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运用电化手段辅助诵读,感知文章优美亲和的抒情风格。
运用“实证法”教学,提出命题、引导讨论、初步鉴赏文章自然美与精神美的统一。
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任务
⒈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优美亲和的抒情风格,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⒉实证三个观点:⑴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⑵茅盾——审美“以人为主体”。
⑶朱光潜——赏文需“知人论世”。(机动安排略谈)
重点难点目标⒉中⑴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告诉我们,惟其崇高,最朴素的亦是最美的,它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思想震撼。那么今天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散文《冬天之美》又会怎样展示冬天的美,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愉悦呢?
二、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想内容,相应板书。
三、诵读指导
要求结合内容,由学生标画讨论诵读要点
参考意见文眼总起一往情深(“从来”两字)
城乡对比城市遗憾否定厌恶
乡村喜爱向往愉悦
乡村冬景喜爱惊喜舒缓(长句)
围炉夜话温馨沉静俏皮(反问)
四、指名范读
背景音乐Bandari
(呼啸的风声和悠扬婉转的长笛能很直观表达情境)
五、实证性讨论
讨论一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
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参考意见冬天景物典型特点
阳光——灿烂辉煌眩目
麦田——鲜艳
苔藓——美丽
白雪——璀璨
总结作者运用大量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色彩和生命力,描绘出一种“万物盛装”“生机盎然”的冬景,引发出时而惊奇时而欣喜时而赞叹的情感共鸣,表达对乡村冬天的情有独衷。
讨论二是不是罗列各种景物追求华丽语言就能引起美的共鸣呢?茅盾有句话可解决这疑问。
茅盾说过,“自然是美的,但如果少了人的活动,自然又有什么美可言呢?”你如何理解?
参考意见*“围炉夜话”从自然之美写到人情之美,正是乡村的冬夜才带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精神生活丰富,自然美和精神美和谐统一。
“乡村冬景”虽无人迹,但有人情。处处暗藏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
“城乡对比”表达高尚的精神追求。
总结自然之美在于它能激起人美好愉悦的.情感,而只有具有美好情感的人、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才能欣赏体会得到。自然美和精神美有着和谐的统一,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美就是我们所爱的东西。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使因为可爱才美。”
讨论三朱光潜曾指导我们,鉴赏文章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及其时代才能更好了解作品。
关于乔治桑,除了课下注释还有哪些相关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文章?
参考意见少年晚年在乡村度过——热爱乡村亲近自然
27岁离开只图玩乐的丈夫
靠写作过上独立自由、参与社——热爱生活有独立人格
会的生活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六、配乐范读加深体会
七、作业
《课课练》语言运用5
语段精读(二)
阅读迁移《冬天》
附板书设计
文眼总起
↓
城乡对比城市遗憾否定厌恶精神美
↓乡村喜爱向往愉悦
乡村冬景冬天景物典型特点
↓阳光——灿烂辉煌眩目
麦田——鲜艳
苔藓——美丽自然美
白雪——璀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关于做人的故事。
直接出示课题“18、做人的故事”
齐读课题。
2、这两个故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检查预习情况)
(1)为什么要说“谢谢”
(2)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
(2)读通句子,不读破句。
(3)想一想,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爷孙。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分别叫奥莉娅和莉达的小姑娘。
学习生字:莉(形声字,组词:茉莉花。提醒:人名不能作为组词的内容出现)
3、完成填空:
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呢?你可以老师给的提醒,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故事一:爷爷和孩子口干舌燥,这时,()的河水()地流动。他们喝了起来。爷爷喝完后对小河说()。又告诉小男孩,( )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 )是需要这个词的。
故事二: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 ),而莉达把吃剩的东西(),因为她当着( )。
指名汇报。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意思,让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细细品味。
故事一:
1.出示故事的题目:为什么要说“谢谢”,质疑:
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谁说“谢谢”?做了什么事后说“谢谢”?)
2.学习描写小河的句子:
因为天气炎热,所以爷爷和小男孩来到小河边喝水。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呢?请你划一划描写河水的句子。
出示:清凉的河水缓缓地流动,发出轻轻地潺潺声。
理解词语:缓缓、潺潺(翘舌音)
3.理解小男孩的话。
爷爷喝了这么清的河水后对小河说谢谢!小男孩听了,他笑了起来。
出示:
“您为什么要对小河说‘谢谢’?”他问爷爷,“要知道,小河不是活人,它听不到您的话,也不会接受您的感谢。”
(1)指名读。找找提示语。说说如何读好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2)自由感悟。交流朗读。合作读。体会小男孩此刻的心理活动。
4.理解爷爷的话。
(1)读爷爷的话,想:人与狼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要说谢谢呢?
(2)平时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谢谢”的?
