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9 09:26:0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集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

  资源

  原文、课件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腮帮、俸禄、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读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了解故事内容,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学生读词语。

  2.交流词语意思。

  ▲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不好、不合格;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15分钟)

  1.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二是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装腔作势。

  ▲学生练习说话。

  2.理解南郭先生装不下去的原因。

  ▲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练习说话。

  3.学生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4.寓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5.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15分钟)

  1.自由读故事。

  2.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惋惜

  预设:这四条龙,您虽然画得栩栩如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眼睛,如果你给它们加上眼睛的话,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3.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4.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人们:惊叹不已

  学生自由交流。

  5.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第二、三个成语故事,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出示词语:

  腮帮 俸禄 齐湣王 张僧繇 唬人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张牙舞爪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1.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2.交流词语意思。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是什么意思?

  ▲说说“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词语意思呢?

  课文中也有句子能解释这个成语,你能找到吗?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南郭先生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3.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能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吗?

  板书: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

  1.自由读故事。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5.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画龙点睛》。

  2.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3.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滥竽充数》

  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课文,完成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2)说说故事的寓意。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

  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 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板书:爱讲排场

  A: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

  B: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C:(点击:一次又一次)

  D: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5.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 ,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

  (1)读课文,分别画出“画上了眼睛的龙”和“没有画上眼睛的龙”的样子

  (2)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说说成语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背出《画龙点睛》。

  (2)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上下文理解词语“飘飘悠悠”、“美丽的弧线”。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感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拥有爱心就快乐。

  4、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对课文空白处的想象,理解“我”和雪儿的深厚感情,体会拥有爱心就快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词语三组:

  雪儿 信鸽 蓝天信使

  受了伤 洗了澡 敷了药

  充满哀伤 传递信息 施展本领

  2、各种形式读

  3出示句子: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它能飞越千山万水,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称它是“蓝天天使”。

  (1)听了爸爸的介绍后,你觉得雪儿是一只怎样的白鸽?

  (2)雪儿的

  (4)看到这只忠实、勇敢的鸽子,你们喜欢吗?

  (5)让我们一起来喜欢地读一读。

  过渡:雪儿就是这么一只忠实,勇敢,不怕困难的信鸽,可它来我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句子

  出示受伤的雪儿图

  师描述受伤的雪儿

  说说此时的雪儿会想些什么?

  师:是啊,雪儿就像受伤在家的我那样寂寞,孤单,我和雪儿真是同病相怜啊!

  当你望着雪儿那双充满哀伤的眼睛,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二、爱心疗伤

  师:是啊,课文中的我和爸爸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是怎样对待这只可怜的鸽子的呢?

  1、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自然段,找到句子认真读一读2、交流反馈:

  出示句子: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叫“雪儿”。

  从我和爸爸为雪儿做的这一切中,我们体会到我和爸爸都拥有一颗怎样的心。板:爱心

  你们也能像课文中的我和爸爸一样用爱心为雪儿疗伤吗?

  (生齐读句子)

  4、出示:过了几天,雪儿和我熟了,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师:现在我就是雪儿,谁来真诚地挽留我?

  同桌介绍——指名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真诚地挽留雪儿吧!

  4、我留下了雪儿,从此,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天天一起( ),去看( )

  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闭眼想像“飘飘悠悠的白云”会是什么样子的?(2)再自由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快乐

  (3)师:你看!我和雪儿多么快乐,他们望着蓝天,看着飘飘悠悠的白云,浮想联翩,他们会想些什么?

  出示:我想:——————————。

  雪儿想:——————————————————。

  (4)指导朗读句子

  三、展翅飞翔

  1、师:就这样,我与雪儿相依相伴地过了一天又一天,在我的`细心照料下,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了。(快乐的音乐 出示雪儿飞翔图)

  2、同学们,当我得知雪儿又可以展翅飞翔的这个好消息时,作为雪儿的朋友,我的心情怎样?

  出示:啊,我为雪儿欢呼!

  想象说话:我会怎样为雪儿欢呼?

