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3-03-17 19:37:5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而《世说新语.咏雪》一文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词意隽永。勾画了古人家庭的生活画面,两代人在妇幼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生活的乐趣。学习时,联系自身情景及文化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能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充分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能深刻体会到家庭中亲人之间那种人情美。但因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其认识作品时会停留在表面,会被故事所吸引,却很难关注语言背后的深意,所以,应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和适时的引导把学生领进语言的殿堂,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和意蕴,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学媒体

  朗诵配乐:

  音乐放送:《塞北的雪》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运用谈话和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感受雪之美。

  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激发想象

  播放生歌曲《塞北的雪》

  提问:歌曲中如何描写塞北的雪?用了那些修辞?

  朗读课文——理解读

  1.请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出朗读评价。(准确、流利、注意停顿、节奏及情感的把握)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学之间互听互评。

  3.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疏通文意——积累读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并理解。

  2.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

  圈点评注——品味读

  语文活动设计:我为他们来颁奖。

  题目:如果让你为这次家庭聚会中的人物颁奖,你将会为谁颁发什么奖,为什么?

  (运用圈点评注法,抓住文章关键词句。)

  想象联想——创造读

  我们来咏雪:

  再读课文,说说你能联想到那些描写雪的诗句,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来咏雪。

  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结合音乐,谈一谈。

  听读,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

  学生齐读。

  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标出,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间合作,感受文中洋溢着家的庭温馨,人物的聪颖机制

  拓展思维,诗意表达

  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白雪的想象,激趣将学生引入课堂。

  教师朗读,学生诵读,三位一体,将文中情感融入课题。

  通过学生的交流、思考,初步感知文章内涵。

  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深化文章理解,提升学生阅读与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外在之形(形似)温馨和睦

  内在之神(神似)聪颖机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理念上有学生意识,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学生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有语文意识,有语文味道,深入发现语言美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大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从内容到语言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层进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模式的实效性;我把全班分成了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六名同学。这样,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一组内组长发挥带动作用。

  本课的设计还有很多的不足:本堂课课堂的容量不小,课堂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学生心里有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过于细致,交流品读语言的方式有些单一,这样显的太过于理智,感性不足,要弱化对课堂的掌控;解析课文和指导朗读时经历牵掣过多,时间分配欠佳,导致后面的诗文拓展无时间解决,也就没有了效用,这个地方的处理也欠妥当,没有时间处理,也完全可让学生记诵岑参《白雪歌》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这些都是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验诗歌中饱含的温馨的浓浓的母爱。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母爱: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导入。

  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老奶奶又用怎样的语言来传递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文章《荷叶母亲》。

  (引入作者简介)

  (二)初步阅读-----感受母爱

  1、自由阅读,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读的通顺流畅,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用“本文写了_______(事件),抒发______”的句式表达。

  (2)文中写了荷叶、红莲、母亲,重点是在写什么呢?(母亲)

  (3)文中的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

  (荷叶----母亲 红莲----我)

  2、指导朗读,把握情感

  本文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你从诗中哪些词句读出来的?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

  形式:教师泛读一部分,请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感情、声音、停顿、语速,重音)

  (阅读她的文章,一股暖暖的爱总会萦绕在我们的身边,舒缓温馨)

  (三)品读赏析-----感悟母爱

  1、配乐听读,感知细节

  (1)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怎样理解这句话?“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集体诵读,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风雨中几看红莲, 红莲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四看红莲。(找出关键语句读出并填表)

  (2)指出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感恩母爱

  (1)在读中积累,展示动人画面,阅读冰心另一首母爱诗。

  (2)在读中迁移,感恩母爱:献给母亲的一句话:仿写最后一段。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平凡而又神圣,普通而又伟大 ,让我们祝福天下母亲一生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春》重点难点指导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一)读中导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读中讲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三)读中练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练字、词、句。

  (1)正音:涨藏散酿巢晕蓑

  (2)辨词:朗润赶趟儿酝酿呼朋引伴卖弄宛转应和黄晕舒适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3、练分析思维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读后比较综合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五)读后发挥想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设想:

  1、首先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掌握婉转拒绝的技巧。

  2、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关于“拒绝”的话题,大家想想,你生活中有没有拒绝和被拒绝的事,心情如何?

  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这时,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怎样说?

  三、学生看书找到答案: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四、教师小结:罗斯福采用的是婉转拒绝。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并表演。

  1、 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而女儿小芳喜欢用另一种花色的布来做自己房间的窗帘。小芳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她该如何说服妈妈呢?

  2、 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50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这位同学的感情?

  3、 一位同学想利用父亲出差的机会随父去泰山游玩,向班主任请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他,才能使他心悦诚服?

