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
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
1、怎样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
注意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概括性的语言。
2、写游鱼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结合的手法,拟人的手法。
3、写游鱼的同时提醒我们作者在写水的时候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水尤清洌。抓住了“清”的特点。“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的间接描写的手法。
4、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5、“斗折蛇形,犬牙差互”中的“斗”、“蛇”以及“犬牙”的用法?
名词作状语。
6、潭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联系背景)
幽深冷寂;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7、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无聊——快乐——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何来?
2、岳阳楼概括性的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
3、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有什么相同之处?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以物喜,以己悲。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所谓“进”与“退”分别照应了哪两句话?
5、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
抓住:“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一主旨,结合实际来谈谈。
《醉翁亭记》
1、第一段是不是在写滁州城的地理特点?
不是,写的是瑯琊山的地理特点。
2、“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成语的意思。
3、山中的景物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
抓住:山间早晚变化之景,四季变化之景,为下文滁人有设置了美好的背景。
4、第三段主要有几个片断组成?
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
5、本文的“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的思想。
《满井游记》
1、抓住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2、抓住三个新奇的比喻。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
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四)再读,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
(五)品读,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六)拓读,学会运用
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设计意图】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
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
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
1、生字识记:
雾霭(ǎì)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2、词语识记:
目空一切
弥漫
滑翔
迁徙
筹码
3、预习效果反馈: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四、合作探究
1、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述的理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临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蒲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语言生动形象。
2、阅读课文第
6──10自然段,探究下列问题
⑴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激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
⑵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这句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反映了季节的更替及春雁的觅食习性。
⑶作者笔下的大雁有思想,有家庭,有欢乐也有不幸,他是怎样表现这一切的?
作者往往用诸如低语问好邀请旅行喧闹咕哝激烈辩论发言等颇具有人性化的语言,使得大雁了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不幸,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
五、达标反馈
1、字词见课前热身。
2、课文结构见整体感知及板书设计。
3、仿照例句的格式续写两句话。例句: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六、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环保意识,让我们跟着一起去领略了人与动物相伴的乐趣。
2、方法归纳:
⑴抒情散文,形象性,知识性,事情性的完美结合。
⑵观察细微,笔触细,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形象生动
3、延伸拓展:
利奥波德以充满喜爱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群归来的大雁,你能否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再现一种可爱的小鸟呢?请就此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归来(喜爱)
(抒情散文)
雁队和孤雁(感伤)
珍视动物
鸣叫(辩论—误论—喜爱)
保护自然
联合的观念(赞美)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4
一、说明文体知识
1、什么叫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语言,要求生动形象,并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总的要求是用“说”的手段,达到“明”的目的。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结构
①总分式:又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②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③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制图表、引用等十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相应的说明方法,并要搞清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7、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简明性。
8、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③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④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⑤整体感知,把握中心。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二、阅读说明文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回答问题。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4)这座桥的特点是:
(1)(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3)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4)(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5)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6)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7)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8)(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开头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9)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10)(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11)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12)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13)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l、概括本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2、这段文字可分三个层次,请用‘‘//’线在下面标出。
(1)(2)(3)(4)(5)(6)(7)(8)(9)(10)(11)(12)(13)(14)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5、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赵州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二)阅读《桥之美》,回答问题。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②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③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④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⑤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⑦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用“/”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
3、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各举一例。
4、“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苏州园林》,回答问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请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四)阅读《故宫博物院》,回答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太和殿什么方面的内容?
2、太和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按空间顺序介绍殿内的陈设雕饰的?
4、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整篇介绍的重点?
(五)阅读《说屏》,回答问题。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③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④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磁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作者除了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特点外,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
2、仔细阅读第③段,说说要发挥屏在建筑美上的作用,应注意什么?
3、仔细品渎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引用了古诗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2)冰雪(溶化、熔化、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4)不久,布谷乌也来了。(5)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6)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8)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9)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划、区域、地区)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4、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l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l、文中“活的仪器”是指第一段中的什么;画线句子中的“这里”指的是什么?
