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时间:2022-11-25 15:30:18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集锦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集锦15篇)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蓑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午好。

  我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xx》选自人教版册第单元,本单元所选五篇现代诗歌都是以为主题,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和情感共鸣,是我们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xx 》(主要内容)表达了。其语言简洁明快、质朴典雅、清新隽永、生动形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剪裁得法)无论从内容上、结构上、语言上碑文都是值得学习的典范之作,也为今后学习类似文章奠定了基础。(学习它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阅读和写作此类文章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及外国诗歌已经较为了解,并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们可能对透过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依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诗歌做出精彩的赏析。

  3、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上面的理解,依据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②抓关键词,品味语言、理解诗意:运用想象、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

  ③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思维发展能力我把本课重难点确定为:2、3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留给学生。我的教法设计如下:情景法(设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三、说教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课标指“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体验学习和感悟学习上。具体学法设计如下:情景体验法、读书入境发、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本节课我打算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把一篇全新的诗歌比作是一座神秘的山林的话,那学生就是登山觅趣者。如何才能登上山峰觅的真“趣”呢

  (一)、香远益清(激趣导入)

  (二)、登山觅香(初读诗歌读流畅)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一方面进行字词的积累做好登山的能量储备。另一方面让学生互读互评达到通顺流利的朗读诗歌的目的。

  (三)、众里寻它(细读课文赏语言品意境)

  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学生要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描绘,你觉得哪些景物写的美,美在哪儿?请大家细读课文段,完成下面的活动:

  寻意境之美

  ●以“我认为文中写的美,美在,从文中可以看出(依据文中的段落、语句)的句式来说话。(我认为文中写的美,美在。)

  ●以“我喜欢节(句),因为”的句式说话。这样的设计既能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寻语言之美

  学生在以上句式说话过程中,我适时的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品析。如:有学生认为文中美,美在,因为,当学生说完后我接着追问,老师把文中的词换掉可以吗?为什么?(我把本句的修辞搞成可以吗?为什么?)这样用替换的形式能很自然、很深刻地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用词的准确、生动;修辞运用恰当等特点。

  学生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拿起手中的笔,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诗节。这一练习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寻声音之美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学生进行评价。

  目的是让学生在以上环节的学习感悟中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四)、灯火阑珊(感悟·升化)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这个环节首先介绍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然后设计了作者在线的访谈活动

  活动方式:六人一组,选出一名记者,一名作者,四名读者代表就文章内容对作者进行访谈。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探讨作者写作意图,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高学生审美与创新能力。

  这一环节第二个活动:记忆我最棒:

  速读,梳理文中关键词完成记忆我最棒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并积累关于的诗句(名言)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的形式,(涵盖了文章主要内容,解决了课堂核心问题)简介概括,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的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5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6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田园诗。诗中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学习重点,其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谈起,引入课题。首先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随堂检查生字词情况,指导书写。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1.师简介作者。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

  理解“急、追”体会儿童的神态和心理,通过“无处寻”想象画面。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练笔:请你试着将后两句描述成一个具体的场景,可以从动作、表情、声音、心理等方面来表现画面。

  学生根据理解,练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7.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强调“兴”的读音)

  2.解诗题,知诗人。

  3.看注释,解诗意。

  研读三、四句,感悟人勤。(“日长篱落无人过” 侧面表现了农民的勤劳。)

  体会写法。(以动衬静: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与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五)学习《清平乐·村居》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词及辛弃疾的介绍。

  2.正音,明词意。

  3.合作学习,理解词意。

  4.赏析悟情。

  引导想象翁媪对话,体会生活美好。

  重点指导理解“卧”“最喜”,想象小儿的天真可爱以及作者对他的喜爱。

  简介作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向往之情。

  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清平乐?村居》中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两首古诗,一首词,都描写了田园风光,表现了对乡村景色、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我抓住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其特点的重点字词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每首诗都有对其写景抒情的概括,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习,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绝句》这首诗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大自然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诗人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通过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诗。

  四、教学过程

  《绝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它们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出示课题:绝句。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崇”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一个“飞”字和一个“睡”字描绘出了两幅怎样的画面?

  3.学习诗中运用的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杜甫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

  (一)板书课题。

  从诗题“春江晚景”入手,全班交流。(同学们你们见过江边傍晚时分的美景吗?或许我们看不到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这幅画,但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想象画作里的美景。)

  (二)音视导入,学生自读。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三)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细读诗歌,感受景色。

  1.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2.朗读诗歌,小组交流学习:

  (1)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为什么?

  (2)“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是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季节的变化的?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衢道中》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随着苏轼去欣赏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接下来我们再跟着宋代诗人曾几去爬爬三衢山,看看山上的风景又如何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全班齐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什么时间游览三衢山的?他的行程是怎样的?

