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篇爬山虎的学习,一方面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对身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细了啊,老师手上有一些图片,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教师模拟第一张图片)大家看看这个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那个同学平时最善于观察了。
(这时学生思考,纷纷举手想要回答)
就这样通过小猫脚图片、小鸭子脚图片、小狗图片和爬山虎脚的图片,引出脚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动物有脚,我们的植物也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脚,看看它怎么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拉朗读,勾画出不会、不懂得字词,同座之间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帮助学习。
2、再度课文,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勾画出爬山虎脚的描写句子,然后四人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如何爬的这四个方面去寻找)。
3、深入研读课文
整体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例如: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要这么仔细的描写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以及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在这过程中,通过分析句子来介绍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辞手法。
(三)你说我演,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一个游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脚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戏一:一个同学说爬山虎的脚样子以及运动方式,一个同学根据同学的叙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二:贴纸游戏,在黑板上展现课堂开始的图片,让学生把对应的图片上脚的特点贴在对应的图片中来。
(四)巩固提高
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回忆字词。
从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
师: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学
生:我是爬山虎,这个是我的脚,它读….,它可以这样来造句,我身边有这样的….植物,它的脚是这样的…..。
通过爬山虎脚移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起来分享自己这篇课文学习到的字词和修辞手法以及身边的其他相似的有脚植物。
(五)小结和作业
1、课堂小结采用发散式+收束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脚》
师:那有那个善于总结的同学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新能力呢?
生:我学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辞手法
师:这个同学非常棒,还有哪位同学能起来和大家分享吗?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这之中呢,我们也学到了新的生字宝宝和新的修辞手法。最后,让我们再次的自由朗读课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运动脚步吧!
2、同学们下去后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脚的,用今天新学到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出来,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分享,看看哪位同学观察最仔细,描述的最生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
用读读画画说说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爬山虎实物,进行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对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给大家深入介绍一下。(教师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愿意站起来朗读吗?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分段朗读课文。
3还想读吗?这次我们拿起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着自己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4交流:谁来告诉大家,通过默读课文,你又了解了哪些内容?板书:叶子脚的位置、样子怎样爬触墙生存
(二)细读感悟
1、同学们通过默读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爬山虎?来我们一起欣赏。(放录像)。
2、喜欢爬山虎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下面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深入学习,看谁收获最大。(学生分组活动,喜欢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学习)
(1)喜欢爬山虎的叶子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叶子的美展示出来。
(2)想研究爬山虎的脚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的学习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会爬墙的秘密的同学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学习方法。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1)当学生交流叶子部分时:
a请他给同学们读一遍。(课件出示叶子画面)学生评价。
b交流: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c指导朗读: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如此新鲜,排列如此均匀,不仅静止的时候很美,动起来就更美了。请看(课件演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指名读。评价。
(2)哪位同学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愿意展示一下吗?
a一生展示自己的画。
b请同学们读一遍第三自然段,对照课文的描写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
c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画?能指着图给大家介绍介绍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吗?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谁来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a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学能够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表演一下?
c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d边读课文,边用手在桌子上做做这几个动作,体会体会。
(三)学生质疑课件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能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孩子。
1、积累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2、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巩固练习
1、自学生字词。
2、指导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等。拓展练习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
2、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会流于形式,学无所获。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3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⑴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⑴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4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
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位置:
A、看实物
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C、多媒体显示
样子:
A、看课件
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
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7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质疑。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互检。教师出示检查要求:请同学们按照以下的步骤在小组内互检,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检查完请坐好,在心里记一记黑板上的词。
(1)、组长出示卡片,叫组员认读,每个组员读一个词,大家给他正音。
(2)、每人读一句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一起说说段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小黑板词语: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个词,其他学生跟读。我们要注意下面的字(一边讲一边用红笔标出关键字。):“均匀“是前鼻音,重叠的重念“chóng”,是多音字还念重量的重,叠字的下面是“且”,茎字的第四笔是横折撇。
(2)、检查读文:下面老师分别找几个同学读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大家
2、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词语,再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读文,正音,说段意。教师简单地书写段意。(攀援生长,叶的特点,脚的特点,怎样爬,脚的特点。)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描写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致地学习课文。
四、提出问题
1、出示大问题教师大声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注意,是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要在组内交流了。
2、学生独自读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5、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预设: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叶的特点: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这是叶的颜色特点。(板书嫩红嫩绿,)
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说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板书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师导语:(指着板书,是的,爬山虎的叶子不仅緑得新鲜,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一生回答:是第二段的`第四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板书波纹好看)引导: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学生出这一句写法上的好处。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板书形象、生动)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2、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
5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________。我的叶子的特点是________。我的脚的特点是________。我爬的时候,脚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嫩红—嫩绿新鲜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具体
波纹好看
脚茎上叶柄反面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关于爬山虎的脚的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讨论和圈点批注等方式读懂课文,提取文章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章写作思路,通过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读懂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观察了苏轼眼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也游赏了陆游笔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西村。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种植物,也就是爬山虎(板书“爬山虎的脚”)。这种植物很神奇,它有脚。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了,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如果它真的有脚,它会走路吗?会爬行吗?学习过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答案啦!
