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27 12:50:4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作业设计:

  1、《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达标导测”10到13题。

  2、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验,奠定学习本课的知识前提和情感前提;再板书“栽树”,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激发阅读兴趣。

  2、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标记出来反复练读。

  (2)学生合作读课文:同桌互读,纠正读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3)师生合作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轻声伴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点字的正音和长句子的停顿。如“栽”、“所”是平舌音,“施”是翘舌音;“擂”是后鼻音,声母是l而不是n;“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而不是l。文中的“兄弟”的“弟”读轻声。如长句子“小猴子/在山坡上刚栽上/一排梨树”、“他/到处吹嘘/自己种的桃树/三年就能结出大桃子”要读好停顿,防止把完整的意义单元读破。)

  3、读懂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默读课文,照例子填空。

  小山羊 杏树 四年 栽树 杏

  小黄牛

  小白马

  小猴子在干什么呢?他真的是“一无所得”吗?

  (2)完成课后讨论题和揭题时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课文的解读不是惟一的,关于本课的寓意,学生如果能结合具体事例或关键词句说出小猴子大吹大擂、盲目看样、急于求成、朝三暮四,急功近利等意思都应给予肯定;当有学生对小猴为美好愿望而努力、不断追求更好办法提出肯定时,教师也应认可。能否形成一致的认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多角度看问题思维方式的培养。)

  4、读好课文。

  (1)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话,反复朗读。

  (2)学生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通过语气变化体会“大吹大擂”、“吹嘘”、“不耐烦”等词语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全文或给课文的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不是简单地轮读课文,而是设身处地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体验,诉诸情感地表达。可按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设置故事情境——把握角色特点——形成角色感——分角色朗读——朗读评价。

  5、复述课文。

  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复述课文与背诵课文的区别。(如复述课文第一节:春天到了,正是栽树的好时节。小猴子在山坡上栽下了一排梨树,累得满头大汗。他看着自己刚栽下的梨树,就觉得马上会结梨子了,于是大吹大擂起来:“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

  二、积累内化

  1、归类积累词语:

  果树名:

  动物名:

  (先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再写出课外积累的。)

  完成课后的“自选词语”练习。

  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结果 施肥 栽树 开花

  3、联系课文插图了解“满山遍野”、“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用上这些词语。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除其他方法外,可以连生字成句,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识、巩固生字。如:

  兄弟栽树,浇水施肥。秋天刚到,果实遍野。

  小猴拔树,一无所得。要问原因,请你回答。

  2、指导书写10个生字。

  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生字的字型特点,说说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写独体字笔画要舒展,重心要稳定;写合体字要注意部件的比例和位置,特别是独体字做偏旁后一些笔画的变化。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让学生在配套用书《写字》中练写。

  易写错的字:“野”,在写“予”时不要少点、多撇;

  不易写好的字:“坡”、“改”、“种”,注意左边偏旁同独体字“土”、“已”、“禾”在书写上的变化。

  四、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

  (1)“招聘”小演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成“小猴子”演员组、“小山羊”演员组、“小黄牛”演员组、“小白马”演员组。

  (2)排练:背诵对话,设计动作,练习表演。每个小组推荐一名表演最好的同学。

  (3)表演课本剧。全班评议。

  (依据课文中的角色特点和关键词句进行评议。)

  2、到了第二年,小猴子会怎样做?请以《又是一年植树时》为题,拓展教材,展开想像,续说课文。也可以编排成课本剧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KWL表」连结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知识。

  2.学生练习带着问题阅读信息性文章。

  3.利用小标题整理信息。

  4.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入:

  阅读《听那鲸鱼在唱歌》,引发学生对鲸鱼的.好奇,导入教学。

  这是一则故事,充满了文学想象之美。接下来的学习则是很严谨的信息性阅读,帮助我们对鲸油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

  一、阅读前:我知道什么?

  利用KWL表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为读文章作准备。

  1.先让大家会想自己的旧经验,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填写工作单(关于鲸我知道……)上。然后请学生轮流说出个人关于「鲸」的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鼓励互相质疑与好奇,顺便检核自己所知是否是正确的。

  2.经过初步的交流分享后,关于鲸你想知道什么?将你的好奇写在工作单上(我想知道……)。小组成员互相交换工作单,分享彼此问题,并且考虑下述事项:

  ○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吗?

