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10-16 09:24:15 林惜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大学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

  大学语文说课稿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若干基本图形以及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 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通过棱锥,正棱锥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对正棱锥中相关元素的相互转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教法分析

  类比联想、研究探讨、直观想象、启发诱导、建立模型、学会应用、发展潜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中期,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电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质或知识关键点制成了投影片,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把正棱锥性质同时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做法,而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将正棱锥最重要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立体几何教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逐步感到数学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教学流程

  课题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棱柱的有关知识,当棱柱的上底面缩为一点时,想一想,其底面,侧棱有何变化?

  (可将金字塔,帐篷的图片以及不同棱锥的模型依次出示给学生)

  将现实生活的实例抽象成数学模型,获得新的几何体棱锥。

  大学语文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我教的这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我校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

  第一是适用性

  当下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过于简单,重复学习高三的语文课程;有的则拔得太高,是一种脱离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优选了这本教材,在选录方面,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高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优选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章。做到选文经典、古今结合、中外兼顾。 第二是创新性

  前六个单元一改以往的“以史为线”或“以文体为线”,而是“以主题” 为线索,按照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章节的划分,主要围绕语言的应用,对生命的思考、对理想的探索、对社会的反思、真情的流露及智慧的整合。既富有广度和深度,又注重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相贴近,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高职大学语文不能像普通高校大学语文那样,较为全面的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所以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删减,选择与职业院校学生联系密切的课文,如《我的母亲》与《我们因你而骄傲》这两篇课文,针对现在的九零后一代不懂得感恩,我们就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与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两个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情感维度。同时我们选拔了一些好的篇章,提供给学生,让其阅读。我们都知道一定的阅读是必须的,它虽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却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丰富思想、提高认识。这门课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综合性最强的课程,许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艺术于一身。因此,大学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和重点课程。针对职业类院校的特点,我们改变以往大学语文作为辅助性工具的地位,而将我们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课融合在一起,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我们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能成为第一流的人才。

  (一)注重知识的传播(知识目标)

  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都极为系统的学过语文课,在语文课中识字、语法、词汇、修辞、与相应的文学知识都接触过,故在我们开设的这门语文课中,我们协助学生学习相应的古文、现当代文,以及教育意义极强的新篇章,让学生从人文角度 掌握新的语文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吸取新的养分。从人文素养进行单元划分,这显然无论是理解还是记忆都比大篇幅的学习诗歌、戏剧、现代文及按文学史进行梳理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能力目标)

  首先就鉴赏教学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讲,必须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自动自觉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应用到生活中。

  其次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文章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写作能力是当今人才必须亟待加强的,大学写作应以立足于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的写作上。

  (三)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情感目标)

  高职院校是培养的人才,不是机械的只懂得课本知识,而不会实践操作的大学毕业生。 我们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程中,这种功能从实现的途径来看有三种情况:第一是通过大学语文教材的

  内容以及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它们做出的阐释、评价,或者说,是阅读什么、写什么、听什么、说什么中的“什么”来进行的。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语言就是对“人的精神教育”,文即是道,语言本身内蕴着思想、人文、德育、态度。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德育”、“思想”、“人文”、“态度”。对于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张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无误地理解,养成这种包容的态度,就是国语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所灌输的人文精神,所培养的各种能力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素养与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说课程实施

  我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讲解:

  一是教法,由于高校的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仅靠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好语文是件困难的事,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在同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给予各类学生不同形式的辅导,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学情) 在教学中,我力求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法”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我校学生大部分都属于思维比较活跃的类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让他们感到厌烦,老师一味的向他们灌输知识,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此,我重点设置了以下几种教法:

