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9 09:33:3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三)诵读,思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五)教师小结。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简明化。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二课时

  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

  1、文章开头2、文章结尾3、中间4、题目5、概括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三课时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第四课时

  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第五课时

  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第六课时

  一、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

  二、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

  第七课时

  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

  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第八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

  第九课时

  一、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5、灰雀

  板书设计

  列宁 小男孩

语文教案 篇4

  第五课时:

  一基本知识

  1、学会3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4个字。

  2、体会“一直”的意思,按要求写句子。

  3、学习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二基本技能

  1、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练习写一个同学的外貌。

  (三)情感与态度

  1、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觉遵守法规。

  3、关爱别人,关心环境,渗透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难点:

  1、准确辨析同音字、形近字,正确运用。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五单元

  第17课

  一 复习字词:

  填、索、羞、翼、塞

  熟字加一部分:真_填

  分_纷 奇_寄

  原_愿 羽_翼

  熟字换一部分:

  差_羞 赛_塞

  偏旁做字的:欠

  较难的字:愧

  二 造句

  是

  一直是

  三 课文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两个账单的对比,懂得妈妈的养育之恩是无价的,应该孝敬父母。

  四、知道: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小彼得先是“如愿以偿”,后来有变得“羞愧万分”了呢?

  五、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个慈爱的妈妈。

  ①你能把“一直”换一个词吗?

  ②比较句子:

  我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第18课

  一 复习生词,注意字型:

  找出形近字组词语

  戴()由()段()

  栽()田()锻()

  二 多音字:

  几ji(几乎)重chong(重复)

  觉jue(觉得)佛fu(仿佛)

  ji(几个)zhong(重量)jiao(睡觉)fo(佛像)

  三 课文中作者的感情,了解先天残疾的“我”在一次耳语测验中,受伤的心灵得到温暖的故事,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母亲般的关爱,加深热爱、尊敬老师的感情。

  四、练习写人物外貌的片段。

  第19课

  一 复习生词,形近字:

  旅()摸()披()线()

  族()莫()坡()钱()

  同音字:

  躺()象()壮()察()

  淌()像()状()查()

  二多音字:

  着zhǎo()转zhuǎn()

  zhe()zhuàn()

  zhuó()

  看kān()

  kàn()

  三 课文中作者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能够如此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人,就是一个文明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四填空。

  一天清晨,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街头没有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可小女孩任凭大雨把衣衫打湿,也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活动5:

  1、联想词语的新型练习。

  2、连词组句的练习。

  3、排列错乱的句子。

  1、联想词语的新型练习。

  2、连词组句的练习。

  3、排列错乱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从前有个魔法师,名叫默林。一天,他装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他来到—个农夫家里,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这个衣衫褴褛(lánlǚ)的乞丐。

  默林发现,虽然夫妇俩有温暖的房子,食物也够吃,但似乎不太愉快。

  “怎么啦?”默林问,“为什么愁眉苦脸呢?”

  “唉,”农夫的妻子说,“我俩结婚(hūn)快二十年了,日子还算过得去,只是没有孩子。这是多大的不幸啊!我老是想啊想啊,想有个儿子,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

  有一次,汤姆的母亲调[tiáo]好面糊,准备做点心。汤姆趁她不注意,爬上盆沿儿,想看里面是什么。忽然,他脚下一滑,扑通—声掉进面糊里,顿时,嘴里塞满了面糊。他又踢又踹,拼命挣扎。

  “哎呀。”母亲说,“这面糊着[zháo]魔了,好像有个妖精在里面。”她赶紧把面糊从窗口倒了出去。恰好有个补锅匠经过。“嘿,这面糊可以做顿饭吃!”他一边想,一边包好面糊,放进工具袋。汤姆吐光了嘴里的面糊,哇哇地大声喊叫起来。

  “奇怪,”补锅匠自言自语道,“什么东西跑到我袋子里去了?难道是我捡了团面糊,妖精就来吓唬我?”他连忙打开工具袋,一股脑儿倒出里头的东西,然后转身跑了。汤姆带着满身的面糊跑回了家。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第二天,母亲带着汤姆到院子里去挤牛奶。她怕汤姆被风刮跑,挤牛奶时,就把他拴在一棵蓟(jì)草上。一头奶牛正在寻找食物,看见那棵蓟草,伸出舌头就把蓟草和汤姆卷到嘴里。汤姆吓坏了,放声大喊:“妈妈,妈妈,救命啊!”

  母亲听到了汤姆的喊声,连忙站起身来,一边大喊:“你在哪儿?”一边到处寻找那棵拴汤姆的蓟草。

  “在这儿!“汤姆喊,“在牛嘴里!”

