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时间:2022-11-23 09:36:37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通用1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

  母亲 我

  ←————————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 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篇略讲课文。课时数一课时。本文以空水罐为线索,通过写空水罐发生5次神奇变化的故事,表达了爱能创造奇迹这一主题。《七颗钻石》的体裁是童话,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结尾新奇,耐人寻味,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第六单元选有《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等共4篇文章,本单元中的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编者编排这一单元教材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思路是:

  (1)将语文的审美性和功能性相结合;

  (2)以启发式教学法、讲解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3)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感悟“爱”的伟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对文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主要从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及作者;了解文章爱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知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体会爱能创造奇迹。

  (三)教学重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将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动听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起点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对教学极为重要。

  1.学生情况和心理特点:我所教的七年级(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共有119人,学生年龄为12或13岁,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此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兴趣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偏重于形象思维,缺乏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起点能力:此前已完成七年级上册5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七颗钻石》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文中并没有太多生涩难懂的生字,学生容易读通读懂课文。

  3.学习风格: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记笔记等)和一定的课后自学能力,喜欢贴近生活的知识,喜欢课堂环节紧凑、有序,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阅读文本,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

  (二)、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生中间仍是主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迫在眉睫。进行本课教学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指导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营造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来进一步感悟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拓展延伸——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PPT展示大熊星座的图片,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大熊星座的图片直接导出新课,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用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写到“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直接提到了“大熊星座”,由此引出课题,也算顺理成章。)

  2、童话的体裁特点简介。

  3、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阅读课文并思考:空水罐共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一一标注出来。

  (设计意图: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更是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七颗钻石》是一篇简单易懂的童话,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文本,更要能够读懂文本。空水罐的5次变化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寻找相关信息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教师分析水罐第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要品,细细品析,才能品出情味,品出神韵,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及深邃哲理。教师分析故事的背景,品析字词,归纳第一次水罐变化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为主题——爱能创造奇迹的品析做好铺垫。)

  2、小组讨论:水罐能发生第二、三、四、五次变化的原因并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旨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精读文本,仔细推敲词句,剖析水罐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学生品读水罐发生变化的句段。

  (设计意图:古语有云:“口而诵,心而惟”,这强调的是诵读对于读书的重要性。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范读等环节,使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主题:撒播爱的种子

  活动设计:下列二项活动,任选一项写出你的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七颗钻石》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它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更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的主题,用爱的行为传播爱的信念,成为行善之人,有爱之人。)

  (1)关爱身边伙伴

  点滴爱心,汇聚成海,五块钱,十块钱……龙华区全区中小学生的捐款,装满了整整三箱。11月25日下午,龙华区教育系统负责人来到医院,将全区教育系统的爱心捐款20万元,送到了不幸患上骨肉瘤的11岁女孩黄滟茹手中。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大家还可以给予小滟茹哪些切实可行的帮助,让她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设计意图:爱的力量很神奇,很伟大。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

  (2)百善孝为先

  报载,一对老夫妇育有一子一女。二老将一套公寓式组屋过名给儿媳后,儿子便翻脸不认人,硬将父母推给妹妹。女儿虽然心中有怨,但想到有父母照顾孩子,可省下请女佣的钱,便收下二老。可叹,开杂货店的女婿,竟将岳父当工人般颐指气使,搬货、排货、点货、送货什么粗活都得干;女儿则将老母当女佣般呼来喝去,洗衣、煮饭、抹地、看孙什么家务都得做。两老虽然逆来顺受,最终还是被女儿以“不卫生”为由请出家门。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帮助这些被遗弃的老人家?

  (五)、小结归纳:3分钟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该文后的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和概括,不追求刻意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让课堂教学成为“学有所获”的有效教学。)

  (六)、布置作业:2分钟

  要求:任选一项完成即可。

  1、请写下你身边曾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爱的故事。

  2、请给你的父亲或者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浓浓的爱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作业布置遵循开放性的原则,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对“爱”的主题的理解,不仅知道爱是什么,更要明白怎样去爱。)

  五、说板书

  为了抓住文章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揭示文章思路,体现教师的教路,激发学生的学路,我采用了图形板书,而且图形板书还具有易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记忆的功效,有助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利于诱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本教材的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课文浅论: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穷。有人钟爱春日之明媚,有人独喜秋日之丰硕,有人心醉冬日之沉默……夏天呢?好象总是寂寞的时候多。偶尔有人写,也不过是一肚子抱怨: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当代作家梁衡妙笔生花,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夏季的窗户。全文犹如一支激情奔涌的进行曲,赋予了夏日以灵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初一学生课外阅读较少,即使在有限的阅读书目中也很少能够读到描写夏季的文章,本文具有崭新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多彩的画面,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2、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平时喜欢看课外书籍的人有很多,相对有一些课外知识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具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四)语言学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教学重点:

