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时间:2022-11-18 15:40:2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篇)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三、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2、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xx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正课

  (一)【听课文录音提问】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声:长吟、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捕鸟。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并运用和简洁、富有情趣的语言。

  2、两相比照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3、了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能力目标:学习塑造生动的形象,准确的表述动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儿童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及对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对比来反映主题及词语的准确生动来描写景物和动作。

  【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小组讨论结合集体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讨论、表演、诵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它令人难以忘怀,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写了一组回忆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这组散文浸透了而时的清新甜美,正如晨光里绽开的花朵,在晚年才拾起来自赏。因此作者把这组散文汇成一个集子,取名曰《朝花夕拾》。今天我们来阅读欣赏其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介绍作者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社戏》,对鲁迅先生作过详细的介绍,请大家回忆一下,尽快的填写出下面的内容:

  鲁迅,原名,省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 》《 》等。

  2、散文集《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在厦门写下了回忆性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期,由家庭到私塾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本文标题,“从……到……”已经表明这种顺序。

  二、按下面的要求默读课文。

  1、以文章题目推测全文分为几大部分。按空间的变换,用“‖”在文中划出部分之间的界限,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感受。(乐、闷)

  2、读到有注释的地方,迅速查找文下注释,认准读音,记住词意。

  3、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写拼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锡箔( )厥贡( )苞矛( )橘柚( )倜傥( )金叵罗( )皂荚树( )桑葚( )轻捷( )油蛉( )斑蝥( )后窍( )攒成( )

  珊瑚( )敛( )豁的一声( )人迹罕至( )系绳( )啄食( )秕谷( )罩住( )宿儒( )蝉蜕( )拗过去( )盔甲( )戒尺( )脑髓( )陌生( )

  三、检查读课文效果

  朗读接力:当堂读,错的就坐下。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反复朗读背诵段,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开展听写比赛,达到掌握字词的目的。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写十个词,看哪一组成绩最好,最后给予评价。

  二、学习第一部分。

  采取读书形式:二人小组,左边一行的同学齐读第一部分;右边一行的同学监听,读后,各自指出左边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1、这一段,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哪些词语表明?

  ——我家的后面。

  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切;“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这两个词连用不是互相矛盾的吗?你怎样理解双重的含义?

  ——已隔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然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生活印象很深刻,因而用“确凿”。以次,强调、突出了童年的记忆。

  3、这一部分,哪一个词语能概括第一部分记叙的感情基调?

  ——我的乐园。

  四、小声朗读第二段,按顺序记住百草园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描述的。读后,合上书本,凭借朗读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一一回答。

  五、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描写,角度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从下面提示中,看谁能找到规律。

  整体、局部;植物、动物;静景、动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以整体到局部,先静景后动景,植物—动物—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此外,使这段描写层次分明的`,还有一组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组词语是什么?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3、谁能以最快的速度用这组词语编一段话,描绘一种情景。

  学生活动:可以先分小组交流,再推荐到全班交流。

  六、速读美女蛇的故事,看谁用时少,记住的主要内容多。读后,讲述这个故事。讲述后,由讲故事的同学问大家:

  这个故事给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增添了什么? ——神秘色彩。

  七、作业: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对背诵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二、学习第二部分。

  每位同学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读后,二人小组右边的同学给左边的同学讲述捕鸟的过程。左边的同学看看课本,听他讲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是否正确。

  三、每人描述一项游戏,至少使用五个不相重的动词,看谁动词选得正确,游戏描述得生动、具体。两人交流,互相讲述。然后推荐一至二人在全班交流。

  四、齐读过度段。

  鲁迅写词文时,已经46岁,他知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把他送进私塾去读书呢?(他当然知道。)

  你们知道吗?(知道。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那这里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呢? (鲁迅成年回忆童年往事,是以记忆中的童年时的感受和心理来写的,正因为这样,才更有情趣。)

  1、齐读这一段,然后把第一句中的“不”删去;将第二句中的三个“也许……罢”删去,“都无从知道”删去。再齐读。两相比教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哪种更符合实际?(原文)。

  这样写能准确表达出鲁迅童年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误认为上学是对自己“过失”的惩罚,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念之情。)

  五、四人小组,阅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讨论。

  1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在环境气氛、生活情趣和“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具体说明。与“乐”相对,“闷”在哪?

  2、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缚儿童发展的“牢笼”。先生是“维护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扬孔孟之道的一个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对他加以“讽刺和批判”。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不打人,不骂人”,对学生和蔼、负责,“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那么,同学们是怎样评价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的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3、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在全班发言。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答案不求统一。)

  六、作业

  随笔——我的童年最有趣

  要求:1、用上文中那一组词,描写景物。

  2、对景物的描写应仔细观察,描写具体,力求生动、形象。

  3、记事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500字以上。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

  知识目标

  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显示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入手。

  ‖教学提示‖

  给文章划分层次,要注意找过渡段。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

  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

  (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

  (2) 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3)按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 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百草园,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但鲁迅并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教学提示‖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目标导学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在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1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0-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9-0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2-0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2-0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03-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3-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2-0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15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选5篇)11-15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篇)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三、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一、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二、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菜畦:菜地。