2、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根据这几段内容,分析归纳出什么是物候学。
(八)阅读《奇妙的克隆》,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交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繁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造福人类?
3、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
4、试从文中找出三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
(九)阅读《生物入侵者》,回答问题。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鸟类,()鸟巢,()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l、将“偷袭”“捕食”“吞食”恰当填人文中的括号里,依次序应是?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3、文段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⑿⑿‖⒀⒁
3、
(1)列数字,
(2)打比方。
4、赵州桥结构的奇特。
5、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二)阅读《桥之美》
1、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2、①②‖③④‖⑤‖⑥⑦第一层乌镇石桥的疏朗开阔,第二层江南石桥的刚柔相济,第三层长桥的史诗似的满足,第四层风雨桥的安闲自在。
3、举例子: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打比方: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列数字: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4、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的环境已融为一体。
(三)阅读《苏州园林》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2、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不能,“适当的位置”就是合适的地方,这表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装上一面大镜子,这与实际相符合,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特点: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作用: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四)阅读《故宫博物院》
1、太和殿的外观雄伟壮丽,内部装饰庄严绚丽。
2、色彩鲜艳、雄伟壮丽、金碧辉煌。
3、以大殿正中方台为中心,先说台上,后说背面,再说两旁,然后说殿顶,最后说梁枋间。
4、因为紫禁城的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又是故宫最大的殿,它是整个建筑群最具有代表性的。
(五)阅读《说屏》
1、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等。
2、屏的大小因地制宜,造型色彩富有诗意,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诗意和韵味,突出了屏的文化内涵,强调屏很吸引人。
4、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诗意和韵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
1、融化、区域。
2、时间顺序。
3、(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准确生动描写了燕子活泼伶俐的身姿,渲染了春天欢快的气息。
(2)“簌簌”准确真实形象地模拟了风吹叶落的声音,渲染了秋天肃杀的气息。4、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调,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四季风景图,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既引起读者的兴趣,又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下文做铺垫。
(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
1、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3、“左右”“五六天”都是表示概数,不确定,这符合当时的记录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八)阅读《奇妙的克隆》
1、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2、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延长人的寿命。
3、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挽救珍稀动物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4、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举例子: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列数字: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
(九)阅读《生物入侵者》
1、捕食、偷食、吞食
2、承上启下。
3、列数字: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举例子: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打比方: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4、不能,去掉“几乎”后,句意与事实不符。
徐少华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7
一、新闻常识
1、新闻概念: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2、消息结构六要素:标题(引标,正标、副标),电头,导语,正文,背景,结语
3、消息内容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4、新闻分类:按内容分:消息、通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等)
按载体分:报纸新、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图片新闻等
5、新闻一般性特点:用事实说话或是及时、真实、简明
二、四篇文章的对比表
篇目作者体载内容特点
北京许基仁新闻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球人们传递了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喜讯用概括性叙述,文字简约,篇幅短小,迅速及时
别了周婷新闻特写用文学性语言再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末届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中国港湾时的场景文学的特写镜头
集中再场事实现场
生命梁家新电视新闻形象、真切地报道了1998年8月1日湖北笮洲湾发生溃口时,解放军和武警奋不顾身、勇救被困群众的感人画面。声画合一,时间顺序,口语化语言,高度概括
杂交谭士珍通讯报道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时效稍差,篇幅较长,手法多样,文学性强。
三、阅读训练
巴黎,中国文化周正式开展
展览项目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本报巴黎9月20日电记者果永毅报道:9月1日隆重开幕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今天上午正式开展。其十余项展览及部分演出节目首次正式向公众开放。
此次展览项目涵盖中国的教育、冬瓜、文化等诸方面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中国编钟、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中国京剧服饰艺术、中国书画精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中国、中国教育成就、中国科技成就、可持续发展及古都风貌——北京和东方明珠——上海等展台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编钟的成套出土原件是第一次在国外展出,参加者十分踊跃。人们仔仔细细地端详着编钟的形态,连连赞叹。在中国书画精品展台前,也聚集着许多观众。这些人虽不像是汉学家,但个个神情专注,凝目驻足,那种认真的神态实在令人感动。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认真观赏着一幅篆字,他们说虽然像是“天书”,但感觉很美。一位十几年前访问过中国的先生面对上海展台图示及资料,惊叹上海变化之快,简直像是神话。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熊造型前,很多孩子驻足观看。显然,他们十分喜爱中国的国宝大熊猫。
今晚,中国的编钟音乐会进行首场演出,很多法国朋友早就憋足了劲要先睹为快。不少人下午参观过后就没有离开现场,专候这场精彩的节目。
1、本文的标题包括和两种,是标题(选一:虚标、实标)
2、本文体载上属于。(消息,通讯,电视新闻,新闻特写)
3、本文的导语是:。
2、本文电头交待了哪些内容?符合迅速及时的特点吗?
