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7 19:12:4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练习,了解虽然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生活穷苦,但是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邻居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课文《跳水》,大家是否记得它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穷人》。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写的是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发生在穷苦劳动人民身上的一件事情。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穷人的生活。

  (1)既然课题是《穷人》,那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穷人的生活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从课文中划出说明生活穷的句子。

  (2)以轮读的形式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桑娜一家生活很穷苦。渔夫( )出去打鱼;桑娜( )地干活,可是还只能( )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 )冬夏( )光着脚跑来跑去;他们吃的是( )面包,菜( )鱼。

  (4)虽然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桑娜一家的生活真是( )。请你能不能突出穷字,读读课题。

  2、细读课文,了解桑娜的善良。

  (1)虽然,桑娜一家生活只能勉强维持,但是,当桑娜发现邻居西蒙病死了,马上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板书:抱)

  (2)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里,她的心情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息。让我们读读她的心理活动。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轻声读,想想你从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中读出她的几种感受?(担心,害怕,坚决)指名读。

  (4)读了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大家有没有觉得她的想法不连贯,内容有跳跃呢?那么让我们用文字代替这几个省略号,把她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吧!

  (5)同桌商量,全班交流。

  (6)请一位学生把这段补白后的内容说完整。

  (7)再读这段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8)课文中写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吗?

  3、学习1127节,感受渔夫的善良。

  (1)桑娜是善良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关心别人,那么渔夫呢?同桌以直接对话的形式,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2)说说最能说明渔夫善良的一个字。(板书:熬)

  (3)如果把这个熬字去掉行吗?

  完成练习,写一写:此时渔夫已经想到:抱回西蒙的孩子,自己将( );桑娜将( );自己的五个孩子将( )。

  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他用了熬这个字。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要把西蒙的孩子接回来。看得出,他和桑娜一样,都很

  三、总结:

  课文写了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桑娜一家生活极度贫穷,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在我们读者的心里写下了一个端正的人字。(板书:人)请你强调这个人字,再读读课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 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 钞(钞票) 板(木板) 淘(淘气) 句(句子)

  治(治疗) 幕(幕布) 抄(抄写) 版(出版) 陶(陶冶)

  旬(上旬) 冶(冶炼) 愧(惭愧) 昂(高昂) 担 (挑担)

  渐(逐渐) 沸(沸腾) 洒(洒落) 魂(灵魂) 仰(敬仰)

  坦(平坦) 崭(崭新) 佛(佛像) 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六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六年级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第二部分(4—5节)主要写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第三部分(6节)总的写出了想象中的世界。

  这首诗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课文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去感受课中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1、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想象孕育着科学的萌芽,科学的力量将人们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丰富奇特的想象不仅为人类美好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更为社会的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天我们来学习《想象》这首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

  4、听配乐朗诵。运用联想想象,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的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忧郁 轻响 瞪眼睛 使者 吓唬 橡皮 橄榄枝 病魔

  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象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4、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自由读文,把相关的词句勾画下来,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三)品读诗句,体会感情

  1、自由读1—3节

  2、抓住重点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劲儿的蓝”、“透明的水晶”、“喊一片”、“唤一片”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部分

  5、全班交流

  6、小结:这美好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象的,要实现这一切就要靠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四)升华情感,扩散思维

  1、配乐诵读全文

  2、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你还有哪些新奇的想象?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学生说说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

  4、齐读最后一节

  5、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负疚、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誊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同学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保护、鼓励,以和“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保护、鼓励,以和“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父亲和妹妹认为男孩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因为他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床腿的声音,可是有一天锯床腿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这究竟缘于何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唯一的听众》。

  出示课件,板书:

  唯一的(理解词语)听众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⑴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老教授)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⑵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同学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样学习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描写。)

  2、今天我们学习通过语言、行动来了解人物性格:

  同学默读,画批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读一读。

  四、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1、你找到那些句子?

  2、指名朗读。

  3、分组讨论: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指名交流:

  ⑴相机出示课件: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假如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理解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⑵出示课件: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同学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锲而不舍地练琴,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⑶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课件:“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同学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时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时努力,继续练下去。)

  5、小结:

  我“唯一的听众”,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这节课,我们从她的话语中,知道了她是一个真诚、无私、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妇人。

  五、作业

  1、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的心理、行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誊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的心理、行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大吃一惊。

  ⑵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同学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⑶(出示课件)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

  3、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

  假如你是小伙子,你会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什么?

