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7-26 10:16:34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颐和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7篇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颐和园)同学们,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长廊的美吧!

  (板书:的长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4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第1~2段。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

  2引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作者同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成功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欣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板书:长廊

  (三)讲读第3~10段。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第3~10段。

  2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建筑艺术绘画艺术

  3欣赏长廊的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2)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有三绝: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相机板书:精美三绝万寿山昆明湖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美。这三段的中心句是——(生齐答)。过渡: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绘画艺术)

  (3)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快速默读第8~10段。

  B第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

  C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相机板书:赏心悦目

  (4)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课件、插图等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师生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美。

  6小结: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让大家领略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四)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五)梳理文章结构:师生共同完成。

  作者以总分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第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第4~10段是全文的重点。第4~6段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在第9~10段写了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同学们对长廊的向往。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其写作方法。

  (六)总结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

  四、巩固

  感知现在,长廊就在你们眼中,用上课后4题中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五、练习与拓展

  1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3仿写小练笔: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广场等),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文第二篇课文——《颐和园》第

  二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组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安排教材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它在本组文的读写训练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三)课时划分:

  针对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品读美文,欣赏美景,激发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感受景色美和语言美,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形式组织教学,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法。本节课预设以读为本,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联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和教师美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等形式,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张“导游证”,一顶太阳帽,一面小旗子和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教师以导游员的装扮)“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板题)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以导游员的角色出场,又以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既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又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A、当学生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B、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C、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读美文,想象画面,欣赏长廊的美景,从而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同时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佛香阁:耸立 大半收在眼底

  万寿山

  排云殿:金碧辉煌 一排排

  湖 水:静 绿 滑

  昆明湖

  ……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 “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5、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比赛读、配乐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已经游览完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在总结课文的同时让学生领会作者按游览顺序,用不同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本课时的作业设计如下:(其中1、2为必做题,3、4为选作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歌、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4、选取颐和园中一处景点,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学生间有着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本节课的作业我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览顺序 抓特点

  长 廊 : 长 美

  佛香阁:耸 立

  万 寿 山

  大公园排云殿:一排排 金碧辉煌 美丽

  湖 水:静 绿

  昆 明 湖 ……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课将与《长城》和《秦兵马俑》共同带领我们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根据你的经验题目中哪个字值得注意?

  2."颐"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看来这个字平时不常见,遇到这样的字你一般会怎么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这两种解释,你觉得在这"颐"字应该是哪一种解释呢?谁想在这颐养天年?这个太后她除了在这想颐养天年她还有什么愿望?(想让天下太和没人反对她)你能把"颐和"二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重点体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以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两处语句的含义。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1、长廊的特点: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① 学生抓住"七百多米",体会句子中的数字。

  ② 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长?(楼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个这样长的楼道连接起来,作者通过列数字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2、万寿山上还有——佛香阁、排云殿。走完佛香阁,来到万寿山作者又是怎样看它们的,看到它们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

  ① 作者是怎么看的?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语看出佛香阁非常高?(耸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个角度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3、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广的是——昆明湖。

  师配乐解说:

  这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来到——湖心小岛,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你最想去哪游赏呢?同学们就赶快找到相应的语句好好地品读一番吧!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师总结: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你还可以去游——长城、秦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呢,还有故宫,放眼世界呢……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细细游赏用心体会。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美丽 大

  长廊 七百多米……没有……相同

  18. 颐和园 万寿山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昆明湖 ……像…… 滑

  美丽 说不尽

  文章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美丽是颐和园最显著的特点,同时它的美又是说不尽的。板书就简明的反映了这一特点,并且根据游踪列举了各景点特色。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北京是我国首都。它既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你们去过北京吗?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时相应出示天安门、天坛、故宫、颐和园图片,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揭示课题。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掀起可叹教学的高潮。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本次教学设计时,在板书上留空白。课题处这样设计:

  18( )颐和园( )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合适的词句,概括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相应地添在板书的空白处。如:(美丽)颐和园,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填完后再说说自己从课文中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促使学生进一步读书,感悟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 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 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 游览顺序 颐和园{ 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6

  一、 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 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 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 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准备精讲第二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如(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具体写的。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 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变化?(无任何变化。)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容易地 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善于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优美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将要参加秋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抓住公园内几个主要景物的特点,然后写下来,好吗?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颐和园》,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长廊”等十多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概括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等。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习本课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 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本课选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三、说流程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以读促情。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让学生挑最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出这处景点的特点来。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 “静”的特点。比较“划”与 “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或者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第三种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图片的出现要讲究时机。出现早了,可能就会有“用图像去解读文字”的嫌疑。这话是一位特级教师说的,具体是谁我已忘了,当然也不是原话。但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我们语文与电视等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是通过文字来描述事物的,而非画面。所以有时看似用画面帮助理解,实质却使感悟文字这一任务落空了。当然,有些光看文字实在难以理解的另当别论。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颐和园语文说课稿07-26

小学语文《颐和园》说课稿范文10-24

小学语文《颐和园》说课稿(精选5篇)10-26

《颐和园》说课稿01-21

《颐和园》说课稿范文03-24

《颐和园》说课稿设计02-14

《颐和园》说课稿范文04-13

《颐和园》说课稿课件03-23

《颐和园》说课稿范本07-21

颐和园说课稿课件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