  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

  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诗句图片导入: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我将在屏幕上展现出几张配有诗句的图片,你们能知道是春夏秋冬的哪个季节吗?(抢答,不用举手)

  请看题: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多媒体展示)

  大家的诗词积累量还挺丰富的。这样吧,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背出来给大家猜一猜。

  过渡:

  我发现大家提到的夏天的诗句并不多。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夏要么是干燥炎热苦闷压抑的艺术象征,要么就是杨万里笔下的“日常睡起无情思”的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的一丝无奈。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板书: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我们就领略一番梁衡笔下的《夏》(板书:夏)

  (二)语文活动一: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一)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听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内容给课文重新拟个标题:

  形如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万物勃发)

  棉苗、高粱、瓜秧紧张、热烈、急促

  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2.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5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归纳点评]

  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这是黄土地的夏天。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

  (三)语文活动二:精段吟诵

  要求:

  1.读出节奏和感情

  2.读出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电视散文《夏》段落:“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听读)

  1、这个语段有着韵律与节奏的美感,我们也来大声地朗读吧!(齐读)

  2、激情演绎一下?师生激情背读。(配音乐、画面)

  (①小组背读,②个人背读)

  评价语:(激情澎湃声情并茂)

  六、说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意这样做。

  3.语文学习的意境,重在感悟。因此,学生自己觉得哪一段好,教师理应顺水推舟,不必强求他们说出理由,只用朗读来加强这种感悟就行了。

  4.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学生们讨论后,上黑板写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5.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5

  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通过这两篇文章, 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能 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 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于漪)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假托的故事,并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言的寓意。

  ⑷亲身实践,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设计了续写故事的环节,并告诉学生续写的要求与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强调。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写寓言的环节,这样让学生课堂上再次及时地巩固、加深自己对所学方法的认识。

  ⑸合理延伸,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利用最后设置的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教师合理归纳引导。希望通过本课的学生,同学们能认识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确处事的态度。

  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具体体会文章的寓意。通过两次练习,巩固、掌握编写寓言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课具体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个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点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大致是:创设情绪——质疑解难——拓展延伸——深入思考——总结

  1、创设情绪。

  以学生熟悉的一则《伊索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质疑解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请学生品读课文,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都表现了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点。(重点体会 赫耳墨斯“笑”的含义。)然后,结合着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讨读出的道理。最后,设计一问题“赫尔墨斯听了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让你顺着这个故事 合理地往下编的话,你会怎么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蚊子和狮子》首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本文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去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分析蚊子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思考蚊子的性格特点。之后,再强化文字失败的教训,故设计一题“分析探讨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体会从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检验学生刚刚学会的编写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改编故事情节。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当蚊子战胜了狮子后,你希望它有一个怎样的结局。请同学从“蚊子战胜了狮子”后改写,并说说改写后表达了什么道理。”

  3、拓展延伸

  4、总结。

  5、作业布置:

  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有启发性。

  板书:力争新、实、精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理想》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理想是闹种,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这首诗是富有形象的,诗人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

  《理想》是一首诗,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3、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4、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象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4、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5、体验法。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诗歌,使诗歌的哲理化为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人生哲理。

  六、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多诵读。首先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处理。其次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将词句化为形象,在课文中品味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展开联想,了解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反复咀嚼。还要反思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本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思想相对比较单纯,谈不上有阅历,也谈不上有很多的人生体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体验。

  八、课时分配:

  2课时。

  九、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示范朗读资料。3、学生预习,阅读《理想》的资料。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之交友之道》。我将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首先说一说设计意图。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刚入初中的学生对新的学校和新的朋友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那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本次综合性学习,我紧扣“交友之道”这个主题,选择了“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这两个角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采用了“说,讲,读,写”的课堂活动方式,渐次深入地让学生领悟交友的真谛。学生也将通过搜集、整理和分享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资料,提高材料收集整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把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设计为:

  1.学习收集整理和提炼材料;

  2.积累仿写交友的名言警句;

  3.感悟交友的原则以及方法。

  再说活动方式和准备过程。

  本次活动方式为:合作探究、小组互助、课堂交流展示。

  活动准备为:提前布置学生分组围绕交友之道搜集成语、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材料,整理以备交流。

  接下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堂课共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说交友成语。分小组成员展示,其他组成员补充,最后齐读进行积累。