  情景设置法—激发兴趣,逐渐深入。

  提问法—逐步引导第一文库网,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是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沉淀的四种境界。在学法上重点采用了: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关于《孔子论修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孔子论修身》这篇课文的教学,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四说这节课的教法与学法,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教材的第三单元的一节课,入选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的是古今中外知名人士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从不同的体裁入手,有的文章简洁而意味深长,有的文章则节选自文人的精品之作,情感真挚,催人向上。而《孔子论修身》这篇文章,作者总结了自己的对修身的不断求索,要想修身,必要内省。又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亦能借此自省,从而在人文素质方面严格的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我将教学目标具体分为三个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

  2.人文目标: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3.情感目标: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三)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难点定为:

  重点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将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中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造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纳以下教法:(幻灯片) 朗读探究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

  同时将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2.学法

  我们的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主要用了以下学法:(幻灯片) 质疑提问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朗读理解法

  四)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幻灯片)

  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2.指导方法,协助理解。

  3.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4.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5.品新内化,拓展延伸。

  一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在深入主题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知识的衔接,我先给学生看一段有关孔子的短片,“看与思”相结合,提出问题:“能谈谈你对孔子的理解吗?”从而自由进入学生讨论,进入了课文,再顺势而导,“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放开了讲,我适当的加以引导、点拨、提示。

  二是指导方法,协助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在课堂上,我首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将进一步的翻译与理解交给学生,在这里,我只是辅助学生,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针对个别难理解的语句做重点的点拨。

  三是讨论交流,重在激励。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这时教师参与其中,但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之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这时老师要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分步处理。

  四是直奔重点,集中理解。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带领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我将课文划分为四个小节,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而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重点突出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2.接着我要求学生用白话的形式将内省部分表述出来,从读到写,从写牵引,这样读写牵引法的运用,让学生对修身的方法理解的更加透彻了。

  3.通过反复阅读挖掘修身的主要内容,这个层面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文,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时间,所以,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有深刻的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共同探讨重点句子,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既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五是品新内化,扩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我们的课堂之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方面:

  1. 参照现代文中修身养性的描写,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

  2.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这个时代,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意义?谈谈你会做些什么,怎么做,加深学生对《论语》修身思想的认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从而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语文,真正在生活中用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突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孔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大学语文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所讲授的《大学语文》课。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国内外的文学名篇,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并进行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读、说、写能力,增强高职高专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一门课程。 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仍然定位于“语文”学科,这里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学,它是大学生公共修养的需要,而非文学单科的专业训练。它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为目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与品德素养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孙昕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以文体为线索分为五个单元,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和写作。而在每个单元里面,选取作品时暗含有“古今中外”这样一个线索,就是以中国文学为主体,辅以少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中国文学按文学史发展顺序,从先秦到清代,再到现当代。所选篇目篇篇都是经典,承载多学科的知识、多元化的思想和多样化的情感,足以显示中国文学的深厚和语文学科的魅力。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这些经典篇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备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很明显,在教材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很大比重。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赏析内容,读《诗经》《论语》,读唐诗宋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思,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承、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使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自然而然得到升华和提高。所以对经典文章的阅读与鉴赏是一个重中之重。就鉴赏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讲,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小学教育系的学生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准备的上台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古代文学中文言文阅读以及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拓宽阅读都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小学教育系学生来源主要是五年制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史知识了解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不能联系起来,搞不清楚作家所处的年代。

  (2)文学鉴赏能力较低。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不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

  (3)文言文知识浅薄。对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子也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写作能力较差。除这些问题之外,学生还有一个认识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学了十几年汉语,不过如此,到大学没有必要再学语文了。当然,小学教育系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思维活跃、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来克服他们学习被动的状态,充实他们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理解表达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思维比较活跃的类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让他们感到厌烦,老师一味的向他们灌输知识,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此,我重点设置项目教学法,并充分结合了以下几种教法:

  情景设置法—激发兴趣,逐渐深入。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引导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引导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沉淀的四种境界。在学法上重点采用了: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案例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任务驱动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文章的阅读鉴赏,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讨论形成自己的演讲稿。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考核方案

