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3 23:09:43 毅霖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

  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⑴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

  ⑴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

  ⑵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

  ⑴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⑵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

  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二、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六、教具准备

  课件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新疆的异域风情,一起去看看那里的胡杨。

  (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齐读全文,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生共同朗读情况。

  3、老师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学生读被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四、学习前4个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视频)看到了什么?(生回答沙漠)通过大家在课下的了解,对沙漠你有什么认识或看法?

  2、生谈看法。(干旱、荒无人烟、难以生存……)

  3、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的有哪些?(生列举:仙人掌、胡杨)

  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周围见不到胡杨?

  4、师: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个“只”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胡杨的珍贵和与众不同。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引导学生了解

  ①胡杨最美、最古老;

  ②胡杨的生长地、数量。

  师:你们对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熟悉吗?想了解他们怎么办?

  指导学生要学会看书,可通过课后的“学习链接”,了解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6、师:在与沙漠这个天敌彼此对视,彼此僵持了一亿三千万年的胡杨,想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不过老师可没办法带大家到沙漠中去看,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7、师:看,这就是秋天里的'胡杨。它的枝叶——(生接说茂盛、茂密等),它的颜色——(生接说灿烂夺目、金灿灿等),它的生命力——(生接说旺盛等),充满了勃勃生机。美吗?这样的金黄之美让我们陶醉。

  8、过渡:这么美的树在黄沙中究竟经受了怎样的洗礼,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又变成了怎样的一种树?

  9、学习胡杨的特点。

  ㈠请大家拿出笔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生拿笔在书上画。

  ②指名回答。

  ③师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㈡为什么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呢?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胡杨够有韧劲儿,够坚强,它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本色。(出示课件直观感知)

  ㈢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

  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都见过吗?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生答)一个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另一个是白里透红、娇艳

  欲滴,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还有许多这样的奇花异草。

  ②而胡杨呢?是否被人所熟知?是否有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它们只是在——(生答“长年累月地忍受着那摧肝裂胆的风沙”)。

  ③:出示课件,来看看这沙漠前的屏障,有了它们的冲锋在前,才会有那身后的繁华景象。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㈣它的悲壮又体现在哪里?

  ①指名回答。

  ②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死?有多少树能千年不倒?又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朽?可是谁能?(胡杨)

  ③:出示课件,看那,它那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在坚定地挺立着,三个“千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凛然的英雄气节。

  ④让我们来读出他的悲壮好吗?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胡杨的美仅仅是外表美吗?更美的是它的什么?(内在)它有着极其高尚的品质,这样的树都为人类做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胡杨具有哪些特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明白胡杨为人类做了些什么?思考人类是如何对待胡杨的?(五六自然段)

  师:胡杨的贡献真大!可人类是否善待了胡杨?他们又做了些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对胡杨有什么影响?

  生一一回答。

  ㈡理解胡杨流泪的原因。

  师:人类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完全不顾及在与沙漠进行顽强抗争的胡杨了。胡杨也哭了,它为什么流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

  师:这小小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那些上游的人们依然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他们怎能()?怎能()?……难道()?难道()?……

  生接说。

  ㈢交流:如果你就是一颗胡杨,你会对“上游的人们”说些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交流。

  2、作者的希望与信念

  过渡:如果你站在这胡杨林中,看着那些正在拼搏着的和已经倒下的胡杨,会有什么感受?(伤心、悲痛、难过等)会想些什么?(指名回答)作者也无比悲痛,他在那里默默祈求。

  ㈠作者在祈求什么?

  ①指名回答。

  ②感受作者强烈呼吁人们去“保护环境”(板书)的心情。

  ③让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祈求吧!生齐读祈求的内容。

  ㈡作者的信念。

  ①作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那些无知的人们,他始终怀有一个坚定地信念,是什么?指名读。

  ②师指导朗读,要读得坚定些。

  ㈢回归课题。

  ①作者还坚信直到某日会出现一种什么景象?(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是啊,大片的胡杨依然挺立在烈烈西风中,这就是——西风胡杨。(生齐说)

  ②孩子们,让我们带着作者对胡杨的爱,对胡杨的同情,对胡杨的赞美,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全文

  同学们,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胡杨,通过胡杨让我们知道了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希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来保护环境,来保护胡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9西风胡杨

  最美、最古老

  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保护环境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3