  第二个环节是讲交友故事。分三个小组,分别讲名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然后让演讲者和听众互动,谈一谈听故事后的感想,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以上两个环节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相关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读交友箴言。这个环节采用了讨论、齐读的方式,先和学生交流该怎样交朋友,再读一读十种维护友情的方法,这样做,可以让交朋友的方法得到一个提炼和提升。

  第四个环节是写交友格言。有了上面几个环节的铺垫,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以交友为话题,写一句自己的交友之道,以格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积淀了前面的内容与主题,又训练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送交友寄语。

  财富不是朋友,而我们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最好的时光却是一笔财富,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最后,在《朋友》的歌声中祝福大家都能善交益友,乐交诤友。

  最后说一说课后反思:

  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综合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吗?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能力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在这堂课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有的材料,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能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还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过程与方法也是“综合”的。本堂课,我们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积累,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我更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是“综合”的。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愉快地合作和分享、流畅地表达和交流,让她们在快乐中、合作探究中,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和立德做人的指引。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三课,是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短文两篇》从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内容

  《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贝壳》的作者是一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蝉》的写法不同,《贝壳》一文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之后作者又联想到了贝壳里曾经的小小的生命,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应该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3、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a、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b、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2)教学难点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二、说学法

  1、朗读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发言。

  3、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阅读《蝉》

  质疑: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这是什么写法?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蝉身上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

  5、在文中有你最喜欢或欣赏的语句吗?

  (三)导读《贝壳》

  1、朗读

  2、质疑

  (1)、《蝉》的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3)、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四)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感受自然》,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

  首先我想说一个问题,请老师们看一下目录,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为什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他们的位置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种对话意识,就是与编者的对话,也就是名称位置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就不同。当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也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设计,我对这个专题就想以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进行展开,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课前:自主、搜集、思考

  二、课上:合作、展示、交流

  三、课后:写作拓展、逐步形成态度价值观。

  我认为,综合性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本身,而应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在聚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关注能力结构的多元化。综合性学习属于过程性学习,一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基于此,我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感受自然》这个板块,我会带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在山水人家中去感受自然。然后提前一周进行布置,我会不让学生看课本,将“感受自然”板书,问:要感受自然的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估计大多数同学会运用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到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来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可能学生会想到对大自然的畏惧,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地震、海啸、台风、暴雨等等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这时我们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来谈一下感受,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到某些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也有可能学生还会说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等。

  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会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整理材料。

  如在赞美大自然时,学生可以去收集一些精美的图片和谈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等。我会特意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积累优美的古诗文、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先制定小组分工计划表,让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老师要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适时的了解,并在资料收集与获取的渠道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实践等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料收集。还要积极询问小组活动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特别是资料信息整理与分析、筛选的过程,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分类,并表明资料的出处。上课时可让学生采用课件和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其他未展示组的同学做好记录,并从声音、感情、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去体味雄奇的大自然是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的。当然不能光展示说出来,还要看谁积累的多,当堂限时进行默写,对优胜学生进行奖励。估计以上环节要一课时。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及动物对人类的启发。将学生课下收集的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一些照片或视频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可能会拿起相机对身边的污染进行拍摄,我认为这更具有说服力。在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抵制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在动物对人类的启发方面,学生可能会提到动物的生存本领,节能术等,也可能提到从动物的一些特性引发我们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等。当然也有可能同学会想起“非典”,那就是动物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等等。

  通过以上展示,同学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不仅要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同时也应产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下让学生根据课上的讨论交流,用写作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借助这次专题学习,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探究,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也尽可能的完成了由注重学生练习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而且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学会观察社会,关心身边的人或事,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视野的广阔性。

  以上内容仅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课程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块,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也正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须的语文实践能力”等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合性学习是开放的,不应过分依赖教材,而是自主开发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架设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会欣赏自然生活中的诗情画意。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观察自然。在读、说、画、写中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发现美创造美。初步体验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大自然。

  教材分析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编著的现行三套(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中成为《课标》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也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评价多向性。

  即将使用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分别设置了“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追寻人类起源”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六个内容却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首先它与阅读部分形成一体,也可以说是对阅读部分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它关注“人生、社会、自然……”(《写在前面》)本册教材从关注自我、关注生命开始,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和领域里学习语文、认识科学、关注人类、关爱生命,充分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材把学生引向生活,在活动实践中认识了解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和未来,以及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种种联系,由此可见,新教材一开始就旨在教育学生关注自己和周围的一切,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在认识和了解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使综合性学习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

