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9 11:17:41 林强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古诗》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_______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互相交流交流。

  《古诗》语文教案 2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古诗》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古诗》语文教案 4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 寺 危 辰 恐 惊 似 庐 笼 盖 苍 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古诗》语文教案 5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踪迹浮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

  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语文教案 6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 、采字头。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古诗》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古诗》语文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二、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六、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鸟鸣涧

  山中月夜

  月夜

  《古诗》语文教案 9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自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同学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同学心智生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协助同学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同学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同学才干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领同学读出诗句背后的情、爱、味。

  【预设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引导同学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同学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同学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导入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你想外出旅游吗?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过渡)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同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请这位同学浪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他读得真……….)(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怎么办呢?

  同学考虑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同学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身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身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交流,我读懂的句子是,我不理解的是)

  3、全班交流:我们自身读懂的句子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人)

  (瞧,我们的小朋友多能干啊,谁来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4、请同学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

  (我们的同学语言组织能力真不错,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5、全班根据对诗大意的理解,齐诵古诗并想象画面。

  四、依样画葫芦──悟意境

  1、(过渡)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假如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句子:我准备用(色)画,因为)

  引导同学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随机板书:清新明丽

  2、(过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假如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同学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同学考虑回答

  ⑵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溢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同学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同学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同学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过渡)乡村的四月是繁忙、紧张的,但是繁忙、紧张的背后隐藏着农家人民的幸福与喜悦;其实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他照样写着农家人的幸福,请看李万年先生的这幅作品,他真实的反映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一段话吗?假如你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小朋友,还可以一两句诗,和翁卷老先生比一比。(出示画面)

  1、同学独立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板书设计:

  景美清新明丽

  (宋)翁卷

  人忙勤劳幸福

  《古诗》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3、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4、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1、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3、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5、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2、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1、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3、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4、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1、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3、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2、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认读会认字。

  2、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2、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4、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5、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6、教师范写。

  7、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古诗》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引言:夏天,多美呀,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回来,池塘里面蜻蜓已经站在荷叶尖尖的角上。小朋友们快来读读这两首诗,感受池塘里的美丽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揭题: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二)熟读古诗。

  1、老师指名汇报读。(正音,理清节奏)

  2、老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

  3、学生齐读古诗。

  4、趣味诵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

  (一)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揭示诗意: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莲急着回来。

  4、认识白莲。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出示字典中关于偷的义项,让学生选择。

  (2)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情景与画面,体会小娃的'可爱,并带上这种成功采回白莲的兴奋心情朗读。

  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活泼可爱,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

  (二)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4、 认识浮萍。

  5、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古诗》语文教案 12

  [教学设想及依据]

  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

  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

  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

  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六、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

  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

  背读——积累语言

  《古诗》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在假期里,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天跟老师去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好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诗句,注意正音。

  3、学习生字“庐、瀑、炉、疑”,重点正音“瀑”。(学生很容易读成“破”)

  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庐、炉”读音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音节。

  给生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

  1、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理解“香炉”。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紫烟”在这里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色的?抓住“生”字进行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行朗读指导。

  飞流直下三千尺:

  理解“飞”,说明什么?“三千尺”又说明什么?(课件演示:瀑布的壮观)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疑是银河落九天:

  理解“疑”,“落九天”说明什么?朗读指导。

  3、简介作者:

  你还知道什么?

  简介诗人“李白”。

  四、美读成诵

  1、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教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挑战读:

  学生站起来说自己要挑战谁?跟他赛读。

  5、跟同桌互读。

  6、齐背古诗。

  五、书写生字

  书写生字“炉、银、烟、流”,重点指导“流”字。

  课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教学尤其如此,在这堂课中,我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虽然有老师随堂听课,但学生的积极性丝毫不减。如:生字教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诗句的含义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最后用有滋有味的声音展示自己对诗的感悟。课后,听课老师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上课怎么能有这样的激情?你们班学生的思维真活跃,朗读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情。有什么诀窍吗?”有诀窍吗?──有。有人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而我不是,我把它看成是我的生命,在课堂上我展现给学生的是我的生命──激情而又饱满!我用我的生命去解读、去唤醒、去激励、去鼓舞我的孩子们!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生命的绽放中读懂人生!老师──在你的心里真的装着孩子们了吗?老师──当你听到学生极其崇拜地叫你一声“老师”,你读懂这一声呼唤了吗?

  《古诗》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机和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有趣而快乐,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老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进行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

  (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字,直接合成。容易识记。“堤”是什么呢?出示一个图片,帮助学生们识记生字。

  (2)“莺”字强调部首“艹”,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注意“秃宝盖”这一部分,不要写成宝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上下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拂”也比较熟悉,左右结构,书写时候注意要占格均匀,把字写好看。读音是“fú”,不是“fó”。

  5.猜谜语。

  草帽下面一只鸟——莺

  就是土——堤

  6.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拂堤:(杨柳)像是在抚摸堤岸。

  3.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4.你怎样理解“醉”呢?(预设:音乐令人如痴如醉;花香醉人,酒香醉人,美景令人享受。)

  5.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就是描写春景的词语,你还知道其它描写春景的词语吗?(预设:万紫千红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6.赏析:“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三)导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诗人从描写景物直接到写孩子们的生活。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散学:放学。

  东风:春风。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3.这两句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播放儿童歌曲:村居)

  4.为什么归来早?(预设:忙趁东风放纸鸢。)你有没有放学后着急回家的时候啊?说一说,好吗?