  奶牛听到自己嘴里发出尖叫声,吓了—跳,把嘴一张,汤姆掉了出来。母亲飞快地打开围裙,及时接住了汤姆。真是好险哪!

  没多久,汤姆拿着父亲用大麦秆为他做的鞭子,骑在牛背上玩儿。一只乌鸦飞过来,把他当做食物叼走了。乌鸦翻山越岭,一直飞到大海上空。它想喘口气,谁知刚一张嘴,汤姆就从它嘴里掉了出来。

  汤姆在空中飘哇,飘哇,最后落到了海里。一条大鱼游过来,张开大嘴,把他吞进肚子里。没多久,那条鱼让渔民逮住了,第二天被送到了王宫。当厨娘剖(pōu)开鱼肚子,准备给国王做菜时,发现了鱼肚里活蹦乱跳的汤姆。她惊讶得张大了嘴,连菜刀砸到自己的脚背上都没反应。厨娘把汤姆带到国王面前。汤姆站在国王的餐桌上,向周围的人鞠躬问好,还跳起了舞。大家的肚子都笑疼了。从此,汤姆便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chǒng)。

  有一天,国王问汤姆:“你父母是什么样儿的?也像你这么小吗?”

  “不,”汤姆说,“我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他们长得不比别人大,也不比别人小。”

  国工说:“那好吧,你到我的宝库里去,拿点儿金银,给你穷苦的父母亲带去,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于是,汤姆带了一个鱼鳔(biào)做的袋子来到国王的宝库。他挑了一枚三便士的银币,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重了。汤姆背上钱,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他的父母因为找不到他,眼睛都哭肿了。看见儿子回来,他俩高兴极了,连忙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给汤姆吃,还细心地照料他,因为他扛着银币走了这么远的路,简直要累死了。

  此后,汤姆住在王宫里。他每月都要回父母的小屋一趟,给他们讲王宫里的故事,逗他们开心。农夫和他的妻子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kuǎn)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拇指汤姆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注意“剖”读pōu,不读pāo;“褴”“褛”这两个字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都以“衤”为偏旁;“拇”和“姆”要区分开。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的道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大拇指汤姆(mǔ)

  从前有个魔法师,名叫默林。一天,他装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句导读:从“装扮”一词可看出,魔法师默林扮成乞丐在乡村乞讨是有目的的。]他来到一个农夫家里,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这个衣衫褴褛(lán lǚ)的乞丐。 [①“热情地接待”“衣衫褴褛”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农夫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魔法师默林装扮成的乞丐。

  默林发现,虽然夫妇俩有温暖的房子,食物也够吃,但似乎不太愉快。

  段导读:用“虽然……但……”的句式写出夫妇俩并不快乐。

  “怎么啦?”默林问,“为什么愁眉苦脸呢?”[②默林主动询问夫妇俩不愉快的原因,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唉,”农夫的妻子说,“我俩结婚(hūn)快二十年了,日子还算过得去,只是没有孩子。这是多大的不幸啊!我老是想啊想啊,想有个儿子,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 [③“哪怕只有我丈夫的大拇指那么大也行啊”一句写出了农夫的妻子怎样的心情?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妻子告诉默林,他们是因为没孩子而感到不幸。

  默林很同情他们。[④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 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句导读:这句话说明了魔法师和农夫夫妇一样,也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⑤写汤姆还是和农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

  有一次,汤姆的母亲调[tiáo]好面糊,准备做点心。汤姆趁她不注意,爬上盆沿儿,想看里面是什么。[⑥“趁她不注意”“爬上”“想看”写出了汤姆怎样的性格特点?]忽然,他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面糊里,顿时,嘴里塞满了面糊。 [⑦“忽然”“顿时”“塞满”等词分别说明了什么?]他又踢又踹,拼命挣扎。[⑧本句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特点?意在说明什么?]

  段导读:汤姆不小心掉进了母亲和面的盆子里,处境危险。

  “哎呀,”母亲说,“这面糊着[zháo]魔了,好像有个妖精在里面。” [句导读:面糊里的汤姆“又踢又踹”,让妈妈以为面糊着了魔,把妈妈吓了一跳。作者的想象既合理又奇特。]她赶紧把面糊从窗口倒了出去。恰好有个补锅匠经过。“嘿,这面糊可以做顿饭吃!”他一边想,一边包好面糊,放进工具袋。汤姆吐光了嘴里的面糊,哇哇地大声喊叫起来。 [⑨这段描写与汤姆有什么关系?]