  ○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把问题分类

  二、阅读文章——边读边想问题

  1.发下文章,请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浏览时,在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旁作上记号。

  2.找到答案吗?——信息阅读

  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加上底线或是用荧光笔标示出来。

  提示:学生标示的不一定是「答案」,可能只是「相关数据」。文本的信息可能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大多时候,学生所求的答案是从文本的信息再推论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练习从阅读中做推论的时机。

  3.邀请一组学生说一说,哪些问题文章中直接回答了?哪些问题还需要想一想,或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

  4.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

  5.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三、信息整理——为文章下小标题

  再重读一次文章,这次阅读重点在为段落下小标题。看看这个段落主要在介绍或说明关于鲸的哪些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例如:鲸的大小。

  提示:经过整理后,就可以清楚掌握文章提供了哪些信息。

  四、统整与反思

  1.这次的阅读,从文章中我学到了什么?

  哪些信息是你预期到的?(或是猜想到的)

  哪些信息让你惊讶?

  哪些信息让你质疑它的真实性?

  哪些信息让你产生更多好奇?

  2.关于鲸,我还想知道什么?要如何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3.关于信息性的文章,我知道如何阅读了吗?

  提示: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以下的阅读策略:

  ◎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的阅读

  ◎配合目标和提问,选择阅读内容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

  回想已知

  思索新知

  知识性文章的阅读

  赵镜中

  一、学生为什么读不懂知识性文章

  阅读的困难其实多发生在知识性阅读上。不论是阅读的兴趣或是理解,知识性阅读对学生的挑战均较大。

  读不懂的原因:

  1.只记零碎的知识,不知如何组织

  2.对叙写方式不熟悉,看不到数据之间的关联

  3.分不出重点

  4.缺乏背景知识

  5.文章本身的问题

  二、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

  掌握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就能看出知识间的关系,帮助理解与记忆。

  1.定义或说明

  2.论点或命题的陈述

  3.异同的比较

  4.因果关系的叙述

  5.指引和方法

  6.问题和回答

  三、教学策略

  1.介绍关键词汇,充实先备知识

  2.注意阅读历程中多元的思维技巧

  3.区辨事实与意见

  4.正确的使用图表

  5.自我提问(针对上述文章的组织形态自问自答)

  6.讨论与探索

  7.读写结合

语文教案 篇4

  科里亚的木匣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燕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充满生机如诗如画的春天的美景,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一篇供学生赏析的佳作,也是给学生美的感染和熏陶的好范本。

  构想理念

  以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方法创设课文情景,在体验文本的情景意蕴中解读课文并获得情感的熏陶,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和运用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会认9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构想:

  1、给孩子浓浓的“情”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这句话给我的触动极大,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虽有灵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灵魂和细腻情感相结合的生命才是丰富的。所以,作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生命。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给孩子一片最浓的“情”。

  这里的“情”,首先是我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我对课堂的投入之情。假如没有我的抛砖引玉,又怎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呢?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为孩子创造一个浓郁的情景,让孩子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课中我就设计了“角色扮演,描绘春天”的情景,通过表演,在情景中对话,以巩固新课。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的美景。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当孩子进入了这个情景,必然回激起对春的爱,激起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体会文本蕴涵的情感。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燕子的喜爱和春天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情,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燕子的灵气,感受到春天的美。于是,我放手让孩子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觉得什么美?”是我的教育主线,只有让孩子体会到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引导孩子美美的“品”

  课文描绘的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和作者的赞美之情都融入于文本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孩子欣赏到这里的生机勃勃的春景,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孩子在读中品。如品读第二小节的“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时,孩子们都说这句美,可美在哪儿却说不上来。我让他们多读几遍,结合课文插图读,慢慢地读出点儿感觉。我又会问“你能用哪些优美的词汇表达你所感悟到的美?”孩子们搜出积累的词汇纷纷回答“柳绿花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花繁叶茂”,许多词儿从孩子们的嘴里冒出来。然后,再让孩子们想象或画出春天特有的意境。最后,指导孩子们读出情感来就水到渠成了,孩子、文本、教师三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

  3、让孩子真正地“动”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应是没有强制的活动,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我做到以下几点:

  (1)多渠道营造情境,多层面唤起体验。如:让孩子扮演燕子描绘春天;剪纸剪燕子的外形,简笔画画五线谱等,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活跃起来。

  (2)相信孩子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在引导。相信孩子能把书读好,一次没读出来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直到能读出来为止。

  (3)为孩子创造活动的时空,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孩子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孩子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能力追求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起孩子学习新课的兴趣)

  孩子们,春天又悄悄的走近我们了。你们的朋友——美丽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我们赶快去迎接它们吧!(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燕”)

  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了!《燕子》这篇课文,就是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怎么美呢?我们一起去欣赏!

  二、师范读课文,孩子听后说感受。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读这一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渎课文,看能读懂多少。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课文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作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画“——?”)