  同学交流。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5、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

  “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胜利,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胜利。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协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妇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出示课件)

  (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誊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示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协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和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胜利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第一课时的设计,我主要抓住描写老教授的语言,让同学来体会老教授的心理和对“我”的鼓励。第二课时主要抓住“我”的心理变化,体会老教授的高尚品德。在实际教学中,同学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心理不时变化以和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同学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言行入手,缺少整体性掌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同学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同学的发言面较窄,有一局部同学充任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备课要深:

  要深钻教材,研究同学,包括同学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本课教学,我觉得对同学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还存在一些偏差。我还需要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同学中国,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时进步。

  2、课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同学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教学中我还需多给同学读书和考虑的时间,要充沛利用典型句子,引导同学认真分析、体会,从而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

  3、加强同学读书能力的培养:

  本班同学的读书能力还需大力提高,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强训练,把对文章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六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点难点: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学生交流资料

  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容易读错的字:拎lī拎水怔zhèg怔住绰chuò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1)“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2)“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一生暗线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六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交流: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板书:

  大大小小(对比)

  五彩池

  (奇异)池子:不同同一个

  池水现象同一溪流,各不相同

  (鲜艳多彩)虽然??但是??池水不同成因

六年级语文教案8

  一、教材简析

  《南沙卫士》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2册第六单元的拓展课阅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英雄”,学生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要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重新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本文讲述了驻守在南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在岛上遭受的种种困难:高盐、高湿、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使人的生理机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戍守卫士却勇敢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教学设计

  本次高年级组的献课研究专题是“长文短教”,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促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方式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悟:

  1、围绕缺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几个事例?

  2、缺水该给战士们带来了哪些困难?

  3、面对这些难题,战士们想了哪些办法?

  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研究、探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成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七个事例学生找得非常准确,描述也比较完整精练,准确地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情朗读体会,深刻感悟了战士们高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面对何正会的遗体,大家为什么流眼泪?又为什么用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2、为什么把太阳花定为南沙的礁花?围绕这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感悟,然后和同桌认真交流讨论,并边理解边做批注,同时教师给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来准确回答,谈自己的理解、感受,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给“英雄”下定义,或者说你心目中认为的英雄,孩子们都认真地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写得非常好,理解非常准确深刻,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含义,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这是根据教研组研究专题设计和教学的一堂课,长长的一篇课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是一次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尝试的,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分析课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感悟战士们的高尚品质之后,才可能用那么精彩的语言给“英雄”下定义。

六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认识本课2个生字。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重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一、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湿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学生写课题。把自己写的课题读一读。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四、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雨前景象)请看!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学生朗读一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沙啦啦,沙啦啦……

  1)(谈感受)当你听到山雨的声音,心情怎样?

  2)这么动听的雨声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3)和着山雨的声音,我们一个大组,一个大组接力读读吧!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几个学生谈感受)

  2)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说到神奇,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3)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听了他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好。再请,不好,示范读)

  4)喜欢这无字歌谣的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3)雨声里,山中的没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1)(学生谈感受)

  2)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第一个逗号一组读,第一个顿号二组加进来,第二个顿号三组加进来,后面的四组加进来一起读。(配合读。)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

  3)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

  (4)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1)(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2)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可以吗!学生再读。

  3)此时,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你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同桌互相说。请学生说。

  4)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让我们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

  5、雨后。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1)鸟。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读后点课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欢的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2)雨滴。点课件,一起来演奏。

  五、拓展

  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读)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六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 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

  1. 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屏显字幕) ( )的碧螺春( )。

  2、 是啊,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小节

  1、请大家打开书,找出描写采茶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做批注。)

  2、谁能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体会)

  ⑴ 除了“明媚”,还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江南春光?

  ⑵ 相机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⑶ “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

  3、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不是图画胜似图画。(屏显课文的插图),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给插图起题目)

  4、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它吗?自由朗读第四小结,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朗读第四小节)

  (二)焙茶

  1、过渡:清晨,茶园里欢声笑语,入夜,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象学习第四小节时一样,边读边做批注。

  2、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先在四人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3、是啊,难怪人们把这碧螺春茶称作是——(工艺茶)

  4、指导朗读。

  5、小结:这哪里是在焙茶,分明是在进行艺术表演嘛!

  (三)品茶

  1、过渡: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受的话,那么——(齐读)

  2、为什么品茶使作者陶醉呢?我们也来沏杯茶,品品看。

  3、示范泡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泡茶的过程,说说看到的、闻到的。)

  4、喝过茶没有?说说喝茶的感受。

  5、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六小节,画出相关的词句。

  6、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香、味、形

  (为什么你喝的茶是苦的,而作者却说是甜津津的呢?)