  【教材简析】

  松鼠,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电视里、画报上、文章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他们对松鼠的了解往往都是你知道一点,我知道一面。所以,还是充满了好奇。一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就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由得使我们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喜爱,我们在欣赏它、亲近它、喜爱它的同时,又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储备食物过冬、及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的乖巧,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因此,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边充分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一边自觉和《鲸》进行写法比较,寻找异同点,并领悟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教师制作关于松鼠形态、生活习性及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⑴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⑵“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⑶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⑷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⑸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⑹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细读文字,从“又干净又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等词语感受窝的舒适,从而进一步感受松鼠的乖巧。)

  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3、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用充满感情的读书声来抒发自己对松鼠的喜爱。

  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谁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大声读哪一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用朗读为说明文注入人文美。

  四、合作学习,探究写法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异同,完成表格。

  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说明语言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4

  【教材分析】

  《窃读记》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着“喜爱阅读”这一专题整合教材内容。其中,第一课《窃读记》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且生动传神的记叙文小故事。故事同蒙古国对一个小女孩如何窃读的描写,表现力她对知识的渴求,对图书的热爱。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侧重培养的是阅读雨写作的能力,重点启发他们对稳重“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认知,以对其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字词部分相对淡化,以自学为主。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认“窃”、“腋”、“呦”等七个生字、准确书写“窃”、“炒”、“锅”等14个生字。

  2、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感悟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难点:感悟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方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平时都在哪里读书?有没有人尝试过“窃读”?(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标出文中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知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自学生词新词。

  自学检测:正音:目的地dì踮起脚尖diǎn暂时zàn

  释义: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三、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3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板书)

  四、品读课文、深度感知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课件演示句子)

  ①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①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⑹“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

  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窃读记》节选(发放材料),写出读后感。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2、解释带点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3、填空:

  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教学建议〗

  1、学生自学,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体会,抓住值得探究的问题点拨引导:

  ⑴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⑵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⑶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出示反应戈壁滩风光的图片,课堂放给学生看。

  师:本单元我们了解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草原,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充满西域风情的戈壁,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2、师:请你谈谈对戈壁滩的感受,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描写戈壁的句子读一读。

  3、师过渡:是啊,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在这茫茫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植物,那是什么?

  4、生答师板书课题《白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练读,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1、师:请同学们三个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至10自然段,并从相关语句中画出白杨的外形特点。

  2、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ppt)

  3、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白杨的相关句子。你来读一读。(体会白杨的外形美。学生小组探讨,并展示诵读,突出表现白杨外形美的词语。)

  4、师过渡: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长得怎样?

  5、生答后,师问: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那么值得称颂,仅仅是因为它长得美吗?直奔课文重点。

  (三)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1和12自然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并从中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并在组内交流感受。

  2、生答师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来”什么意思:一直以来。说明直是白杨的一种(本性)所以说白杨具有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本性正直)去掉“从来”朗读比较,说出自己的体会。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展示读。学生齐读。

  4、根据教师处理第一句的方法,让同桌合作完成第二句话的理解。(生讨论)学生通过读,抓重点词语,谈体会,作交流,再回读。师板书(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师总:内地需要白杨就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去哪儿,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呀!

  5、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句的理解体会。学生自读写体会。师: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生展示师板书(坚强不屈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回读这句话。

  6、师总: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阶,在干旱面前,白杨又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又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7、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展示读。师问:读这三句话应怎样读,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重读找出的重读词语,同时应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来读)

  8、师过渡: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确实让人很敬佩,但是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四)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1、师:既然不仅仅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爸爸为什么脸色严肃的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2、师:文章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做了回答,原来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3、出示课件:第十四小节,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生答)。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你们知道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15—16小节,边读边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艰难),还是(寒冷、困苦),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5、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以前我们学习过《落花生》的一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的写法,本文就是以写白杨树来赞美新疆建设者们。然后重点讨论:

  6、师: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自读自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见解)

  7、师总: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顽强的生活下去。同时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8、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

  9、师总:这时我想起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一批又一批边疆建设者,才有了新疆今日的繁华与荣耀。(出示图片)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1、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2、师:对于象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边疆建设者、保卫者的白杨,也大量的被人们写进文章,如矛盾的名篇《白杨礼赞》,阎维文演唱的脍炙人口的《小白杨》也经久不衰。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20xx年,在芬兰埃斯波市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授予49岁的蒂姆全球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这是一个迟到15年的奖赏,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句子读通顺,将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这些生字。同时将你不懂的词作上记号。

  1、抽读课文,学生评,师生共同正音。

  2、小组交流,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不懂的词语,老师相机指导。

  3、教师出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读词,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着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4、教师指导记住字形,书写课后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出示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思考:许多人都觉得蒂姆获得”千年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你是怎么看的,他做出了什么贡献,能获此殊荣。学生边读边作勾画,作批注。