  ★读后谈谈读懂些什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外形、带来生机、飞行、停歇。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四、细细品读,理解课文。

  1、导读第一小节。

  ★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孩子们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后口述。

  ★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孩子读一读。读后说说按什么顺序写的燕子的模样。(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那么小燕子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轻轻读课文,把重点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语的△)

  ★采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指导朗读。

  2、导读第二小节。

  ★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孩子们看图。(出示放大的插图)

  指导看图。提示观察时从近——远,由上——下。

  ★现在就请孩子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欣赏。(让孩子担任角色,把孩子带如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样,孩子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文本产生亲切感。)

  孩子口述。(教师可以提示:“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

  ★我们再看课文怎么写的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根据孩子交流板书:雨、风、柳、草、叶、花。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连成句子。

  孩子回答,写下:才下过雨。风吹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请孩子们读一读,与课文的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师生在互动中探讨。

  ★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并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指导背诵。首先理清层次,第一句写雨;第二句写风吹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小燕子。再练习背诵。

  ★分角色对话表演,加深体验。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口述春景。

  3、导读第三小节。

  小组学习这一小节,讨论哪些词句最精彩。

  和孩子们一起反复读课文,争取达到用语气、语调读出燕子动作的轻盈、敏捷;找出传神的地方,反复体会。比如:“斜着身子”“掠过”“横掠”“一转眼”等。边读边想象。

  燕子飞得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4、第四小节。

  ★上一小节写燕子飞行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是另一种美。看图,你们觉得停着的燕子,这情景像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用了一个比喻句“多么像五线谱啊!”。教师结合简笔画帮助孩子理解这个句子。

  ★引导孩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如:为什么用“几痕电线”,而不说“几根电线”?从“落在电线上”的“落”体会到什么?为什么不用“停”?

  ★指导朗读,注意与三小节比较,“动态美”“静态美”读时的变化。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行,接着从飞行美又写到停歇美。春天是美的,小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诺贝尔的故事和图片,都有谁带来了?

  (教师鼓励搜集资料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自已搜集到的资料,并充分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总结并导入:那么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又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理解生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准的字音和生词提出来请其他组同学帮助或教师指导。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议答。

  (l)“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将他的巨额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课文写了诺贝尔两件事。一是写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和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财产;二是写诺贝尔临终之际将所有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做为医学教育事业及奖励基金。

  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正因为诺贝尔创造了将近二百万英磅的财产,才为晚年的捐助创造了条件。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小组补充。)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l)学生默读勾画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的方法汇报交流,彼此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朗读。朗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句子,以体会诺贝尔对事业的执著以及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

  四、小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谈感受后,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发现事物的相似特点,用“……像……”的句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表达能力。

  2.能自主识字,读读认认,与同学交流识字方法;读背诗句;用词填空,学会积累语言。

  3.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新发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处理、展示与本组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共享快乐。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图像和春天美景音像。

  2.师生收集与春天有关的信息资料(图片、照片、音乐磁带、诗词、绘画作品……)

  3.组织学生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画面:春姑娘撒花变成图上事物。配音:嗨,欢迎同学们来到“语文园地”——“小小观察台”,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比较,发现朋友。

  导语:请赶快认识画上的事物,哪些能成为朋友。你是怎样发现的?

  3.观察联想,练说句子。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一对对朋友,再想想,怎样把你的发现说得更明白、具体。(请看课件)春姑娘是怎么说的?(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2)想试试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争取说给全班同学听。

  (3)同学交流时,比比谁听得好,敢大胆说自己的意见。

  4.联系经验,拓展交流。

  谁还能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什么像什么,请在小组交流。

  (如:小狗的脚印像梅花,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弯弯的小河像飘带……)

  [点评:这样的设计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游戏激趣。

  导语

  :走出“小小观察台”,春姑娘又带我们来到“字词游戏宫”(点击课件)。

  配音:欢迎同学们参加“合作闯关”字词游戏。请看游戏提示:

  ①组成“读读认认”自学小组,选组长,分任务。

  ②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记字,比谁认得准,互相检查。

  ③小组商量怎样抢答汇报学习结果。

  ④快乐传递读生字。

  ⑤生字搬家,考考你。

  (2)当众汇报小组学习结果,鼓励每个组用不同的方式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材:与木相关。(材料、钢材、教材)

  渡:与水有关。(渡口,横渡,渡船)

  粮:与米有关。(粮食、干粮、细粮)

  帽:“冒”加上围巾的巾,组成“帽”。草帽、衣帽、帽子

  达与走路有关,到达、达到、雷达、直达车。

  按:安全的“安”加提手旁,读“按”。按时、按期。

  笨:“本”字加上竹字头,组成笨。笨重。

  烈:“列”字加上四点水,组成烈。烈士、烈火、激烈。

  (3)做快乐传达游戏。去掉拼音,还会认这些生字吗?分小组听音乐传生字卡片,音乐停,拿卡片同学依次教读生字。

  (4)生字搬家。

  出示课件制作的儿歌,配图。生字搬了家,跳进儿歌里,你们还会读吗?