  7、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

  8、能不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呢?想读哪句都可以。

  9、教师范读。

  三、赞茶

  1、是的,碧螺春以她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无怪乎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

  2、作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写一写。

  四、拓展

  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至今,赞美茶的诗词歌赋很多,你知道哪些?

  2、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茶有哪些妙用吗?

  课下,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出一期有关茶的小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六年级语文教案11

  学生视角:

  灯光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在生活里非常普遍,课文为什么以“灯光”来命题?“灯光”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难点: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灯光”的重要含义,进而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是本组教材的略读课文,表达了革命先烈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歌颂了他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以作者回忆为主线展开叙述,以“灯光”贯穿全文,饱含深情,催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重点: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特色:

  仔细品读,体会感情,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信息资料:

  查阅作者王愿坚的相关资料。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以抒情性的语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奠定学文的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介绍交流收集的作者相关资料。

  3、渗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以情引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急于读书的欲望,学习目标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努力的方向,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二、自读课文,质疑讨论

  1、正确流利的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组内互检互助。

  2、动笔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大胆质疑。

  3、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三、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讨论在读书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2、全班合作探究。

  (1)“多好啊”一词三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2)你对“灯光”的怎样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学生表达独特见解,感受的时机,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教学活动的良好效益。)

  四、感情朗读,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五、实践活动:

  收集阅读王愿坚的其他作品。

六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六年级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立意独特的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学习杨柳所表现出的不求索取、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用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物、立意独特。

  四、教具:

  四张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引题:

  三则科学界对植物所做的实验

  分析: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植物也有生命力,我们不能随意践踏它们,同时让学生们知道文学家赋予植物象征意义是有科学根据的。(激发兴趣)

  2、指出下列花木的象征色彩:(课文延伸)

  桃李——门生(俗话说“桃李满天下”只门生众多的意思)

  竹——气节(四季青翠,姿态潇洒自若,有宁折不屈的气节)

  荷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菊梅——傲骨(深秋时节傲霜怒放,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柳——依恋(枝叶软如丝,风起时柔条千缕,依依飘飘)

  3、

  ①小声默读课文 (熟悉课文)

  思考:作者赞美杨柳的什么精神?标段

  ②应弄懂的词语:荆棘 宅边 冠冕 执著 芍药 皈依 高踞

  ③分析1直3段,板书如下:(分析课文)

  作者与杨柳有一段自然的缘分

  认识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伪

  热爱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夸

  作者:率真自然

  ④分析4直7段,板书如下:

  作者发自内心赞美杨柳

  外形:珠子 S线

  内质:不求索取 甘于奉献

  对比牡丹、葡萄

  不忘根本

  对比其它花木

  杨柳:朴实谦逊

  ⑤归纳写作特点:对比鲜明 寓情于物(整合课文)

  ⑥归纳中心思想

六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威尼斯水城之美。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难点: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品读欣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五威尼斯

  (齐读课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查找的资料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威尼斯这座城市它有哪些特点?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生: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水多、桥多、船多。(板书:水多、桥多、船多)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

  生:介绍了威尼斯的水多、桥多、船多的特点

  生:介绍了威尼斯的教堂和广场

  生:还介绍了威尼斯的面食尤为突出

  板书:水多桥多船多

  教堂广场

  面食突出

  师:这类写景文章,学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并把自己的独特感悟写下来,这样,才是真正地阅读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把你最喜欢的地方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把自己的体会记录在旁边。

  学生汇报

  生:我最喜欢这句话(出示:所谓水多,是因为它不光城外是水,连城内也被无数的大小水道所分割。在这座城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路有多少,水道就有多少。座座楼房濒水,家家庭院临水,门前就见水,窗下漾着水,墙根就泡在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不管高的矮的,都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水很多。

  生:这句话写出了水多的特点。

  生:在这句话中突出了威尼斯水多的特点。

  生:这句写出了威尼斯的水很美。

  师:你能带着这种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威尼斯不愧是一座水城啊,你看(生接读:座座楼房濒水,家家庭院临水,门前就见水,窗下漾着水,墙根就泡在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不管高的矮的,都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

  生:威尼斯的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所谓桥多,是因为在城中数不清的大小水道上,架设了数不清的桥。从两个数不清就可以看出桥的数量很多。