  1、汇报交流。

  2、教师总结。

  五、巩固提高

  抄写生字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文章简述了什么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精读课文,学习内容

  (1)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

  学生汇报,互联网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方便什么叫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教师小结,蒂姆发明的万维网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

  3、理解加点的重点词语,把蒂姆的行为与其他人作对比,体会他的`高尚。

  4、教师补充资料: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他给无数人创造了暴富的平台,自己却一直苦于无钱修厨房。当十五年后蒂姆拿到100万欧元时,他这样说:”这的确是个惊喜,但金钱还不至于让我疯狂。100万欧元的奖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区,子女上学不方便,另外,妻子总在抱怨,说我们该修修厨房了。”

  有谁知道,当蒂姆给了无数人财富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的困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蒂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

  5、有的人说蒂姆太傻,有的人说蒂姆是超凡脱俗,你是怎样想的呢找出蒂姆说的话,用笔勾画出来,写出你的体会。汇报交流。通过理解蒂姆说过的话,来理解”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从而体会蒂姆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6、教师小结本文。

  7、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体会。

  四、拓展升华

  1、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讨论,你能感受到蒂姆精神品质的高尚吗?

  2、学生讨论:如果你有一次可以给蒂姆写信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颜色的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火烧云”是一种怎样的云,它有哪些特点。

  3、能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3——6,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节

  1、欣赏“火烧云”的照片:瞧,日落时的天空是如此美丽,如此壮观!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正是描写这一美景的,板书课题。

  2、课文是怎样描述火烧云的呢?学习第二节。

  3、句子中的“烧”,能不能改成“红”?

  (烧”是烧火、着火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任何字都不能替换“烧”,因为“烧”既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和动态,又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气势,而且还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更重要的是“烧”字在这里点了题。)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

  初读课文小建议: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

  2、交流,板书:出现变化消失

  3、按出现、变化、消失,分别指名学生朗读。

  (按实际情况正音:紫檀色、模糊、凶猛、一模一样、镇静……)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1小节

  1、晚饭以后,火烧云上来了。那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节,说一说。

  (课件出示):

  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红的

  红公鸡→金的黑母鸡→紫檀色的

  小白猪→金的老头儿的.胡须→金的

  2、火烧云把白的变成红的,把红的变成金的,把黑的变成紫檀色的,它改变了周围的一切的颜色,甚至连你自己也变了,看到这些,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一节。

  (1)指名读。

  (2)齐读。

  (二)学习3—6小节

  1、这个地方火烧云的变化极多,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呢?快速阅读课文3—6小节,找一找。

  2、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3、哪一小节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的?指名读。(出示课件)

  4、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读一读。

  5、颜色真多呀,而且作者的写法也不一样,有叠词的:红彤彤、金灿灿;有两种颜色混和在一起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用实物色彩比拟的: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真是丰富多彩啊!

  积累词语

  半紫半黄

  葡萄灰

  6、句子比较:把原句中的“一会儿”改成“有”可以吗?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有红彤彤的,有金灿灿的,有半紫半黄的,有半灰半百合色的。

  (四个“一会儿”表示几种颜色交替出现,瞬息万变,说明火烧云不仅颜色变化多,而且变化速度快。

  7、火烧云不仅颜色变化多,变化快,它的形状变化更是如此。指名同学分节读4、5、6小节,分别用直线和曲线画出表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变化快的词。

  8、交流,出示:

  一会儿马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大狗

  接着大狮子

  一转眼

  9、师生问答读第4小节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

  它怎么变化?

  怎么消失?

  10、同桌用问答的方法读5、6小节

  11、小结:作者描写火烧云变化时,把火烧云的形状想象成三种动物,写得栩栩如生,我们好像真的看到它们一个个在我们面前出现——变化——消失。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多、快?(瞬息万变、变化多端、千变万化……)

  12、想象火烧云还有哪些形状的变化?你能第5、6、7节的写法说一说吗?

  (三)学习第7小节

  1、天空中真是热闹极了,一瞬间,火烧云就下去了,指名读第7小节。

  2、理解“恍恍惚惚”——(表示看的不真切,表现了火烧云的变化又多又快,让人眼花缭乱,实在无法看清楚。)

  3、句中的“沉静”能用“沉浸”替换吗?(不能,意思完全不同,“沉浸”——形容让心情安静下来;“沉浸”——表示处在某种情景中。)

  五、拓展作业

  模仿第5、6、7节的写法写写云的其他变化

  [板书]

  出现

  颜色

  6火烧云变化多、快

  形状

  消失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9

  教学目的:

  1、掌握横平竖直的构字规律与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用具:

  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字,揭示课题。

  1、出示小黑板:青直挂。

  2、齐读,这四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横平竖直。

  3、今天我们来学习结构法则(一)”:横平竖直。

  二、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青

  (1)仔细观察,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2)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3)指名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试写的感受。(即:怎样写好“青”字)

  (4)指一名学生上台边说边写。

  (5)师生评议。

  (6)学生自由练习同一类的字三个。

  2、出示小黑板:(贴有写字的图片)

  想一想:这些字个有什么特点?如何写好它们?

