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2 08:33:2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推荐)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愿意和同桌合作认读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用有关雨的儿歌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

  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变化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并口头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

  教学难点

  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课前准备头饰。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课前指导学生把课本翻到第6页,反扣在桌子上。把文具摆放整齐,做好上课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春天是一幅多彩的画,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首优美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姑娘带着春雨娃娃来了。上节课我们跟春雨娃娃交了朋友,它邀请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呢!

  跟课件表演唱《小雨沙沙》: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哎哟哟雨水真甜

  哎哟哟我要发芽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哎哟哟我要出土

  哎哟哟我要长大

  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唱。

  以儿歌的方式导入,能有效地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入情入境地展开学习。

  二巩固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读生字。(个别读—小老师带读—集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滴“”欢”“题”,学生组词。比比谁是“组词大王”。

  3.读一读书上“读读说说”中的词语。

  4.任意选择生字;分小组互相组词。

  5.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红、绿、花、草”认读后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及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哪些字难写,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积极参与,认真写字。

  通过读生字、组词比赛等环节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人文情愫浓厚的童话故事,因此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情感变化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的“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哲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受花开灿烂

  1.导语: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你看,杨柳绿了,小草发芽了,花儿笑了……

  2.利用多媒体展示花儿盛开的春天,配乐《春到湘江》。

  3.诵读并积累关于描写花的短语或诗句。

  设计意图:通过美好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花的世界,让学生去感受美,并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

  二、整体感知——用心触摸文本

  1.导语:万紫千红的春天里,鲜艳夺目的玫瑰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出示课题:小鹿的玫瑰花)

  指名读课题。认读“玫瑰”,注意“瑰”字的读音,记忆“玫瑰”的字形。

  2.小鹿喜欢玫瑰花吗?小鹿的玫瑰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童话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3.哪几个自然段特别难读?个别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设计意图: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是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由局部到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为局部感知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同时在整体感知时,以学生原有基点为准,解决读音与朗读的难点,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意识。

  三、随情感悟——走进心灵的花园

  (一)栽种玫瑰,等待花开。

  1.正确朗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讲了小鹿什么事呢?

  2.品读交流。

  (1)讲了小鹿什么事?

  (2)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玫瑰花慢慢地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说、朗读指导)

  (3)转换角色想象在玫瑰生长过程中小鹿的不同心情。

  (4)创设情境,分享数玫瑰花的快乐。(出示图片:长满花骨朵)

  (5)想象不久的一天小鹿玫瑰花坛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透过玫瑰“抽枝长叶”再到“长出花骨朵”的不同变化及通过创设情境(数玫瑰花骨朵),感受小鹿看着玫瑰渐渐长大而欣喜,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

  (二)久盼玫瑰,枝叶无花。

  1.导语:小鹿就这样一天天地看啊,一朵朵地数啊,他盼望着,憧憬着,高兴着,快乐着,幸福着!就在花骨朵渐渐地长大,就在快要开放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当他伤好之后,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门前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看大屏(出示无花的.玫瑰图)交流感受:小鹿都看到了什么?猜猜小鹿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呢?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4.品读交流。

  (1)正确地朗读这段话,思考:小鹿感到最失望的事是什么?

  (2)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的?请你好好地读一读,想想该怎么读。小鹿满怀期望地来看玫瑰,结果却一朵也没有看到,由期望到失望的心情变化,又该怎么读?

  (3)再自由地读文,还从哪儿感受到小鹿对玫瑰花开的期盼?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重点品读“一瘸一拐”。

  (4)辛勤栽种的玫瑰,最终自己一朵花也没有看到。面对此情此景,小鹿会怎么想?(个别说,再读课文有关语句。)

  设计意图: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地希望看到玫瑰花,从“你种的玫瑰花,自己却一朵花也看不到,你会怎么想”中感受小鹿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的心情。学生不断地角色体验,体悟小鹿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变化,是学生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三)聆听话语,玫瑰满园。

  1.导语:真的是白栽吗?我们来听听黄莺、微风是怎么说的?(放录音)想一想:从他们的话中听懂了什么?