  (笨笨熊)或乖乖笨,摇渡船,

  运粮食,运木材。

  烈日当头不用帽,

  按时到达心欢笑。

  2.读读背背。

  过渡:(点击课件,春姑娘话白)祝贺同学们识字闯关成功,让我们到语文天地“精美语句园”去采集最美的诗句吧。比谁采得多。

  (1)轻声读诗句,不认识的字,看音节多读几遍。

  (2)将诗句大声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4)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展示交流,课外收集描写春光的诗句,或即兴写诗。

  3.我会填。

  过渡: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诗句,会用学过的词赞美春天的景物吗?

  (1)读词:春光、天空、枝条、绿叶、阳光、小溪。

  (2)请同学们讨论填空。

  (3)交流欣赏,画图,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填写。齐读词语。附件:

  [点评: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发现规律,在空中运用语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

  三、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走进春天。

  (1)播放《找春天》的录音磁带,同学们边唱边舞,进入情景。

  (2)从《找春天》的歌词中,你知道春天在哪里?把你听明白的意思悄悄告诉同桌。

  过渡:春姑娘悄悄地告诉同学们,春天在草地上,在河里,在田野中,在绿叶尖……春天在同学们的眼睛里,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在春天里的新发现吧。

  2.回顾春景,感受春天。

  导语:春天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在春游中,同学们有好多新的发现,新感受。让我们再次走进春天回味一下春天里的快乐。

  (1)播放春景图和录像片断。

  (2)先分成小组,把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新感受,说给同组同学听。

  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小评委,先夸同学说得好的地方,再提出建议。要特别表扬留心观察,从细微处找到春天的同学。

  (如:在校园里我发现迎春花露出了嫩嫩的小芽,好像报告春天来了。

  在公园里,闻到一阵阵花香,我感受到春天真美丽。

  在校园里,我发现同学们穿上了春装,我想春天可以去春游,太好玩了。

  我发现春天里太阳暖洋洋的。

  我发现春天的小草浅绿浅绿的。

  我发现……)

  3.自由交谈,赞美春天。

  和同学相互说说春天里你发现同学们最想去做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如春季运动会,春游,画春天,写日记收藏春天,唱歌跳舞唱春天,赛诗会,做标本,做书签抓紧时光勤奋学习,珍惜春天等。

  [点评:设计学生能充分参与交际的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全体同学参与的条件,激励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进行对话,发表独特感受,培训口语交际能力。]

  四、展示台

  1.赞美春天。写写,画画,配画。

  导语:春姑娘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得万紫千红。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2.分组练习。

  (1)喜欢写作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练习写诗、写话。

  (2)喜欢书法的同学,练写书法作品。

  (3)喜欢积累诗句的同学,抄写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4)喜欢画画的描绘春天的图画。

  (5)喜欢歌舞的同学,在一起练歌练舞。

  3.诗配画游戏。

  请画画的同学将作品摆在教师中间。

  写诗、书法、抄写诗句的同学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去选画,配诗,可以几人造一幅画。

  诗画结成队的同学共同读诗,介绍画的意思。

  4.唱歌跳舞的同学带领全班跳《春天在哪里》。

  「点评:自选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春光美丽,语言的勉力。]

  五、宽带网,拓展学习

  导语:课文中,生活中,我们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发现了春天的美丽迷人。其实呀,春天里还有好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1.阅读宽带网,告诉我们有关城市代表性的市花。

  2.介绍你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自己家乡代表性的是什么花?

  3.朗读十二月对花:(一问一答)

  正月迎春花,二月绽春兰,三月桃花艳,四月开杜鹃,五月石榴花,六月里荷花,七月扼子俏,八月飘桂花,九月菊花黄,十月出芙蓉,冬月小仙傲,腊月挺梅花。

  4.交流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1)网站。如春笋网站。

  (2)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夜喜雨)《春晓))(咏柳》《游园不值》《春日》《村居》《草》《泊船瓜州》。

  (3)歌唱春天歌曲。如《春雨沙沙》《小燕子》《找春天》《少年歌唱春大》。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 )的人和一幅( )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配套教案01-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作业设计:

  1、《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达标导测”10到13题。

  2、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验,奠定学习本课的知识前提和情感前提;再板书“栽树”,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激发阅读兴趣。

  2、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标记出来反复练读。

  (2)学生合作读课文:同桌互读,纠正读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3)师生合作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轻声伴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点字的正音和长句子的停顿。如“栽”、“所”是平舌音,“施”是翘舌音;“擂”是后鼻音,声母是l而不是n;“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而不是l。文中的“兄弟”的“弟”读轻声。如长句子“小猴子/在山坡上刚栽上/一排梨树”、“他/到处吹嘘/自己种的桃树/三年就能结出大桃子”要读好停顿,防止把完整的意义单元读破。)

  3、读懂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默读课文,照例子填空。

  小山羊 杏树 四年 栽树 杏

  小黄牛

  小白马

  小猴子在干什么呢?他真的是“一无所得”吗?