2.整体感知
(1)读对字音。
(3)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段落,思考课文都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二段、脚:第三四五段)
3.重点研读
(1)为什么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章却先用了一段来写叶子呢?爬山虎的叶子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讨论回答。
(3)接下来就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爬山虎的脚的?文章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哪些方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4. 小结作业
总结:叶圣陶写出这篇文章非常用心,他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他观察了很长时间,而且观察得非常细致;他还知道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非常牢固,说明他还用手尝试拉一拉爬山虎的.脚。叶圣陶不是植物学家,但是他经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了这样一篇关于植物的好文章,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先生这种仔细观察的科学精神,只有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才能写出有真实感的好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0
[情景说明]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细致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突破课文的难点,我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画面。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时,让学生在电脑画面中动手找出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再将整个动作过程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分解动画,逐幅观察,最后完整地演示整个爬的动画过程。这样去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这是为什么呢?
2、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3、根据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
1、学习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电脑屏幕展示1——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电脑屏幕展示2——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电脑屏幕展示3——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画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的爬山虎的脚由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头上变成圆片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3、爬山虎怎么向上爬
师: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脚“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读课文第4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词语。
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电脑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动画展示区,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文本出示区,内容为本段文字;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将相应动词拖入其中并点击观看动画。
学生从文本中找出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并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单个动词,观察分解动作,也可完整观察连续的动画。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爬山虎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大家还想了解到更多关于爬山虎的信息吗?生:愿意。
电脑屏幕展示5——
八组形态、颜色各异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图片;四组反映爬山虎所属、形态、习性和价值的视频及文字资料。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校园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浏览、搜集有关爬山虎的图文资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同学间展开交流、分享成果。
(四)总结全文,布置观察。
1、教师总结。
2、鼓励大家亲手种植一种植物,美化家园,美化生活,并记下观察日记,了解这种植物的样子及生长变化。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后我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叶子部分,我先呈现静止的爬山虎叶子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形状,从而感受到叶子的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表现的。
二、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丰富,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
三、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脚在攀爬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动作变化,更为巧妙的则是教师将整个动作过程制成了动画,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可以分解动画,逐幅观察,同时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动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四、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对于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有关知识的了解,单靠多媒体呈现几幅图画或播放几段视频以及课文有限的文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安排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借助信息工具平台,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同学间分小组进行交流表达,扩大知识面,也锻炼了他们协同合作学习的精神与意识。
当然课堂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学生的积极性虽都调动起来了,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不强,但不管怎么说利用信息技术,能充分展示语文课堂和魅力。
[专家点评]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
在这节语文课中,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整合中来,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在信息技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得到双重提高,为今后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则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协作者和最终作品的评价者。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案例。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词语,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默读边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我知道
(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
(2)我的收获是
2、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记下来,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三、导学案: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
(二)小组合作探究
1、从课文的哪些介绍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最高本领呢?
2、它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惊奇?为什么?
(三)探究感悟
在介绍爬山虎时,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说明了什么?
(四)主题阅读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爬山虎的特点,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慧眼观天下》中的
四、五个模块,并将你自己的收获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四、课堂检测:
(一)在()里天填上适当的词语。
()均匀()波纹()的脚紧贴在()
()一顺朝下不留一点()()的爪子灰色()
(二)在课文中摘录两句比喻句,并填空。
1、这句是把比喻成
2、这句是把比喻成
五、课后作业:
观察爬山虎的实物,并写出自己的观察日记来!
六、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触巴拉贴
灰色牢固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难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了解爬山虎叶子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释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贴课题)
2、指导写字:虎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一起来写一下。
3、质疑:看了这样的课题,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
4、解疑:(出示图片)这就是爬山虎,它是一种植物,但它不像葡萄一样要搭个架子才能往上爬,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评价
2、检查反馈:听一听你的同桌生字读得怎么样?同桌间相互检查读音;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你愿意读哪一段?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
3、开展互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评价
4、生字教学(小集中):刚才从读中看出大家朗读的本领特别高,老师这儿也有两个字:均匀。你会读吗?我们来写一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三)默读思考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并思考:课文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4、5三个自然段)评价: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那课文
1、2两个自然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呢?