  师:你说的很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语言。

  生:威尼斯的桥不但数量多,而且形状也多,(那些桥有月牙形和半圆形的,有平直、高大、宽阔的,有窄小得几步就能走过去的,当然也有走上百步才能过去的。)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威尼斯的桥也很美。

  师: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

  生:白颜色的桥居多,间有灰色、暗褐色或黑色的,衬上渠道中微微荡漾的绿水,真像一幅精美的水彩画。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桥的颜色也很多,很美。

  生:所谓船多,是因为水道上到处帆樯林立,各式各样的船让人目不暇(xiá)接。在这句话中我从到处、各式各样、目不暇接这几个词语中知道了威尼斯的船很多。

  生:威尼斯最负胜名、巍峨宏伟的建筑是圣。马可教堂。教堂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有成千上万的灰鸽在地上觅食,或在人们的头顶翻飞。有时,鸽子会轻轻落到行人的肩上、手臂上亲昵(nì),给人一种非常祥和友好的感觉。这段话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圣。马可教堂的巍峨宏伟,很有名气。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资料(出示:圣马。可教堂由于其中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坐骑是狮子,当威尼斯摆脱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后,元老院决定圣。马可为城市的新守护神,以代替狄奥多尔,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巨大的狮子抱着福音书。圣马可教堂不仅仅是一座教堂而已,它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

  师: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的代表建筑,堪称建筑艺术的典范。

  生:从这段中写的鸽子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

  生:这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另一种文明,人与动物的和谐。

  师:你的感受真实。

  师:威尼斯的那些风光还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生:威尼斯商店里吃的东西很多,而面食尤为突出。光是面条的花样就有很多种:有空心粉,也有实心粉;有长条的、圈状的、贝壳状的,也有水果形、蝴蝶形、小鱼形的,五花八门。传说,这些面食的做法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学去的,也有人说是他把意大利的面食文化介绍到了中国。不管怎么说,普遍吃面食是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的共同特征。从这段话中让我们了解意大利面的花样很多,形状很好看。

  生:这段也把意大利和中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体现了两个国家的友好。

  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威尼斯的美吗?

  生:威尼斯真不愧是一座梦幻之都啊!

  生:威尼斯的景色太美了。

  生:……

  师:是啊,威尼斯的景色真是太独特了、太美了。(板书:风光独特)

  师:同学们,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作者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描写威尼斯的

  生:围绕一句话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生:这样的描写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师:我们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要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威尼斯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有很多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三方面内容呢?

  生: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三方面来写的。

  生:因为这几方面最能突出威尼斯的特点。

  师: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同学们,作者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句子

  师:从你们精彩的朗读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威尼斯的美。

  师:如果让你把威尼斯水城介绍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你想怎么介绍?

  生介绍

  师:听了你们精彩介绍,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作者在介绍威尼斯水多、桥多、船多的时候,对于船的方面介绍的比较少,只是略写,这也提醒我们在写作时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师:你们想了解威尼斯的船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有关威尼斯的短文,请同学们用到本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篇阅读。(威尼斯的小艇)

  生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了威尼斯这座被蓝天、碧水和白帆包裹的美丽城市,欣赏到了它独特的风光,威尼斯不愧是一颗镶嵌在意大利东北部的明珠,一座梦幻之都啊!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小练笔运用我们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风光

  板书设计:

  水多桥多船多

  威尼斯教堂广场风光独特

  面食为主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08-25

语文六年级教案01-07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6-25

六年级语文《青花》教案11-26

六年级语文《匆匆》教案01-07

六年级语文教案10-14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06-16

语文六年级教案范本09-28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8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练习,了解虽然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生活穷苦,但是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邻居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课文《跳水》,大家是否记得它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穷人》。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写的是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发生在穷苦劳动人民身上的一件事情。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穷人的生活。

  (1)既然课题是《穷人》,那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穷人的生活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从课文中划出说明生活穷的句子。

  (2)以轮读的形式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桑娜一家生活很穷苦。渔夫( )出去打鱼;桑娜( )地干活,可是还只能( )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 )冬夏( )光着脚跑来跑去;他们吃的是( )面包,菜( )鱼。

  (4)虽然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桑娜一家的生活真是( )。请你能不能突出穷字,读读课题。

  2、细读课文,了解桑娜的善良。

  (1)虽然,桑娜一家生活只能勉强维持,但是,当桑娜发现邻居西蒙病死了,马上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板书:抱)

  (2)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里,她的心情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息。让我们读读她的心理活动。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轻声读,想想你从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中读出她的几种感受?(担心,害怕,坚决)指名读。

  (4)读了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大家有没有觉得她的想法不连贯,内容有跳跃呢?那么让我们用文字代替这几个省略号,把她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吧!