  3、生字书写。

  (1)学生读一读。

  (2)分析生字的特点。

  (3)学生试写,要求注意横平竖直。

  4、师小结。

  三、学生进行钢笔字练习。P2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

  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四、课前准备:

  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①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②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④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⑤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四)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①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②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③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④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五)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①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③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④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⑤你有什么体会?

  ⑥再读13自然段。

  ⑦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六、教学结束

  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2、进一步学习“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3、明确陈毅先生的沉着应敌、大智大勇。

  4、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与陈毅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通过第七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可以如何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呢?(明确“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并板书)

  2、导入:这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8、“私塾先生”,领略陈毅先生的大将风范。(板书课题)

  二、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1、初知形象

  (1)自读课文二、两段

  引:文中同样的意思的话仲先生却说了两次,找出这两句。(幻灯出示)

  ①“写字心要静,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不要紧张,不然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②“写字第一心要静,第二心要真,不把心思集中在字上,字就没有精神。”

  (2)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仲先生同样意思的话说了两次,有必要吗?(各抒己见,不作定论)

  (3)要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一起去读读课文,找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仲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

  第一次:

  ①在练字时:“这天中午,天……认真地练写毛笔字”(针对性)

  ②在敌人包围时:“立刻调来了军队,把全镇包围起来。”(紧急中)

  ③学生认识且疑惑时:“他不是在李家作客的仲先生吗,怎么当起私塾先生来了?(表明身份)

  第二次:

  ①连续盘问时:一个小头目……问:“共产党的有?”

  “你的,什么的干活?”小头目又问。

  ……(证明身份)

  ②鬼子查看时:鬼子没吭声,不断查看着学堂里的每一个人。(稳定情绪)

  ③暗示身份时:“他们都是学生的干活”(再明身份)

  (4)再议:有必要吗?(而且很重要)

  他真正的目的在于什么?

  可见仲先生的?(遇事冷静,沉着对敌)

  以上隶书部分教师相机板书。

  2、进一步感知

  过渡语: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抓住人物言行能概括人物特点。那么文中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言行还有吗?找出来读读、说说。

  (1)找、读、练说。

  ①“共产党的'没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镇定)

  ②“我的,私塾先生……,”仲先生指指在座的学生,接着说,“……”

  (借机行事)

  ③“……”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大笑了。(智高胆大)

  ……

  (2)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交流评议。指导感情朗读。(抓住人物提示语)

  教师借机表扬: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把仲先生的大智大勇表现得很充分。

  (板书“大智大勇”)

  3、对比

  过渡语:应该说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但文章还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日本鬼子的言行,这是为什么呀?

  (1)找出写日本鬼子言行的语句,说说你觉得日本鬼子怎样?

  凶狠:杀气腾腾……

  狡猾:“鬼子没吭……,不断查看……”

  “既不走,也不查问,只是一边走,一边察看。”(板书隶书部分)

  (2)读表结果的内容,问:你对文章为何写这部分内容是否已经恍然大悟了呢?

  ①情节安排上的需要。

  ②衬托(更显大智大勇)。

  (3)分角色朗读体会。

  过渡语:那我们可要把仲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与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同时也愚蠢之间的对比给体现出来。

  三、小结

  1、人物形象。

  2、学法。

  3、延伸

  (1)学“写人”文章的方法——写“写人”文章的方法: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是一种好方法。

  (2)人物:课外可找有关介绍陈毅的文章去读读更深了解他。

  四、作业布置

  作业本5

  板书: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仲先生(陈毅)大智大勇日本鬼子

  一、成功之处

  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

  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

  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

  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3、解词。

  二、谈话导入课文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下雨与地面,太阳与地面上的东西,火与水,吐痰与肺结核)

  边说边板书: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把找出的重点段指名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课解决)

  三、听写本课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27蛇与庄稼

  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27蛇与庄稼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小学教案04-07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02-07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02-07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9

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05-1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10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教案02-28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9-2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1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2-05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

  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⑴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

  (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

  ⑴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

  ⑵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

  ⑴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⑵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

  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二、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六、教具准备

  课件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新疆的异域风情,一起去看看那里的胡杨。

  (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齐读全文,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生共同朗读情况。

  3、老师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学生读被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四、学习前4个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视频)看到了什么?(生回答沙漠)通过大家在课下的了解,对沙漠你有什么认识或看法?

