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时间:2024-03-11 10:17:0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介绍三大战役。

  二、初读感知

  1、读读通顺流利。

  2、读说说讲了哪个人的小故事。

  3、读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

  4、读你对哪段最感兴趣,为什么?有感受情的读一读。

  三、理解升华

  1、小组交流

  读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在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然后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2、全班讨论

  为什么说沧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请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历史。

  四、教学字词

  1、小组内自学本课词语。

  2、小组自学本课生字。

  五、积累内化:

  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六、拓展升华

  汇报收集到的三大战役的资料。进入知识补充,加强对历史的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情感态度: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圣诞蜡烛”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科林对父亲真挚的爱和用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影片,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5、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进行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3、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

  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生字,会写“松鼠、乖巧”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类型:谜语导入。

  课件出示:尾巴大得像扇子,窜来窜去采果子。夏天树上来乘凉,到了冬天洞里藏。(打一动物)(学生交流,教师评议,出示谜底:松鼠)

  展示图片:你喜欢松鼠吗?你知道松鼠的哪些知识?

  2、了解松鼠:

  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种,我国有26种。其中生活在树林里的松鼠,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各地十分常见,因而又叫普通松鼠。它的身体细长,体毛为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所以也称灰松鼠。

  人们上山时,常常可以看到松鼠在松树上窜来窜去,一条又长又蓬松的大尾巴,常常向背脊上反转。有时候,两只前脚捧着一个松果,用锐利的门牙啃着吃,好像寺庙里拜佛的烧香客。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松鼠的毛皮又轻又暖,质量虽然比不上水獭和紫貂的毛皮,但是数量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3、交流导题:

  图片中的小松鼠怎么样?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松鼠》。(板书课题:17、松鼠)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他和百科全书派同时,但并不参加启蒙运动。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经他解释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他周围的一切。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颂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图片和收集的资料,对松鼠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课件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驯良、矫健、歇凉、树杈、苔藓、狭窄、勉强、锥形

  (重点指导生字“杈、锥”为翘舌音;“藓、勉”为前鼻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塞(sè sāi sài)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sāi堵,填满空隙,如堵塞漏洞、塞尺、塞规;堵住器物口的东西,如活塞、塞子。

  sài边界上险要地方,如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sè用于若干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搪塞、塞责、茅塞顿开。

  ②读一读:马车上塞(sāi)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这时送给保家卫国的塞(sài)外将士们用的。

  (3)学习多音字:缝(fèng fé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多音字。)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féng用针线连缀,如缝纫、缝缀、缝制、缝补、缝连、裁缝。

  fèng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如缝子、缝隙、裂缝、见缝插针;缝合的地方,如天衣无缝。

  ②读一读:我的裤子裂开了一道缝(fèng),经过妈妈的缝(féng)合简直像新的一样。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驯良和顺善良。

  橡栗精巧细致。

  矫健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玲珑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可食用。

  蛰伏强壮有力。

  苔藓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警觉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很不高兴的声音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三、学习“会写字”

  鼠秀玲珑歇窝滑拾狭勉梳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①“鼠、秀、窝”,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②“玲、珑、滑、拾、狭、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鼠、窝”和左右结构的字“玲、珑”,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松鼠的特点,真切地感受到松鼠的乖巧、驯良等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4、选择一种动物的活动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说说通过学习松鼠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2)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

  (3)性格特征:驯良

  ①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②松鼠的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4)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①智慧:横渡溪流。

  ②警觉: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③聪明:储备食物过冬。

  ④轻快: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⑤丰富的感情: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

  ⑥聪明、勤快:松鼠搭窝的经过。

  (5)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4、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5、“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中心句。)

  方法指导:找中心句

  (1)概念:中心句是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作用:

  ①在文章开头:总领下文。

  ②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③在文章末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4)运用:本文第一句话总结概括了松鼠的特点美丽、乖巧、驯良惹人喜爱,是文章的中心句,只要抓住这句话,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松鼠的特点。

  三、品读释疑

  (一)探究说明方法: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板书:漂亮)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jiǎo)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yīng)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qiào)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板书:驯良)。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把松鼠比作飞鸟,形象地表现了松鼠的行动敏捷。)

  方法指导: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课文把松鼠的尾巴比作帽缨;写松鼠活动特点时把松鼠比作飞鸟。这在说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可以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运用:请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完成填空。

  远看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一条长龙)

  (4)“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这句话中的经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过来也说明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3、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

  ①举例子: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②举例子: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③作比较: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4)“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作者用那么……那么……写出了松鼠爪子的特点。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吗?