  (2)完成课后讨论题和揭题时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对课文的解读不是惟一的,关于本课的寓意,学生如果能结合具体事例或关键词句说出小猴子大吹大擂、盲目看样、急于求成、朝三暮四,急功近利等意思都应给予肯定;当有学生对小猴为美好愿望而努力、不断追求更好办法提出肯定时,教师也应认可。能否形成一致的认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多角度看问题思维方式的培养。)

  4、读好课文。

  (1)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话,反复朗读。

  (2)学生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通过语气变化体会“大吹大擂”、“吹嘘”、“不耐烦”等词语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全文或给课文的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不是简单地轮读课文,而是设身处地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体验,诉诸情感地表达。可按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设置故事情境——把握角色特点——形成角色感——分角色朗读——朗读评价。

  5、复述课文。

  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复述课文与背诵课文的区别。(如复述课文第一节:春天到了,正是栽树的好时节。小猴子在山坡上栽下了一排梨树,累得满头大汗。他看着自己刚栽下的梨树,就觉得马上会结梨子了,于是大吹大擂起来:“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我栽的梨树要结大梨子啦!”)

  二、积累内化

  1、归类积累词语:

  果树名:

  动物名:

  (先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再写出课外积累的。)

  完成课后的“自选词语”练习。

  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结果 施肥 栽树 开花

  3、联系课文插图了解“满山遍野”、“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用上这些词语。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除其他方法外,可以连生字成句,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识、巩固生字。如:

  兄弟栽树,浇水施肥。秋天刚到,果实遍野。

  小猴拔树,一无所得。要问原因,请你回答。

  2、指导书写10个生字。

  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生字的字型特点,说说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写独体字笔画要舒展,重心要稳定;写合体字要注意部件的比例和位置,特别是独体字做偏旁后一些笔画的变化。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让学生在配套用书《写字》中练写。

  易写错的字:“野”,在写“予”时不要少点、多撇;

  不易写好的字:“坡”、“改”、“种”,注意左边偏旁同独体字“土”、“已”、“禾”在书写上的变化。

  四、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

  (1)“招聘”小演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成“小猴子”演员组、“小山羊”演员组、“小黄牛”演员组、“小白马”演员组。

  (2)排练:背诵对话,设计动作,练习表演。每个小组推荐一名表演最好的同学。

  (3)表演课本剧。全班评议。

  (依据课文中的角色特点和关键词句进行评议。)

  2、到了第二年,小猴子会怎样做?请以《又是一年植树时》为题,拓展教材,展开想像,续说课文。也可以编排成课本剧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猴子栽树的故事,懂得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也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否则,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明白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3、复述课文。

  4、学会书写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语文学习目标。本课教学的读书指导应以读为本,将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层面的读作为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涵养情感、积淀语言、领悟道理的主要方法。读通、读懂、读好也是学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1、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分步出示课题。先板书“小猴”,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小猴子的故事,调动学生前期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KWL表」连结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知识。

  2.学生练习带着问题阅读信息性文章。

  3.利用小标题整理信息。

  4.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入:

  阅读《听那鲸鱼在唱歌》,引发学生对鲸鱼的.好奇,导入教学。

  这是一则故事,充满了文学想象之美。接下来的学习则是很严谨的信息性阅读,帮助我们对鲸油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

  一、阅读前:我知道什么?

  利用KWL表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为读文章作准备。

  1.先让大家会想自己的旧经验,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填写工作单(关于鲸我知道……)上。然后请学生轮流说出个人关于「鲸」的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鼓励互相质疑与好奇,顺便检核自己所知是否是正确的。

  2.经过初步的交流分享后,关于鲸你想知道什么?将你的好奇写在工作单上(我想知道……)。小组成员互相交换工作单,分享彼此问题,并且考虑下述事项:

  ○小组有共同的问题吗?

  ○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问的问题吗?

  ○把问题分类

  二、阅读文章——边读边想问题

  1.发下文章,请学生快速浏览一遍。浏览时,在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旁作上记号。

  2.找到答案吗?——信息阅读

  请学生找出跟自己提问相关的部分,再读一遍。读的时候,将重点信息加上底线或是用荧光笔标示出来。

  提示:学生标示的不一定是「答案」,可能只是「相关数据」。文本的信息可能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大多时候,学生所求的答案是从文本的信息再推论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练习从阅读中做推论的时机。

  3.邀请一组学生说一说,哪些问题文章中直接回答了?哪些问题还需要想一想,或需要更多的信息帮助?

