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理解积累词语“失魂落魄”,分清“魂、魄”两字的字形。
2、能体会“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两句话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这两句句子。
3、能读懂文中几处省略号背后所蕴含的人物的情感,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初步了解梁晓声其人。
2、理解“失魂落魄”的意思,分清“魂、魄”两字的字形。
3、想一想,作者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 反馈预习,揭示课题,补充资料了解中国六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情况。
1、 交流对梁晓声的了解。
2、 揭示课题, 初步了解梁晓声对自己母亲的情感。
4、补充资料,了解中国六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情况。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多数工人的每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的街道小厂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
——摘自梁晓声的《母亲》
二、 从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出发整体切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1、反馈预习情况,指导区分“魂、魄”的字形,理解词义。
出示: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齐读)
l 一起写一写“魂、魄”两个字,记住字形。
l 反馈“失魂落魄”的意思。
2、抓住文章表达上使用了很多省略号的特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深入学习课文1——31节,体会句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1、分角色朗读1——31小节,想想这部分主要写什么。
2、交流板书。
3、联系环境描写、对母亲行为的描绘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作者在写这部分内容时,多处运用了省略号。
(1) 第一组: “妈……”
“妈……
(以此指导联系环境描写体会省略号便是的是声音的拉长,延续,让读者体会到的是这里的环境很恶劣,噪声太大。)
(2)第二、三组:
l 思考为什么我说回答妈妈的问话是吞吞吐吐的?体会一下,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情感。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一下)
l 交流、适时评点,引导体会文中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母亲行为有强烈的感染力,把作者那一刹那的震惊生动地表现出来。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l 体会此时此刻我的心情——
(一时间百感交集,自责、内疚、难过、痛心全融会在这省略号中了。)
4、 感受这次“要钱买书”经历对“我”的震动。
a) 引读:
b) 那一刻我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说说“我第一次:……”
5、联系前文内容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中省略的内容说出来。
四、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含义,体会母亲对孩子的这份“深情”。
1、引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2、引导运用前文环境描写和对母亲行为描写的语句体会“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的五样》选自苏教版第一模块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三板块(设计未来),本文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学会对自身的深度思考,学会选择。并且以《我的五样》这篇课文作为一个平台,来激发学生审视自己、设计未来。
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青春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年。虽然短暂,但是却对一个人的一生有这决定的作用,因为在拥有青春的时候,人要做出许多的选择,有些选择甚至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生中最保贵的东西是什么?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是诗人的选择,面对将要选择的人生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本文的作者有着自己的选择:空气、水、太阳、鲜花、笔。在本文的作者看来,空气、水、太阳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不可或缺;鲜花代表着爱以及心中的美好;身为作家的作者,笔当然是不可或缺的。接下来的舍弃的过程中,作者先后剔除了鲜花、水、空气、太阳,最终留下了笔。在作者看来,身为作家,自己的价值就是从这里体现出来。每个人都会有展示自己价值的欲望。同时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审视、思考社会和再现自己的审视与思考,一位作家一旦放弃笔,就是对整个人生的放弃,也就是对一切的放弃!本文就是想告诉学生,人生的当中的有些取舍是很艰难的,有些甚至是残酷的、痛苦的。要想选择好,就要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有这样,一个人才能明白自己生命存在意义,明白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其中心理描写语段。
3、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作者对话,规划青春,设计未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文章内容思路。
2、体会作者心理描写语段。
学习难点:
1、对作者心理的`把握。
2、和自己心灵的对话、和作者的对话,规划青春设计未来。
四、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十八岁的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刚刚形成,同时他们又朝气蓬勃,胸怀理想。在这一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能促进他们来合理地审视一下自身,对自己有一个深度的思考。从语文角度来说,他们把握文章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通过本文也可以提高一下学生把握文章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课之前,给同学们讲这样一则选自《聊斋志异》的故事。有两个牧童在深山里玩耍时,拣到两只小狼崽。于是他们抱着两只狼崽分别爬上了相距有10米的两棵树。不一会,老狼来寻子。其中一个牧童就揪住一只狼崽的耳朵,狼崽嗷嗷地乱叫。老狼跑到树下,气急败坏地又抓又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着狼崽的腿。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说】
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
弄明白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合作,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⑵
课件演示摘苹果游戏,识记生字: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⑶
课件演示青蛙过河游戏,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李丽没画完的画,问:“这幅图还缺什么呢?”(树还没有涂上颜色)
从这幅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李丽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
齐读第1自然段。
2、读讲第2、3、4自然段:
⑴
用笔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⑵
指导读对话部分,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A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重点理解“小声说”、“吞吞吐吐”“没画完”等词语。
课件出示B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等到都画完了,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
理解“只好”。这个词是说李丽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她已经把房子、小山画好了,只等画树。没有绿铅笔,没法画,所以只好等林园园把画画完,才又一次向林园园借。
“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这是林园园的心里话,她担心李丽使绿铅笔时会把笔尖弄断,实在有点舍不得借。
课件出示C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画,不要画得太多。”林园园讲了三个“不要”,总是担心李丽弄坏,或者使用得太费,舍不得借。听了林园园的话,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理解三个“不要”和“连忙”“只画”。