  (5)同桌商量,全班交流。

  (6)请一位学生把这段补白后的内容说完整。

  (7)再读这段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8)课文中写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吗?

  3、学习1127节,感受渔夫的善良。

  (1)桑娜是善良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关心别人,那么渔夫呢?同桌以直接对话的形式,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2)说说最能说明渔夫善良的一个字。(板书:熬)

  (3)如果把这个熬字去掉行吗?

  完成练习,写一写:此时渔夫已经想到:抱回西蒙的孩子,自己将( );桑娜将( );自己的五个孩子将( )。

  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他用了熬这个字。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要把西蒙的孩子接回来。看得出,他和桑娜一样,都很

  三、总结:

  课文写了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桑娜一家生活极度贫穷,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在我们读者的心里写下了一个端正的人字。(板书:人)请你强调这个人字,再读读课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 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 钞(钞票) 板(木板) 淘(淘气) 句(句子)

  治(治疗) 幕(幕布) 抄(抄写) 版(出版) 陶(陶冶)

  旬(上旬) 冶(冶炼) 愧(惭愧) 昂(高昂) 担 (挑担)

  渐(逐渐) 沸(沸腾) 洒(洒落) 魂(灵魂) 仰(敬仰)

  坦(平坦) 崭(崭新) 佛(佛像) 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六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六年级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第二部分(4—5节)主要写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第三部分(6节)总的写出了想象中的世界。

  这首诗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课文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去感受课中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1、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想象孕育着科学的萌芽,科学的力量将人们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丰富奇特的想象不仅为人类美好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更为社会的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天我们来学习《想象》这首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

  4、听配乐朗诵。运用联想想象,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的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忧郁 轻响 瞪眼睛 使者 吓唬 橡皮 橄榄枝 病魔

  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象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4、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自由读文,把相关的词句勾画下来,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三)品读诗句,体会感情

  1、自由读1—3节

  2、抓住重点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劲儿的蓝”、“透明的水晶”、“喊一片”、“唤一片”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课文第二、三部分

  5、全班交流

  6、小结:这美好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象的,要实现这一切就要靠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四)升华情感,扩散思维

  1、配乐诵读全文

  2、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你还有哪些新奇的想象?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学生说说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

  4、齐读最后一节

  5、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负疚、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誊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同学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保护、鼓励,以和“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保护、鼓励,以和“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父亲和妹妹认为男孩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因为他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床腿的声音,可是有一天锯床腿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这究竟缘于何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唯一的听众》。

  出示课件,板书:

  唯一的(理解词语)听众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⑴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老教授)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⑵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同学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样学习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描写。)

  2、今天我们学习通过语言、行动来了解人物性格:

  同学默读,画批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读一读。

  四、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1、你找到那些句子?

  2、指名朗读。

  3、分组讨论: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指名交流:

  ⑴相机出示课件: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假如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理解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⑵出示课件: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同学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锲而不舍地练琴,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⑶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课件:“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同学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时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时努力,继续练下去。)

  5、小结:

  我“唯一的听众”,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这节课,我们从她的话语中,知道了她是一个真诚、无私、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妇人。

  五、作业

  1、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的心理、行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誊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的心理、行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大吃一惊。

  ⑵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同学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⑶(出示课件)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

  3、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

  假如你是小伙子,你会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什么?

  同学交流。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5、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

  “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胜利,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胜利。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协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妇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出示课件)

  (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誊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示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协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和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胜利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第一课时的设计,我主要抓住描写老教授的语言,让同学来体会老教授的心理和对“我”的鼓励。第二课时主要抓住“我”的心理变化,体会老教授的高尚品德。在实际教学中,同学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心理不时变化以和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同学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言行入手,缺少整体性掌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同学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同学的发言面较窄,有一局部同学充任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备课要深:

  要深钻教材,研究同学,包括同学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本课教学,我觉得对同学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还存在一些偏差。我还需要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同学中国,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时进步。

  2、课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同学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教学中我还需多给同学读书和考虑的时间,要充沛利用典型句子,引导同学认真分析、体会,从而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

  3、加强同学读书能力的培养:

  本班同学的读书能力还需大力提高,教师应在课堂上加强训练,把对文章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六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点难点: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学生交流资料

  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容易读错的字:拎lī拎水怔zhèg怔住绰chuò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