  2.交流:从他们的话中听懂了什么?谁愿意来当小黄莺,读一读黄莺说的话。引导:请问小黄莺,你看到玫瑰为什么想唱歌呢?你这么快乐,最想感谢谁啊?“玫瑰香风”到底指谁啊?是谁让微风拥有了这么美妙好听的名字?

  3.想象: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她会怎么说呢?

  4.如果你就是故事中喜爱玫瑰的这只小鹿,当你听了黄莺与微风的话,你又会怎么想呢?

  5.有一句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位小朋友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玫瑰花,你们开得快乐,开得自信,开得智慧,开得有个性,带给大家无限的快乐。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努力,把快乐送给更多的人,让生活处处开满快乐与幸福的玫瑰!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学中在聆听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了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此设计在学生有了充足的阅读基础后,让其以“如果你是小鹿,你又会怎么想呢”体会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的“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哲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春节前后,受国家文化部委派、在省文化厅的牵头下,我省4文艺团体分赴英国、泰国、新加坡和我国澳门,参加在当地举行的中国春节文化品牌宣传演出活动,受到了各地市民观众和游客的极大欢迎。近日,出访英国、泰国和我国澳门的陕歌、市歌、省艺术馆的工作人员陆续回到了西安。他们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在外过年演出的一些情景。

  陕北腰鼓闹伦敦

  元月27日至2月5日,由省歌舞剧院和文化部外联局有关同志组成的陕西民俗艺术团一行20人,由省文化厅蒋惠莉副厅长带队前赴英国伦敦等4地进行中国春节文化品牌演出活动。大年初一,扎着白羊肚手巾、手舞红绸、打着腰鼓的“陕北大汉”们出现在伦敦街头巡游演出,立即引来无数伦敦市民驻足观看,成了整个巡游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天观看表演的.观众有26万人呢。大出风头的不只是陕北腰鼓队,省歌舞剧院带去的陕北大秧歌、三人场子《说亲》、民俗舞蹈《关中跑驴》、仿唐乐舞、唢呐、长安鼓乐等精彩的节目亦大受欢迎。

  蒋惠莉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次在英伦四地8天演出了9场,连轴转,但演员们的演出始终一丝不苟,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出独特的风采,华丽的宫廷歌舞使观众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的神奇魅力。每次演出,掌声喝彩声总是伴随着表演长久不断。

  泰国公主观看仿唐乐舞

  同样是在大年初一,热衷研习中国文化的泰国诗琳通公主专程驾临曼谷唐人街过“中国年”。据悉,曼谷唐人街每年都举办大型春节文化盛会,今年中国文化部与泰国旅游体育部合作举办了“中国春节文化周”活动。据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下午5点,来自西安歌舞剧院的30位“唐侍女”,身着艳丽华美的大红唐装,为诗琳通公主和当地市民、华人献上了喜庆的舞蹈《红灯迎春》。晚10点,舞蹈《长安神韵》被作为晚会的压轴节目推出,一时间,数千曼谷市民和游客将演出地点挤得水泄不通。《秦王点兵》《踏歌》《长袖舞》《凌波舞》等舞蹈深深感染了现场每位观众。当悠扬的琵琶独奏、动听的女生独唱等节目接连亮相,不同肤色和国籍的观众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据介绍,除了曼谷,西安歌舞剧院的演员们还分别在泰国多个城市进行了10场巡回演出。

  陕西民间艺术精品澳门展出

  1月23日至3月11日,省艺术馆应澳门行政总署之邀,在澳门举办“陕西春节民俗展”。据悉,这次他们带去了252件精品,其中有剪纸、皮影、刺绣、泥塑、面花等8个种类。在展览现场,还能看到民间艺人做泥塑的情景呢。

  此外,西安大唐芙蓉园歌舞团本月初也已赴新加坡参加新春华族文化节的演出。

  我省在春节期间选派4个艺术团体赴世界三国和澳门地区,进行宣传演出展示活动,这是我省三年来坚持打造“陕西春节文化品牌”的又一次大行动。对此,出访演出的艺术家们深感荣幸,赴英演出归来的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刘庆说:“虽然演员们都在国外演出过年,没能与家人团聚。但是,能到国外去宣传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谁不骄傲啊?”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语文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盆菊花,想请我们小朋友用它来打扮一下我们的教室,你们愿意吗?