  (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适时的'让学生评价表演,教师也适时的加以点评。)

  六、把你身边发生的或自己身上发生的一次最难忘的关于拒绝的事件讲出来,要求讲真话,露真情

  七、 表演的基础上总结婉转拒绝的技巧。

  1、婉转拒绝的前提和目的。

  前提是: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要求。

  目的是:既拒绝了他人的要求,又不伤害他人。

  3、 婉转拒绝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不同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 先顺其意说,后说明不能答应的理由。

  (2) 采用另外的说法,暗示对方。

  (3) 不直接谈自己的看法,而讲其他人的看法。

  (4) 转换话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板书设计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贵重 我们俩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重 重

  财 情

  轻 重

  义 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半明半昧 静寂 霎眼 星群密布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4.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 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b.写作背景。

  学生:

  (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3)熟读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导入新课: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第1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 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生动、形象的表达感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3)理清思路:

  仰 望 ——> 欲 睡 ——> 沉 睡

  (1—4句) (5—8句) (9—10句)

  (4) 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5.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2)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四、作业

  1.诵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2.你观察过夜晚的星空吗?请写出你的感受。

  3.搜集有关星空的故事,并以文字记录下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某年(正处xx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xx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xx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而作者一家就曾在xx中遭受批判,某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文是对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真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心观察,慢慢口味,积累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片断

  (1)“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

  (2)《西湖诗情》

  2、录音机

  学生自读一些短文(教师推荐《一件小事》、《背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一古文《儿时记趣》我们都觉得这文章写得很真实,虽然我们没有“留蚊于素帐”但与之相似的童趣我们也曾有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年幼时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说真话的同学给予肯定。

  三、引入知识讲解,写文章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板书)。

  四、学生自读知识,概括成两点:

  1、写文章要讲真话,抒真情。

  2、要多读优秀文学作品,积累情感。

  五、理解举例。

  1、欣赏《春》中关于淑英到上海后的一段描写。

  教师讲解这段文字出现的背景,谈谈表达了怎样的情。

  2、放录音《一件小事》

  学生讨论这件小事的真体现在何处,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真情。

  六、学生自读一些自己认为“说真话,抒真情”的片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45分钟内完成习作。

  2、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题

  1、题目:教材P67—68一、二中任选一题。

  2、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条理清楚。

  3、学生习作

  附:修改放在评讲中,选择本次习作中的一出现常见错误较多的,印发给学生,教师以投影仪展示习作和学生一起修改,并交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常见符号。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星空的抒情散文。它描绘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形。从全篇看,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新颖而贴切的联想和想象呼之欲出。教学重点应放在比较三次看繁星的不同感受以及由眼前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上。

  教学步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想一想,作者描写了“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观看繁星的?

  ②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我观看繁星时的感受?

  ③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结构全文的?由此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2.品读课文,感受情境,揣摩语言。

  (1)作者把星星、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画出这些句子。

  (2)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在描写观星感受的语句中,你认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句?读一读,想一想,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提示:“母亲的怀里”给人以怎样的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②“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提示:繁星和萤火虫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样写表明了繁星怎样的情态?)

  ③“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提示:“我”既然“沉睡着”,怎么又“觉得”?这样写矛盾吗?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④“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提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还在跑”包含了什么意思?)

  3.问题探讨:

  (1)作者所描写的繁星哪些是观察到的实景?哪些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先画出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最后想一想,在作家的笔下,繁星为什么能这么多姿,这么富有生命?(提示:观察细致、感悟细腻、童心犹在、运用多种修辞、借助联想和想象等。)

  (2)结合“探究练习”一、三讨论:如今,你仰望星空,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

  4.熟读课文第3节,力求背诵。

  5.课后练习:

  观察某一事物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并写一段话,描写出自己观看时的情景和感受。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根据“教学重点提示”,精心设计若干思考题,让学生自我感知、揣摩、探讨、积累、训练,教者适当加以引导、点拨,协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1.设计导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从前“我”在家乡观望到怎样的情景?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2)三年前,“我”在南京观看星天时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如今,“我”在海上观看繁星又有什么感受?

  (4)文中哪些词句表明“我”对星天的认识越来越细微深切?哪些是作者观察的实景?哪些是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5)文中哪些语句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作者为什么能将繁星写得那么多姿,那么富有生命?

  2.自读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对各小组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朗读相关语段的基础上相互答疑,教者相机点拨。

  3.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探讨品味重点语句。

  4.指导学生小结阅读这篇课文的基本方法,教者围绕“教学重点提示”再作简要总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以反复诵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究、比较作者三次看星的内在联系,理解、感悟运用修辞手法句子的精妙之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同类美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本文的内在脉络和写作思路,设计并填写表格(表格要能反映观看星天的时间、地点以及观看到的情景和感受)。

  2.再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讨论:哪些语句表现了“我”爱星天?