  (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1)“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2)“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一生暗线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六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交流: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板书:

  大大小小(对比)

  五彩池

  (奇异)池子:不同同一个

  池水现象同一溪流,各不相同

  (鲜艳多彩)虽然??但是??池水不同成因

六年级语文教案8

  一、教材简析

  《南沙卫士》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12册第六单元的拓展课阅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英雄”,学生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要在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重新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从而培养学生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本文讲述了驻守在南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在岛上遭受的种种困难:高盐、高湿、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使人的生理机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戍守卫士却勇敢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追求作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智力层次确定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如下: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围绕缺水文章描述的七件事情。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南沙卫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品质,重新认识和把握英雄的真正含义。

  3、教学设计

  本次高年级组的献课研究专题是“长文短教”,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很长,而且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上。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促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方式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然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悟:

  1、围绕缺水,课文具体讲述了哪几个事例?

  2、缺水该给战士们带来了哪些困难?

  3、面对这些难题,战士们想了哪些办法?

  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研究、探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成之后进行全班交流,七个事例学生找得非常准确,描述也比较完整精练,准确地理解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找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感情朗读体会,深刻感悟了战士们高尚的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面对何正会的遗体,大家为什么流眼泪?又为什么用热水给他擦洗身子?

  2、为什么把太阳花定为南沙的礁花?围绕这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感悟,然后和同桌认真交流讨论,并边理解边做批注,同时教师给予适时指导,要求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来准确回答,谈自己的理解、感受,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最后,我让孩子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给“英雄”下定义,或者说你心目中认为的英雄,孩子们都认真地写了下来,有的孩子写得非常好,理解非常准确深刻,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含义,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这是根据教研组研究专题设计和教学的一堂课,长长的一篇课文,丰富的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这是一次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尝试的,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领路人。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领他们理解、分析课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刻感悟战士们的高尚品质之后,才可能用那么精彩的语言给“英雄”下定义。

六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认识本课2个生字。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鉴赏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重难点

  (l)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2)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一、大家看看窗外,地上湿漉漉的,昨晚一定是——生接。

  那你们喜欢下雨吗?(多个学生说)

  看来大家对雨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板书)

  学生写课题。把自己写的课题读一读。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课件)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初读感知。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四、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雨前景象)请看!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吗?学生朗读一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抓住词、读体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声请出山雨,让他悄然无声地来到、让大家都无法发觉。(学生读)

  2、(自学雨中)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感受到了山雨飘然而至,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你可以去听听山雨的声音,也可以去欣赏雨中的颜色,通过朗读把你听到的声音或者欣赏到的颜色美美地展现出来。

  3、小组交流。(把你听到的山雨的声音或欣赏到的颜色在小组里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4、集体汇报。说到哪句点哪句。

  (1)沙啦啦,沙啦啦……

  1)(谈感受)当你听到山雨的声音,心情怎样?

  2)这么动听的雨声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3)和着山雨的声音,我们一个大组,一个大组接力读读吧!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几个学生谈感受)

  2)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课件)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你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歌谣?(学生说)说到神奇,问,他会是怎样神奇呢?

  3)是的,的确是——的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谁来试着读读?(可以请同学老师一起读)听了他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好。再请,不好,示范读)

  4)喜欢这无字歌谣的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3)雨声里,山中的没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

  1)(学生谈感受)

  2)真是动人的乐曲,(点课件)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你们是琴键,我就是轻捷柔软的手指。第一个逗号一组读,第一个顿号二组加进来,第二个顿号三组加进来,后面的四组加进来一起读。(配合读。)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

  3)相信你们还能弹奏出更美的旋律。赶快和同桌一起演奏演奏,然后互相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

  (4)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谈感受)

  1)(点课件)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引读)瞧,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有——有——也有——,然而雨中的山林,所有的色彩都——绿得——,这清新的绿仿佛在——流进——流进——

  2)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可以吗!学生再读。

  3)此时,我和作者的感受一样,(点课件)我们的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色随着丝丝屡屡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你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同桌互相说。请学生说。

  4)我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吧,让我们此时的记忆在脑子里化开,化开……

  5、雨后。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山雨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赶快去读读吧!。(汇报)雨后是怎样的画面?

  1)鸟。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读后点课件)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欢的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2)雨滴。点课件,一起来演奏。

  五、拓展

  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这是老师眼里的雨,(师读)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六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 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

  1. 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屏显字幕) ( )的碧螺春( )。

  2、 是啊,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小节

  1、请大家打开书,找出描写采茶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做批注。)

  2、谁能说说,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体会)

  ⑴ 除了“明媚”,还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江南春光?