  3、师范读: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4、师:你觉得它飞得怎样?从哪些词体会到?

  5、课件演示雪儿飞翔,理解“美丽的弧线”

  6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配乐齐读

  四、依依惜别

  1、师:同学们,是雪儿陪伴我走过了这段孤单,寂寞,忧愁的漫漫长路,我与雪儿已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雪儿是属于大自然的,蓝天才是它施展本领的地方。我不得不和雪儿分开,分别时,我和雪儿的心情怎样?自由读读第5、6自然段。

  2、此时,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我与雪儿分别是的心情?

  3、写话抒真情:挑选你喜欢的一句来写一写!

  出示:(1)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

  (2)雪儿望着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

  (3)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

  五、

  师:同学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一段令人难忘,快乐的日子,那你觉得怎样做,才能拥有这份快乐?

  师:是的,只有拥有爱心的人,只有善待生命的人,他的生活才是快乐的。

  练习两次说话,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1、语境中读书,用各种形式反复读好4、5小节。

  2、创设情境:雪儿回来了,你会说什么?你会做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同学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1、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学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查阅书本、报刊及上网等手段,查找到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并进行整理。这样,就为理解诗歌起了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的能力。同学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引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品味。

  3、质疑和释疑的能力。同学已经掌握了就课题质疑和难句质疑的方法,并学会通过读文、品文释疑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同学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同学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俺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括什么意思呢?俺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俺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俺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同学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身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久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久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身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同学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考虑: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学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同学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考虑: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同学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同学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身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语,落实生字听写。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知道蟋蟀、青蛙、蝉都是奇妙的歌手,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分别用翅膀、声囊、响板发声的;感受它们的“奇妙”;读懂“奇妙”的意思。

  4.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仿说练习。

  教学重点:

  1.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知道蟋蟀、青蛙、蝉都是奇妙的歌手,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分别用翅膀、声囊、响板发声的。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仿说练习。

  2.感受它们的“奇妙”;读懂“奇妙”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整体感知,回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出示课题:奇妙的歌手),齐读课题。

  (一)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复习巩固词语。

  1.齐读词语。

  第一屏:合唱队 组织 嗓音 蟋蟀 振动 优秀 洪亮

  2.开火车读词语。

  第二屏: 呱呱呱 知了知了 悦耳的琴声 翅膀 声囊 响板 又响亮又有节奏 十分动听

  3.引导学生对第二屏的词语进行归类,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屏; 悦耳的琴声 翅膀 呱呱呱 又响亮又有节奏 声囊 知了知了 十分动听 响板。

  (重点引导学生竖列进行词语归类,使学生从小动物的叫声、声音怎么样、哪发声的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四)全班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不用嗓子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因为它们都不用嗓子唱歌,所以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词语的归类积累,复现课文内容的大意,为学习新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细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奇妙”,读懂“奇妙”。

  (一)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2段,感受蟋蟀发声的奇妙。

  1.感受蟋蟀的“歌声”悦耳。

  教师胸前贴小黄莺图片饰演小黄莺。

  导语:森林王国就要举行音乐会了,我要去寻找几名金嗓子歌手,组成一个合唱队。有一天,我飞到草丛里,听见蟋蟀在唱歌。

  教师做出听声音的动作,引导学生读出小蟋蟀的叫声。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课件出示:歌声好像悦耳的琴声。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歌声的“悦耳”(指名读)。

  (2)小蟋蟀们都来夸夸自己这美妙的歌声。(全班齐读)。

  2.读懂对话并知道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渗透奇妙。

  (1)教师继续饰演小黄莺走到学生身边,随机出示课件,师生、生生对读对话。

  结合标点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出夸奖的语气。

  课件出示:小蟋蟀,你的嗓音真动听!