(“连忙”和“只画”,是讲李丽一心想借用绿铅笔,既然林园园肯借给她绿铅笔,就立刻表示同意林园园的要求)
课件出示D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画小草吗?太多了!”这是林园园听到李丽说要画小草,觉得太费绿铅笔了,所以林园园说:“太多了!”意思是你要用,就只准画树叶。
(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李丽说的三句话分别要用请求、商量、诚恳的语气来读;林圆圆的四句话分别要读出矛盾、担心、吝啬、不乐意的语气。在逐句指导后,再组织学生把林园园和李丽的对话分角色有表情地读,根据课件演示配音读等。)
3、读讲第5段:
课件出示课文段落,指名读后,提出思考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使学生理解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
理解“用心”、“不由得”等词语。
课件演示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此时,她在想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4、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林园园和李丽是两个怎样的孩子?(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
四、书写指导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请学生帮老师找不足),同学临写,组内互相展示,说说你有什么话要提醒你的伙伴。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2.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3.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描写人物的看法
教学重点
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
教师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形象,他们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谁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他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交流(先自己说,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二)回顾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并思考这几篇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2.小组交流:
把这几篇课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找出来,推荐给大家,并说说理由。
你认为在人物刻画上最成功的地方在哪儿?请分别说一说。
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3.在这次的习作中,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人物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四)师总结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诵十六个词语,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语读熟。
2.谈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3.再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的?
4.组织学生分类说说自己积累的其他描写人物的词语
(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描写人物的词语,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
5.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到好词本上,注意不写错别字。
三、成语故事
1.自由读《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典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2.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把成语写下来,并给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 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互相鼓舞 汲取力量
【教学总结】
《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一、以读感悟,体验“高、陡”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由于教室的多媒体不能使用,无法展示天都峰的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堂上我就和学生谈了谈这个假期爬黄山的'感受,让学生有个印象,这样对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然后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三、发挥想像,进行补白
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文抓住“我”爬山时的动作词进行了描写,而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然后让学生联想老爷爷会怎样爬山,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有的孩子说:“老爷爷一会儿拄着拐杖,弯着腰向上爬,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走走停停,十分艰难。”有的说:“一会儿手扶铁链向上爬,一会儿手放在膝盖上支撑着向上爬。”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了语言,思维更加活跃。
四、教学中的不足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今后教学中,对于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二、字词教学
啁啾(zh uji ) 臆(y )断 饶(r o)有兴味 迥(ji ng)然不同
毋(w )宁 翌(y )日 愕( )然 窒(zh )息 宽宥(y u)
笃(d )信 嗣(s )后 门枢(sh ) 悠(y u)扬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书面语)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由此可见: 。
学生讨论后明确: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段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点拔。)
学生讨论后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句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间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的,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避免了知识愈多,愈显得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蝉发声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蝉的发声,充分表明蝉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三、能力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四、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彩池的神奇,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文训练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五彩池的特点来写景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方法习惯目标:
1、在强化自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2、继续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
3、训练学生“在反复反馈中开发思维、在联想中增强记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体会五彩池的神奇;
2、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五彩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影碟机,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的:
精读课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池水不同颜色的原因;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瑶池的传说。
2、板书课题----《五彩池》解题。
3、五彩池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学习目标)听课文朗读,思考:
(1)、五彩池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特点)你能找出有关词语吗?
