑书空。组词:尾巴。

  提问:还可以组什么词?锅巴、嘴巴、哑巴、

  长:ch2ng,独体字。一共4笔。用数笔画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跟着电脑博士书空。组词:长短。学生提问:还可以组哪些词语?长的、很长、特长。

  比:b!,独体字。一共4笔。用数笔画方法记住“比”的字形。 ,跟电脑博士书空。组词:比一比。还可以组哪些词?(比武)。谁能说一个句子?“我们认的字一天比一天多。”

  好:h3o,合体字,用学过的熟字“子”加上“女”字旁就是今天学习的“好”字。组词:好人,好事。用“好”说一句话。

  把:b3,合体字。用刚才学的“巴”加上“扌”(提手旁),合起来就是“把”字。还有别的记忆方法吗?(学生可用学前认识的字记,如:爸,吧。)组词:一把伞,车把。

  伞:s3n,用刚才学的“人字头”下面加上“点、撇”和“十”字,合起来就是“伞”字,提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记忆?学生回答:“人字头”下面加上一个“米”字,还要去掉“撇和捺”就是“伞”字。生答:“伞”字的字形结构特别像一把打开的伞。(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组词:打伞。

  (3)鼓励表扬这6个小老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补充回答的同学善于动脑筋。

  四、指导书写。

  1.学生翻开语文书67页第二题,学生按笔画描红,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3.在书中把每个生字写一遍。写后跟范字进行比较,再修改不到位的笔画。

  4.结合学生的书写情况提出难写的字。(好、把)

  5.指导书写“好、把”2个生字。

  (1)指导“好”字

  ①电脑屏幕显示出带田格的“好”字。

  ②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字写得怎么样?(左边不是“女”字,应是女字旁)

  ③点击鼠标:田格中的“女”字变成“女字旁”(红色)。

  ④请学生观察重点笔画位置并说一说。

  第一笔“撇折点”的交叉点写在横中线下边一点。第二笔“撇”起笔高出横中线。第三笔“提”在横中线上起笔稍微向右上轻轻抬起。第四笔起笔要高于左边的“提”,第六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⑤教师在黑板上书写。

  板书:

  ⑥学生在书上田格中独立书写一个,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

  ⑦评议。

  (2)指导书写“把”字

  ①电脑屏幕显示

  ②观察“把”的重点笔画位置。

  ③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教师强调“扌”的“提”要比“横”起笔偏左,右边“巴”字的第3笔写在横中线上,竖弯钩的“竖”靠近竖中线。

  ④学生独立书写“把”字。

  ⑤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评议。

  6.学生独立书写“比、巴、长、伞”,每字写一遍。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生字本上的生字作业,每字3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爸爸的爱以及爸爸对我的爱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正在字读的基础上交流、反馈

  3.情感、价值观

  感悟父爱的伟大与无私,教育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2.难点: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与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教师导:课文围绕一双鞋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2.出示生字词语与卡片

  3.教师进行强调。

  三、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1.教师指名反馈:读了全文,课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被什么感动?:被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想想父亲对儿子的子和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什么?

  4.指名反馈:父亲为满足儿子的愿望,把准备买零食的钱给儿子买鞋,儿子为爸爸的脚不再爱冻放弃了自己的愿望,为爸爸买一双最需要的鞋

  5.讨论:爸爸很需要新鞋,为什么没有去买?

  6.教师小结: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故事最感人的地方是父子俩都把对方放在第一位

  四、总结全文

  人间最美的情感是爱,母爱的无私,父爱的伟大。我们应该爱护、关心、体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解题〕

  《火烧云》是萧红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在这篇文章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火烧云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结构分析〕

  文章以火烧云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为线索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晚霞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文章具体描写了在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身体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先写从西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天空一片红色。接着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围绕“变化极多”,不仅写颜色变化丰富,而且写变化极快。然后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一是把火烧云比拟成各种动物,二是突出火烧云形状连续、快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写出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火烧云变化又多又快,然后在快速变化之中迅速消失。

  〔语意理解〕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两句中有两个名词,“火烧云”和“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等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颜色:照到白色物体上,呈红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照到红色物体上,红上加红,呈金色。

  “您老人家必定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句写霞光照到老人身上的颜色。胡子是老人身上表征性事物。在红光照射下灰白色胡子变成黄中有红的颜色,即金色。表现了说话人对老人的敬重和对老人的美好祝福———金胡子是高寿的象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一句先总写颜色“变化极多”,再具体写变化成哪些颜色。“一会儿……一会儿……”,表明不仅颜色种类多,而且变化极快。“红彤彤”形容很红很红,也写作“红通通”。“金灿灿”形容金色耀眼。“百合”,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呈漏斗形,白色。“百合色”,即白色。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