5.听了爷爷的话后,小男孩沉思
起来,他会想些什么?(人应该讲礼貌,也可以说人懂得感恩。)
6.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故事二:
1.出示题目: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师述:有这样一个画面,两个小姑娘走了一段令人疲倦的路程后,坐在地上边听夜鹰唱歌,边吃东西,吃完东西后,他们各自怎么做的?用“ ”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后出示句子。
学习生字:
剩:给乘加个部首。
撕:做个撕的动作。
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体会两个小女孩说话时的语气。
3.你能说说她们不同做法的原因吗?奥莉娅把垃圾扔进灌木丛是因为——,而莉达则是觉得——
奥莉娅——谁也看不见。
莉达——当着夜莺的面感到羞愧。
4.想想:莉达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中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为什么当着夜莺的面羞愧?(人要讲卫生。)
5.齐读第二个故事。想想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拓展:
1、锻炼口头表达:你还知道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2、锻炼阅读能力:朗读《做人的故事》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五、课文:
受人帮助应适时表达谢意,而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应该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能因为“谁也看不见”,就忘记做人的原则。这两则故事教会我们两个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描写和抄写本。
2、熟读课文。
3、和身边的同学演一演这两个故事。
4、你能把你知道的做人的道理编成一个故事吗?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做人的道理
讲礼貌
讲卫生
教学反思
课文中的两个小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只需多读几遍就能理解意思,得出结论。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质疑,自己解答。虽然有些孩子问的问题比较幼稚简单,但学生之间的问与答的互动活动,使得课堂活力四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中,作为老师的我说的话还是多了点,也许是心中对学生的不信任造成的吧。以后,我要多放手,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展示出更多元化的个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建议
一、中心与结构
同志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概括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的内容,语文教案-纪念白求恩。为此,全文安排了四个段落。第一段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必须注意的是国际主义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之中的,这里与共产主义精神并列提出,只是为了突出强调,所以本段的重点是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是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是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讲了两层意思:(1)叙述往事,表达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2)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
所以,纵观全文,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而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这三个方面又是并列式的,共同构成了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全文的中心是:概括叙述了白求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二、课文的论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论点有三个,第一个分论点是:要求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个分论点是:要求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个分论点是:要求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经过证明了的分论点对中心论点来说,是证明中心论点的依据和理由。
三、对比的写法
第二、三两段里面都有对比。第二段里的对比明显,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一正一反,分外鲜明。第三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笔法又显得灵活。把批评那一班人的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内容组织到一个议论性的句子里去。
这种对比的写法能够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本文不仅是为了颂扬白求恩,而且是为了教育全党学习白求恩,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本文目的既然在于号召全体党员学习白求恩,那么,作两方面的对比,更便于学习者对照检查,比比白求恩,可以发觉自身的差距;看看“不少的人”,镜子一照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了。
四、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是一篇纪念文字,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是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中紧扣论点,“叙”得简明,概括,本文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纪念白求恩》。如第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个层次,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明显。
五、语言特点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其语言简练、鲜明、有力,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表现在句式上,文章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例如第二段的'“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再如结尾部分,作者运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一组排比句,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另外,文中多处运用整齐的句式增强说理力量。如第一段论述列宁主义原理,进而强调世界无产阶级要互相支援,才能“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句子都让人感到气势宏大,富有感染力。
此外,文章在用词方面也极其讲究,因而非常准确、生动、凝练。例如在解说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运用两个“极端”,这个副词从程度上深刻地体现了白求恩对工作对同志的态度,而在批评一些人时,运用了“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词语,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些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与白求恩的两个“极端”形成鲜明对照。这些词和成语言简意赅,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中心。
六、课文最后一段分析
这一段包含两个句群,前四句是一个句群,后四句是一个句群,先记叙自己同白求恩的交往,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回忆同白求恩的交往,按时间顺序,先后说了会面和通信,语言非常朴实,感情非常真挚。“只见过一面”的“只”字,表达了一种遗憾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说到回信,很有一点歉疚和痛惜的心情。写到自己对于白求恩同志逝世一事的感受时,说“我是很悲痛的”,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比较一下“我很悲痛”与“我是很悲痛的”,就可以体会得到。
纪念白求恩的最好行动无过于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上文已经具体阐述了白求恩精神,结束全文时紧扣中心,再次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着重阐明这种学习的意义。
从上一句群到下一句群,从我的心情扩大到大家的心情,思路十分顺当。第二段说过“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无不为之感动”,都从范围来说影响之广,现在又说“他的精神感人之深”,从一个新的角度再次推崇白求恩精神之伟大。