(2)、这一段写了什么?
2、出示投影片,重点词句教学:“漫山遍野”
3、方法小结: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
5、小结:第二自然段讲了(水池多、美)。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2)、这一自然段写了五彩池的.水非常()。
2、引导分析。
3、小结。
4、五彩池的水为什么会这样神奇呢?(导入)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并运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
(1)、这一段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
(2)、你能找出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吗?
2、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4、小结:
5、面对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启下)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这一段表明了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和赞美)。
3、质疑:(思维拓展)。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
1、请为五彩池设计广告词;
2、背诵喜欢的段落。
语文教案 篇10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辨别文章的优劣,选择指定内容的文章,能初步理解并向别人推荐。
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松鼠》2课时
《松树金龟子》2课时
《国宝——大熊猫》2课时
《黔之驴》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着布丰、法布尔等数位作家一起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在这个星球上,和我们最亲近的物种之一就是动物。各种动物都以其自身的特点,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动物世界”。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相信不论是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还是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大熊猫,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都将会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能积极地开展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单元的.写作教学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抓住某一种动物的特点,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课前学习: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各种动物的相关知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讨论结合提示,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畅谈自己所了解的动物世界。
3布置活动:谈谈在现实生活中你最喜爱的一种动物,并能说出你喜爱它的理由。(最好能抓住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点进行阐述。)讨论,交流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对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与濒临灭绝的动物等专题的探究)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动物世界”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专题,可以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等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1、你对“动物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了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4、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以及文中动物的哪些特点?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 《松鼠》(一)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介绍的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2、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合理的说明顺序。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在网上了解作者布丰的相关资料,搜集松鼠的有关知识和生活图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布丰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2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完后,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特点边听边思考,在书上作好批注。
3组织交流,评价。班内互评、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为课文编写提纲朗读课文,并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注
2布置任务: 编写课文提纲列写提纲
3组织交流,评价。班内互评、交流
4情境创设:有人认为文章最后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读到此处时,让人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所以,课文结尾是全文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对于上述观点,你持怎样的观点呢?思考,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以协作组为单位,先在协作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大组交流学生推荐,互评
课后学习:1、能将文中松鼠的外形、特点、习性等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能反复阅读。
第3课时 《松鼠》(二)
学习目标:1、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
课前学习:1、整理松鼠的相关知识与图片。
2、搜集动物邮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体味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作者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来说明松鼠的有关情况,写得生动而形象,(1)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朗读、勾画(在句子旁注好你喜欢的理由)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教师小结。交流、互评
第二块: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提供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松鼠的介绍:(1)要求学生就语言特点将课文与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2)两种语言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阐述理由。阅读、思考、比较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设计一组邮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活动:如果以松鼠为题材发行一组邮票,你觉得设计的邮票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映松鼠的生活?你能给每枚邮票取个名吗?你能用简要的语言阐述你的创意吗?设计、命名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班内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选择你身边的最令你感兴趣的某一种小动物,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观察日记。
2、搜集此种小动物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仿照生物学体系,编写一篇生物课文。
第4课时《松树金龟子》(一)
学习目标:1、从观察入手,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习性。
2、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
课前学习: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借助相关书籍、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法布尔的生平与故事,金龟子的图片及其相关知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作者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你知道他的著作名称吗?你能根据课前所了解到的相关资料向同学们讲述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吗?互相交流相关内容与感受
2根据你所搜集的资料,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金龟子?(比如金龟子的种类、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方法等。)班内交流资料,比比谁查找的资料最充足。
3、组织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归纳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态习性。朗读、圈注、勾画、批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7-14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语文《石榴》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