3、第三段中作者具体报道了几个展出场景?试简要概括
4、文中划线句子说“天书”,又说“感觉很美”,矛盾吗?为什么?
5、结尾最后一段说“中国的编钟音乐会首场演出”,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2.通过复习,学生的文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难点:
1.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文言文的复习。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下半句是……’学生答:‘不亦乐乎!’
好,今天,我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复习语文第二单元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有!”
好,下面大家打开课文目录,看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二、复习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
板书:论点、论据、论证
3.什么是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4.请大家打开第二单元的课文,找一找各篇课文的中心论点。
第九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中心论点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第八课《多一些宽容》的中心论点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第七课《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但我却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5.看了这几篇课文,你们发现它们的中心论点都在课文的哪里提出来的?(开头)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议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也有的课文在的结尾归纳出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偶尔也出现在的中间部分。
考试的时候,题目叫我们找出一篇的中心论点,我们先在开头找,找不到就到结尾找,结尾找不到就到中间部分去找。
6.联系课文,说说我们在议论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语言要达到什么要求?
论点必须旗帜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应十分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比如:……
7.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
8.论据包括哪两种?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事例、史实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学原理。)
9.在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它们的各种论据。
第九课的论据:
第八课的论据:
第六课的论据:
10.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1.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
12.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论证方法。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13.议论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
1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富有概括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鲜明、生动、严密。
16.议论文中的事例和记叙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结。
18.议论文阅读练习。
三、复习《陋室铭》
1.复习重点实词与虚词。
名:出名。
斯:这。
馨:指品德高尚。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丝竹古今意义的区别。
3.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7.你们觉得刘禹锡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小结。
9.课堂作业。
四、总结。
字词听写题:
狭隘 热忱 纯粹 派遣 鄙薄 殉职 热忱 毋宁 啁啾 翌日
笃信 宽宥 窒息 灼热 殉职 旁骛 亵渎 胸襟īn 摒bìng弃
迥iǒng异 芥iè蒂dì 嫉í妒dù 缅iǎn怀 揣chuāi摩
萎5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记住巴金、郭沫若、高尔基、纪伯伦
2、能读会写单元字词,记住成语意思
3、记住课文内容要点
二、导学提纲:
(一)记住本单元文章题目、作家作品、出处和体裁。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二单元课文题目作者出处、代表作体裁
(二)认真阅读“字词表”,记住单元字词的音形义
(三)记住单元课文内容要点:
1、《雪》描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并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倾向: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没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在孤单的境遇下,敢于独自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2、《雷电颂》课后练习一: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愿望,也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象征意义:风雷电——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土偶木梗群像——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
反复的修辞方法
3、《日》和《月》——作者写日,为什么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里的飞蛾已比仅仅是一个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成为了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4、《海燕》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象征意义:
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象征着席卷一切的革命高潮;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象征形形色色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等象征着腐朽、黑暗的反动势力。
5、《浪之歌》《雨之歌》
海浪是一个浪漫的女性的形象,也是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的形象。
雨是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
三、自主性练习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2、作家作品:
(1)《海燕》一文的作者是俄国文学家创作的散文诗,全文高度赞扬了海燕的战斗精神。
(2)《日》《月》的作者是,原名,现当代文学家。
3、阅读分析
(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子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1)开头第一段对海面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描写方法看,文中画线句子属于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海燕象征什么?除了文中的象征意义外,你认为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与海燕精神有共同之处?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1
名言名句
1. 《长歌行》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而后又由情入理,勉励人们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的是
(《长歌行》中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同)
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画面的是:
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的是:
3. 王维《山居秋暝》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以亮写暗,以亮衬暗,以有声写无声,以有声衬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的是:
写出了山间社会生活的幽静的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的是:
4. 《岳阳楼记》中写的滕子京谪守巴陵君一年所取得的辉煌政绩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岳阳楼“大观”或概述洞庭湖全景的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洞庭湖美丽夜景:而后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抒发作者阔大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千古名句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照应开头,表达与滕子京志同道合的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 欧阳修《醉翁停记》表现作者情趣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作为成语,一般含贬意,比喻别有用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山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季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水落石出”写冬季水位下降而露出水底石头,现为成语其意为:比喻真相大白。写老人小孩出游句: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揭示全文主旨,表达“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的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 《桃花源记》中写桃村美景的是中元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源美好,和平,恬静的生活环境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描写桃源人自述'与世隔绝'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是: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是:寻向所志,遂复不得路。
7.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回答)
8. 桃花源记》中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
9.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阅读
一、【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则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1.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
(1)薄暮冥冥(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暮而归( )(4)云归而岩穴暝()(5)佳木秀而繁阴( )
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3. 甲乙两文都是写景的名段,理解填空。
(1)甲乙两文都从溴觉、 的角度来进行描写,甲文还进行了 角度的描写。
(2)甲段写了阴晦和 之景,表达了作者 和高兴的心情;乙段写了和四时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心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 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乙文运用了几组对偶句,而甲文较多地运用了句,作用是
5. 据你对这两篇课文主题的理解,给下面的对联拟一个下联:
上联:范仲淹为天下忧 下联: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下边对加线字的解释哪一项有错误?( )
A、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
B、或异(不同)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C、居(居住)庙堂(指朝廷)之高
D、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担忧)
2. “二者”指哪两种心情?(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
(1):
(2):
3. “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退”指的“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 这篇散文中有些句子句子现在已经成为了成语,请将这些成语写在下面。(至少3个)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增其旧制(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段话。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4. 甲选文中具体表现了迁客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悲 ,喜 。
5.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三、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23-27题。(20xx年南通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遵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1. 选出加线字的读音和意义有错的一项。( )
A.便要还家 (ā邀请)
B. 鸡犬相闻 (wén 听见)
C.土地平旷 (uài空阔、宽阔)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shǔ 属于)
2.选出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普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相同的—项。
悉如外人 屋舍俨然
咸来问讯 便舍船,从口入
武陵人捕魚为业 问今是何世
一一为具言所闻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1. 对下列加点的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D、咸来问讯(问候,问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从这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5. 在下列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小题作答。
(1)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请谈谈理由。
(2) 为什么要以人们末能找到桃花烦扰结尾?谈谈你的理由。
(三)13. 解释加点词。(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④闻之,欣然规往。
14. 句译(6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5. 从桃花源的景和人两个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
景:
人:
16. 学习此文,我们积累了三个成语。分别是、 、 。(3分)
17. 你认为在东晋时期,桃花源这个地方真的存在吗?请亮出观点并陈述理由。(4分)
18. 附加题。本着“怀疑求真”的精神,你能否就本文提出一个你所发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老师将根据你提问的质量判分。(5分)
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 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上文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3. 本文的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是;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2
第六单元 复习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 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 溪身 ,“蛇行”写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 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动。
(2)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B)
A.群狗害怕主人,和主人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恭敬,但时常舔着它们的舌头。
B.群狗害怕主人,与幼麋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友善,但时常舔着它们的舌头。
C.群狗害怕主人,和主人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恭敬,但时常用舌头去舔幼麇。
D.群狗害怕主人,与幼麋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友善,但时常用舌头去舔幼麇。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A。幼麇能和家犬一起玩耍,是因为家犬和幼麋相处久了,彼此较熟悉,也较友善。
B.幼麋“至死不悟”,是因为它始终未搞懂家犬与外犬有什么区别。
C.临江之人对幼麇不恰当的庇护和宠爱,是导致幼麇悲惨遭遇的原因之一。
D.本文的寓意是说明不增强自身的生存斗争能力,一味倚仗权势而随心所欲,只能落得悲惨的下场。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3
复习提要
1、 语言积累和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 作文复习。
重点
