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4 07:31:1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品(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2页。10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

  2.把握作者独具一格的演讲思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解题,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模拟演讲;弓懈学生体会文意,最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演讲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握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同时培养孩子们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和同情心。

  2.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每个孩子宝贵的生命。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分析欣赏本文的演讲思路。

  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突破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创设情景,对课文进行适当修改后模拟演讲,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本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用于课堂模拟演讲上。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解题,导入课文1.分析题意,进入新课学习

  2.营造氛围,讲读课2.积极配合教师,聆听“母亲”的谆谆教导

  3.分析作者演讲思路3.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4.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课堂练习

  一、解题.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历。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的母亲,20xx年.,她女儿所在的北京101中学初三(4)班举行了一个主题班会,为全班孩子集体过15岁的生日。作者当时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言,本文就是她的发言稿。请大家看课题--你是你的船长,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课题。2.师:不错,大家说得非常好。另外,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寄语十五岁,这个词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师:谁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4.师:很好。这位母亲对十五岁孩子们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情真意切。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聆听……1.踊跃发言。生:“你是你的船长“,意思是我们要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这艘船将驶向何方,命运如何,完全看我们怎样驾驶它。2.齐声回答:借代。3.举手回答。生:寄语十五岁,意为捎给十五岁的.话,实际上是对十五岁的人谭的话。4.带着好奇和渴望进入新课学习。

  二、营造氛围,讲读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营造氛围,朗读课文,注意此时想像这篇文章是自己对在座学生的寄语,是贴心地交谈。让学生合上课本,配合你的朗读。1.合上课本,听教师充满感情的话语,渐渐融人教师用心创造的情景。当教师读到“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后停下来时,

  师:……我能感受到你们热切韵视线交织在一起,你们年轻的生命在互相交换着能量,……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读到此处停下来,凝视学生,看他们的反应。2.师微笑着继续朗读:好极了!祝贺你们!知道自己的疼痛,“……但是别人是否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现在我来问一位同学,素萍(一位女同学的名字),如果晓风(小丽的好朋友)的手被刀划破了,正流着血,你感觉怎样?3.师:听见了没有,孩子们?不仅晓风会觉得疼,他的好朋友素萍也会感到他的疼痛。那么……后面的课文照此模式进行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下去。学生开始均木解地望着教师’,随后恍然大悟,纷纷伸手去掐胳膊或脸,此起彼伏地叫道:“疼。”2.纷纷想像如果此事发生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小丽:我会觉得很心疼,因为我能感到他的疼痛。3.完全沉浸在情景中,主动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对“母亲”的教诲有所感悟

  三、分析作者演讲思路(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好了,谢谢大家。刚才我并没有要求你们做什么,你们却能主动配合我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朗读,这是为什么呢?2.师: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打动了你们,它所流露出的真情深深地感染了你们,让你们不自觉地去思索,去领悟。你们说是吗?1.思考原因。生:您根本不像在朗读一篇课文,倒像在和我们谈心,我们完全融入了您的话语中。2.沉思片刻。生:是啊,确实是这样。

  3-师:作者在这篇演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4.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的呢?与学生一起明确答案,将梗概板书。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提问。生: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t4.讨论交流作者的演讲思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不确定处给予指导。2.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3.组织学生作即兴发言,培养他们感恩的心、同情心、正义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1.自主完成随堂练习。2.阅读重点语句,体会其含义。3.积极发言,说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体会。

  五、本课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而学生仿佛就是那次主题班会上的听众。师生通过合作,按照解题,情景再现,疏理结构,发表感想的顺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你是你的船长

  --寄语十五岁

  提问: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疼痛,但别人是不是也知道我们的疼痛呢?

  自己会感觉到疼痛--->家长可以感觉到孩子的疼痛--->孩子可以感觉到家长的疼痛--->人们都会对他人的处境有所感受-->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应对任何人抱漠视态度->应该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培养公平、公正的观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仔细朗读北京101中学举行的这次主题班会中一个学生代表的发言(风补充资料),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内容较容易理解,不必花功夫来逐句讲解。作者循序渐进,一步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种演讲思路很值得探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这篇演讲稿稍加修改,在班上来个模拟演讲,这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好办法,且更能让学生理解文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模式:

  1. 模式名称:“自主发现”课堂教学模式

  2. 主要环节:借助情境运用比较朗读课文

  尝试说话求异发现巩固深化

  3. 模式特点: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观察说话训练为突破口,以主动尝试学习为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看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认识豹字旁,懂得“礼貌”、“再见”等词语的意思,会使用礼貌用语。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3. 懂得要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貌”、“谢”是本课生字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 (多媒体出示图片“孙悟空”)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你知道它有什么本领?