  段导读:母亲倒了面糊,恰好被路过的补锅匠拾起。

  “奇怪,”补锅匠自言自语道,“什么东西跑到我袋子里去了?难道是我捡了团面糊,妖精就来吓唬我?” [⑩这两个句子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他连忙打开工具袋,一股脑儿倒出里头的东西,然后转身跑了。[ “连忙”“一股脑儿”说明了什么?]汤姆带着满身的面糊跑回了家。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 这句话表现了汤姆的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段导读:补锅匠以为是妖精来吓唬他,倒出工具袋中的东西跑了。汤姆自己跑回了家。

  第二天,母亲带着汤姆到院子里去挤牛奶。她怕汤姆被风刮跑,挤牛奶时,就把他拴在一棵蓟(jì)草上。[句导读:由于汤姆只有拇指那么大小,母亲怕汤姆被风刮跑,所以把他拴在蓟草上。母亲想得真周到,也为下文汤姆被牛卷进牛嘴里作铺垫。]一头奶牛正在寻找食物,看见那棵蓟草,伸出舌头就把蓟草和汤姆卷到嘴里。汤姆吓坏了,放声大喊:“妈妈,妈妈,救命啊!”

  段导读:一头奶牛把拴着汤姆的蓟草卷到嘴里,汤姆急喊妈妈来救命。

  母亲听到了汤姆的喊声,连忙站起身来,一边大喊:“你在哪儿?”一边到处寻找那棵拴汤姆的蓟草。 [ 这句话中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这儿!”汤姆喊,“在牛嘴里!”

  奶牛听到自己嘴里发出尖叫声,吓了一跳,把嘴一张,汤姆掉了出来。母亲飞快地打开围裙,及时接住了汤姆。真是好险哪!

  段导读:第10~12自然段,写母亲及时赶到,救了汤姆。

  没多久,汤姆拿着父亲用大麦秆为他做的鞭子,骑在牛背上玩儿。一只乌鸦飞过来,把他当做食物叼走了。[句导读:可怜的汤姆被乌鸦叼走了,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历险。]乌鸦翻山越岭,一直飞到大海上空。它想喘口气,谁知刚一张嘴,汤姆就从它嘴里掉了出来。

  段导读:汤姆被一只乌鸦当做食物叼走了,乌鸦一张嘴,他掉了下来。

  汤姆在空中飘哇,飘哇,最后落到了海里。一条大鱼游过来,张开大嘴,把他吞进肚子里。[句导读:幸运的汤姆刚摆脱鸦口又进了鱼肚,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没多久,那条鱼让渔民逮住了,第二天被送到了王宫。当厨娘剖(pōu)开鱼肚子,准备给国王做菜时,发现了鱼肚里活蹦乱跳的汤姆。她惊讶得张大了嘴,连菜刀砸到自己的脚背上都没反应。[ 用“连……都……”的句式说明了什么?] 厨娘把汤姆带到国王面前。汤姆站在国王的餐桌上,向周围的人鞠躬问好,还跳起了舞。大家的肚子都笑疼了。从此,汤姆便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chǒnɡ)。[句导读:汤姆历经艰难,来到了王宫,成了国王的玩偶,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段导读:写汤姆成了国王的玩偶,非常受宠。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

  有一天,国王问汤姆:“你父母是什么样儿的?也像你这么小吗?”

  “不,”汤姆说,“我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他们长得不比别人大,也不比别人小。” [ 汤姆用“不比……也不比……”的句式意在说明什么?]

  国王说:“那好吧,你到我的宝库里去,拿点儿金银,给你穷苦的父母亲带去,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句导读:从国王的举动中能看出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段导读:通过汤姆的话,国王了解到了汤姆的父母是穷苦的农民,于是国王决定让汤姆拿些金银去看望父母。

  于是,汤姆带了一个鱼鳔(biào)做的袋子来到国王的宝库。 他挑了一枚三便士的银币,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重了。汤姆背上钱,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句导读:“走了两天两夜才到家”,可见汤姆一路的艰辛。]他的父母因为找不到他,眼睛都哭肿了。看见儿子回来,他俩高兴极了,连忙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给汤姆吃,还细心地照料他,因为他扛着银币走了这么远的路,简直要累死了。 [ “哭肿了”“高兴极了”“连忙”“细心地照料”这一系列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汤姆到家后,父母十分高兴。

  此后,汤姆住在王宫里。他每月都要回父母的小屋一趟,给他们讲王宫里的故事,逗他们开心。[ 汤姆的行为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农夫和他的妻子很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kuǎn)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段导读:写汤姆每月都回去看望父母,父母也很为儿子骄傲,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汤姆每月都回家与父母相聚,成了父母的骄傲。

  重点句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农夫和他的妻子帮助了一个不认识的'乞丐,在不经意间给自己带来了幸福。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美德,可以给人带来幸福。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新词。