1、 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 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难点:
1、 关键词语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诗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 积累与运用(1课时)。
2、 现代文阅读(1课时)。
3、 文言文阅读(1课时)。
4、 作文(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3、仿写句子。
4、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鳞次zhì( )比 风靡( )yùn( )含 tuí( )唐 狼jí( )
二、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
A、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B、《登飞来峰》一诗表达诗人身在高处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
吟诵《泊秦淮》中“ , ”,诗人杜牧借题发挥,抒发了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之情。
三、明白仿写的意义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识点:
(1)、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同学们要注意比喻运用的得体,比喻的艺术贵在创新,要寻找新鲜、活泼的喻体,保持上下文的协调性。如:希望就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希望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2)、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是问答式的仿写,在回答上运用拟人的修辞,要求天下们针对性进行回答,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如: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
(3)、是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例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同学们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
四、仿写练习训练。
如: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 _____________的聚积,就没有 。
2.仿写下面划线的句子。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
秋高气爽,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句子,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辞手法基本相同;3语意通顺。(2分)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朋友是什么,朋友是 。
朋友是 。
4.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4分)
例: 一棵树,
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
为春风升起绿帆。
五、练习卷巩固。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 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 联系自己的生***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 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如《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阿里山纪行》
“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如:《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 看文章的题目。
B、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 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 分析人物的性格。
E、 综合各段段意。
F、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1、教师在“阅读与思考”上指导学生,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
创作源于生活,我们读到的一些文章,往往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似曾相识,甚至有的学生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这时,我们就可联系自己的生***验,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评价文章的真、善、美,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
如:《我的母亲》
A、四个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B、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要提高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多想,多训练,运用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课堂上大胆质疑,讨论归纳,提高阅读能力,积极参与。
六、练习试卷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1、 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 文言文翻译。
3、 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 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 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复习过程
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这些词的词义古今变化不大,容易掌握。但有一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万万不可望文生义,以致造成错误。这些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古今异义。
有一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已毫无关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加以注意。
如“乃记之而去” “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去”。
(二) 一词多义。
有一些词,有它本来的意义,另外一些还有引申义,这造成词的多义现象。
如 “何以都不闻消息”, “都”,“总、竟”的意思。“都不哭”,“全、都”的意思。
(三) 词性活用。
有一些词,通常用为一种词性,但有时活用为另一种词性。
如“子敬素好琴”的“琴”原来是名词,但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弹琴”。
(四) 汉字的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如“圣人非所以熙也”“ 熙”通“嬉”,取笑的意思。假借字的产生,大约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本来有一个正字,但是写书或抄书的人由于一时笔误,写成了别一个字,后来相沿下来,得到社会承认,或者由于地方习惯,写成了另一个字。第二种原因是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
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
二、文言文翻译
为了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要先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的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非咨询不穷其致”的“穷”即“追究”。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物名、地点、官名、书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按原文予以保留。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是人名,均按原文不变。
3、换。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词的意义,现在已改用其他词来表达,或者有的词虽然有的词还用,但已改变了意义,都要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如:“但少闲人”译为“只是缺少”。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无法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义的可省去。
如:“寡人反取病焉”,“焉”语气助词,可不译省去。
5、调。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如:“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译为“以全石为底”。
6、补。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不闻消息”译为“不闻(其)消息”
三、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四、重要作家作品常识。如《小石潭记》、《晏子使楚》等。