  2、活动:(四人小组一盆菊花)你拿的是什么颜色?你觉得把它放什么地方比较好看就放什么地方。

  3、(生站原地)真漂亮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看菊花>(板书课题:看菊花)

  4、我们一起闻一闻――香吗?(香)我们用手轻轻地摸一摸它的花瓣――滑吗?(滑)是不是还有一点绒绒的感觉?退远一点看一看,像什么?(喷头、刷子)

  5、欣赏完菊花的小朋友回座位吧。刚才我们看的菊花真漂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它呀?(公园)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一位小朋友他就到公园去看菊花了,可开心了,我们小朋友把书轻轻打开,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2、如果你爸爸妈妈带你去公园看菊花,你开心吗?(开心)

  3、那你们一定能读好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

  4、集体评价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位小朋友还拍了许多照片回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理解“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1、这张照片挺好看的,你们看。好多种颜色啊!你看到了哪些颜色?(课件:许多菊花)

  2、是呀,颜色可真多,即便是黄色的菊花也各有各的美丽!瞧,(课件:深浅不一的.黄菊花)有淡黄的,深黄的,桔黄的,颜色多漂亮啊!

  3、我还看到许多不同的红呢,你看到了吗?(淡红,深红、白中透红。桔红,紫红……)

  4、菊花的颜色可真神奇啊!你愿意夸夸它们吗?(菊花真美啊!……)(板书:美)

  5、小作者也不惊发出感叹――――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课件出示句子)

  6、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它们。

  (出示: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评价:你们读得真美!)

  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1、公园里的菊花可真不少,我们做个游戏吧,数数一共有多少朵菊花?

  2、(课件:近镜头“七八朵菊花”)一朵,两朵,三朵,……

  (课件:稍远“四五丛菊花”)啊!那边还有啊,一朵一朵地数要数到什么时候啊,我们换个词儿来数,一丛一丛地数。一丛,两丛,三丛……

  (课件:远“一片片菊花”)啊!还有那么多啊!一丛一丛地也数不过来了,再教你们一个词儿,一片一片地数。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菊花多不多啊?(多)(板书:多)

  3、老师听到我们小朋友数菊花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激动,眼睛也是一次比一次瞪得大!

  4、我们换个方式再来数一数(出示: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哪排小朋友愿意来数一数。

  理解“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1、天冷了,许多花儿都谢了,你们看,菊花还是开得那么美丽。

  2、老师看到我们小朋友现在笑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愿意当一回菊花吗?

  3、站起来,做一朵美丽的菊花(手在下巴下做花状)

  4、课间操<花仙子之歌>

  5、啊呀,刮风了,好冷啊!菊花们,深秋的寒风吹来了,你们怕吗?(不怕)

  6、我看到了***菊花抬起了头,***菊花也挺起了胸,你们为什么不躲起来呢?(要勇敢,不怕冷……)

  7、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一起告诉人们―――我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8、看到你们这么美丽的样子,听到你们这么自豪的声音,老师要请大家都来看菊花(师范读: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9、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老师也希望你们像菊花那样不怕冷,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理解“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1、来看菊花的人越来越多,看到这么美丽的菊花,这么多的菊花,这么勇敢的菊花,你们会说些什么呢?