  (2)引导学生读好蟋蟀唱歌“不是用……是用……”的语句,并且知道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

  课件出示: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3.建立联系,强化发声的奇妙。

  (1)听蟋蟀叫声的录音,感受小蟋蟀歌声的“悦耳动听”。

  (2)结合音频与蟋蟀发声部位建立感受奇妙。

  学生说说自己观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奇妙、奇特等词语。

  预设:奇妙/神奇/奇怪/奇特/……

  教师适时出示四字词语(与众不同/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丰富学生语言,引导学生积累。

  4.拓展阅读,丰富知识,深化奇妙。

  (1)结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过渡语:当我知道小蟋蟀是用翅膀发声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说说你们有没有问题也想问问小蟋蟀呢?

  预设:生1:蟋蟀用翅膀怎么发生呀? 生2:蟋蟀为什么能用翅膀发声呢?

  (2)在学生所需时出示拓展资料:解疑:小蟋蟀怎么用翅膀发声的?

  课件出示:我翅膀下面有许多小齿(chǐ)。左右翅膀一张一合,快速摩(mó)

  擦(cā) 振动,就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知道了吗?

  (3)通过看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小蟋蟀用翅膀发声的奇妙。

  5.分角色再读第2段。

  小结; 多有意思,多奇妙啊,让我们分角色完整地再读读这一段吧。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读懂小黄

  莺和小蟋蟀的对话,有语气地读好对话,为后面的分角色朗读做好铺垫;针对学生的质疑引入拓展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识字。

  (二)以读代讲,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读好3、4段。

  过渡语:后来小黄莺又发现了小青蛙和蝉两位奇妙的歌手。它们之间又说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四人一组分角色读读课文3、4自然段,一会儿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

  1.小组分角色练读,读好小动物的对话。

  2.学生进行赛读,读出小黄莺夸奖的语气以及发声“不是用……是用……”的语句。要求其他同学做到认真倾听。

  3.学生交流:说说从他们的读中听出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进而感受发声的“奇妙”。

  4.指名补充黑板上青蛙和蝉两部分的板书,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对话。

  教师出示词卡全班同学齐读词卡,一名学生贴词卡把板书补充完整。

  板贴词卡:又响亮又有节奏、声囊;十分动听、响板

  5.观看视频调动听觉视觉感官,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2自然段的指导学习后,采用赛读的激趣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3、4自然段,体现“教—放”的学习过程;通过帮助老师补充板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3、4自然段内容;最后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动态视频相结合,感受青蛙和蝉发声的奇妙。

  (三)回顾词语,回归整体。

  1.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回归整体再次感受小动物发声的奇妙,带着这种感觉再次自读课文。

  2.出示儿歌,复现本课的生字,强化记忆。

  过渡语:课文变成了小儿歌,再来夸夸这些奇妙的歌手。

  课件出示 小黄莺成立合唱队,

  优秀歌手来组队。

  蟋蟀歌声真悦耳,

  ,似琴响。

  不用嗓子用翅膀。

  青蛙唱歌呱呱呱,

  声音响亮节奏强,

  不用嗓子用声囊。

  蝉儿唱歌很动听,

  知了知了银色满,

  不用嗓子用响板。

  设计意图把上课伊始时的归类词语再次由板书完整的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横向观察,回归课文整体,强化记忆;通过阅读由课文浓缩而成的儿歌,增强学生阅读的乐趣,同时复现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多识字。

  三、拓展阅读、练习表达,进一步感受奇妙。

  (一)结合课文内容引入拓展资料。

  过渡语: 合唱队成立了,在这些优秀歌手中,可不是只有小蟋蟀、小青蛙和蝉这三个不用嗓子唱歌的小动物。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证据就在第5自然段中,快读读我是从哪知道的? 指名回答

  过渡语: 今天我也请来了2位同样是不用嗓子唱歌的奇妙的歌手!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

  1. 出示小蜜蜂和响尾蛇图片及文字。

  2. 借助拼音学生自读拓展文。

  拓展文1

  dà jiā hǎo ,wǒ shì mì fēng 。xiǎo huáng yīng tīng dào wǒ de gē shēng hěn

  大 家 好, 我 是 蜜 蜂。 小 黄 莺 听 到 我 的 歌 声 很

  hǎo tīng ,jiù yāo qǐng wǒ cān jiā le hé chàng duì 。qí shí wǒ yě bù shì yòng

  好 听, 就 邀 请 我 参 加 了 合 唱 队。 其 实 我 也 不 是 用

  sǎng zǐ chàng gē de ,wǒ shì kào chì bǎng xià miàn de jiān piàn zhèn dòng cái

  嗓 子 唱 歌 的 ,我 是 靠 翅 膀 下 面 的 肩 片 振 动 才

  néng fā chū shēng yīn de ,nǐ jué dé qí miào ma ?