  ⑵ 相机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⑶ “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

  3、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不是图画胜似图画。(屏显课文的插图),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给插图起题目)

  4、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它吗?自由朗读第四小结,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朗读第四小节)

  (二)焙茶

  1、过渡:清晨,茶园里欢声笑语,入夜,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象学习第四小节时一样,边读边做批注。

  2、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先在四人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3、是啊,难怪人们把这碧螺春茶称作是——(工艺茶)

  4、指导朗读。

  5、小结:这哪里是在焙茶,分明是在进行艺术表演嘛!

  (三)品茶

  1、过渡: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受的话,那么——(齐读)

  2、为什么品茶使作者陶醉呢?我们也来沏杯茶,品品看。

  3、示范泡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泡茶的过程,说说看到的、闻到的。)

  4、喝过茶没有?说说喝茶的感受。

  5、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六小节,画出相关的词句。

  6、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色、香、味、形

  (为什么你喝的茶是苦的,而作者却说是甜津津的呢?)

  7、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还有什么?

  8、能不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呢?想读哪句都可以。

  9、教师范读。

  三、赞茶

  1、是的,碧螺春以她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无怪乎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

  2、作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写一写。

  四、拓展

  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自古至今,赞美茶的诗词歌赋很多,你知道哪些?

  2、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茶有哪些妙用吗?

  课下,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出一期有关茶的小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六年级语文教案11

  学生视角:

  灯光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在生活里非常普遍,课文为什么以“灯光”来命题?“灯光”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难点: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灯光”的重要含义,进而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是本组教材的略读课文,表达了革命先烈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歌颂了他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以作者回忆为主线展开叙述,以“灯光”贯穿全文,饱含深情,催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重点:

  抓住人物的表现,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特色:

  仔细品读,体会感情,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信息资料:

  查阅作者王愿坚的相关资料。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以抒情性的语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奠定学文的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介绍交流收集的作者相关资料。

  3、渗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以情引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急于读书的欲望,学习目标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努力的方向,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二、自读课文,质疑讨论

  1、正确流利的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组内互检互助。

  2、动笔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大胆质疑。

  3、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三、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讨论在读书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2、全班合作探究。

  (1)“多好啊”一词三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2)你对“灯光”的怎样理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学生表达独特见解,感受的时机,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教学活动的良好效益。)

  四、感情朗读,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五、实践活动:

  收集阅读王愿坚的其他作品。

六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六年级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立意独特的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学习杨柳所表现出的不求索取、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用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物、立意独特。

  四、教具:

  四张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引题:

  三则科学界对植物所做的实验

  分析: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植物也有生命力,我们不能随意践踏它们,同时让学生们知道文学家赋予植物象征意义是有科学根据的。(激发兴趣)

  2、指出下列花木的象征色彩:(课文延伸)

  桃李——门生(俗话说“桃李满天下”只门生众多的意思)

  竹——气节(四季青翠,姿态潇洒自若,有宁折不屈的气节)

  荷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菊梅——傲骨(深秋时节傲霜怒放,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柳——依恋(枝叶软如丝,风起时柔条千缕,依依飘飘)

  3、

  ①小声默读课文 (熟悉课文)

  思考:作者赞美杨柳的什么精神?标段

  ②应弄懂的词语:荆棘 宅边 冠冕 执著 芍药 皈依 高踞

  ③分析1直3段,板书如下:(分析课文)

  作者与杨柳有一段自然的缘分

  认识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伪

  热爱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夸

  作者:率真自然

  ④分析4直7段,板书如下:

  作者发自内心赞美杨柳

  外形:珠子 S线

  内质:不求索取 甘于奉献

  对比牡丹、葡萄

  不忘根本

  对比其它花木

  杨柳:朴实谦逊

  ⑤归纳写作特点:对比鲜明 寓情于物(整合课文)

  ⑥归纳中心思想

六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威尼斯水城之美。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难点: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品读欣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五威尼斯

  (齐读课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查找的资料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威尼斯这座城市它有哪些特点?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生: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水多、桥多、船多。(板书:水多、桥多、船多)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威尼斯的?