  2.诗人沿途都看到了哪些风景?心情如何?(一“溪”、一“山”、茂盛的树,还听到了黄鹂的叫声。)

  (三)指导朗读。

  通过全班齐诵、个人吟诵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0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

  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肃杀的风光,后两句以马喻己,表达了渴望受到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石灰吟》是明朝爱国诗人、名臣于谦的作品,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作品,通过描写竹子的品质,表达自己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学生更多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查找资料,加深对诗的理解,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古诗是三首气势坚定的诗,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气势。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语言简单朴实,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层,因此我采取发现点拨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来了解。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络,锤,凿。

  三、学习《马诗》。

  1.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似、当”的读音)

  3.指名学生解释一、二句诗意思,教师引导。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整体感知,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理解“金络脑、踏清秋”背后的含义。(以马喻己,侧面表达希望得到赏识重用)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拓展:了解诗人生平志向和小故事,深入了解诗中的感情。

  7.归纳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学习《石灰吟》。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于谦的介绍。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4.理解“千锤万凿、若等闲”的态度。(从容不迫)感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诗人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6.归纳主旨:本诗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7.板书设计:

  二、学习《竹石》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郑燮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还、劲”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指导理解“咬定”。(想象竹子深深扎根绝不动摇的坚定)把握“任”的表达的态度。(无所畏惧、慷慨乐观)分享诗人关于竹子的轶事,加深对《竹石》的了解。

  5.归纳主旨:本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中却无所畏惧、坚定乐观,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6.比赛诵读,一起背诵,尝试默写。

  7.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学习古诗《塞下曲》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2.解诗题,知诗人。师释题:“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3.看注释,解诗意。课件出示注释,学生探究诗意。

  师:谁能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举手回答,师相机补充。)

  4.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5.归纳主旨:《塞下曲》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情景,气概豪迈,赞美了守边将士慷慨出击、不怕环境的恶劣,随时准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古诗《墨梅》

  过渡:我们感受了边塞的苦寒,现在请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梅花图)

  谈话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词语?(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不畏严寒……)

  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诗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洁。

  板书:墨梅

  1.解题,知诗人。

  (1)出示墨梅图。师引导:为什么称它为墨梅?学生由图探索发现。

  (2)师:对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想来介绍他?(课件出示王冕简介)

  2.正音,明诗意。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生齐读。

  3.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思考:王冕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探究品格。重点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结:王冕正像这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弥漫在天地间的,不仅是梅花的清气,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气。

  6.体会写法。师引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说梅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诗人一语双关,借墨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归纳主旨:《墨梅》中诗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坚持简洁明了,条理鲜明,重点突出。结合单元学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高洁品质。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3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4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xxx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xxx》。《xxx》是xxxxxx时写下的一首xxx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xxxx的景色,反映了诗人xxxxx。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xx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xxxxx的风格。

  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能朗诵该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xxxx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说过程

  (一)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所熟悉的xxxx的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xxx》、《xx》、《xx》等等。

  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学生诗人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二)揭题,解题。

  指名

  读题后弄懂题目的意思。“xx”字,学生自己能理解;“xxx”这一,学生并不陌生。关于“xxx”一词,老师问:“什么是xxx?谁xxx?”这时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补充或强调:说到xxx,就要想到xxx,xx可以用“xxx”、“xxx”来形容。

  设计在解题时扣住“xxx”二字,是为了让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xx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结合,释疑,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共同讨论,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词,可以提出来。对“xxx、xxx、xxx”三个词,老师要给以解答:

  可让学生说说第xx句诗“xxx”的意思。这是全诗中最难讲的一句。如果学生有难度,就由老师来完成:“xxxx”突破这一难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读诗句,一人讲意思,然后连起来讲讲这首诗了。

  (四)师述意境,指导感情朗读。

  老师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xxxxx!”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感染力。待到师述情境后,让学生先简单地叙述自己此时的感受,再让学生去读古诗,xxxx学生就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了。当然,在老师心里要对学生应该读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当学生达不到时,老师就应该范读,给学生引领。

  (五)体会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

  老师过渡如下:同学们朗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图。)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变成这图中xx旁的一只小鸟、一棵小草、一多花儿、一块石头,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古诗以童趣。因为,做一只鸟儿,就能展翅高飞,看看天上之水从何而来,也能趁着水势俯冲而下,体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乐趣;做一朵小花,就能为这红日、青峰、紫烟、白练图增添色彩;做一块石头,就能和瀑布的水流亲密接触,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乐章;做一棵岩边的树,就能被飘洒迸溅的水珠轻拂??也许学生还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鲜活的语言迸发。此时,老师以凝练的古诗句加以点评即可。如:丽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如: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在此基础上,再播放xxxx的录相。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与“xx”就能有机融合了。

  (六)背诵古诗。

  现在,谁能当当小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同时,更好地内化语言。

  (七)体会诗句“有景有情”的特点。

  师问: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下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应该能很好地体悟到诗人xxxx。

  此时再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对插图,表演背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八)对比,积累,体会古诗用词的凝练。

  做法:补充一首现代小诗《xx》,让学生赏读,找一找两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相似的?

  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以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课文: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人仅用短短xx字就高度凝练地将xxx景象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起立背诵。)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5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古诗《牧童》说课稿11-12

小学语文古诗《牧童》说课稿范文11-12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5篇11-25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5篇)11-25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通用15篇)11-25

小学语文古诗合集11-30

小学语文古诗及诗意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