  能 发 出 声 音 的, 你 觉 得 奇 妙 吗?

  拓展文2

  dà jiā hǎo ,wǒ shì kào wěi bā shàng de jiǎo zhì huán chàng gē de xiǎng wěi

  大 家 好, 我 是 靠 尾 巴 上 的 角 质 环 唱 歌 的 响 尾

  shé yǒu yī tiān xiǎo huáng yīng zài shā mò lǐ tīng dào wǒ de gē shēng ,jiù hěn

  蛇,有 一 天, 小 黄 莺 在 沙 漠 里 听 到 我 的 歌 声 , 就 很

  gāo xīng dì yāo qǐng wǒ cān jiā le tā zǔ zhī de hé chàng duì 。méi xiǎng dào hé

  高 兴 地 邀 请 我 参 加 了 它 组 织 的 合 唱 队。 没 想 到 合

  chàng duì lǐ yǒu hěn duō hé wǒ yī yàng bù yòng sǎng zǐ chàng gē de gē shǒu ne ,

  唱 队里 有 很 多 和 我 一 样 不 用 嗓 子 唱 歌 的 歌 手 呢,

  duō bù kě sī yì ā !

  多 不 可 思 议 啊!

  (二)争当小作家,根据资料仿说练习。

  1.回顾写作顺序。

  (1)“师问学生答”第2段,凸显写作顺序特点。

  课件出示:小黄莺飞到哪?——小黄莺飞到草丛里。

  听见谁在唱歌?——听见蟋蟀在唱歌。

  歌声怎么样? —— ,歌声好像悦耳的琴声。

  小黄莺说什么?——小黄莺说:“小蟋蟀,你的嗓音真动听!”

  小蟋蟀怎么回答?——小蟋蟀轻轻地说:“你说错了,我唱歌不是用嗓子,是用翅膀发声的。”

  (2)“生问师答”第3段,强化写作顺序特点。

  (3)“男生问女生答”第4段,深化写作顺序特点。

  2.学生自主发现三段相同的写作顺序特点。

  课件出示:小黄莺飞到哪?

  听到谁在唱歌?

  歌声怎么样?

  小黄莺说什么?

  对方回答什么?

  3.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学生再读文自编童话故事。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歌声怎么样?小黄莺说些什么?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

  词语,用不同的语句表述。)

  4.学生展示汇报。

  运用评价的机智,鼓励每个学生自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编故事的兴趣。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为学生的读写结合提供资料;通过游戏回读课文2、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发现写作顺序的特点;最后通过编故事的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意思,使学生的发言充满新意;在充分的鼓励之后激发自编故事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汉字、发展语言,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四、看拼音卷,落实听写。

  1.看拼音写生字,巩固生字的书写。

  2.大屏幕反馈,鼓励学生在最后一个空里将课堂上学习的词语加以运用:与众不同/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稀奇/少见/奇妙/奇怪/新奇/神奇等。

  3.推荐阅读书籍。

  师: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用嗓子也能唱出动听歌声的歌手呢,请你们代替小黄莺去找一找,也把它们编进童话故事里面吧。给你们推荐一本书《法布尔昆虫记》这里面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会让你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小卷子的形式让学生回归整体感受动物发声的奇妙;通过看拼音写生字的

  形式当堂检测学生的生字掌握及书写能力,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感受。

  五、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小儿歌。

语文教案 篇5

  《失物招领》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积累词句,感误引号的特殊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启发想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