  生:介绍了威尼斯的水多、桥多、船多的特点

  生:介绍了威尼斯的教堂和广场

  生:还介绍了威尼斯的面食尤为突出

  板书:水多桥多船多

  教堂广场

  面食突出

  师:这类写景文章,学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并把自己的独特感悟写下来,这样,才是真正地阅读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思考: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把你最喜欢的地方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把自己的体会记录在旁边。

  学生汇报

  生:我最喜欢这句话(出示:所谓水多,是因为它不光城外是水,连城内也被无数的大小水道所分割。在这座城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路有多少,水道就有多少。座座楼房濒水,家家庭院临水,门前就见水,窗下漾着水,墙根就泡在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不管高的矮的,都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水很多。

  生:这句话写出了水多的特点。

  生:在这句话中突出了威尼斯水多的特点。

  生:这句写出了威尼斯的水很美。

  师:你能带着这种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威尼斯不愧是一座水城啊,你看(生接读:座座楼房濒水,家家庭院临水,门前就见水,窗下漾着水,墙根就泡在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不管高的矮的,都像从水里长出来的一样

  生:威尼斯的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所谓桥多,是因为在城中数不清的大小水道上,架设了数不清的桥。从两个数不清就可以看出桥的数量很多。

  师:你说的很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语言。

  生:威尼斯的桥不但数量多,而且形状也多,(那些桥有月牙形和半圆形的,有平直、高大、宽阔的,有窄小得几步就能走过去的,当然也有走上百步才能过去的。)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威尼斯的桥也很美。

  师: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

  生:白颜色的桥居多,间有灰色、暗褐色或黑色的,衬上渠道中微微荡漾的绿水,真像一幅精美的水彩画。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桥的颜色也很多,很美。

  生:所谓船多,是因为水道上到处帆樯林立,各式各样的船让人目不暇(xiá)接。在这句话中我从到处、各式各样、目不暇接这几个词语中知道了威尼斯的船很多。

  生:威尼斯最负胜名、巍峨宏伟的建筑是圣。马可教堂。教堂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有成千上万的灰鸽在地上觅食,或在人们的头顶翻飞。有时,鸽子会轻轻落到行人的肩上、手臂上亲昵(nì),给人一种非常祥和友好的感觉。这段话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圣。马可教堂的巍峨宏伟,很有名气。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资料(出示:圣马。可教堂由于其中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其坐骑是狮子,当威尼斯摆脱拜占庭的控制,成为一个城市共和国后,元老院决定圣。马可为城市的新守护神,以代替狄奥多尔,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只巨大的狮子抱着福音书。圣马可教堂不仅仅是一座教堂而已,它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

  师: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的代表建筑,堪称建筑艺术的典范。

  生:从这段中写的鸽子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

  生:这也体现了威尼斯的另一种文明,人与动物的和谐。

  师:你的感受真实。

  师:威尼斯的那些风光还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生:威尼斯商店里吃的东西很多,而面食尤为突出。光是面条的花样就有很多种:有空心粉,也有实心粉;有长条的、圈状的、贝壳状的,也有水果形、蝴蝶形、小鱼形的,五花八门。传说,这些面食的做法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学去的,也有人说是他把意大利的面食文化介绍到了中国。不管怎么说,普遍吃面食是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的共同特征。从这段话中让我们了解意大利面的花样很多,形状很好看。

  生:这段也把意大利和中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体现了两个国家的友好。

  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威尼斯的美吗?

  生:威尼斯真不愧是一座梦幻之都啊!

  生:威尼斯的景色太美了。

  生:……

  师:是啊,威尼斯的景色真是太独特了、太美了。(板书:风光独特)

  师:同学们,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作者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描写威尼斯的

  生:围绕一句话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生:这样的描写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师:我们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要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威尼斯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有很多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三方面内容呢?

  生: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三方面来写的。

  生:因为这几方面最能突出威尼斯的特点。

  师: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同学们,作者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句子

  师:从你们精彩的朗读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威尼斯的美。

  师:如果让你把威尼斯水城介绍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你想怎么介绍?

  生介绍

  师:听了你们精彩介绍,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作者在介绍威尼斯水多、桥多、船多的时候,对于船的方面介绍的比较少,只是略写,这也提醒我们在写作时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师:你们想了解威尼斯的船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有关威尼斯的短文,请同学们用到本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篇阅读。(威尼斯的小艇)

  生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了威尼斯这座被蓝天、碧水和白帆包裹的美丽城市,欣赏到了它独特的风光,威尼斯不愧是一颗镶嵌在意大利东北部的明珠,一座梦幻之都啊!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小练笔运用我们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风光

  板书设计:

  水多桥多船多

  威尼斯教堂广场风光独特

  面食为主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