白求恩精神的核心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是对上文的总结。接着进一步阐明学习的意义,同时也是对白求恩同志高风亮节的崇高评价。先概括地说一句:“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如果就此结束,那么意味就显得枯瘠,语气就显得窘迫,收束就显得无力了。作者充分发挥“大有利于人民”这个意思,具体精微的分析阐述为五个方面,用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一组排比,议论得热情洋溢,诗意盎然,意味非常丰美,语气非常流畅,收束非常有力。“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练习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进一步理解独体字与合体字间的联系,提高对字的综合辨析能力。
2、通过读、记、画、说的方法积累四字词语和名言警句,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3、通过阅读知识短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之情。
4、通过听力训练活动,让学生听句子,找错误,培养他们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提高对字的综合辨析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练习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并注意书写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变化。
教学难点:
练习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并注意书写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变化。
教学准备
反映名言内容的漫画和课件,关于海洋命名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同学们,又到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的时间了,相信这一次你们一定会从那里获得更多新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进行各项语文实践活动。
1、练。
(1)组合体字。
①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②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
③检查完成情况。学生汇报朗读组成的合体字。
④说说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关系,在书写时应注意一些什么。
⑤小组内交流。
⑥教师小结。书写中,“粉”中“米”第6笔的“捺”变成了“点”,“好、妨、奴”的“女”字第3笔是“提”不是“横”,而且不出头,“板”的木字旁第4笔由“捺”变“点”,“对”的“又”字“捺”变为“点”。
⑦指名学生上黑板书写,比一比谁写得好。
(2)填数字、组词语。
①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②开火车接读成语。
③通过“听一听、猜一猜”活动,说说对成语的理解。(课件演示或教师情景描述)如:花园里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可用什么成语来描述?(五颜六色)蝴蝶和蜜蜂从各个方向赶来。(四面八方) 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记记。 ⑤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数字有关的.词语?
2、日积月累。
(1)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许多
名人名言,今天,可爱的小松鼠又给我们带来了名人名言,大家想知道吗?打开书,赶快来看看吧!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齐读。
(4)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名言的意思。
(5)(课件演示)契诃夫名言漫画图;艾青名言。
(6)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记。
(7)谁能说一说你搜集的有关真伪方面的名人名言?
(8)小结: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希望你们记住自己喜爱的名人名言,给它们配上画,并编成故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
3、知识窗。
(1)(课件演示)“海”的画面,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都知道哪些海?
(2)打开书,看看书中提到了什么海?
(3)学生自由读短文。
(4)指名学生读短文。
(5)小组内交流。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红海为什么是红色的?
(6)学生汇报。
(7)课件出示“红海”“黄海”“黑海”画面。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指名学生说说相关知识。
4、听力训练。
(1)导言:顽皮的小猴今天要带给同学们一首歌,可是,因为小猴在学唱歌的时候很不专心,他把歌词弄错了,大家来听一听,看看他错在哪儿?告诉他,好吗?
(2)教师用较慢的语速范读《颠倒歌》。
(3)学生边听边思考、记忆。
(4)教师用较快的语速再范读一遍。
(5)谁能说说其中的错误?请学生进行回答。
(6)分角色扮演不专心的小猴,试着背一背《颠倒歌》。
(7)大家评一评。
(8)请表现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9)小结。同学们,同勇于发言一样,专心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和好的习惯,你们可不要像这只不专心的小猴一样闹笑话呀!
附:颠倒歌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懂得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会用“坚持不懈”、“虽然……但是……”造句。
3、能从课文列举的事例中领悟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从列举的事例中领悟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抓住名言,揭示课题
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爱迪生)
⑵这儿的“天才”指什么?(才能)
⑶“汗水”指什么?(勤奋)
⑷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是怎么来的?
2、揭题《才能来自勤奋》揭题解题:
读课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才能来自勤奋”的意思。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点名了这个课题,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二、理清脉络:
仔细读读首尾这俩自然段,认真想想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试着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馁、呕
2、释义:毫不气馁、挑灯夜读、通宵达旦、坚持不懈、享誉中外、举不胜举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2——4自然段
(1)、指名逐节朗读。
(2)、思考:为了说明“才能来自勤奋”,课文举了哪些人的事例?结合完成作业P6中的填表。
修改意见
2、举例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读该段,思考这一段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些事例,我们不难发现爱因斯坦并不聪明?又从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他的“勤奋”?
A、做的小板凳,遭到同学的嘲讽、老师的斥责。
回忆课文,当时他的同学是怎样嘲讽、老师是怎样斥责他的。
B、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
(3)、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因斯坦却毫不气馁,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请你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夜读,7年,终于)
(4)、按照上述学法学习爱迪生这一事例。(从不是神童、勤奋、惊人的成就等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5)、有感情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P61、2、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天智并不聪颖,然而却成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靠什么?
二、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读该段,说说这是个什么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按照学习爱因斯坦的事例学习李时珍的事例,并体会“段首句子的作用。
四、朗读2——4自然段,概括这三个事例所揭示的道理。
五、朗读全文,小结领悟中心思想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3。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4、5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2-2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配套教案08-10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影子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