  2、生谈看法。(干旱、荒无人烟、难以生存……)

  3、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的有哪些?(生列举:仙人掌、胡杨)

  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周围见不到胡杨?

  4、师: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个“只”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胡杨的珍贵和与众不同。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引导学生了解

  ①胡杨最美、最古老;

  ②胡杨的生长地、数量。

  师:你们对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熟悉吗?想了解他们怎么办?

  指导学生要学会看书,可通过课后的“学习链接”,了解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6、师:在与沙漠这个天敌彼此对视,彼此僵持了一亿三千万年的胡杨,想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不过老师可没办法带大家到沙漠中去看,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7、师:看,这就是秋天里的'胡杨。它的枝叶——(生接说茂盛、茂密等),它的颜色——(生接说灿烂夺目、金灿灿等),它的生命力——(生接说旺盛等),充满了勃勃生机。美吗?这样的金黄之美让我们陶醉。

  8、过渡:这么美的树在黄沙中究竟经受了怎样的洗礼,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又变成了怎样的一种树?

  9、学习胡杨的特点。

  ㈠请大家拿出笔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生拿笔在书上画。

  ②指名回答。

  ③师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㈡为什么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呢?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胡杨够有韧劲儿,够坚强,它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本色。(出示课件直观感知)

  ㈢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

  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都见过吗?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生答)一个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另一个是白里透红、娇艳

  欲滴,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还有许多这样的奇花异草。

  ②而胡杨呢?是否被人所熟知?是否有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它们只是在——(生答“长年累月地忍受着那摧肝裂胆的风沙”)。

  ③:出示课件,来看看这沙漠前的屏障,有了它们的冲锋在前,才会有那身后的繁华景象。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㈣它的悲壮又体现在哪里?

  ①指名回答。

  ②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死?有多少树能千年不倒?又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朽?可是谁能?(胡杨)

  ③:出示课件,看那,它那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在坚定地挺立着,三个“千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凛然的英雄气节。

  ④让我们来读出他的悲壮好吗?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胡杨的美仅仅是外表美吗?更美的是它的什么?(内在)它有着极其高尚的品质,这样的树都为人类做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胡杨具有哪些特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明白胡杨为人类做了些什么?思考人类是如何对待胡杨的?(五六自然段)

  师:胡杨的贡献真大!可人类是否善待了胡杨?他们又做了些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对胡杨有什么影响?

  生一一回答。

  ㈡理解胡杨流泪的原因。

  师:人类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完全不顾及在与沙漠进行顽强抗争的胡杨了。胡杨也哭了,它为什么流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

  师:这小小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那些上游的人们依然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他们怎能()?怎能()?……难道()?难道()?……

  生接说。

  ㈢交流:如果你就是一颗胡杨,你会对“上游的人们”说些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交流。

  2、作者的希望与信念

  过渡:如果你站在这胡杨林中,看着那些正在拼搏着的和已经倒下的胡杨,会有什么感受?(伤心、悲痛、难过等)会想些什么?(指名回答)作者也无比悲痛,他在那里默默祈求。

  ㈠作者在祈求什么?

  ①指名回答。

  ②感受作者强烈呼吁人们去“保护环境”(板书)的心情。

  ③让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祈求吧!生齐读祈求的内容。

  ㈡作者的信念。

  ①作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那些无知的人们,他始终怀有一个坚定地信念,是什么?指名读。

  ②师指导朗读,要读得坚定些。

  ㈢回归课题。

  ①作者还坚信直到某日会出现一种什么景象?(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是啊,大片的胡杨依然挺立在烈烈西风中,这就是——西风胡杨。(生齐说)

  ②孩子们,让我们带着作者对胡杨的爱,对胡杨的同情,对胡杨的赞美,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全文

  同学们,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胡杨,通过胡杨让我们知道了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希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来保护环境,来保护胡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9西风胡杨

  最美、最古老

  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保护环境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3