  5.试着用诗句的形式来说一说你放学后做些什么?(预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飞雪乐翻天。儿童散学归来急,忙约伙伴跳皮筋。)

  五、班级展示

  比赛规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评选出诵读冠军。(预设: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达到预设目标。)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让老师都感觉到了春天的美丽,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还有孩子们在快乐地放风筝。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诗、村、童。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诗、童”的注意要点。预设:“诗”注意偏旁占格在左边的位置少一些;“童”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柳树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天,柳树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柳芽的嫩绿,是初春时节最美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出示图片)

  2.课前准备: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出示图片)

  3.老师导入:听着好听的歌曲,欣赏着这美丽的柳树,(出示图片)我们一起走进《咏柳》。(出示图片),

  4.(播放音乐:柳树姑娘)(出示课件图片)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咏、妆、丝、绦、裁、剪。

  (1)认知“咏”,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通常有下面几种情况: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声右形,左形右声。

  (2)“丝绦”两个字强调读音“sītāo”,不能读成“sītiāo”,书写时注意偏旁部首。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3)“剪”也比较熟悉,上下结构,由“前”和“刀”组合而成,书写时候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5.通过图片来了解“妆”和“绦”(出示课件图片)。

  6.猜谜语。

  前面是刀——剪

  一张嘴收到头——咏

  7.形近字区分。

  咏()妆()绦()裁()

  永()装()条()栽()

  8.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一)导学: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把诗句读通顺,做到不丢字、不多字。

  3.开火车把诗句读通顺。

  (二)导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2.一树:满树。

  3.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4.妆:装饰,打扮。

  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6.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7.赏析:把眼前的柳树和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三)导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2.裁:裁剪。

  3.似:如同,好像。

  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五、课堂展示

  为古诗配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诗文配画,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看谁画的符合诗的意境。

  六、学写生字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碧、妆、绿、丝、剪。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碧、剪”的注意要点。预设:“碧”注意偏旁“石”,出示猜谜语识记生字: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剪”注意上下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配套练习册。

  《古诗》语文教案 15

  本文中的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在写景,但手法各异。《登鹳雀楼》写诗人登楼远望的所见、所思。第一、二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第三、四句抒写诗人的感受,不仅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了上两句景物描写以更丰富的内容。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升华。《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雄伟的写意山水图。

  这两首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也许多数同学已经会背,但不一定理解诗意。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对古诗这种文学样式并不是很清楚,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同时,在头脑中进行想象;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以后,再通过逐步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及情感。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看图学诗,在看、读、想象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诗歌蕴含的道理及情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难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师:

  1.生字卡片、挂图。

  2.收集诗人的资料及古诗的写作背景。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创设情境引新课

  1.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呢?古诗言简意赅,十分有趣。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

  2.讲述鹳雀楼名称的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市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出示挂图)

  二、初读古诗识字词

  1.课件出示古诗。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字词,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

  4.同桌一起读读诗句:你一行,我一行,一边看图一边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惑。

  三、精读古诗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教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2.齐读第一句诗。作画:老师想要你们把看到的景物画下来,一起来试试吧!(在师生共同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正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3.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表达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依;尽。)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同学们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呢?

  5.教师动情地描绘:太阳渐渐收起耀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

  6.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

  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第二句诗。

  7.过渡:真是太美了!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他在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再登上一层楼。)

  四、教师小结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第二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见过欢快流动的小溪,也见过明净清澈的湖水,那么,你们见过瀑布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瀑布。

  二、欣赏感受

  1.同学们,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从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后谈谈你们的感受。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4.面对如此美景,唐代大诗人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诵读后板书《望庐山瀑布》)

  5.你们觉得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你们也快快打开书本,自由读几遍吧!

  (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三、赏析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观看插图和回忆录像中的情景,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先提出疑问互相解答,再说说诗的意思。

  3.学生为录像配解说词。先练习再指名说。

  四、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读出李白惊奇、赞叹的情感。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古诗。

  4.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五、指导识记、书写生字

  1.播放写有词语的幻灯片,自由读,指读,齐读。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指导书写生字。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飞流三千尺

  银河落九天

  学生自由读诗时,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是很困难的,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深,他们很难从短短两行诗文中认识到什么。于是我就用插图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将诗句与画面相连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读读诗,画画图,再读读诗。看似在做游戏,其实课堂上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全隐含其间而又不露痕迹。这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方式正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并追求的。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05-16

静夜思语文古诗教案11-05

语文古诗教案(精选19篇)06-08

语文古诗教案(精选25篇)11-06

语文古诗两首的教案07-30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0-31

语文古诗《示儿》教案(精选6篇)06-27

小学语文古诗《咏柳》的教案(通用5篇)11-05

有关古诗三首的语文教案05-02

《上册古诗两首》语文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