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3 08:41:5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快速阅读中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所说明的知识。

  2、技能目标:①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②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借助本文知识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景象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3、情感目标:培养观察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难点:能够借本文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同学们,日出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观察过这些自然现象吗?

  (生)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景象。

  (师)我们所看到的日出日落的景象各不一样,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还是其中有别的奥秘?学了课文《落日的幻觉》,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利用多媒体打出)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吟咏()绮丽()

  绚丽()殷红()

  散射()殷切()

  散会()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二)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理解幻觉的含义:

  什么是幻觉?

  (所谓幻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三、展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四、学生小组读文探究:(多媒体打出)

  1、《落日的幻觉》属于说明文中的哪一类?

  2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完成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变扁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举例说明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五、学生进行交流

  六、知识扩充:(多媒体打出)

  光的散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均匀媒质的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但当光在不均匀媒质中传播时,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一部分光线不能直线前进,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象。地球周围由空气形成的大气层,就是这样一种不均匀媒质。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经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

  旭日初升或日落西山时,直接从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比正午时直接由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要厚得多。太阳光在大气层中传播的距离越长,被散射掉的短波长的蓝光就越多,长波长的红光的比例也显著增多。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它的红色成分也相对增加。因此,才会出现满天红霞和血红夕阳。实际上,发光的太阳表面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七、帮古人解疑:(多媒体打出文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师)当时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认识,所以孔子解答不了这两小儿的.问题,你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可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后自由解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①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已经证明黄昏(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是一样的。②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中去中显得大。早晨的太阳背景是群山、数目、房屋等,而在公务,太阳的背景是广阔无垠的天空,因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③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被散射出去的光也多,而中午太阳光直射时,光线散射现象就小,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八、品味语言:(多媒体打出)

  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九、课堂拓展延伸:

  (师)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大声朗读,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学生找出第二段,大声朗读从描写角度、修辞、色彩等方面分析)

  (师)同学们,请你回想自己所见过的日出或日落景象,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字数不限。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十、学生朗读自己的描写文字。

  十一、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描写文字,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充。

  板书: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创设情境,鼓励质疑

  1.投影出示太阳缓缓升起的动画画面,配上声音:同学们,你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2.(教师板书课题:太阳)你们瞧!太阳公公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他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估计学生会问: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太阳公公,你有多热?太阳公公,你是由什么构成的?太阳公公,你与我们地球有什么关系?太阳公公,你为什么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

  3.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从网上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

  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自己读,可找学习伙伴对读,也可小组同学合作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导言:《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类文章往往是一个自然段讲清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阅读时,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学生阅读后归纳。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植物、动物和人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太阳与雨雪的关系。第6自然段:讲太阳与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与健康的关系。第8自然段:讲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3.根据叙述的内容,可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板书: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三、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你们听(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2、指名回答。

  3、师:我们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4、分组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5、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2)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3)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鼓励同学们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18000000度。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6.利用投影交流、评点,并随机设问:

  太阳的特点

  怎样写

  说明方法

  远

  1.5亿公里

  走:3500年

  飞机:20几年

  列数字

  举例子

  大

  130万个地球

  列数字

  作比较

  热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

  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列数字

  文中如果不用数字,只说距离很远很远,温度很高很高,可不可以?为什么?

  文中把太阳与地球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太阳表面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写好在哪里?

  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7.在写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作者很注意用词的准确,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四、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读出太阳的特点。

  2、竞赛的方式朗读。

  五、学习生字新词

  1.让学生交流生字中易错的地方,或编成字谜考同学。

  2.正确读写词语。(差不多、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煤炭、比较、杀菌、预防)

  六、总结反馈

  1.这一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你们看太阳公公都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课件演示)听,他又在说什么?(放声音)同学们,你们学得很认真,你们想把我的有关知识介绍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了解我吗?

  2.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太阳公公,分别练习详细介绍和概括介绍,同桌对练。

语文教案 篇3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玉石意义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的形式,整体感知了《三字经》,同学们知道这两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引导学生结合朗读感受,初步理解这两节《三字经》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讲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说明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第二节:讲了一个人如果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就会一事无成,是要后悔的;一个人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句。

  明确: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每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成长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3.理解“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一句。

  明确:如果在一个人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因为受到过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4.理解“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一句。

  明确: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因为年少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5.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

  明确: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打磨、雕刻它,就不能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就不会懂得礼节和道义。

  6.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加一加”识字法。

  明确:“加一加”识字法就是利用以往学过的独体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的方法。如本文中的生字“初”,就是“刀”加上衣字旁“衤”变成的;“性”是“生”加上竖心旁“忄”变成的;“近”“迁”“远”,分别是“斤”“千”“元”加上走之旁“辶”变成的。运用这种方法识字,既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学习生字的乐趣,也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生字的写法。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谈话总结:本文通过两节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从小用功学习、刻苦磨炼,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