  2、你们舍得走吗?(不舍得)大家和你们一样,都舍不得离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人们就边看边走,边走边看,听听爸爸会说什么呢?你们听―――(放第三自然段的录音)

  2、爸爸为什么喜欢菊花呀?(别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板书:不怕冷)

  3、学学爸爸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给你同桌听

  4、指名读,注意“一点儿”儿化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快要离开公园了,我们再回头看一看这美丽的菊花吧!(课件)

  2、师描述:菊花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十分艳丽,姿态多变,在百花凋零的深秋迎着寒风开放,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菊花还可以作药用,对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菊花还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当菜吃,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它还是我们南通的市花呢!

  3、让我们再一起夸夸这美丽的菊花,一起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六、拓展

  1、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这位小朋友从公园带回来的菊花照片,还读了他写的文章,我们自己也欣赏了教室里的菊花,如果是你,还想写点菊花的什么呢?(形状,味道)

  2、看来我们小朋友观察得比这位小朋友还要仔细,你们真了不起!

  3、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破坏绿化)你想对照片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4、是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花儿,草儿,我们的家乡才这样美丽,我们的祖国才更加迷人,我们的地球更加充满生机。

  七、指导书写

  有一朵菊花看到我们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想来考考大家。

  (一朵花的背后写着“听”)

  (听)a、它是谁?有没有见过?(tīnɡ)

  b、找朋友(听说,听话,打听,)

  c、你打算记住这个字?

  D、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E、师板演

  F、生描红,临写两个

  八、作业

  1、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美丽的菊花,你还有问题想问问菊花吗?还想为菊花做些什么呢?

  2、看来我们小朋友对菊花非常感兴趣,不如课后我们自己去找问题答案,比比哪位小朋友对菊花了解得最多。

  板书:

  8、看菊花

  美

  多

  不怕冷

  课文:

  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

  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爸爸说:“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欢它。“

  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语文教案 篇7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①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②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④学生练读全文。

  ⑤抽读卡片。

  ⑥读准字音。

  ⑦理解词语

  a、皓月:明亮的.月亮。

  b、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②“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③“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五)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3)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4)自由练读.

  (5)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6)引导想象。

  (7)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8)细读5,6自然两段。

  (9)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10)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11)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1)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2)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四)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石榴》教案10-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推荐)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9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愿意和同桌合作认读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用有关雨的儿歌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

  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变化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并口头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

  教学难点

  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课前准备头饰。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课前指导学生把课本翻到第6页,反扣在桌子上。把文具摆放整齐,做好上课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春天是一幅多彩的画,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首优美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姑娘带着春雨娃娃来了。上节课我们跟春雨娃娃交了朋友,它邀请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呢!

  跟课件表演唱《小雨沙沙》: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哎哟哟雨水真甜

  哎哟哟我要发芽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哎哟哟我要出土

  哎哟哟我要长大

  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唱。

  以儿歌的方式导入,能有效地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入情入境地展开学习。

  二巩固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读生字。(个别读—小老师带读—集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滴“”欢”“题”,学生组词。比比谁是“组词大王”。

  3.读一读书上“读读说说”中的词语。

  4.任意选择生字;分小组互相组词。

  5.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红、绿、花、草”认读后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及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哪些字难写,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积极参与,认真写字。

  通过读生字、组词比赛等环节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人文情愫浓厚的童话故事,因此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情感变化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的“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哲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受花开灿烂

  1.导语: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你看,杨柳绿了,小草发芽了,花儿笑了……

  2.利用多媒体展示花儿盛开的春天,配乐《春到湘江》。

  3.诵读并积累关于描写花的短语或诗句。

  设计意图:通过美好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花的世界,让学生去感受美,并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

  二、整体感知——用心触摸文本

  1.导语:万紫千红的春天里,鲜艳夺目的玫瑰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出示课题:小鹿的玫瑰花)

  指名读课题。认读“玫瑰”,注意“瑰”字的读音,记忆“玫瑰”的字形。

  2.小鹿喜欢玫瑰花吗?小鹿的玫瑰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童话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3.哪几个自然段特别难读?个别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设计意图: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是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由局部到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为局部感知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同时在整体感知时,以学生原有基点为准,解决读音与朗读的难点,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意识。

  三、随情感悟——走进心灵的花园

  (一)栽种玫瑰,等待花开。

  1.正确朗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讲了小鹿什么事呢?