  【教材简析】

  松鼠,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电视里、画报上、文章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他们对松鼠的了解往往都是你知道一点,我知道一面。所以,还是充满了好奇。一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就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由得使我们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喜爱,我们在欣赏它、亲近它、喜爱它的同时,又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储备食物过冬、及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的乖巧,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因此,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边充分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一边自觉和《鲸》进行写法比较,寻找异同点,并领悟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教师制作关于松鼠形态、生活习性及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⑴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⑵“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⑶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⑷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⑸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⑹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细读文字,从“又干净又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等词语感受窝的舒适,从而进一步感受松鼠的乖巧。)

  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3、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用充满感情的读书声来抒发自己对松鼠的喜爱。

  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谁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大声读哪一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用朗读为说明文注入人文美。

  四、合作学习,探究写法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异同,完成表格。

  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说明语言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4

  【教材分析】

  《窃读记》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着“喜爱阅读”这一专题整合教材内容。其中,第一课《窃读记》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且生动传神的记叙文小故事。故事同蒙古国对一个小女孩如何窃读的描写,表现力她对知识的渴求,对图书的热爱。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侧重培养的是阅读雨写作的能力,重点启发他们对稳重“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认知,以对其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字词部分相对淡化,以自学为主。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认“窃”、“腋”、“呦”等七个生字、准确书写“窃”、“炒”、“锅”等14个生字。

  2、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感悟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难点:感悟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方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平时都在哪里读书?有没有人尝试过“窃读”?(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标出文中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知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自学生词新词。

  自学检测:正音:目的地dì踮起脚尖diǎn暂时zàn

  释义: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三、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3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板书)

  四、品读课文、深度感知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课件演示句子)

  ①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①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⑹“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

  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窃读记》节选(发放材料),写出读后感。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2、解释带点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3、填空:

  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教学建议〗

  1、学生自学,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体会,抓住值得探究的问题点拨引导:

  ⑴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⑵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⑶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出示反应戈壁滩风光的图片,课堂放给学生看。

  师:本单元我们了解了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草原,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充满西域风情的戈壁,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2、师:请你谈谈对戈壁滩的感受,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描写戈壁的句子读一读。

  3、师过渡:是啊,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在这茫茫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植物,那是什么?

  4、生答师板书课题《白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练读,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1、师:请同学们三个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至10自然段,并从相关语句中画出白杨的外形特点。

  2、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ppt)

  3、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白杨的相关句子。你来读一读。(体会白杨的外形美。学生小组探讨,并展示诵读,突出表现白杨外形美的词语。)

  4、师过渡: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长得怎样?

  5、生答后,师问: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那么值得称颂,仅仅是因为它长得美吗?直奔课文重点。

  (三)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1和12自然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并从中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并在组内交流感受。

  2、生答师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来”什么意思:一直以来。说明直是白杨的一种(本性)所以说白杨具有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本性正直)去掉“从来”朗读比较,说出自己的体会。再带着自己的体会反复读,展示读。学生齐读。

  4、根据教师处理第一句的方法,让同桌合作完成第二句话的理解。(生讨论)学生通过读,抓重点词语,谈体会,作交流,再回读。师板书(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师总:内地需要白杨就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去哪儿,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呀!

  5、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句的理解体会。学生自读写体会。师: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生展示师板书(坚强不屈的特点)(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回读这句话。

  6、师总: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风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阶,在干旱面前,白杨又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又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7、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展示读。师问:读这三句话应怎样读,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重读找出的重读词语,同时应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来读)

  8、师过渡: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确实让人很敬佩,但是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四)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1、师:既然不仅仅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爸爸为什么脸色严肃的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2、师:文章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做了回答,原来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3、出示课件:第十四小节,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生答)。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你们知道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再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15—16小节,边读边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艰难),还是(寒冷、困苦),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5、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以前我们学习过《落花生》的一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的写法,本文就是以写白杨树来赞美新疆建设者们。然后重点讨论:

  6、师: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自读自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见解)

  7、师总: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顽强的生活下去。同时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8、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

  9、师总:这时我想起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一批又一批边疆建设者,才有了新疆今日的繁华与荣耀。(出示图片)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1、师: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2、师:对于象征着无私奉献精神的边疆建设者、保卫者的白杨,也大量的被人们写进文章,如矛盾的名篇《白杨礼赞》,阎维文演唱的脍炙人口的《小白杨》也经久不衰。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20xx年,在芬兰埃斯波市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授予49岁的蒂姆全球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这是一个迟到15年的奖赏,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句子读通顺,将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这些生字。同时将你不懂的词作上记号。

  1、抽读课文,学生评,师生共同正音。

  2、小组交流,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不懂的词语,老师相机指导。

  3、教师出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读词,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着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4、教师指导记住字形,书写课后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出示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思考:许多人都觉得蒂姆获得”千年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你是怎么看的,他做出了什么贡献,能获此殊荣。学生边读边作勾画,作批注。