  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

  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升国旗》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小诗只有一节,六行,三句,25个字,却简洁形象地交代了国旗的有关知识。诗歌短小精悍,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凝练地传达了国旗的知识,形象地表达了爱国的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熟读精思,才能真正地感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国旗,热爱国旗。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美,使学生乐读、爱读。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认识“升”、“旗“等7个字。学写“升”、“国”等8个字。学习偏旁“口、”。

  3、了解国旗,懂得尊敬国旗,热爱国旗。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偏旁“口”,会写“升、国”等8个字。

  (二)难点:

  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

  五、教具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国旗的资料

  2、生字卡片,升国旗的录像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每周一的早晨,我们全校师生都要到操场上举行什么活动?谁来说说升国旗时的情景?那么,升国旗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1、汇的了课前收集的资料,享受成功的快乐。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汇总资料

  (3)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2、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读音。

  4、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哪组又快又准,就可得到优秀奖。

  (三)朗读感悟,激发情感。

  1、朗读争冠。采用指名读,分句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接读等方式,读出诗的韵律美。

  2、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3、情境诵读。出示升国旗课件,学生以立正、敬礼的姿态诵读课文。

  (四)小组合作,快乐识字。

  1、认识新偏旁,教师讲解名称,学生练写。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可以讲故事,编顺口溜,猜谜语,组词,联系生活等。

  3、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4、做猜字游戏。

  生在前面,可做出动作,或用语言描述,其余生猜。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升国旗,要以用几句话描述,也可用笔画一画,并给画起个名字,小组内交流。

  (六)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立正

  升国旗

  热爱国旗

  敬礼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

  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

  (指名背)

  4、背得真好。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

  5、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1、先默读三至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颜色、怎么爬的。)

  2、投影爬山虎(实物),根据课文内容大家一齐边指边说,通过观察实物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3、作者是怎么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注意比喻句,作者把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

  4、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动画。

  (指名上台说。)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6、女生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

  7、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请男生读第四自然段,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

  8、指名读。

  9、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

  10、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

  11、一起演示。

  12、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13、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啊?(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

  14、齐读。

  15、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

  16、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

  17、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神奇)

  18、齐读。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

  (学生说)

  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张登记表,请把我们每一次的观察都坚持登记好。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排汗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对小动物和童话故事的喜爱之情,认识8个会认字,一个多音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探究生活中的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接触课文,激趣质疑

  1、揭示课题。

  2、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

  (2)小花猫都去问了谁?

  2、成立“找汗特别行动小组”。

  (1)任务一:选任务二:读

  (2)学生讨论、活动。

  (3)检查学习情况。

  教师随机指导学习小花猫去向老牛、小马、黄狗、小猪找汗的句子。

  (4)任务三:演,演一演小花猫向小动物找汗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动物身上的趣事你还知道哪些?

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我的“长生果”》

  读了课文,你大体了解了什么?

  以读书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继续的,找出有关词语。

  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理解重点句子。

  二、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一)、学生讨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读书活动

  1、既要注重博览,又要有所侧重。

  2、要安排好读书时间。比较厚的书,要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读。

  3、晚上读书效果比较好,就把每天读书的时间安排在晚上。

  (二)指导学生如何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1、看目录可以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2、看内容提要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书的内容。

  3、看序言或后记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目的和价值。

  (三)怎样选书

  1、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自己需要的书。

  2、注意是不是好书,是不是精品。

  3、看看作者是不是名家,是不是有知名的,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

  第二课时

  三、讨论各种读书方法

  1、朱熹的读书方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2、学生交流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四、制定读书守则

  读书时动笔:写、做批注......

  学会使用目录。

  边读边想象书中描绘的情景。

  先要读懂,再评论。

  五、单元

  1、学生自我

  2、学生他人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

  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8.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

  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

  岁(sui):读准平舌音。

  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

  课文不用“从前”,可以换个什么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

  谁能用“从前”说一句话?

  第2组朗读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时有多大?一天他和谁干什么?

  (“四岁”说明孔融那时很小,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比我们现在还小两三岁。)

  把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讲读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块吃梨时,他是怎样做的,课文哪一句告诉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图,问:“拿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拿”的动作。孔融拿小梨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吗?(不是,是他自愿拿的)。

  这时谁看见了?他的神态怎样?(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却拿小的,这时候,爸爸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他说了些什么?(指名读第2句)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幻灯显示)(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老师提示:“问”: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所以句子要用“?”(问号)。

  你从图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问孔融?(因为爸爸对着孔融)。

  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回答?(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

  (9)孔融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孔融和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为生么吃小梨?从他的法和说话中,

  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11)你们现在知道课题中的“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说说)。

  老师归纳:“让”的意思是把好处给别人。课文是指孔融把大梨

  留给其他人,自己吃小的。这是一种对人谦让的美德。

  (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

  (13)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第2自然段。

  朗读全文。

  问:你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应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

  复述课文、指导写生字。

  过程:

  复习:背诵课文。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一个念旁白,一个当爸爸,一个演哥哥,一个淹孔融)

  复述课文。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讲得生动、完整,重点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时,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自由讲、四人小组讲、指名讲、师生评议)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配套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