五、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1、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各单元出现的文言文。
A、重点掌握的字词。
B、翻译全文,并重点理解一些句子。
2、配合练习加以巩固。
3、课后练习试卷。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写话题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写作方法,引导构思方式。
课前准备:范文两篇。
教学过程:
(一)话题作文的概念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1.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学生能有所感触,能有话可说。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头,材料引出划定的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但又不机械地拘泥于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来写。
3.话题作文的内容不作较死的限制,要求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宽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拓开写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写材料的狭小空间,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4.文体淡化更为彻底,在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避免了大家共写一种文体、单调专一,限制学生选择的现象。
5.话题作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较为灵活。文章的字数较以前放得更开,一般不少于600字。
6.话题作文不限定文题,考生可以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的选材特点、文体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
(三)1.研读提示语,进行创造性思维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为写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示。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隐含着各种信息,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发散思维,创新和想象。研读提示语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丰富的联想。
2.选准切入口,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总话题的规定下,在诸多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不少学生面对话提往往有一种茫然而无从下手的感觉,怎么办?最好的办 法是“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3.确定文体,发挥特长
话题作文的文体往往不限,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选材和立意选择最适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驾驮的文体来写。比如,如以“诚信”为话题, “一分病历”用的是就诊记录的形式,“诚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绍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们”用的是童话。
4.拟好题目,引人入胜
“话题作文”往往自拟题目,拟好题目,能使文章锦上添花。题目的拟定要根据文体,内容。中心要反复推敲,尽量要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话题作文”一般不能以话题为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太笼统,更谈不上新颖独到。
话题:沟 通
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
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了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
写作要求:
王生的问题是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领航
1) 续写故事。邻居不知哪里得罪恶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问个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盘托出,邻居恍然大悟,赶快解释并把斧头送到门上,两家从此成为好邻居并影响了其他人,整个村庄成为安宁祥和的幸福村。
2) '沟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鸡犬专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故事。比如一个现代人穿越时光隧道到达远古社会,他游历了几个相邻而无来往的部落,发现了许多趣事……
3) 从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的态度--某种意义上,沟通亦即开放--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作用。
4) 达到相互沟通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难隧人愿。老黄是某局局长,老张是某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老巩是演艺界中的大腕,他们三个同住一幢楼中。他们都想进行沟通:有的想利用别人的权力,有的想利用别人的名望,有的凯觎别人的钱财,结果是……
范文:沟通的终结者
关键构思
1. 以'终结者'喻指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沟通所造成的障碍。
2. 将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前后人们沟通的情况进行对比。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脑、传真机、移动电话、网络等科技产品已广泛地被人接受,并完全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中。当您有事儿要告诉另外一个人时,您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打开电脑,敲一通键盘,给他去个E-mall ……如此之多的联系方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发现没有,从始至终的交流过程中,您没有跟一个人见过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说过话,您面对的只是毫无表情的机器。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话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跳;或是在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失望状,作兴奋状……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我们曾以我们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骄傲,我们也为这个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亲情而苦恼;数字化世界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字那冰冷无情的一面。
我小的时候住在湖北的一个小镇里,那时各家都还没有装电话,只是靠着串门、聊家常来传播消息。小伙伴们也都乐衷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很充实,很有人情味。
现在我来到了北京--一个繁华、拥挤的大水泥城中,却时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迷失自己,感到孤独、空虚……
如今的人们情愿和千里之遥的陌生人在网上聊个热火朝天,也不愿对近在咫尺的老邻居问声你好。
在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时候,网上社区却越做越火:想找亲情吗?去网上社区;想倾诉衷肠吗?去网络社区聊天室;想找朋友吗?去网上社区交友中心……
我们渴望沟通。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沟通的他们无奈只好用一种虚幻的交流来慰藉自己那空虚寂寞的心灵。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人们不再需要开什么会议,因为有了可视电话;人们不再上班,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进入公司的网站便可以了;人们不再上学,网络会教给学生一切;甚至,人们不必再去相亲,因为,现在网络爱情就已经出现了……
也许从电话发明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要成我我们沟通的终结者……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复习教案12-06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2-13
语文复习教案06-04
语文复习的参考教案11-28
语文写字复习教案10-06
语文韵母复习教案10-18
语文拼音复习教案01-03
语文期末复习教案07-20
八年级语文复习的教案(13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