  打破传统的笔试模式,以突出能力考核为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将大学语文学科的考评内容分为多项,对每一项内容的考核,在一个学年内全时段中分散安排。

  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10%,课堂表现:10%, 出勤考核:20% )期末考核:60%

  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学生基础差。从语言知识的传播来看,必须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这是教学中必定涉及的一个任务。但是我们有些学生就连历史发展顺序都把握不清,西晋东晋,隋、唐顺序都不清楚。更别说鉴赏,表达等等。对于这种情况,只能尽力而为,反复强化知识结构,在新知识学习中巩固知识体系。

  2、学习被动。对学习表现出散漫、懒惰不积极态度,为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说来在诗歌单元,每首诗歌的教学,除必要的讲授外,都注意反复倾听朗诵材料,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基调,反复进行朗诵练习,并鼓励学生主动登讲台朗诵。在班上选拔优秀选手、节目,之后举办一次诗词朗诵大会,作为诗歌单元的成果展示。上学期我们在诗歌单元结束课后就进行了诗歌朗诵的作业,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诗歌作品,选自己喜欢的朗诵,每个学生都参加,效果很好。散文单元的教学分为两大步:一是课堂上的散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散文作品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二是课下的“散文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创作实践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小说单元要根据小说有娓娓动听的故事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以故事会为项目,带动小说单元教学任务的完成。

  最后,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这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大学语文说课稿 4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堂关于《诗经》的课程内容设计。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与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11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一部分都蕴含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情感色彩。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理解其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内容精选:选取《关雎》、《蒹葭》、《采薇》等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结合注释与译文,讲解其字面意义与深层寓意。

  2. 情境模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音频朗诵、古风画面展示,营造古代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经》的时代氛围。

  3. 讨论互动: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诗经》中反映的社会风俗、男女情感、战争与和平等主题,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

  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尝试模仿《诗经》的风格,创作现代短诗,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经》中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掌握其基本艺术特色。

  难点:解析《诗经》中的象征、比兴手法,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诠释其文化价值。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创作作业及期末论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学习成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五、结语

  《诗经》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社会的风貌与人民的.心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共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考。

  大学语文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的是《红楼梦》这门课程的设计思路,这是一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人物群像、复杂的情节结构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与研究者。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艺术特色,使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提升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 人物解析:重点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核心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轨迹及象征意义。

  2. 艺术特色探讨:从叙事结构、语言风格、象征隐喻等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叙事技巧。

  3. 文化解读:结合清代社会背景,解析书中反映的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女性地位等文化议题。

  4. 影视对比:观看《红楼梦》电视剧片段,与原著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视改编的得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命运走向,理解《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与思想主题。

  难点:深入分析《红楼梦》中的象征与隐喻,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与社会现实。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采取平时作业、课堂讨论、专题报告及期末论文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深度参与,通过小组汇报与全班讨论,促进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

  五、结语

  《红楼梦》是一座文学与文化的宝库,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宝藏。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领略到其文学之美,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思考人生、社会与文化的深层次问题,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文学爱好者。

  大学语文说课稿 6

  课程背景与目标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的是《大学语文》课程中关于《红楼梦》的赏析部分。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引导学生领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复杂的人物关系、精妙的语言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内容安排:

  背景介绍:简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平、成书背景及版本概况。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的爱情悲剧、家族兴衰、社会批判等多重主题。

  人物分析:选取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核心人物,分析其性格特征、命运轨迹及象征意义。

  艺术特色:讲解《红楼梦》的叙事结构、诗词歌赋、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

  文化解读:结合清代社会风貌,解析作品中的饮食、服饰、节日等文化元素。

  2. 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发展,鼓励多角度解读。

  文本细读:选取经典章节,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体会文字之美。

  多媒体辅助:利用影视片段、图片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受。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掌握作品的叙事技巧和深层文化含义,学会批判性鉴赏。

  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度与见解。

  作业布置:撰写一篇关于《红楼梦》中某个人物的分析报告,要求结合文本分析与个人感悟。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课后撰写学习日志,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

  结语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画卷。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作品背后的人性与社会,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谢谢大家!