  4.将所得到的答案或信息,填到工作单中(我学到了……)

  5.小组同学聊一聊,检查一下有没有原本以为知道,但却是错误的认识。

  三、信息整理——为文章下小标题

  再重读一次文章,这次阅读重点在为段落下小标题。看看这个段落主要在介绍或说明关于鲸的哪些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例如:鲸的大小。

  提示:经过整理后,就可以清楚掌握文章提供了哪些信息。

  四、统整与反思

  1.这次的阅读,从文章中我学到了什么?

  哪些信息是你预期到的?(或是猜想到的)

  哪些信息让你惊讶?

  哪些信息让你质疑它的真实性?

  哪些信息让你产生更多好奇?

  2.关于鲸,我还想知道什么?要如何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3.关于信息性的文章,我知道如何阅读了吗?

  提示:活动中,学生练习了以下的阅读策略:

  ◎建立阅读目的——有意识的阅读

  ◎配合目标和提问,选择阅读内容

  ◎边读边想:思考问题

  回想已知

  思索新知

  知识性文章的阅读

  赵镜中

  一、学生为什么读不懂知识性文章

  阅读的困难其实多发生在知识性阅读上。不论是阅读的兴趣或是理解,知识性阅读对学生的挑战均较大。

  读不懂的原因:

  1.只记零碎的知识,不知如何组织

  2.对叙写方式不熟悉,看不到数据之间的关联

  3.分不出重点

  4.缺乏背景知识

  5.文章本身的问题

  二、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

  掌握知识性文章的组织形态,就能看出知识间的关系,帮助理解与记忆。

  1.定义或说明

  2.论点或命题的陈述

  3.异同的比较

  4.因果关系的叙述

  5.指引和方法

  6.问题和回答

  三、教学策略

  1.介绍关键词汇,充实先备知识

  2.注意阅读历程中多元的思维技巧

  3.区辨事实与意见

  4.正确的使用图表

  5.自我提问(针对上述文章的组织形态自问自答)

  6.讨论与探索

  7.读写结合

语文教案 篇4

  科里亚的木匣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燕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充满生机如诗如画的春天的美景,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一篇供学生赏析的佳作,也是给学生美的感染和熏陶的好范本。

  构想理念

  以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方法创设课文情景,在体验文本的情景意蕴中解读课文并获得情感的熏陶,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和运用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会认9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构想:

  1、给孩子浓浓的“情”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这句话给我的触动极大,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虽有灵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灵魂和细腻情感相结合的生命才是丰富的。所以,作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生命。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给孩子一片最浓的“情”。

  这里的“情”,首先是我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我对课堂的投入之情。假如没有我的抛砖引玉,又怎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呢?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为孩子创造一个浓郁的情景,让孩子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课中我就设计了“角色扮演,描绘春天”的情景,通过表演,在情景中对话,以巩固新课。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的美景。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当孩子进入了这个情景,必然回激起对春的爱,激起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体会文本蕴涵的情感。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燕子的喜爱和春天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情,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燕子的灵气,感受到春天的美。于是,我放手让孩子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觉得什么美?”是我的教育主线,只有让孩子体会到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引导孩子美美的“品”

  课文描绘的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和作者的赞美之情都融入于文本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孩子欣赏到这里的生机勃勃的春景,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孩子在读中品。如品读第二小节的“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时,孩子们都说这句美,可美在哪儿却说不上来。我让他们多读几遍,结合课文插图读,慢慢地读出点儿感觉。我又会问“你能用哪些优美的词汇表达你所感悟到的美?”孩子们搜出积累的词汇纷纷回答“柳绿花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花繁叶茂”,许多词儿从孩子们的嘴里冒出来。然后,再让孩子们想象或画出春天特有的意境。最后,指导孩子们读出情感来就水到渠成了,孩子、文本、教师三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

  3、让孩子真正地“动”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应是没有强制的活动,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我做到以下几点:

  (1)多渠道营造情境,多层面唤起体验。如:让孩子扮演燕子描绘春天;剪纸剪燕子的外形,简笔画画五线谱等,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活跃起来。

  (2)相信孩子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在引导。相信孩子能把书读好,一次没读出来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直到能读出来为止。

  (3)为孩子创造活动的时空,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孩子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孩子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能力追求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起孩子学习新课的兴趣)

  孩子们,春天又悄悄的走近我们了。你们的朋友——美丽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我们赶快去迎接它们吧!(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燕”)

  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了!《燕子》这篇课文,就是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怎么美呢?我们一起去欣赏!