  如:天上的星星那么,那么。(多明亮)

  4、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方法介绍松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举例子——准确说明。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二)探究说明顺序:

  1、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松鼠搭窝的过程的,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板书:乖巧)

  (1)用了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感受松鼠搭窝的顺序。

  ②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还有很多,“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等,能换上这组词读读课文吗?(学生自由试读。)

  ③假如你就是一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在评价时指出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还……”这样说,会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松鼠搭窝的过程。)

  (2)用词准确:

  ①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松鼠搭窝时的动作的词语。

  ②出示本段,学生交流,突出显示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读。注意读好这些动词。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③一起读一读松鼠搭窝的过程,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小动物作文的方法?

  (1)可以先写动物的外形,再写动物的生活习性。(写作顺序)

  (2)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从它们的活动、住、吃、游戏、玩耍、睡觉等方面来写。

  (3)无论写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重点是用词要准确,把他们的特点写具体。

  2、掌握了这些方法,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养的小动物,特别要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本单元学习结束后,你就能写一篇非常好的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文章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松鼠》作者从松鼠的外形特点、性格特征、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突出了松鼠的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特点。从说明的角度来看,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本文主要是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特点时采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采用这些说明方法把松鼠美丽、乖巧、驯良,讨人喜欢的特点清楚、明白的、形象的介绍清楚了。

  (2)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打比方)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打比方)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作比较)

  (3)练一练:本文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活动特点时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请你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这句话写具体。

  我走在银杏树下,看到它们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挂在枝头。一阵风吹过,银杏叶慢慢飘落,又像在空中翩翩起舞。飘落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 。有调皮的孩子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有的在挑选漂亮的叶子,摆各种图案。

  (我走在银杏树下,看到它们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枚枚金币挂在枝头。一阵风吹过,银杏叶慢慢飘落,又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飘落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金色的地毯。有调皮的孩子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有的在挑选漂亮的叶子,摆各种图案。)

  六、主题延伸。

  1、积累运用。

  自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成小松鼠,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创造性地介绍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还可以把从课外了解的知识融合进来。

  2、我们喜欢的小动物很多,请同学们课后选择一种最熟悉的小动物留心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蚂蚁搬家、喜鹊筑巢、小鸡啄米……)

  3、推荐阅读。

  蜘蛛

  (1)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动物的通称。

  (2)全世界的蜘蛛有三万五千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圆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蝇虎、壁线、漏斗网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鸟蜘蛛,它织的结实的网,能载得住重达300克的小鸟。1945年在巴西采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体长23、68厘米,重将近85克,外形好像一只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种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马略斯”,它结的网犹如一条大被单。危地马拉北部有一种叫做“居中塔马利维”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坚韧的彩色蛛丝,织成的网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地居民常用来当窗帘。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只成年雌性袋蜘蛛,当时估计它的年龄为12岁,后来又在实验室养了16年,总年龄为28岁,称得上是长寿的蜘蛛。

  (3)科学家曾把蜘蛛带到宇宙空间去,观察它在失重状态下能否织网,结果蜘蛛第一次失败了,但不久适当了失重状态,把网织成了。

  (4)蜘蛛在织网时,首先要在两地之间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并在固定的丝上来回走几趟,使丝加粗。然后形成不规则的框子为踏足线,在“天索”上设置对角线,再在对角线的中央织一个白点,这是将来网的中心。以后往返于中心的圆周之间织许多呈现辐射状的半径线。辐射线把圆圈分成等分的数目,每两根相邻的半径间的角度是约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细的丝从中心开始螺旋地盘成一个区域称为休息处,射线及休息处作好自圆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线,然后自外向里织粘性强的第二螺旋线。织好第二螺旋线后,将第一螺旋线及其部分射线吃掉,并继续自外向里作螺旋线。愈近中心,每圈间的距离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认的地步。这正符合数学上的对数螺线的情况。蜘蛛的确不愧为是“数学家”“织网家”。

  (5)蜘蛛在国内外常作药物治病。

  (6)在光学仪器上,采用很细的蜘蛛丝作义丝之用。

  (7)在仿生学上人们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压腿”,并据此研制了一种“步行机”蜘蛛几乎是个“瞎子”,但一旦昆虫触动蛛网,它依靠腿上极灵敏的振动传感器,就能立刻扑过去捉住食物。科学工作者将蜘蛛的腿进行解剖,发现腿里没有肌肉。蜘蛛的这项本领,是依靠腿里的一种不寻常的液体来实现的。当腿中充满“血液”时,原来的软腿就会变硬,腿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液压传动机构,蜘蛛就能快速行动和跳跃。于是人们模仿蜘蛛的“液压腿”,研制了一种“步委机”,以期能为瘫痪病人服务。人们还试图用蜘蛛中血压自动调节的原理,寻找自动调节人体血压的方法,治疗高、低血压病。

  思考:

  1、上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蜘蛛的?