  大学语文说课稿 7

  课程背景与目标

  各位评委、同仁,大家好!接下来我将分享的是《大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鉴赏单元。此单元旨在通过精选唐代诗歌与宋代词作,引领学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辉煌成就,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内容安排:

  唐诗概览: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风格。

  宋词精选:分析宋代词坛的流派(如婉约派、豪放派),选取经典词人及作品进行鉴赏。

  艺术特色:讲解诗词的意象、意境、修辞技巧及音乐性。

  文化背景:探讨诗词反映的时代风貌、文人生活、社会变迁等。

  2.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利用音频、视频资料模拟古代文人雅集场景,营造学习氛围。

  诗词朗诵:组织朗诵比赛,通过声音传达诗词的情感与韵味。

  比较阅读:将唐诗与宋词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深化理解。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尝试模仿古典诗词风格,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特征、代表作品及艺术成就。

  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深层意蕴,学会从多角度鉴赏与评价。

  评价与反馈

  课堂互动:根据学生在讨论、朗诵中的表现给予即时反馈。

  作品展示:组织诗词创作展示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伴评价。

  书面作业:提交一篇关于唐诗或宋词某一主题的鉴赏论文,要求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结语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跨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期待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让古典诗词的美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谢谢大家!

  大学语文说课稿 8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

  教材章节:《红楼梦》选读

  授课时长: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情节,掌握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复杂人物关系和深层社会意义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家族兴衰、人性善恶等深刻主题,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理解《红楼梦》中的隐喻、象征手法,探讨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哲学思考。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背景。

  讨论法:分组讨论主要人物性格及其命运,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

  文本细读法:选取关键章节进行深度解读,如“黛玉葬花”。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简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曹雪芹生平、《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及版本变迁。

  3. 情节概览(10分钟):快速梳理主要情节线索,如宝黛爱情、贾府兴衰等。

  4. 人物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贾宝玉的叛逆精神与悲剧命运。

  分析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才情横溢。

  探讨薛宝钗的温婉贤淑与现实妥协。

  5. 深层解读(10分钟):

  讲解《红楼梦》中的象征物(如石头记、大观园)及其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6.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课要点,强调《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红楼梦》中某一人物性格发展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激发,但需注意控制好讨论时间,确保教学进度。

  后续可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如专家讲座、线上互动平台,以丰富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说课稿 9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唐诗宋词选读

  授课对象:大学二年级学生

  教材章节:精选唐诗宋词名篇

  授课时长:90分钟(两节课连排)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流派及代表人物,熟悉经典篇目的内容与形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包括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感知;提升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唐诗宋词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等。

  难点:鉴赏诗词中的深层意蕴,如文化象征、哲理思考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风格流派。

  朗诵法:通过集体与个人朗诵,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诗人词人的作品,探讨风格差异。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诗词,体验创作乐趣。

  教学过程

  1. 课程导入(10分钟):播放古典音乐,简述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 历史背景(15分钟):概述唐代与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风格流派(20分钟):

  唐代:介绍初唐四杰、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中唐晚唐诗人及其特点。

  宋代:讲解宋词的发展,分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4. 经典赏析(30分钟):

  选取李白《将进酒》、杜甫《春望》、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声声慢》等名篇,分析其内容、形式、情感。

  5. 创作实践(1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鼓励自由发挥,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馈(5分钟):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提出对诗词鉴赏的个人见解。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创作实践加深学生理解。

  后续教学中可引入更多互动环节,如诗词朗诵比赛、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兴趣。

【大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学语文说课稿06-04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06-17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范文03-04

大学语文教案03-12

大学语文期末总结03-15

大学语文论文07-06

大学语文的总结范文06-01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06-09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