  3.指导朗读,体会意境。讨论:

  (1)作者通过描写繁星表达“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的?

  4.四读课文,揣摩修辞。讨论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表达作用。

  5.引导学生总结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选择具有相似特点的散文让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巴金跨入了百岁大门

  据新华社上海2月1日电(记者赵兰英)羊年初一子时,欢闹的爆竹声迎来新的一年,文学大师巴金跨入了百岁“大门”。

  巴金的病房早被工作人员装点得喜气洋洋。凌空的彩带、飞扬的灯笼、盛开的鲜花、红艳的“寿”字……一切都透着一个字:“喜。”

  两个半月前,巴金度过99岁生日。然而,前来祝福的人太多了,老人不幸肺部感染,呼吸急促、气喘,而且有点水肿。所幸的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病状有所好转。这一现象,对于巴金身边的医护工作人员和所有关心他的人更是一个“喜”字。

  除夕夜,巴金的病房热闹非凡。硕大的.圆桌台面铺上了洁白的桌布,巴金的亲人欢聚在巴金身边。医院食堂为他们送来一桌预订的年夜饭。子时,巴金时醒时睡。工作人员小张对记者说,巴老心里清楚得很,他明白自己已跨入百岁“大门”。

  2.课文扩读材料

  乡间小路带我回家

  苏童

  青春无罪,这句话的侧面意思是青春无辜。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生机勃勃而杂乱无序的青春期,而人们在青春期喜欢迷恋上的事物往往也是不改容颜。它在你的心中永远保持着某种明丽如杏黄的色彩。

  大约在十几年前,一首名叫《乡间小路带我回家》的英文歌曲风靡大学校园,那些稍具有英文基础而又喜欢唱歌的校园青年不约而同地学会了这支歌,几乎所有的校园晚会都会有个男孩怀抱吉他站在台上,或者老练或者拘谨地弹唱这支歌,而我作为一个极其忠实的听众,张大了嘴伸长了耳朵站在人群中。在乡村歌谣特有的清新忧伤的旋律中,我想象着一座高高的山,一条湍急的河流,一个在旅途上怀念家乡亲人的漂泊者。歌中的山是西弗吉尼亚的山(我错误地把它想象成著名的落基山),河流是一条叫香纳多的河,漂泊者不知为何人,我便自然地把他想象成自己,因此我被这支歌深深地感动了。我才不管它唱的是哪国的山哪国的河呢,每次唱到“乡间小路带我回家”那一句时,我总是被唱得浑身一颤。

  我至今不知约翰丹佛为什么如此轻易地感动过中国的一代青年,就是因为乡村歌曲的柔情与感伤的魅力吗?抑或是异种语言歌唱的别国他乡易于俘获那迷惘的一代?我对其答案一直不求甚解,我想被歌声所感动是每个人的权利,而这份权利是无需用理性去层层探讨的。一个人因为被一支歌所感动,不管它是一支什么歌,那一定是一件单纯而又美好的事情。

  时光机器当然是在不停地洗涤我们身上青春的痕迹,你年轻时喜欢的歌在劳碌或发福的中年期生活中会一去不返。有一次我偶尔翻出多年前熟听的约翰丹佛的磁带,所谓的怀旧心情使我把磁带放进了收录机的卡座,但我听见的是一阵刺耳的失真的人声噪音,那盒磁带也被时光机器销毁了,一种怅然心情油然而生。我觉得自己的青春时代也像那支歌一样无法拾回了,乡村小路,它似乎不能带我回家了。

  我没想到我后来是在真实的落基山上拾回了那支歌,更没想到在落基山上想起那支歌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遥远的旋律。落基山没有那条香纳多河,落基山上的路是一条标准的盘山公路,山顶覆盖着积雪,山坡上到处可见赭红色的岩石和清澈的溪流,还有人工种植的杉树、松树林和受到保护的鹿和野兔,落基山的景色之美超出了我的想象,却不是我的想象。我对驾车陪我上山的友人说,歌中的落基山与事实不符。友人愕然,他不懂我在说什么,其实我知道自己词不达意,但有时候人是无法把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尤其是这种心情与一首什么歌有关的时候。

  我在落基山上也没有发现乡间小路,我知道乡间小路已不能带我回家,带我回家的是汽车、火车或飞机。

  使用建议:青春的憧憬和梦幻有着音乐般美妙的旋律,时光飞逝而去,成熟带来的失落感总是促使我们去寻找着青春的足迹。读完后想一想,本文围绕着歌曲《乡间小路带我回家》依次写了哪些片段?表达了作者哪些不同的感受?文章的内在脉络又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17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2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2

七年级上册语文《童趣》的教案11-17

七年级上册语文《郑人买履》教案02-27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01-16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优秀02-06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12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