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认识本课中的8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学写8个字。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和生活中的事例,理解“智慧就是财富”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利用工具书学习多音字。
2.感悟课文,理解课题。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课题:读题。
学习生字:智、慧
二、初读识字。
1.大家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标记生字。
2.自主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分段接读课文。
4.再读课文巩固识字。识字游戏,针对难字集体想办法,读准音,记清字形。
5.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要求读准读通,读一读有这些词的句子。
三、指导写字。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
2.记一记,看清字形,记住字形。
3.说一说。观察会写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写一写。练写,师巡视指导。
5.评一评。师生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会认字,口头组词。写一写,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构建: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引疑激趣。
读题质疑:为什么说“智慧就是财富”?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理解课文。
1.针对疑问,默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细读全文。主人公是怎样清理废料的?他这样做你有什么想法?找一找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结合课文说说你对“智慧就是财富”这句话的理解。
3.朗读加深理解。指读、自读、合作读。
4.质疑解疑。联系身边的生活实例提出自己不懂或想探究的问题,一起解疑。
5.回到标题深化理解。谈一谈“智慧就是财富”的理解。
四、延伸。
1.让学生结合生活举例说明“智慧就是财富”。
2.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1、识字学词,朗读课文。
2、本课特色及学生起点:语句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与文本有一定距离
采用策略:抓关键词,引发想象,补充资料,充分进行情感体验,使大禹的形象不断丰满。
3、渗透阅读方法:前后观照,一唱三叹;抓住数字,读懂数字背后的内涵,感受治水的艰、智、功、情。
一、复习
1、齐读课题,生书空
2、引入谈话:洪水会带来怎样的灾难?读一组词语再来回顾:
滔滔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房屋 百姓 无家可归
洪水真的太可怕了,它把老百姓害惨了,传说洪水来了,人们只能住在树上、山上,餐风饮露,还要随时提防野兽的袭击。看到老百姓如此悲惨的生活,禹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智”
1、禹为了治水都做了些什么?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交流。
2、理解“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结合生质疑,图、师讲述理解“水流”“地形”“千山万水”“走遍”
3、引导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吃哪些苦?
师补充:禹走遍了九州,由于走的路太多,他的腿上划出了道道血痕,脚底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人晒黑了,背累驼了,但他仍拄着拐杖一步步走遍了千山万水。他吃了那么多苦,书上也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
理解朗读“千山万水”及这句话。
4、这只是治理洪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出示文中句理解:“九”“劈开”“挖通”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那么禹是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洪水的,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很好地概括了他的'方法(引导)。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资料介绍。禹的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他成功了吗?禹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怎样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现在你觉得禹是位什么样的人?
(引语):禹不光勇敢不怕吃苦,还很聪明,有智慧,他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他的决心、勇敢、智慧。
三、学习第三节,感受治水之“情”
1、 过渡:禹治水用了整整13年,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想听吗?要听仔细了,听完后把你最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师讲故事。
2、让学生提问:禹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呢?他当时会怎么想呢?
3、讨论交流。(请小朋友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4、:后来人们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读。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一心为百姓做事的人”。)你听了这个故事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5、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四、学习第四节,感受治水之“功”
1、过渡:禹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样了?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禹治水13年,结果怎样了?。
2、“终于”(这个词用得真好)大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整整13年,现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在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中加上“终于”这个词,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补充孔子的话“如果没有大禹,我们早成为海里的鱼虾了。”
3、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展开你的想像。
4、: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心里__________,从此____________直到今天这个故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
五、课文。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讲了大禹为了把洪水引入大海,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了。从此,这个伟大英雄的名字代代相传。
思考:禹的名字本是一个字,但课题和文章结尾为什么称他为“大禹”?
六、写字指导
1、用组词法区分“制”“治”
2、形声字“被”及书写
板书:
千辛万苦看地形,
挖河劈山引入海,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英雄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近语文,魅力无穷。
1、“家”字解析-----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2、笑话------公交车上超挤,有一女人站在门口。从车后面挤过来一个gg要下车,跟那女的说了一句:“让一下,下车”。那个女的没有动。gg挤过去时就踩到她了。
结果那女人好厉害的,不停地骂:“神经病啊你!神经病啊你!~~”,还超大声,搞得全车都在看。gg一直没有说话,下车时忍不了了,回头对那女人说:“复读机呀你!”