  2.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故事,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能给我们讲道理,给我们以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 理解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姆 褴 褛 婚 剖 宠 款

  自学时,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

  读准字音。剖开 解剖

  (2)记、写生字、新词。

  出示:拇 汤 姆 趁 妖 倒 厨 剖 鞠 躬 宠 肿 趟 逗 款 善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你认为哪些字令你关注?你打算怎样识记?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衣”字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义,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左上部是个“士”字。

  (3)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大拇指 妖精 剖开 鞠躬 受宠 款待 善良

  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喜出望外)

  它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喜出望外”的意思是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本课是说母亲找不到汤姆了,认为他一定是遇到了危险,十分着急。在这样的情形下,母亲看到他平安地回来,十分出乎意料,心里特别高兴。)

  你能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今天我真是喜出望外,因为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偶像——杨利伟叔叔。)

  三 整体把握,理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找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6~14自然段):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汤姆每月都回家与父母相聚,成了父母的骄傲。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句投影。

  一 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昨天,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句子: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爱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了、一点儿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常识,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汤姆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历险原因 历险过程 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格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的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都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课文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童话要说明的内容?

  出示句子: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是为了索取;做人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果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自己的善良之举而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法师默林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三 总结全文,体悟情感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了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能给人带来幸福。

  1.本文突出了一个“险”字。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但每次都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这种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可避免叙事的平铺直叙,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2.在拓展阶段,可让学生再通读全文,教师提问启发:“汤姆身上还可能发生什么惊险的事?与同学交流交流。”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和迁移,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案 篇6

  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第四册复习四。

  2、积累本单元的词语,要求会搭配和扩充。

  一、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

  完成一、二、三题。

  二、教学第一题: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再用音序查字法查了面的字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自由读一读。

  2、先同桌比赛背,再指名背,大家评议。

  3、读题,明白“音序”在此要填大写字母。

  4、学生比赛查字典,然后交流查字方法和结果。

  5、讲评。

  三、教学第二题:填空,读一读

  1、读题,明白要求。

  2、填空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填出最多的词语。

  3、讲评,订正。

  4、齐读填好的词语。

  5、鼓励学生多积累好词汇。

  四、教学第三题:读一读

  1、出示题中词语,自由读词语。

  2、同桌互读词语,看谁认得多,读得准。

  3、接火车读词语卡片。

  第二课时

  目的

  1、学会逐步扩词,直至成句。

  2、借助拼音读懂短文,体会短文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旧知

  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教学第四题:读一读,再把句子抄下来

  1、出示题中第一组例子。

  2、学生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自己学习、体会另外两组例子。

  4、学生试练习扩词至成句。

  5、抄写书中的例句。

  三、教学第五题:读一读

  1、借助拼音自己小声练习读短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要边读边想,弄懂每小段讲的是什么。

  2、讨论:天鹅、虾、梭子鱼都用尽了力气可车子为什么还是停在老地方,一动也不动?

  3、小结,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第四册复习四》。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做任何事都应该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4、有感情朗读短文。

  第三课时

  目的:

  掌握“幕、喜、宽、紫、事、蒙”六个字的书写。

  一、出示田字格中的字,齐读要写的字

  二、指导学生观察日字格中的范字

  1、说说它们大部分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

  2、写这类字要注意什么?

  3、学生分析各字在格中所占比例,教师指导示范。

  三、学生认真描红、临写

  四、对照范字检查,看看每个字写得是否匀称、美观,上下部分比例安排是否适当。

  五、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参加小组评选,再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 应该帮助他们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说一说、演一演如何帮助残疾人,培养与人主动沟通和有礼貌地交谈的能力。

  目的:

  1、懂得遇到有困难的残疾人应该主动沟通、帮助。

  2、能联系生活,自拟·清境进行口语交际。

  一、板书课题

  问:课题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你平时见过哪些残疾人?

  二、看图表演

  1、看左边的图,想象说话。

  (1)图上的小姑娘在做什么?她和盲阿姨开始怎样见面,小姑娘怎么主动与盲阿姨沟通,在领盲阿姨过人行横道时,她们在说着什么话。同桌合作想象说话。

  (2)同桌或小组分角色表演,全班表演。

  2、看右图,想象说话。(方法同左图)

  三、搞一次助残活动

  1、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过哪位残疾人,怎么帮助的?

  2、小记者采访同学们的平时助残事迹。

  3、记者发布新闻,口头报道典型助残事迹。

  四、创设情境表演

  1、表演助残活动

  2、虚拟情境表演,题材可由助残扩大到扶老携幼,帮助伤病人员等。

  第五课时

  测验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小船 一( )动物 一( )大鲸

  一( )黑板 一( )毛笔 一( )粉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园地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