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 材 分 析概述:
重点:难点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 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 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拼拼读读,能够正确区分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选择义项;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学会不同句式间的相互转换。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正确完成练习;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积累二句名言,了解名言的意思。
3、按要求抄写词语或短句。
学生准备:
搜集聪明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义项。
1、交流正确的读音(撒sā当dàng折zhé兴xīng)读词
2、选择正确的义项(撒①当①折①兴②)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自己试试,把四个词语填写完整。
2、交流(兔死狐悲鹤立鸡群虎背熊腰指鹿为马)读词
3、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名的成语?(不一定要有两种动物名。)
狼狈为奸鸡飞狗跳龙飞凤舞鼠目寸光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归纳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法(1、标点符号2、反问词的增删3、句子意思不变)
2、完成练习,交流
3、补充练习: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自由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写了李斯特为了推荐肖邦,用“换人计”让肖邦替他演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3、再读短文,思考:文中2次写到观众的掌声,分别是什么原因?
(第一次是因为肖邦精彩的演奏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第二次是因为李斯特为了使肖邦成名,巧设“换人计”,观众们被他的所感动。)
4、交流,完成填空。
5、选择题(答案都是②)
五、语言实践活动。
1、智慧既可化险为夷,智慧又可反败为胜。本单元,我们认识了一些有智慧的.人:华佗、富兰克林、哥伦布……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聪明人,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他们的故事,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4、请3~4名学生上台讲述。
六、熟记名言。
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评议齐读。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勤学好问,做事有目标有毅力。)
4、师介绍作者:
夏衍——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社会活动家。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七、写字
1、生照样子抄写,师巡视。
2、优秀作业展示。
教学效果反馈:
对“折断”的“折”的理解有分歧。
少数学生对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还是没有掌握。
学生对交流聪明人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但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较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原则: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过程与方法:情境设置法、品读法、讨论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再用笔和纸来写信了,改为发电子邮件,甚至实时地通过QQ或MSN等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你可能想像不到,在过去,邮局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传递信件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一方面,能够了解过去的信息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诚信的教育。
二、了解背景,拜访作者。
1、关于信客:本文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 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2、关于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 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自学生疑,字词注音。
现在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 字词、多音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字词注音。
嫉妒(jídù ) è(噩)耗 猝然(cù) jì(伎俩) 昏厥(jué) 连声nu nu (诺诺) 文绉绉(zhōu) 颠 pèi(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髦) 唏嘘 (xīxū)
2、词义。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文绉绉:形 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四、读信客,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填写表格。
信客档案
姓名: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工作内容:
(即主要做
什么工作)
最痛苦的事:
最敬重的人:
学生填写完成后集体订正。
2、再次明确: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五、悟信客,理解思想内容。
(一)点难拨疑,合作讨论。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讨论完成: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 老信客?
明确:更突出信客的辛苦;同时信客要讲求“诚实守信”。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两个事迹?
明确: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3、通过事迹,你认为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二)品读语句。
请说出下边句子的美感或它的特点。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2、“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3、“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身影。”
4、“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
明确:多运用比喻句和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三)文本延伸,进行德育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的平凡人吗?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这些平凡人的工作
六、课堂小结。
(1)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 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 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2)从信客的葬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很受人爱戴,是一名合格的、出色的信客。那么,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将会经历什么? 需要什么精神?
明确: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小结:
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他们的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感到极其痛苦。
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信无私,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七、延伸练习。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述,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出示两三个例子
例:1、好人终有好报。愿你的灵魂在地下安息。
2、我尊敬的人呐,你辛苦啦,歇一歇吧,我 会日日为你祈祷。
3、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 ,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想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八、课后作业。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在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作品,并把精彩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教学反思:
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议论。
2.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典型材料。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先由课文《故乡》的议论引入,让学生模仿、运用。
二、老师给出题目
A、我的课余生活
B、给我教益的一件事
三、学生根据命题,思考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
先同桌讨论,后小组比赛。
四、老师明确指导
1.教益:大多指思想认识上的提高、收获。通过记叙某件事,改变了以前的看法,明白了某种道理。
大至对生、社会的看法,小至对朋友、困难的认识。所记的事应是与我紧地连在一起的,要写清楚我从发生的事情中得到了教育和好处。
2.写法
对人和事的认识往往由于偏见和不了解,会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而通过接触、了解,在共同的生活中会改变原来的认识。因此,通过对比,记叙我对事或对人前后不同的态度、看法,有助于突出这件事给我的.教益。
3.想,精选事例。
例如:对同学的看法--看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更应看人的心灵对老师的看法:表面上的严厉,却有一颗慈爱的心。
4.要围绕教益展开。
事情的前因后果要交代清楚,何处该详,何处宜略都要以教益作为取舍标准。
5.叙议结合。在文章中间或结尾,点明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思想。
五、学生练习写作(第二教时)
堂上训练。
六、批改方法:
师生共评互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每天四问的原因,培养学生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提高自我诊断与矫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陶、演两个字。简介陶行知。
2、质疑: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问题?
3、交流,小结:陶校长演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讲这些内容?
二、初读感知,自主性学习诊断。
1、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主解决的问题。
3、再读课文,说说演讲稿的特点、格式。
4、检查初读情况,适时指导朗读和书写锻、炼、垒。
5、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三、精读感悟,研析结构,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研读第一问,感悟学法。
(1)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2)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让学生填词后领悟健康的`重要性。
(3)从陶校长提出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
(4)指导朗读
(5)小结第一问的结构形式:问什么
为什么问
希望怎么做。
(6)出示列表,指名填表。(填第一行)
问什么为什么问提出希望
2、根据列表,自学第二四问。自主性学习诊断。
提示: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抓以下几点:(1)读好问句,(2)找关联词语,体会为什么问,(3)结合提出的希望说说自己的打算。
4、用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的句式把每天四问简洁的概括一下。
四、精读悟情,发展性诊断练习。
1、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演、背。
2、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五、总结迁移,自主性练习诊断。(选做两题)
1、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谈谈学习收获。
2、迁移训练:以某一天为例或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文中四问作答。
3、自选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可小组合作,通过群体诊断与矫治,写一篇演讲稿,准备演讲表演。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脚的样子、脚的`形状、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2、找出爬的动作词;
3、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⑴ 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⑵ 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⑶ 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⑷ 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配套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