2、及时板书:生长的地方,叶子,脚
(四)分段教学
1、教学第一段
A、跟随作者的目光,我们先来到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谁来读一读B、从他的朗读中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茂盛、能爬)C、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D、再来读读看。
2、教学第二段
A、接着我们和作者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怎样?
B、指名读第2段。想一想: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课文重点写什么时候的叶子?评价朗读:我仿佛都看到爬山虎的叶子了。C、反馈:刚长大——嫩红
嫩绿
长大了——绿得新鲜
一顺儿朝下
D、你能找到叶子颜色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吗?谁来试一试。
E、指导朗读:1人读完后,你读的真美!谁还能美美地读一读?
F、引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我们来看铺字怎么写?没有重叠起来的——我们来看这个叠字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结合图片,组织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G、这时候,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一幅模样?
波纹原指什么?漾起波纹是怎样的情景?
H、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五)全课小结
课文又是怎样细致的描写爬山虎的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爬山虎的脚》反思
全课伴随着铃声结束,一切还是按设计进行着。常听人说教学设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这么说来我苦思冥想的过程设计还是预则立的,这样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既定的目标也有条不紊的完成了,自己感觉按这个设计还是挺一气呵成的。之后,指导老师及其他听课教师也给了很多建议,感受如下:
1、语文老师一定要定个规范,比如说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写生字,只要求循声快速的写一个,并未说明写在哪里?这个细节是听课老师指出的.,是啊,语文教学不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嘛,而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不停的规范,加上练习养成的。而新手的我似乎忽视了这一点。
2、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有很多的评价语,而这个度也需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把握。哪些评价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哪些评价能激励学生?哪些能说到学生心坎里去?换位思考,我常常坐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整个教学过程,我这样说可以吗?这个评价是否妥当?怎样说才最贴近学生?想的多了,有时灵感也来到自己的身边,有个好点子,我便及时记录。收集更适合我这个班级的评价语。
3、在教材分析上,在第一课时字词是重点,加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默读、感悟着读??在导入时,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而我则选择直接导入,我是这样想的:在导入时用一句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这有趣两字在某种程度上是起了一定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的。这是这节课我说的第一句话,学生的注意力是百分之百的。或许有失偏颇,但任何的尝试都要实践来证明,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是永远会落入某个套子中的。
4、在导入时的一段谈话:“看了这个课题,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老师指出改成“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而这在教学中也凸显出来,当我问出: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时,学生举起了手,我想当时他们一定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只是对于一些细节不太了解。教师身为引导者,在此时只需静静地倾听学生回答,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即可。而我的处理却有种包办的意味??是我阻碍了学生的畅所欲言。以致后来说到爬山虎不像葡萄一样要搭个架子才能往上爬,在探究其原因时,学生的状态比较茫然,没有一点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那一刻,我深深知道自己的导入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起一定作用的。我俨然成了一个发号施令的命令者,而非组织教学的引导者。
小感
语文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学科,它存在我们周围每一个角落,学生一般都是带着已有的语文基础来到课堂,我们要将他们的已知化为未知,探究更深的,通过课堂再将未知变为新的已知,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4
一、新课导入
师板书:脚
同学们,还记得雪地里的小画家吗?|从文中我们知道了,小鸡的脚像竹叶,小鸭的脚像枫叶,小狗的脚像梅花,小马的脚像月牙,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脚,最近老师发现了一件稀奇事,植物也长脚,而且它还有一个动物性的名字,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教学生字“虎”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课文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也解决了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课文写了爬山虎那些方面的内容(叶、脚)那那几段是写叶,哪几段是写脚的呢?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
三、精度课文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请你从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相关信息。
2、精读句子的理解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长在茎上"也就是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所长的位置(板书:位置),那”茎“又是什么呢?看着这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把它指出来吗?原来这根粗粗的就是爬山虎的`茎啊。
(2)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嫩红“一词告诉我们爬山虎脚的颜色(板书:颜色),这颜色课真美啊!你能再把这句子美美得度一遍吗?