  2、上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七、当堂检测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获得了松鼠的哪些信息?(教材课后题第1题。)

  八、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蜘蛛》。

  板书设计

  漂亮

  松鼠驯良

  乖巧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属于科学小品文,知识性较强,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本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上,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的说明性语言。

  在导课环节我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有的攀援在树杈上,有的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还有的在吃东西……它们身上毛的色彩也不一样,看到这样逼真的图片,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课文,了解松鼠外形的描写,学生会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文艺性说明文的写法,我把描写松鼠活动的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品读,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为了把松鼠搭窝这个过程写清楚,作者准去地运用了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和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搬、放、编扎、挤、踏”,由于有了这样的词语,句子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读者读的时候就能清楚地了解了松鼠搭窝的整个过程。

  类似的句子还有“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为了把松鼠的活动写得更生动,作者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紧紧抓住了松鼠的动作来进行描写,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使小松鼠更加活泼可爱。

  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课文主要是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松鼠的特点,把小松鼠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并且边做动作边读书,感受松鼠的可爱。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语言赏析、说话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少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语文课堂应是听、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一学生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 换驴 ------- 审驴 -------- 得驴

  三、自学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2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表演课本剧。

  四、作业布置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

  附板书: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 审驴 -------------- 得驴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

  学习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争辩等活动,增强同学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练习修改自身的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俺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在这次“俺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俺们就来交流一下.

  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同学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同学,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一起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方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同学交流他人的.读书经历.

  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同学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开展争辩.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争辩.

  2.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争辩,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俺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俺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俺们的世界,给俺们力量、勇气和智慧.俺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俺们养成喜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争辩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俺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身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争辩活动.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同学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同学完成初稿后,自身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依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身的习作.

  朗读佳作,一起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同学进行赏析.

  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身的习作,满意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以“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7

  【教材简析】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反映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的一个引导。“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名言和诗句,通过朗读积累,体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体会情感。

  【设计理念】

  本块“回顾?拓展二”,重积累,重阅读,重拓展。因此,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适当地拓展阅读视野,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选择本组感兴趣的课文进行朗读训练,尽可能的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在交流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的目的。教学“日积月累”时,则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名人名言、诗句外,再引导学生互相推荐其他名人名言等,让学生在名言中受到思想的陶冶,体会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从而更好地学习。在“课外书屋”教学中,则要做好推荐工作,让高尔基的《童年》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不光有快乐,也有苦难,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然,适时地引导学生做些读书笔记,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1、交流感受:

  ⑴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⑵学生阅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⑷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⑸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交流读书方法:

  ⑴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⑵全班交流。

  ⑶归纳读书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

  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简要给予解释。)

  三、课外书屋

  1、引入:

  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补充资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太过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细致地体会。凡是,善于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人肯定是一位智慧满怀的人。本组课文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这四篇课文,虽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但含义深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教材文本解读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珍珠鸟》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的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2.学生已经有了十来年的人生阅历,他们对生活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要让他们全盘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作者的思考肯定是在他所在的时代与境遇下的,比如《落花生》一文,许地山提出了一种朴素为人的观念,但是,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人各有各的活法。所以,作者的思考只能是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他眼下的生活进行思考。

  3.同时,因为这四篇课文的意蕴比较深刻,要注意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文章所讲述的一些道理因为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所以显得更加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如果想完全理解这几篇课文内在的道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整体构思及设计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通过这组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课文的学习置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肯定会沉醉在着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

  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下面,我将《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两课时完整的教学设计呈现在此,以求更好地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整体教学的理念。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上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讲述的故事,故事原来的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1、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梳理课文。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1.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真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 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 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3.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4.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资源

  只有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把生活的美丽与丰饶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趣。所以,本组课文只是给学生采撷了生活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这些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现建议如下:

  一、编撰生活美文的辅助读本。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二十篇左右的生活美文,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当然,当学生在进行本组口语交际后,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小感悟也编撰在生活美文里面,让学生一起分享。

  二、开展传递格言小背篓活动。

  教师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设一个格言小背篓,每天由一个同学介绍一条自己收获的生活小格言,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背诵。这就是传递格言小背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肯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把大家曾经记诵的格言打印发给大家留做纪念。

  上面两点是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本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议,其实,我们能够实践得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2-16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2-16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优秀03-17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教案参考优秀02-02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松鼠》教案优秀范文03-07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9

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教案优秀03-07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04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