  1、汇报交流。

  2、教师总结。

  五、巩固提高

  抄写生字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文章简述了什么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精读课文,学习内容

  (1)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

  学生汇报,互联网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方便什么叫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教师小结,蒂姆发明的万维网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

  3、理解加点的重点词语,把蒂姆的行为与其他人作对比,体会他的`高尚。

  4、教师补充资料: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他给无数人创造了暴富的平台,自己却一直苦于无钱修厨房。当十五年后蒂姆拿到100万欧元时,他这样说:”这的确是个惊喜,但金钱还不至于让我疯狂。100万欧元的奖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区,子女上学不方便,另外,妻子总在抱怨,说我们该修修厨房了。”

  有谁知道,当蒂姆给了无数人财富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的困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蒂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

  5、有的人说蒂姆太傻,有的人说蒂姆是超凡脱俗,你是怎样想的呢找出蒂姆说的话,用笔勾画出来,写出你的体会。汇报交流。通过理解蒂姆说过的话,来理解”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从而体会蒂姆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6、教师小结本文。

  7、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体会。

  四、拓展升华

  1、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讨论,你能感受到蒂姆精神品质的高尚吗?

  2、学生讨论:如果你有一次可以给蒂姆写信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颜色的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火烧云”是一种怎样的云,它有哪些特点。

  3、能按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3——6,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情况,欣赏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节

  1、欣赏“火烧云”的照片:瞧,日落时的天空是如此美丽,如此壮观!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正是描写这一美景的,板书课题。

  2、课文是怎样描述火烧云的呢?学习第二节。

  3、句子中的“烧”,能不能改成“红”?

  (烧”是烧火、着火的意思。在这句话中,任何字都不能替换“烧”,因为“烧”既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和动态,又写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气势,而且还与后面的“着了火”相照应,更重要的是“烧”字在这里点了题。)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

  初读课文小建议: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

  2、交流,板书:出现变化消失

  3、按出现、变化、消失,分别指名学生朗读。

  (按实际情况正音:紫檀色、模糊、凶猛、一模一样、镇静……)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1小节

  1、晚饭以后,火烧云上来了。那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节,说一说。

  (课件出示):

  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红的

  红公鸡→金的黑母鸡→紫檀色的

  小白猪→金的老头儿的.胡须→金的

  2、火烧云把白的变成红的,把红的变成金的,把黑的变成紫檀色的,它改变了周围的一切的颜色,甚至连你自己也变了,看到这些,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一节。

  (1)指名读。

  (2)齐读。

  (二)学习3—6小节

  1、这个地方火烧云的变化极多,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呢?快速阅读课文3—6小节,找一找。

  2、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3、哪一小节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的?指名读。(出示课件)

  4、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读一读。

  5、颜色真多呀,而且作者的写法也不一样,有叠词的:红彤彤、金灿灿;有两种颜色混和在一起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用实物色彩比拟的: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真是丰富多彩啊!

  积累词语

  半紫半黄

  葡萄灰

  6、句子比较:把原句中的“一会儿”改成“有”可以吗?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有红彤彤的,有金灿灿的,有半紫半黄的,有半灰半百合色的。

  (四个“一会儿”表示几种颜色交替出现,瞬息万变,说明火烧云不仅颜色变化多,而且变化速度快。

  7、火烧云不仅颜色变化多,变化快,它的形状变化更是如此。指名同学分节读4、5、6小节,分别用直线和曲线画出表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变化快的词。

  8、交流,出示:

  一会儿马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大狗

  接着大狮子

  一转眼

  9、师生问答读第4小节

  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

  它怎么变化?

  怎么消失?

  10、同桌用问答的方法读5、6小节

  11、小结:作者描写火烧云变化时,把火烧云的形状想象成三种动物,写得栩栩如生,我们好像真的看到它们一个个在我们面前出现——变化——消失。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多、快?(瞬息万变、变化多端、千变万化……)

  12、想象火烧云还有哪些形状的变化?你能第5、6、7节的写法说一说吗?