  二、师范读课文,孩子听后说感受。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读这一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渎课文,看能读懂多少。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课文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作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画“——?”)

  ★读后谈谈读懂些什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外形、带来生机、飞行、停歇。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四、细细品读,理解课文。

  1、导读第一小节。

  ★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孩子们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后口述。

  ★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孩子读一读。读后说说按什么顺序写的燕子的模样。(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那么小燕子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轻轻读课文,把重点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语的△)

  ★采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指导朗读。

  2、导读第二小节。

  ★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孩子们看图。(出示放大的插图)

  指导看图。提示观察时从近——远,由上——下。

  ★现在就请孩子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欣赏。(让孩子担任角色,把孩子带如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样,孩子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文本产生亲切感。)

  孩子口述。(教师可以提示:“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

  ★我们再看课文怎么写的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根据孩子交流板书:雨、风、柳、草、叶、花。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连成句子。

  孩子回答,写下:才下过雨。风吹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请孩子们读一读,与课文的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师生在互动中探讨。

  ★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并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指导背诵。首先理清层次,第一句写雨;第二句写风吹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小燕子。再练习背诵。

  ★分角色对话表演,加深体验。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口述春景。

  3、导读第三小节。

  小组学习这一小节,讨论哪些词句最精彩。

  和孩子们一起反复读课文,争取达到用语气、语调读出燕子动作的轻盈、敏捷;找出传神的地方,反复体会。比如:“斜着身子”“掠过”“横掠”“一转眼”等。边读边想象。

  燕子飞得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4、第四小节。

  ★上一小节写燕子飞行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是另一种美。看图,你们觉得停着的燕子,这情景像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用了一个比喻句“多么像五线谱啊!”。教师结合简笔画帮助孩子理解这个句子。

  ★引导孩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如:为什么用“几痕电线”,而不说“几根电线”?从“落在电线上”的“落”体会到什么?为什么不用“停”?

  ★指导朗读,注意与三小节比较,“动态美”“静态美”读时的变化。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行,接着从飞行美又写到停歇美。春天是美的,小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诺贝尔的故事和图片,都有谁带来了?

  (教师鼓励搜集资料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自已搜集到的资料,并充分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教师总结并导入:那么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又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理解生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准的字音和生词提出来请其他组同学帮助或教师指导。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议答。

  (l)“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在他临终之际将他的巨额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课文写了诺贝尔两件事。一是写诺贝尔是伟大的发明家和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财产;二是写诺贝尔临终之际将所有财产捐助给祖国及全人类,做为医学教育事业及奖励基金。

  这两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正因为诺贝尔创造了将近二百万英磅的财产,才为晚年的捐助创造了条件。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其他小组补充。)

  4.你觉得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l)学生默读勾画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采用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的方法汇报交流,彼此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朗读。朗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句子,以体会诺贝尔对事业的执著以及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无私的爱。

  四、小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谈感受后,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发现事物的相似特点,用“……像……”的句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表达能力。

  2.能自主识字,读读认认,与同学交流识字方法;读背诗句;用词填空,学会积累语言。

  3.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新发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处理、展示与本组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共享快乐。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图像和春天美景音像。

  2.师生收集与春天有关的信息资料(图片、照片、音乐磁带、诗词、绘画作品……)

  3.组织学生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画面:春姑娘撒花变成图上事物。配音:嗨,欢迎同学们来到“语文园地”——“小小观察台”,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比较,发现朋友。

  导语:请赶快认识画上的事物,哪些能成为朋友。你是怎样发现的?

  3.观察联想,练说句子。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一对对朋友,再想想,怎样把你的发现说得更明白、具体。(请看课件)春姑娘是怎么说的?(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2)想试试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争取说给全班同学听。

  (3)同学交流时,比比谁听得好,敢大胆说自己的意见。

  4.联系经验,拓展交流。

  谁还能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什么像什么,请在小组交流。

  (如:小狗的脚印像梅花,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弯弯的小河像飘带……)

  [点评:这样的设计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游戏激趣。

  导语

  :走出“小小观察台”,春姑娘又带我们来到“字词游戏宫”(点击课件)。

  配音:欢迎同学们参加“合作闯关”字词游戏。请看游戏提示:

  ①组成“读读认认”自学小组,选组长,分任务。

  ②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记字,比谁认得准,互相检查。

  ③小组商量怎样抢答汇报学习结果。

  ④快乐传递读生字。

  ⑤生字搬家,考考你。

  (2)当众汇报小组学习结果,鼓励每个组用不同的方式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材:与木相关。(材料、钢材、教材)

  渡:与水有关。(渡口,横渡,渡船)

  粮:与米有关。(粮食、干粮、细粮)

  帽:“冒”加上围巾的巾,组成“帽”。草帽、衣帽、帽子

  达与走路有关,到达、达到、雷达、直达车。

  按:安全的“安”加提手旁,读“按”。按时、按期。

  笨:“本”字加上竹字头,组成笨。笨重。

  烈:“列”字加上四点水,组成烈。烈士、烈火、激烈。

  (3)做快乐传达游戏。去掉拼音,还会认这些生字吗?分小组听音乐传生字卡片,音乐停,拿卡片同学依次教读生字。

  (4)生字搬家。

  出示课件制作的儿歌,配图。生字搬了家,跳进儿歌里,你们还会读吗?