  2.品读交流。

  (1)讲了小鹿什么事?

  (2)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玫瑰花慢慢地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说、朗读指导)

  (3)转换角色想象在玫瑰生长过程中小鹿的不同心情。

  (4)创设情境,分享数玫瑰花的快乐。(出示图片:长满花骨朵)

  (5)想象不久的一天小鹿玫瑰花坛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透过玫瑰“抽枝长叶”再到“长出花骨朵”的不同变化及通过创设情境(数玫瑰花骨朵),感受小鹿看着玫瑰渐渐长大而欣喜,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

  (二)久盼玫瑰,枝叶无花。

  1.导语:小鹿就这样一天天地看啊,一朵朵地数啊,他盼望着,憧憬着,高兴着,快乐着,幸福着!就在花骨朵渐渐地长大,就在快要开放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当他伤好之后,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门前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看大屏(出示无花的.玫瑰图)交流感受:小鹿都看到了什么?猜猜小鹿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呢?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4.品读交流。

  (1)正确地朗读这段话,思考:小鹿感到最失望的事是什么?

  (2)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的?请你好好地读一读,想想该怎么读。小鹿满怀期望地来看玫瑰,结果却一朵也没有看到,由期望到失望的心情变化,又该怎么读?

  (3)再自由地读文,还从哪儿感受到小鹿对玫瑰花开的期盼?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重点品读“一瘸一拐”。

  (4)辛勤栽种的玫瑰,最终自己一朵花也没有看到。面对此情此景,小鹿会怎么想?(个别说,再读课文有关语句。)

  设计意图: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地希望看到玫瑰花,从“你种的玫瑰花,自己却一朵花也看不到,你会怎么想”中感受小鹿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的心情。学生不断地角色体验,体悟小鹿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变化,是学生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三)聆听话语,玫瑰满园。

  1.导语:真的是白栽吗?我们来听听黄莺、微风是怎么说的?(放录音)想一想:从他们的话中听懂了什么?

  2.交流:从他们的话中听懂了什么?谁愿意来当小黄莺,读一读黄莺说的话。引导:请问小黄莺,你看到玫瑰为什么想唱歌呢?你这么快乐,最想感谢谁啊?“玫瑰香风”到底指谁啊?是谁让微风拥有了这么美妙好听的名字?

  3.想象: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她会怎么说呢?

  4.如果你就是故事中喜爱玫瑰的这只小鹿,当你听了黄莺与微风的话,你又会怎么想呢?

  5.有一句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位小朋友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玫瑰花,你们开得快乐,开得自信,开得智慧,开得有个性,带给大家无限的快乐。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努力,把快乐送给更多的人,让生活处处开满快乐与幸福的玫瑰!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学中在聆听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了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此设计在学生有了充足的阅读基础后,让其以“如果你是小鹿,你又会怎么想呢”体会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的“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哲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春节前后,受国家文化部委派、在省文化厅的牵头下,我省4文艺团体分赴英国、泰国、新加坡和我国澳门,参加在当地举行的中国春节文化品牌宣传演出活动,受到了各地市民观众和游客的极大欢迎。近日,出访英国、泰国和我国澳门的陕歌、市歌、省艺术馆的工作人员陆续回到了西安。他们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在外过年演出的一些情景。

  陕北腰鼓闹伦敦

  元月27日至2月5日,由省歌舞剧院和文化部外联局有关同志组成的陕西民俗艺术团一行20人,由省文化厅蒋惠莉副厅长带队前赴英国伦敦等4地进行中国春节文化品牌演出活动。大年初一,扎着白羊肚手巾、手舞红绸、打着腰鼓的“陕北大汉”们出现在伦敦街头巡游演出,立即引来无数伦敦市民驻足观看,成了整个巡游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天观看表演的.观众有26万人呢。大出风头的不只是陕北腰鼓队,省歌舞剧院带去的陕北大秧歌、三人场子《说亲》、民俗舞蹈《关中跑驴》、仿唐乐舞、唢呐、长安鼓乐等精彩的节目亦大受欢迎。