  “绿色与生命同在,人类与万物共存”。第三单元“感受自然”则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真正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认识自然,“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在对四季的回忆和描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时间的流逝;在对心中美景的描摹和赞美中“陶冶爱美的心灵”,真正感受“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对象分析

  初中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追求,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阶段,创造意识比较浓厚。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求知欲最浓,好奇心最强,而又不失天真好动的秉性。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能如实地袒露自己所见的一切,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另外,已经历了近二个月的学习和培养,他们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解决问题,同时他们更具有容易调动情感、产生情感的天性,也正是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目标设置:

  1、体验自然,热爱自然,陶冶情操,调动情感,关爱生命。

  2、感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学会观察,学习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4、在积累交流中丰富语文知识,积淀文化底蕴。

  5、在创作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和深广性。同时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语文学习,引导其更深入的理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真正含义。

  6、在观察、活动和欣赏过程中加强与别人交流,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内心感受、独特创造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和写作素材,训练写作。

  活动过程

  一、策划筹备阶段

  1、活动主题的确定:教材内容为“感受自然”,但已开学近两个月,正值秋天,整个原野一片丰收喜气的景象,可谓“秋高气爽”,是采集、收获的良辰美景,为了让身边的最好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环境,因此不局限依赖于教材,而选择“秋”这一话题,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秋韵。

  2、活动组织及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统筹安排下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首先,教师初拟四个活动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相应的组别(可参加多个小组活动);其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特长和其它情况组成另外的小组,组名自拟。自主组成小组后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过程中小组的组织、联络造等一切工作。

  教师初拟小组及师生活动内容

  组别学生活动内容教师活动

  标本制作组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采集动植物标本,并进行“艺术式”的制作,为作品命有诗意有内涵的名,写上最想对“它们”说的话。1、适时参与各小组的活动,提供相应的素材;

  2、对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解,对于少数活动提出参考意见和想法;

  3、协调活动过程中小组间的关系;

  4、对小组或学生在活动中的一些优秀的表现和创造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摄影绘画组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拍摄照片,或一景一物,或一人一事,记录自然中真实的一切;描绘自然,展现自己眼中的“秋”。记下当时为什么会拍、画这些画面时的构思和真实想法。

  诗词文化组在对秋的观察和交流中积累相应的诗词、美文、故事、传说、成语、神话、习俗等文化知识,关分析探讨在“秋文化”中所看到的文化底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模拟表演组扮演自然界中不同的角色,进行童话剧表演,开展“对话”活动,抒发情感,并且小组合作把模拟表演整理成剧本,在小组内交流活动感受。

  其它(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内容)

  3、其它准备及要求: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及用具;活动中听从安排,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安全;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努力创新;主动合作探讨,解决活动的中的凝难问题,并有所创造。

  二、开展实施阶段

  在第三单元学习之前明确布置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任务和要求。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本次综合性学习,利用双休或课外活动时间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并按各组的活动内容大胆开展相应的活动,积累资料、完成各组的作品创作和探究活动,小组交流合作,互补互助。

  三、交流展示阶段

  采用课堂交流的形式展示本次活动中的积累、探究、创作等成果;探究表达对“秋”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并引导用行动建设自然美化自然,增强环境意识(一课时)。

  “秋韵”交流展示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学生活动教师行为活动目的资料链接

  吟

  秋

  识

  秋1、分组展示相关成果:关于秋的诗词及其它;标本、摄影、绘画作品的展示,介绍命名的由来及含义;模拟表演表现“秋”。1、展示相关作品示范

  2、对各组成果进行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

  充实相关积累1、通过不同的形式认识秋、了解秋,从而关注自然,关爱生命,发现美并创造美;

  2、在活动中积累文化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3、领悟自然界中美的诗情画意1、示范作品:

  标本:《一叶知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摄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诗词积累:《天净沙秋思》《秋天》“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沙场秋点兵”“天凉好个秋”等

  3、其它:《秋日私语》(名曲)

  画

  秋

  话

  秋1、各组探讨并描绘探讨所看到的不同的“秋”,并用独特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2、表达对秋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说话思维训练):

  句式1:秋是

  色的,

  句式2:如秋,

  3、自选角度进行表达。1、参与小组的探究交流;

  2、对各组的描绘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3、对说话句进行恰当的指导和示范,引导其思维和创造。

  1、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表达;

  3、在语言的表达交流和思维的训练中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说话内容示范:

  句式1、秋是金色的,金色的收获里蕴含着奋斗的酸甜。

  句式2、人生如秋,只有经历风雨和挫折,才会有秋收时的笑容。

  展

  秋

  建

  秋1、各组根据活动中的积累和体验展望未来之秋,用各自喜欢的形式进行描绘;