  2) 孙悟空在天上看见小明,想考一考小明是不是有礼貌。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孙悟空考小明》。

  3) 小朋友,如果你是孙悟空,你会怎么考小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启发思维)

  4) 那么,孙悟空又是怎样考小明的呢?请小朋友认真看图,大胆练说。

  二、 看图练说,总结学法

  1. (多媒体出示图一):(动画效果)孙悟空变成小明的老师来考小明。

  2. 谁来说一说刚才看到的图?请几位学生说图意

  (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小明的老师,小明看见老师说:“老师好!”老师说:“小明好!”)

  3. 总结学法:刚才几位同学都是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先说孙悟空变成什么,再说小明怎么做,最后说孙悟空怎么做。)

  三、 学法迁移,继续练说

  1. (多媒体出示图二):(动画效果)孙悟空变成小妹妹来考小明。

  2. 用刚才的方法自由轻声练说。

  3. 指名说、评议。 学习“谢”,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不用谢”

  4. (多媒体出示图三):(动画效果)孙悟空变成老爷爷来到小明家。

  5. 同桌互说。

  6. 表演,评议。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再见”。

  四、 运用比较,求异发现

  (多媒体出示以上三幅图)

  1. 孙悟空三次考小明,这三次中哪些地方相同?

  都是考小明是不是有礼貌。

  小明三次考试都考得很好,很有礼貌。

  哪些地方不同?

  考的内容不同图一:考小明尊敬老师图二;爱护幼小图三:尊敬老人

  考的地点不同图一:学校图二;路上图三:家里

  使用的礼貌用语不同图一:老师好图二;不用谢图三:请再见

  2. 小明考试合格吗?为什么? (小明在任何地方都很有礼貌。)

  学习“礼”“貌”

  (这一训练旨在让学生在求同、求异的比较和分析中,自我发现,自我总结,总结出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谁,小明都很有礼貌,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

  3. 如果你是孙悟空,你怎么把结果告诉小明?(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启发想象。)

  4. 看图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把结果告诉小明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4

  一、设计理念。

  探索奥秘,是人类的天性,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说,谜是推动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动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心中有谜,试图去解开这些谜,这本身就是一个孕育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力图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把谜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使之成为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怎样才能把谜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呢?语文课有语文的方式,那就是:引导孩子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去敞亮,去点染。

  二、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正因为如此,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这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好教材。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统一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想象、资料交流、质疑等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同学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热爱科学和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五、教学难点。

  因为月球对于人类来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月球上久留,只能从月球上采集一些标本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有关月球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依据此点和对教材的分析,特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六、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方法有:

  1、创设情景法:

  《月球之谜》一课描写了月球奇异的景色。对于月球上面的神秘之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悠悠课堂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合作探究法:

  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3、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会拉近。

  《月球之谜》这一课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的月球之迷。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及学习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同时,由课文第一段导入,既使学生重温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新课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两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向月球出发,好吗?(揭示题目,板书)

  (二)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1、学习第二段和资料袋。

  (1)出示课件演示:

  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引导学生观看录象,整体感知。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月球景色的句子,想象月球上神秘的景象。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以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

  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指名读)

  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在正确、流利地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体验读书的快乐。

  (5)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想象的简直太不一样了,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宇航员们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出示课件)

  你们看,宇航员在月球上是怎样行走的呢?怎么会这样呢?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针对这一理念,这一环节我采用读→找→议→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6自然段。重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月球之谜。宇航员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做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发现了哪些未解之谜?

  (1)自己小声读一读3~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全班交流)

  (2)在这三个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实验?仔细读一读,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发现了很多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问题及遇到的困难。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着眼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4)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5)除了这些实验给我们提出了没有揭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教学中以知谜、探谜为主线,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不断质疑的兴趣。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培养了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1、假如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同时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

  2、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丰富自己的积累,感受诗句的优美。

  3、课后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月球资料。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同学们和科学家们一样都对月球有很大的兴趣,有志气有决心!我想不用多久月球肯定会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用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齐读)

  板书设计:

  尘土是否能杀菌?

  22、月球之谜

  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年龄是否比地球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xx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20xx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配套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