后边有几个搞笑的小孩,不停地扮演刚才的一幕,甲说:“你神经病呀你!…………”乙说:“你复读机呀你…………”全车人暴笑~!
后来,有个小mm也要下车,挤过去怯怯地说:“我~我~我想下去,我不是神经病~!”
全车人再次暴笑~!那个女人没有说话,可是从边上飘来一句话:“你是不是没电了?”
全车人暴笑不止~! (适当分析,语文在生活中的妙用)
3、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语文的身影?举例说明。
----------日常交谈、广告、对联、合同……
二、语文的概念
1、语文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中国官方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与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今天,语文多指语言文字与文学表达的结合。
2、“大语文”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3、听--- 学会倾听,听懂表面意思,听出言外之意。
说--- 在听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表达的技巧,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
读---- 学会阅读
写---- 写作
三、初一新生如何学好语文
知变化
(1)、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多,任务重,中考压力大,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方法,不能再沿用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
(2)、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
(3)、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
(4)、小学以上课听课为主,中学则要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那么、如何学好语文呢?
1、首先,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一想语文的重要性,想一想语文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你就会对学语文充满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主要是要解决四个问题:
a、大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包括不会读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
b、了解课文大意,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或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试完成课后题。
d、读了这篇文章,你自己有什么真实的感受,最好能写下来。
e、圈点勾画法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日后的复习归纳整理,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勾画圈点的符号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画在重要的句子下面(中心句、重点句等)。
“~~~~”画在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下面。
“△”画在文章段落旁边(精彩语段或结论)
“?”点在生字、生词下面。
“□”圈画出重要的字,词或优美词语。
“!”画在某句、段旁,表示此处需要认真思考。
“?”画在某句、段旁,表示自学中或听课时有疑问,需向人请教或查阅参考书。
“①、②、③”标在有关文段、文句左上角,一般表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或某段中包含了几个要点。
书上做的标记符号没有统一规定,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符号使用,标记符号一经使用就不要随意改变。但应注意不要在书上标注太多的符号,因为标的太多反而起不到提示作用了。
(2)、学会上课听讲。
要做到:看、听、记、问、思五点:
a、眼看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上课时看老师讲课,看黑板上的板书,挂图、投影等,看课文内容。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眼、脑、手并用,学习效果好。
b、耳听
上课时要耳听一方。听老师的讲析,听老师的提问,听同学的发言,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积极思考,听出重点、难点、疑点。只要认真用心听,听出这几个关键,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增强理解力。
c、笔记
老师提的要求是重点,如“××段要重点分析理解,××内容了解即可。”老师讲的结论也是重点,这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记在哪?语文课上一般记在书上即可,学完一课后再归纳整理记到笔记本上,整理总结的过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过程。
怎样记?充分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如重复、停顿、板书时抢记,逐渐培养听记结合的能力。
d、积极答问
课上答问,一种是“内心独白”自问默答;另一种是老师提问时,与同学齐答或举手起立独答。
e、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用用心思考,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但是如果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总之,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
(3)、认真复习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他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可见,及时复习可以在学习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b、复习之后,再做作业,不能够一边做作业一边翻书找答案。不懂做的题目先放一边,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剩下那些不会做的,就是接下来再次复习的重点。将相应的知识点复习一遍之后再做作业。一定要做到做完作业,就已经将今天的知识全部掌握下来。
c、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3、关于写作
(1)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养成睡前阅读半小时的习惯,可以读名著,也可以读微型小说,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并学会做批注,尽可能的写读书笔记。
(2)、多写多练。
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并且做到言之有物,不写流水账,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记下来,并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还应做到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作自己学习写作的范文,尤其是初一学生写作文应从有意识的模仿开始,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四、本学期教学常规要求
1、练字
每天一页,先摹后临,要求上交检查。并做到一月一个小进步,一学期一个大进步。可以自由写,也可以每天专门只练某一个字。
2、预习检查
准备一本预习本,将预习所做到的步骤逐一写到其中,有些步骤可以附上相应内容,也可以写在书本上一起检查。
3、周记
每周一篇,字数400以上。由教师指定相应主题。
4、读书笔记
读名著,写感受或摘抄并赏析优美句子,或者其他有效形式皆可。
5、作文素材积累
指定主题的人物事例或名言积累。可以和读书笔记相结合。
6、名著
《鲁宾逊漂流记》,每周一定的阅读量,并且在单元考中占据一定比例分值。
五、作业
按照预习要求,完成第二课的预习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勘、岩”等10个生字。
认识“岩石”,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变化。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价值观目标: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岩石的相关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要想学好这篇课文,先得学会这课的生字,你们有信心吗?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再把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连成词多读几遍。
待会儿请同学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看谁的小老师当得最出色。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1)谁愿意当小老师代着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词?(课件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
(2)去拼音随机抽读。(“我指你读”)
三、由题质疑,自主研读,理解“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过渡:同学们生字认得真不错,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叫——最大的“书”(板书)
师生再次齐读。
1、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书”为什么要加上“”号)
2、请你们带着这个疑问默读课文,看谁最先知道“书”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
3、学生默读汇报:
出示: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4、出示:岩石就是书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三人)齐声再读这句。
5、读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读了这本书,我们会知道什么?