  (三)学习第7小节

  1、天空中真是热闹极了,一瞬间,火烧云就下去了,指名读第7小节。

  2、理解“恍恍惚惚”——(表示看的不真切,表现了火烧云的变化又多又快,让人眼花缭乱,实在无法看清楚。)

  3、句中的“沉静”能用“沉浸”替换吗?(不能,意思完全不同,“沉浸”——形容让心情安静下来;“沉浸”——表示处在某种情景中。)

  五、拓展作业

  模仿第5、6、7节的写法写写云的其他变化

  [板书]

  出现

  颜色

  6火烧云变化多、快

  形状

  消失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9

  教学目的:

  1、掌握横平竖直的构字规律与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用具:

  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字,揭示课题。

  1、出示小黑板:青直挂。

  2、齐读,这四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横平竖直。

  3、今天我们来学习结构法则(一)”:横平竖直。

  二、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青

  (1)仔细观察,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2)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3)指名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试写的感受。(即:怎样写好“青”字)

  (4)指一名学生上台边说边写。

  (5)师生评议。

  (6)学生自由练习同一类的字三个。

  2、出示小黑板:(贴有写字的图片)

  想一想:这些字个有什么特点?如何写好它们?

  3、生字书写。

  (1)学生读一读。

  (2)分析生字的特点。

  (3)学生试写,要求注意横平竖直。

  4、师小结。

  三、学生进行钢笔字练习。P2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

  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四、课前准备:

  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①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②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④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⑤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四)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①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②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③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④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五)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①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③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④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⑤你有什么体会?

  ⑥再读13自然段。

  ⑦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六、教学结束

  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2、进一步学习“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3、明确陈毅先生的沉着应敌、大智大勇。

  4、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与陈毅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通过第七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可以如何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呢?(明确“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并板书)

  2、导入:这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8、“私塾先生”,领略陈毅先生的大将风范。(板书课题)

  二、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1、初知形象

  (1)自读课文二、两段

  引:文中同样的意思的话仲先生却说了两次,找出这两句。(幻灯出示)

  ①“写字心要静,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不要紧张,不然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②“写字第一心要静,第二心要真,不把心思集中在字上,字就没有精神。”

  (2)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仲先生同样意思的话说了两次,有必要吗?(各抒己见,不作定论)

  (3)要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一起去读读课文,找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仲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

  第一次:

  ①在练字时:“这天中午,天……认真地练写毛笔字”(针对性)

  ②在敌人包围时:“立刻调来了军队,把全镇包围起来。”(紧急中)

  ③学生认识且疑惑时:“他不是在李家作客的仲先生吗,怎么当起私塾先生来了?(表明身份)

  第二次:

  ①连续盘问时:一个小头目……问:“共产党的有?”

  “你的,什么的干活?”小头目又问。

  ……(证明身份)

  ②鬼子查看时:鬼子没吭声,不断查看着学堂里的每一个人。(稳定情绪)

  ③暗示身份时:“他们都是学生的干活”(再明身份)

  (4)再议:有必要吗?(而且很重要)

  他真正的目的在于什么?

  可见仲先生的?(遇事冷静,沉着对敌)

  以上隶书部分教师相机板书。

  2、进一步感知

  过渡语: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抓住人物言行能概括人物特点。那么文中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言行还有吗?找出来读读、说说。

  (1)找、读、练说。

  ①“共产党的'没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镇定)

  ②“我的,私塾先生……,”仲先生指指在座的学生,接着说,“……”

  (借机行事)

  ③“……”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大笑了。(智高胆大)

  ……

  (2)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交流评议。指导感情朗读。(抓住人物提示语)

  教师借机表扬: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把仲先生的大智大勇表现得很充分。

  (板书“大智大勇”)

  3、对比

  过渡语:应该说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但文章还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日本鬼子的言行,这是为什么呀?

  (1)找出写日本鬼子言行的语句,说说你觉得日本鬼子怎样?

  凶狠:杀气腾腾……

  狡猾:“鬼子没吭……,不断查看……”

  “既不走,也不查问,只是一边走,一边察看。”(板书隶书部分)

  (2)读表结果的内容,问:你对文章为何写这部分内容是否已经恍然大悟了呢?

  ①情节安排上的需要。

  ②衬托(更显大智大勇)。

  (3)分角色朗读体会。

  过渡语:那我们可要把仲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与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同时也愚蠢之间的对比给体现出来。

  三、小结

  1、人物形象。

  2、学法。

  3、延伸

  (1)学“写人”文章的方法——写“写人”文章的方法: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是一种好方法。

  (2)人物:课外可找有关介绍陈毅的文章去读读更深了解他。

  四、作业布置

  作业本5

  板书: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仲先生(陈毅)大智大勇日本鬼子

  一、成功之处

  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

  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

  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

  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3、解词。

  二、谈话导入课文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下雨与地面,太阳与地面上的东西,火与水,吐痰与肺结核)

  边说边板书: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把找出的重点段指名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课解决)

  三、听写本课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27蛇与庄稼

  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27蛇与庄稼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