  蒋惠莉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次在英伦四地8天演出了9场,连轴转,但演员们的演出始终一丝不苟,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出独特的风采,华丽的宫廷歌舞使观众领略到了东方艺术的神奇魅力。每次演出,掌声喝彩声总是伴随着表演长久不断。

  泰国公主观看仿唐乐舞

  同样是在大年初一,热衷研习中国文化的泰国诗琳通公主专程驾临曼谷唐人街过“中国年”。据悉,曼谷唐人街每年都举办大型春节文化盛会,今年中国文化部与泰国旅游体育部合作举办了“中国春节文化周”活动。据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下午5点,来自西安歌舞剧院的30位“唐侍女”,身着艳丽华美的大红唐装,为诗琳通公主和当地市民、华人献上了喜庆的舞蹈《红灯迎春》。晚10点,舞蹈《长安神韵》被作为晚会的压轴节目推出,一时间,数千曼谷市民和游客将演出地点挤得水泄不通。《秦王点兵》《踏歌》《长袖舞》《凌波舞》等舞蹈深深感染了现场每位观众。当悠扬的琵琶独奏、动听的女生独唱等节目接连亮相,不同肤色和国籍的观众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据介绍,除了曼谷,西安歌舞剧院的演员们还分别在泰国多个城市进行了10场巡回演出。

  陕西民间艺术精品澳门展出

  1月23日至3月11日,省艺术馆应澳门行政总署之邀,在澳门举办“陕西春节民俗展”。据悉,这次他们带去了252件精品,其中有剪纸、皮影、刺绣、泥塑、面花等8个种类。在展览现场,还能看到民间艺人做泥塑的情景呢。

  此外,西安大唐芙蓉园歌舞团本月初也已赴新加坡参加新春华族文化节的演出。

  我省在春节期间选派4个艺术团体赴世界三国和澳门地区,进行宣传演出展示活动,这是我省三年来坚持打造“陕西春节文化品牌”的又一次大行动。对此,出访演出的艺术家们深感荣幸,赴英演出归来的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刘庆说:“虽然演员们都在国外演出过年,没能与家人团聚。但是,能到国外去宣传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谁不骄傲啊?”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语文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盆菊花,想请我们小朋友用它来打扮一下我们的教室,你们愿意吗?

  2、活动:(四人小组一盆菊花)你拿的是什么颜色?你觉得把它放什么地方比较好看就放什么地方。

  3、(生站原地)真漂亮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看菊花>(板书课题:看菊花)

  4、我们一起闻一闻――香吗?(香)我们用手轻轻地摸一摸它的花瓣――滑吗?(滑)是不是还有一点绒绒的感觉?退远一点看一看,像什么?(喷头、刷子)

  5、欣赏完菊花的小朋友回座位吧。刚才我们看的菊花真漂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它呀?(公园)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一位小朋友他就到公园去看菊花了,可开心了,我们小朋友把书轻轻打开,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2、如果你爸爸妈妈带你去公园看菊花,你开心吗?(开心)

  3、那你们一定能读好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

  4、集体评价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位小朋友还拍了许多照片回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理解“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1、这张照片挺好看的,你们看。好多种颜色啊!你看到了哪些颜色?(课件:许多菊花)

  2、是呀,颜色可真多,即便是黄色的菊花也各有各的美丽!瞧,(课件:深浅不一的.黄菊花)有淡黄的,深黄的,桔黄的,颜色多漂亮啊!

  3、我还看到许多不同的红呢,你看到了吗?(淡红,深红、白中透红。桔红,紫红……)

  4、菊花的颜色可真神奇啊!你愿意夸夸它们吗?(菊花真美啊!……)(板书:美)

  5、小作者也不惊发出感叹――――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课件出示句子)

  6、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它们。

  (出示: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评价:你们读得真美!)