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你们都是勤学好问的孩子,课文中的小朋友川川和你们一样,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想弄个明白,这就叫——刨根问底。
四、细读课文5-12自然段,合作探究。
爱刨根问底的你们就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选择你们喜欢的读书方式,选择你的学习伙伴,读一读课文的第5-12自然段,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
1、合作研读,小组内交流;
2、汇报解决:
(1)书里有什么?(文字和图画)
①指名从文中找出书里的文字和图画。(雨痕、波痕、矿物、树叶、贝壳、小鱼)
②分别指名读。各一个,愿意读的一起读。
③教师点拨:
平常我们在读书时,都是通过书里的文字和图画获得了知识,今天我们读了岩石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也一定会有收获。
请同学们不出声地再读一读这部分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本岩石书中的文字和图画,你知道了什么?
④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⑤交流:
适时出示:“它告诉我们……这座山。”此文转自淘.教。案网().(配音乐,课件展示这一变化过程)
⑥看到地球亿万年间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
⑦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瞧咱们的地球爷爷真像个魔术师,在亿万年间竞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⑧你们也很了不起啊!既能不懂就问,又能合作解决自己的疑问,老师看到你们的脸上已经露出了解决问题的兴奋的笑容。能将你们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选择读书伙伴分角色读5-10段(出示)
a、学生分角色读(请2-3组)
b、师生合作读:
老师被你们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可以和大家合作吗?
c、学生集体分角色读。
(2)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课内外结合。
五、拓展实践,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和川川一起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想一想川川现在心里会想些什么?
①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②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2、爱动脑筋,勤学好问的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其实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神奇奥妙的知识,你们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会本课4个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认识1个偏旁忄。
2、让学生利用字族文识字的特点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3、发展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
1、课件
2、字盘
3、生字笔顺纸
4、生字描红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说:
1、用字盘玩游戏:找朋友
2、看偏旁,并说说这些偏旁跟什么有关。相机教学新偏旁。
二、课内悟:
1、课件出示一写着“青”的孩子在哭。让学生认读。
2、激趣:“青”看见“也”找到了这么多好朋友,他也很想找一些朋友玩,我们愿意帮帮他吗?
3、游戏:找朋友。利用字盘组成:请、清、情、晴、睛、蜻,拿相应卡片的学生走出来。教师相机贴带拼音的生字。
师:帮人帮到底,你们能把这些字读准确给小朋友听吗?
4、指导观察6个生字的拼音都有后鼻音in溃要注意读准。
5、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多种形式读)
6、理解字义:A猜字(把上面6个生字的偏旁变成图形),说说为什 么?
B揭示形声字的'特点:6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它们的读音都与右边的“青”有关,意思都与左面的偏旁有关,因此青是声旁,偏旁是形旁,这些字就叫形声字。
C 巩固读音。
7、四人小组选一个生字组词,说一句话。师出示生字词,认读。
8、游戏:对号入座:把能够组成词的字放在对应的车里,学生合作完成。齐读。
9、指导书写:
观察清、情、晴、睛的字形
相同:左右结构,右面是青,左窄右宽
不 同:偏旁不同
②复习“青”的写法,在田字格上写2个。
③自学生字笔顺(派生字笔顺表)
④师范写“情”(实物投影仪)
⑤学生描红,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⑥学生临写每个两个,展示优秀作业
11、总结(看课件,小朋友笑了):今天,我们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帮“青”字找了6个好朋友(齐读)希望我们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帮更多的字找朋友,好吗?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