  这句写作者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切感受,“恍恍惚惚”即“恍惚”的叠用。“恍惚”原指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本句使用引申意义,指看得不真切。因为看的时间太长了,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眼睛就发花了。这句话包括5个分句,第1分句概括写“恍恍惚惚”,后4个分句具体写恍恍惚惚的表现。

  〔写作特点〕

  1.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

  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两个特点,一是颜色变化多,二是形状变化快。

  2.描写生动逼真。

  全文采用联想的方法写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比如,说白狗变成红狗。红公鸡变成金公鸡,灰白胡子变成金胡子。再如,说云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狗,一会儿变成狮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联想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方法。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情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导入:让学生看火烧云的录像或图片;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读书的情趣;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火烧云的奇观,再读课文体会……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⑶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要以读为主。教学第1段时,感受晚霞的神奇,晚霞把万物改变了颜色。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叫火烧云。要抓住“烧”体会用词准确。感受天空红彤彤的变化莫测的景象,要通过文字想象,再借助图像感受火烧云的壮观与奇妙。

  >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教学时要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同时进行词语的归纳,让学生用恰当词语来概括火烧云色彩的变化。

  第4~6自然段写了云彩形状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用引读、再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学习他在重编《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通过重点段的教学,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时珍。

  (二)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救死扶伤 疑难病症 世代行医 本草纲目 诊费

  (四)作业。

  1.书写生字及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习2、3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2、3自然段,用“——”标出“父亲”对李时珍学医不同态度的两个句子,再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两个表示意思相反的词,用“△”标出。即不愿意和同意。

  2.学生标画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想一想,有什么疑问吗?

  3.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组织学生讨论:父亲“不愿意”的原因是什么?“同意”又是为什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4.谈话导入:李时珍不仅有远大的志向,还有实际行动,使得他22岁开始给病人治病。课文除了写李时珍立志学医,还写了什么?板书:编书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围绕编书质疑。

  (1)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

  (2)李时珍是怎样编写《本草纲目》的?

  (3)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结果如何?

  2.引导学生答问解疑第一个问题:即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说明这个问题?

  (2)让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将第4自然段分成三层,思考每层的意思是什么?

  (3)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4)在学生初步了解层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第4自然段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1至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全文。

  (二)学习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答问解疑第二个问题:李时珍是怎样编写《本草纲目》的?

  1.为了写这部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学生速读第5自然段回答。李时珍从两方面作准备:一是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二是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李时珍是怎样到各地去采药的。

  3.谈话导入: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后人是怎样评价它的呢?

  (三)学习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答问解疑第三个问题: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结果如何?

  1.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2.齐读第7自然段,加深理解。

  (四)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达到总结全文,回归整体的目的。

  (1)因为李时珍( )所以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2)因为李时珍( )所以父亲同意他学医了。

  (3)因为李时珍( )所以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4)因为《本草纲目》( )所以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5)因为李时珍( )所以说他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任务: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揭题

  ⑴、 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 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自己读一遍。

  3、指名读

  4、有不同想法吗?

  5、(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 “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情感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3、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1 学会韵母ie iu,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会读它的四声。

  2 能准确拼读声母ie iu 与组成的音节。

  3 试着自己拼读儿歌,感受阅读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读准韵母和准确拼读ie iu 相应的音节。

  教学方法 导读法做游戏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投影等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复习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二、学习ie iu ye

  1 出示配图,引导说话,教案《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ieiu》教案》。

  2 教读“秋”,引出iu,指导读准,练读四声。

  3 教读“叶”,引出ie,ye是ie的音节形式,指导读准,练读四声。

  三、拼读音节词 在插图中合适的位置上贴上注音词:秋天秋风黄叶落叶妞妞

  练习拼读

  四、学读儿歌 小组合作读,全班交流。( 二课时)

  一、 指导书写,正确执笔

  1、观察:ieiu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进行书写。学生练习写字母时,教师要巡回辅导,重视指导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2、 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记记”。

  二、 练习读语境歌,试着背一背。

  1、 出示情景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 自读儿歌,用“——”找出儿歌中我们所学的音节。

  3、 教读儿歌,再引读、拍手读。齐读并背诵。

  板书: ie iu ye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4、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对,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它的国力渐渐衰弱,但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风尘仆仆的赶到魏国国君的面前的时候,他给国君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二、解题

  1、读课题,观察“辕”“辙”两个字(与车有关) 辕:车前驾牲畜的车杠。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打开课本,看插图,在图上恰当的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三、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 齐读 ② 自由读 ③ 个别指导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1)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2) 结合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离楚国越来越远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4、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你看寓言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简短的故事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5、现在我们能不能更好地来读一读整则寓言呢?

  七、整体回顾,照应开头提示

  1、现在你明白季梁为什么要给魏王讲这个故事吗?可以帮老师接故事。

  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这个故事也叫做《魏王欲攻邯郸》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八、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秋游教案07-30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7-31

小学语文《瀑布》教案06-25

小学语文《草原》教案12-20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9-06

小学语文《家》教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