  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1、公园里的菊花可真不少,我们做个游戏吧,数数一共有多少朵菊花?

  2、(课件:近镜头“七八朵菊花”)一朵,两朵,三朵,……

  (课件:稍远“四五丛菊花”)啊!那边还有啊,一朵一朵地数要数到什么时候啊,我们换个词儿来数,一丛一丛地数。一丛,两丛,三丛……

  (课件:远“一片片菊花”)啊!还有那么多啊!一丛一丛地也数不过来了,再教你们一个词儿,一片一片地数。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菊花多不多啊?(多)(板书:多)

  3、老师听到我们小朋友数菊花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激动,眼睛也是一次比一次瞪得大!

  4、我们换个方式再来数一数(出示: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哪排小朋友愿意来数一数。

  理解“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1、天冷了,许多花儿都谢了,你们看,菊花还是开得那么美丽。

  2、老师看到我们小朋友现在笑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愿意当一回菊花吗?

  3、站起来,做一朵美丽的菊花(手在下巴下做花状)

  4、课间操<花仙子之歌>

  5、啊呀,刮风了,好冷啊!菊花们,深秋的寒风吹来了,你们怕吗?(不怕)

  6、我看到了***菊花抬起了头,***菊花也挺起了胸,你们为什么不躲起来呢?(要勇敢,不怕冷……)

  7、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一起告诉人们―――我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8、看到你们这么美丽的样子,听到你们这么自豪的声音,老师要请大家都来看菊花(师范读: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9、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老师也希望你们像菊花那样不怕冷,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理解“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1、来看菊花的人越来越多,看到这么美丽的菊花,这么多的菊花,这么勇敢的菊花,你们会说些什么呢?

  2、你们舍得走吗?(不舍得)大家和你们一样,都舍不得离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人们就边看边走,边走边看,听听爸爸会说什么呢?你们听―――(放第三自然段的录音)

  2、爸爸为什么喜欢菊花呀?(别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板书:不怕冷)

  3、学学爸爸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给你同桌听

  4、指名读,注意“一点儿”儿化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快要离开公园了,我们再回头看一看这美丽的菊花吧!(课件)

  2、师描述:菊花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十分艳丽,姿态多变,在百花凋零的深秋迎着寒风开放,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菊花还可以作药用,对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菊花还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当菜吃,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它还是我们南通的市花呢!

  3、让我们再一起夸夸这美丽的菊花,一起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六、拓展

  1、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这位小朋友从公园带回来的菊花照片,还读了他写的文章,我们自己也欣赏了教室里的菊花,如果是你,还想写点菊花的什么呢?(形状,味道)

  2、看来我们小朋友观察得比这位小朋友还要仔细,你们真了不起!

  3、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破坏绿化)你想对照片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4、是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花儿,草儿,我们的家乡才这样美丽,我们的祖国才更加迷人,我们的地球更加充满生机。

  七、指导书写

  有一朵菊花看到我们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想来考考大家。

  (一朵花的背后写着“听”)

  (听)a、它是谁?有没有见过?(tīnɡ)

  b、找朋友(听说,听话,打听,)

  c、你打算记住这个字?

  D、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E、师板演

  F、生描红,临写两个

  八、作业

  1、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美丽的菊花,你还有问题想问问菊花吗?还想为菊花做些什么呢?

  2、看来我们小朋友对菊花非常感兴趣,不如课后我们自己去找问题答案,比比哪位小朋友对菊花了解得最多。

  板书:

  8、看菊花

  美

  多

  不怕冷

  课文:

  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

  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爸爸说:“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欢它。“

  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语文教案 篇7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①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②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④学生练读全文。

  ⑤抽读卡片。

  ⑥读准字音。

  ⑦理解词语

  a、皓月:明亮的.月亮。

  b、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②“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③“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五)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3)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4)自由练读.

  (5)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6)引导想象。

  (7)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8)细读5,6自然两段。

  (9)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10)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11)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1)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2)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四)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