(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说得是爬山虎的样子、它的形状(板书:形状),“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柄”字,它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吧这个字写漂亮(师范写),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刚才同学们一眼就把“茎”找出来了,你现在能不能找出叶柄呢?原来叶子与茎相交的地方。“反面伸出??细丝”,同学们看到“细丝”了吗?“就像蜗牛的触角”这爬山虎的脚可真是太有趣了!竟然有六七只脚,而且像蜗牛的触角,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既有趣又稀奇的事儿吗?(指名读)我看大家都对着感到很有趣,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吧1
四、小结
短短的几句话,同学们就从中读出了这么多关于爬山虎脚的信息,同学们课真会读书,那爬山虎这细丝般的脚又是如何爬上高高的墙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仔细地去瞧瞧,这节课就到这。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5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关于爬山虎的成长故事,故事主人公爬山虎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成功攀登高峰,成为了一位优秀的登山家。这篇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人在努力奋斗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成长,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教育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理解成长的道理;
2.激发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3.通过阅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故事的背景介绍;
2.故事的主要情节;
3.故事的主题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谈论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故事(20分钟)
教师向孩子们讲述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阅读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3.讲解故事(10分钟)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启示。
4.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孩子们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主题和启示进行讨论,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孩子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启示,鼓励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
通过导入,引导孩子们进入故事的主题和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阅读法
通过阅读,让孩子们自己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3.讲解法
通过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加深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增强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
通过阅读故事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孩子们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毅力,评价孩子们的成长情况。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故事在孩子们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启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勇气和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故事的运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6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认识一种植物的脚,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有的同学还去观察了爬山虎。通过这些预习,你对爬山虎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爬山虎也叫巴山虎,是一种落叶藤本植物,有浆果,可以入药。
师:对!查找资料也是预习课文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这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师:那通过读课文,你们对爬山虎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上长有细丝。(板书:脚)
师: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反复读书都是预习的好方法。通过预习,同学们对爬山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先把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看能不能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生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学生交流情况)
)
师:通过交流,你们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师:那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板书:脚向上爬?)
为什么说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说一步一步向上爬呢?(板书:一步一步?)
为什么说爬山虎的叶子会漾起波纹,美丽极了?(板书:叶子?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生:我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我会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解决。
我会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来解决。
师:(指问题):对!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另外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也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重点探究大家提出的问题。看通过进一步的读书学习,对预习中读懂的内容有什么新的理解,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一)边读边想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丽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有关爬山虎叶子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请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边读边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语句)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生边读句子边想象)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就应该这样学习。那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美丽的爬山虎的叶子呀?
生:想!(学生看多媒体,再次感受)
师:学到这里,你对爬山虎的叶子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师:对!正是因为长大的叶子很绿,在墙上排列得那么均匀,被风一吹还漾起满墙的波纹,非常美丽,所以它才那样引人注意。
同学们这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我们就试着读一读课文,把这种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放开声音,自己先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然后师指名感情朗读)
师:(小结)通过预习课文,我们了解了爬山虎叶子的生长特点,而刚才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我们又感受到了叶子的美丽与可爱。这就是我们新的理解,新的感受。
(二)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探究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师:在交流预习的时候,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像刚才这样读一读课文,自己找一找答案吧!
(生读课文找句子)
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谁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指名读)
师:请大家再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如果有的同学带来了爬山虎,也可以边对照实物边读课文,再仔细地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把你的画拿给大家看一看?
师:我们一块儿来看看他画的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呀对不对。先看位置,他画的对吗?
师:对!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我们再来看看脚的样子,画的对吗?
生:对!
师:谁带来了爬山虎呀?拿过来让大家看一看。请这位同学读着课文中的句子,我们再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
师:下面,我们一块儿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再来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一段,学生齐读)
师:(小结)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抓住重点句子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师:刚才有的同学还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为什么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先请同学们继续读一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师: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把你的理解跟同桌说一说。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想象,对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一块儿来观察一下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课件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样子)
师:你们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请大家再把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刚才我们所观察到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说得真不错!那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说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呢?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师:(边总结边演示)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当爬山虎的脚巴住墙以后,这只脚就不会再动了。随着不断地生长,它又长出了新的脚,这些脚再巴住墙,使爬山虎向上爬。不像人走路那样,两只脚来回交替,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
师:有的同学还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触不到墙就萎了?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师:是的,爬山虎之所以能够巴住墙往上爬,是因为它有带吸盘的脚。如果爬山虎的脚触不到墙,它对爬山虎的生长没有了作用,所以随着爬山虎的不断生长,这只脚就会萎掉。
(三)再次质疑,加深认识
师:好,下面请大家把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读课文)
师:谁还有疑问呀?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有六、七根细丝,而不是三、四根细丝?师: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爬山虎,想进一步了解爬山虎,那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查找有关爬山虎的资料,我们再互相交流交流,好吗?
师:这个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
四、回顾全文,深化认识
师:下面,请大家朗读全文,想一想,爬山虎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生说
五、课外拓展,发展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谈出了自己对爬山虎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很平常的植物,作者为什么能将它写得这么好呢?
师:谁还有补充?
师:对!因为作者用心观察了爬山虎。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恰当的语言写了出来。遇到这样好的语言,我们应该把它积累下来。有了这样好的语言,我们的作文水平也会提高。下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些优美、生动的语言,把它们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篇描写植物的文章读一读,下节课,我们再一同去欣赏那篇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用具:
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
三、自主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为什么美?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
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
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
3、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
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细心观察。
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
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06-09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07-20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07-12
上册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03-09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03-03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06-12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08-24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08-24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案02-11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