  (笨笨熊)或乖乖笨,摇渡船,

  运粮食,运木材。

  烈日当头不用帽,

  按时到达心欢笑。

  2.读读背背。

  过渡:(点击课件,春姑娘话白)祝贺同学们识字闯关成功,让我们到语文天地“精美语句园”去采集最美的诗句吧。比谁采得多。

  (1)轻声读诗句,不认识的字,看音节多读几遍。

  (2)将诗句大声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4)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展示交流,课外收集描写春光的诗句,或即兴写诗。

  3.我会填。

  过渡: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诗句,会用学过的词赞美春天的景物吗?

  (1)读词:春光、天空、枝条、绿叶、阳光、小溪。

  (2)请同学们讨论填空。

  (3)交流欣赏,画图,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填写。齐读词语。附件:

  [点评: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发现规律,在空中运用语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

  三、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走进春天。

  (1)播放《找春天》的录音磁带,同学们边唱边舞,进入情景。

  (2)从《找春天》的歌词中,你知道春天在哪里?把你听明白的意思悄悄告诉同桌。

  过渡:春姑娘悄悄地告诉同学们,春天在草地上,在河里,在田野中,在绿叶尖……春天在同学们的眼睛里,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在春天里的新发现吧。

  2.回顾春景,感受春天。

  导语:春天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在春游中,同学们有好多新的发现,新感受。让我们再次走进春天回味一下春天里的快乐。

  (1)播放春景图和录像片断。

  (2)先分成小组,把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新感受,说给同组同学听。

  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小评委,先夸同学说得好的地方,再提出建议。要特别表扬留心观察,从细微处找到春天的同学。

  (如:在校园里我发现迎春花露出了嫩嫩的小芽,好像报告春天来了。

  在公园里,闻到一阵阵花香,我感受到春天真美丽。

  在校园里,我发现同学们穿上了春装,我想春天可以去春游,太好玩了。

  我发现春天里太阳暖洋洋的。

  我发现春天的小草浅绿浅绿的。

  我发现……)

  3.自由交谈,赞美春天。

  和同学相互说说春天里你发现同学们最想去做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如春季运动会,春游,画春天,写日记收藏春天,唱歌跳舞唱春天,赛诗会,做标本,做书签抓紧时光勤奋学习,珍惜春天等。

  [点评:设计学生能充分参与交际的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全体同学参与的条件,激励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进行对话,发表独特感受,培训口语交际能力。]

  四、展示台

  1.赞美春天。写写,画画,配画。

  导语:春姑娘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得万紫千红。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2.分组练习。

  (1)喜欢写作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练习写诗、写话。

  (2)喜欢书法的同学,练写书法作品。

  (3)喜欢积累诗句的同学,抄写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4)喜欢画画的描绘春天的图画。

  (5)喜欢歌舞的同学,在一起练歌练舞。

  3.诗配画游戏。

  请画画的同学将作品摆在教师中间。

  写诗、书法、抄写诗句的同学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去选画,配诗,可以几人造一幅画。

  诗画结成队的同学共同读诗,介绍画的意思。

  4.唱歌跳舞的同学带领全班跳《春天在哪里》。

  「点评:自选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春光美丽,语言的勉力。]

  五、宽带网,拓展学习

  导语:课文中,生活中,我们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发现了春天的美丽迷人。其实呀,春天里还有好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1.阅读宽带网,告诉我们有关城市代表性的市花。

  2.介绍你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自己家乡代表性的是什么花?

  3.朗读十二月对花:(一问一答)

  正月迎春花,二月绽春兰,三月桃花艳,四月开杜鹃,五月石榴花,六月里荷花,七月扼子俏,八月飘桂花,九月菊花黄,十月出芙蓉,冬月小仙傲,腊月挺梅花。

  4.交流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1)网站。如春笋网站。

  (2)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夜喜雨)《春晓))(咏柳》《游园不值》《春日》《村居》《草》《泊船瓜州》。

  (3)歌唱春天歌曲。如《春雨沙沙》《小燕子》《找春天》《少年歌唱春大》。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 )的人和一幅( )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