  长吟:长声鸣叫。云霄:极高的天空。

  缠络:缠绕。机关:计谋,心计。

  陌生:生疏,不熟悉。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觅食:寻找食物。

  总而言之: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答礼:还礼。

  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消释:(学识)精深广博。

  毕竟:终归,到底。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倜傥:洒脱大方。

  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2、作品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题目简介:

  ①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后,是台门内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19xx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从此百草园面貌大变,井也被填掉了。只有“短短的泥墙根”还保持原样。

  ②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院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鲁迅先生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中途曾有中断,首尾共6年。

  二、课文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正课

  (一)【听课文录音提问】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声:长吟、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捕鸟。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并运用和简洁、富有情趣的语言。

  2、两相比照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3、了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能力目标:学习塑造生动的形象,准确的表述动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儿童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及对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对比来反映主题及词语的准确生动来描写景物和动作。

  【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小组讨论结合集体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讨论、表演、诵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它令人难以忘怀,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写了一组回忆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这组散文浸透了而时的清新甜美,正如晨光里绽开的花朵,在晚年才拾起来自赏。因此作者把这组散文汇成一个集子,取名曰《朝花夕拾》。今天我们来阅读欣赏其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介绍作者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社戏》,对鲁迅先生作过详细的介绍,请大家回忆一下,尽快的填写出下面的内容:

  鲁迅,原名,省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 》《 》等。

  2、散文集《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在厦门写下了回忆性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期,由家庭到私塾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本文标题,“从……到……”已经表明这种顺序。

  二、按下面的要求默读课文。

  1、以文章题目推测全文分为几大部分。按空间的变换,用“‖”在文中划出部分之间的界限,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感受。(乐、闷)

  2、读到有注释的地方,迅速查找文下注释,认准读音,记住词意。

  3、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写拼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锡箔( )厥贡( )苞矛( )橘柚( )倜傥( )金叵罗( )皂荚树( )桑葚( )轻捷( )油蛉( )斑蝥( )后窍( )攒成( )

  珊瑚( )敛( )豁的一声( )人迹罕至( )系绳( )啄食( )秕谷( )罩住( )宿儒( )蝉蜕( )拗过去( )盔甲( )戒尺( )脑髓( )陌生( )

  三、检查读课文效果

  朗读接力:当堂读,错的就坐下。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反复朗读背诵段,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开展听写比赛,达到掌握字词的目的。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写十个词,看哪一组成绩最好,最后给予评价。

  二、学习第一部分。

  采取读书形式:二人小组,左边一行的同学齐读第一部分;右边一行的同学监听,读后,各自指出左边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1、这一段,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哪些词语表明?

  ——我家的后面。

  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切;“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这两个词连用不是互相矛盾的吗?你怎样理解双重的含义?

  ——已隔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然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生活印象很深刻,因而用“确凿”。以次,强调、突出了童年的记忆。

  3、这一部分,哪一个词语能概括第一部分记叙的感情基调?

  ——我的乐园。

  四、小声朗读第二段,按顺序记住百草园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描述的。读后,合上书本,凭借朗读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一一回答。

  五、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描写,角度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从下面提示中,看谁能找到规律。

  整体、局部;植物、动物;静景、动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以整体到局部,先静景后动景,植物—动物—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此外,使这段描写层次分明的`,还有一组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组词语是什么?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3、谁能以最快的速度用这组词语编一段话,描绘一种情景。

  学生活动:可以先分小组交流,再推荐到全班交流。

  六、速读美女蛇的故事,看谁用时少,记住的主要内容多。读后,讲述这个故事。讲述后,由讲故事的同学问大家:

  这个故事给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增添了什么? ——神秘色彩。

  七、作业: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对背诵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二、学习第二部分。

  每位同学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读后,二人小组右边的同学给左边的同学讲述捕鸟的过程。左边的同学看看课本,听他讲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是否正确。

  三、每人描述一项游戏,至少使用五个不相重的动词,看谁动词选得正确,游戏描述得生动、具体。两人交流,互相讲述。然后推荐一至二人在全班交流。

  四、齐读过度段。

  鲁迅写词文时,已经46岁,他知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把他送进私塾去读书呢?(他当然知道。)

  你们知道吗?(知道。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那这里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呢? (鲁迅成年回忆童年往事,是以记忆中的童年时的感受和心理来写的,正因为这样,才更有情趣。)

  1、齐读这一段,然后把第一句中的“不”删去;将第二句中的三个“也许……罢”删去,“都无从知道”删去。再齐读。两相比教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哪种更符合实际?(原文)。

  这样写能准确表达出鲁迅童年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误认为上学是对自己“过失”的惩罚,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念之情。)

  五、四人小组,阅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讨论。

  1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在环境气氛、生活情趣和“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具体说明。与“乐”相对,“闷”在哪?

  2、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缚儿童发展的“牢笼”。先生是“维护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扬孔孟之道的一个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对他加以“讽刺和批判”。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不打人,不骂人”,对学生和蔼、负责,“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那么,同学们是怎样评价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的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3、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在全班发言。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答案不求统一。)

  六、作业

  随笔——我的童年最有趣

  要求:1、用上文中那一组词,描写景物。

  2、对景物的描写应仔细观察,描写具体,力求生动、形象。

  3、记事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500字以上。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

  知识目标

  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显示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入手。

  ‖教学提示‖

  给文章划分层次,要注意找过渡段。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

  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

  (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

  (2) 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3)按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 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百草园,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但鲁迅并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教学提示‖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目标导学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在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