  2、交流探讨如何使来年的秋更美。

  3、集体创作:为学校或正在进行的长阳县龙舟拉力赛暨国际旅游节布置一个具有特色的名为《秋韵》的景观。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关爱自然;

  2、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作进行鼓励评价和引导。

  3、参与学生的“集体创作”活动,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性的建议,表达自己的见解。1、通过展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2、通过对秋的建设的建议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建设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学校的意识。1、相关行动:

  植树造林让秋更美;美化校园让校园的秋更美;珍爱时光让人生之秋更美……

  四、习作反思阶段

  以课堂习作的形式对本次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行自己的深入反思和理解,使这次活动成为自己的一次学习、心灵和思想之旅(一课时)

  习作要求参加完“秋韵”语文综合性学习,你一定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也一定在自然中重新认识了生命和自我;在与同伴的学习和交流中你一定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在自己的创造和展示中你也一定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在大自然的世界里遨游也一定是你的一次精神洗礼和文化大餐;在多次思维的碰撞中你也一定体验到了思维的灵性……种种收获让你倍感惊奇,也让我们欣慰,拿起你的笔用你最喜欢的形式,让它成为你最美的记忆,也让它记下你成长的足迹。

  请以“秋韵”为话题,自拟文题,自选角度,自选形式,完成一次练笔训练。

  五、总结评价阶段:

  1、个人对自己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反思交流;

  2、小组小结活动中在合作、交流、创作等方面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材料;

  3、全班根据活动中小组、个人表现、成果、得失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为以后的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积累经验和素材;

  4、分组采用最佳形式整理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形式建议:成果集、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望岳》

  一、复习,导入《望岳》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2、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作者所望之景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6、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二字?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怎样的哲理?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习: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5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说虎》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这一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善恶、体会生命的意义,而本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及人性的复杂。《说虎》是本单元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虽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在地位上比不上前面的必学课文,但它属于议论文体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种议论文体的文章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起来困难很大,所以我采取教学的形式,让他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②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2)过程和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文中通过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及“说”的文体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做人。

  3、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4、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理解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即借虎喻人。

  5、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过的议论文寥寥无几,只接触过一两篇像这样的文章比如《我若为王》这样的杂文,但对议论文具体的、全面的学习还没有过。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对议论文全面学习的水平,因此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而不是系统的学习。

  6、课前准备:

  有关“虎”的成语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虎”的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学习兴趣。

  【说教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图片等)展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七年级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来理解、体会议论文所表达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精细的句段,培养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与习惯。

  【说学法】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一个入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

  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

  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几个与虎有关的成语,并谈谈对老虎的认识,从而明确本文就是针对虎的力气大于人,又有锋利的爪牙,最后反而被人捕获杀害的事实而引发的议论。

  (生答略,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自然引出下面的过渡语。)

  二、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1、了解有关“说”这种文学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它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教师可引《我若为王》加以补充说明)

  2、了解刘基及《郁离子》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谥号:文成。博学,通天文,兵法。辅佐朱元章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郁离子》一书是刘基在元代末年隐居青田山时写的,包括《千里马》、《鲁般》等18篇,195条,后收入《诚意伯文集》。其中文章都很短小,有些是议论,有些是先举史实,然后评论,还有些是先叙寓言,然后评论,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

  (除了解作者外,主要还是以“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这句话为重点让学习明确课文的主旨倾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地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指正。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四、合作交流

  1、疏通课文

  教师展示重点字词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之于恒物处故虽为类足

  2、检测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内容。

  (点拨: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都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课文寓意,探究本文的写法。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师生评议。(幻灯片显示问题)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

  (2)划出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得出这个结论的?

  (3)作者用老虎与人的关系作比喻,欲说明什么问题?

  (4)本文阐明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

  五、梳理内容主旨:

  主题思想:本文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的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而不至于满头套)

  六、拓展延伸

  对图片中的滥杀滥捕的现象你怎么看,准备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的在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七、课外作业

  请你替老虎捉刀,写一篇耳目一新的反思文章。

  1、“我”是谁?

  2、既然“我”是百兽之王,为什么会败在区区人类之手?

  3、若有来世“我”会怎样战胜人类?

  4、背诵翻译课文,并梳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让学生将写与听、说、读相结合,发挥想象力对课文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八、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7-2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说课稿06-15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说课稿09-1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说课稿07-14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说课稿11-27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说课稿11-03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11-12

语文上册说课稿:称赞06-26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