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1-05 13:13:14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1

  红星中学章荣勋

  一、说文本——解得妙曲如梦

  本课三首词都用《如梦令》作为词牌,共同抒发了个人内心不同的感怀。

  苏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当时53岁,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怀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

  秦词作于1096年(绍圣三年)。秦观一生,屡遭贬谪,这一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叹宦游坎坷。

  纳兰词创作时间不详。词中描写了词人在暮春时节和钟情之人一次美丽的邂逅,却因彼此无缘相聚而陷入内心的纷扰,表现了作者绵绵不尽的相思忧愁。

  三首词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说策略——探得幽径渐明

  ㈠说目标

  三首词都以抒发内心感怀为主,但在表现情感上又有不同之处,所以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一特性,同时从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角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格律特点;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比较文本,找出异同;仿照文本,尝试改词。

  3.情感目标:结合作者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分析三首词抒发的不同情感。

  ㈡说重点

  如何在每首词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品鉴文本,揣摩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㈢说难点

  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大都以单篇为主,比较鉴赏很少涉及,因此本课对三首词的比较鉴赏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㈣说教法

  1.诵读赏析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品味本文精炼却富有深蕴的语言。

  2.知人论世法: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情感。

  3.比较鉴赏法:指导学生通过对三首《如梦令》进行比较,找出同一词牌下三首词的异同点。

  ㈤说课时

  一课时

  ㈥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说过程——踏得小令慢行

  ㈠导入:知人论世

  1.将去掉词牌,去掉作者的三首《如梦令》呈现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请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三首词的作者。如果学生不知道,再提供三位词人,让学生尝试将作品和相对应的作者连线。

  (设计意图:采用猜作者和连线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过渡到词作和作者的关系上)

  2.学生对苏轼比较熟悉,对秦观和纳兰性德比较陌生,此时提供三位词人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材料:

  生平经历

  创作背景

  苏轼

  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此时词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挤,心情并不舒畅。

  秦观

  因涉党祸,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

  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

  出生高贵,家室显赫一生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称天上痴情种,人间惆怅客。

  源于一次与钟情女子短暂而美丽的邂逅。

  看完材料,师生讨论出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三位作者的相关信息:苏轼“旷达率真”、秦观“苦闷忧愁”,纳兰性德“多情善感”。

  追问学生,三首词哪一首体现了“旷达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闷忧愁”,哪一首写的最“多情善感”。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内容,对号入座。教师借机进入下一环节——品鉴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知人论世导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本,在词风上了解词作,为后面鉴赏奠定基础)

  ㈡寻异:品鉴文本

  (以下环节,视学生自己挑选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过分析文本,揣摩词人情感。)

  三首词都呈现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请学生讨论交流,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

  课堂预设:学生会调动以前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回答问题,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词语,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分别从每首词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鉴赏。

  1.析意象——人生如梦念归去

  主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玉堂”和“江上”两处描写地点的意象。

  问学生此时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却向往江上,为什么?

  “玉堂”——苦闷,束缚,不自由。

  “江上”——闲适,洒脱,无束缚。

  结论:通过两处对比,可以看出词人虽居庙堂之深,但念东坡之闲。

  2.炼字词——驿路如梦怕无寐

  重点引导学生炼字词,重点抓住“遥”、“沉”、“紧”、“闭”、“破”、“窥”、“侵”、“嘶”、“起”等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炼字描述典型环境,表达羁旅愁思的妙趣。

  “遥”——长夜漫漫。“沉”——夜色深沉。“紧”——风声凄厉。

  “闭”——驿亭荒寂。“破”——美梦破碎。“窥”——荒凉破败

  “侵”——霜寒袭人。“嘶”——催人上路。“起”——人在羁旅

  结论:凝练传神的词语,写出了无寐之夜的沉重压抑和寒冷孤寂,表现了羁旅之人内心忧愁苦闷和沉重无奈。

  3.赏场景——相逢如梦问谁省

  重点引导学生赏场景,重点抓住相逢时和相逢后两个场景。

  场景一:实写相逢瞬间。在“辘轳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红冷”暮春时节,词人和钟情女子美丽邂逅的场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红”已冷,仿佛又昭示着结局,“心事眼波难定”,更是传达出了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陷入了内心的纷扰。

  场景二:虚写别后相思。“从此簟纹灯影”,相逢的喜悦过后,苦于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对于未来的不可测,词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开始想象别后深宵,青灯旁,孤枕畔,转辗反侧,相思不眠的场景。

  结论:两处场景,一实一虚,前后观照,更能体现词人别后相思之苦,辗转无眠之愁

  小结:学生再次齐读三首词,归纳三首词分别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鉴赏点

  情感不同

  苏轼

  析意象

  庙堂之深

  东坡之闲

  秦观

  炼字词

  贬谪之苦

  宦游之倦

  纳兰性德

  赏场景

  相思之痛

  无眠之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㈢觅同:比较鉴赏

  1.因韵诵情:

  提问学生,三首词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体现了不同的情感,但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比如在字数、句数、韵脚等方面,和你们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相似呢?

  学生回答李清照的《如梦令》

  学生寻找《如梦令》词牌共同点,教师归纳总结。

  格律上: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

  词牌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格调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们发现三首词的抒情风格上,也有共同点,都更适合抒发个人的愁思。所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些词的情感,发现都是抑郁的情愫,难以排解的忧伤,即便旷达如苏轼,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忧伤。这主要和词的仄韵有关,用仄韵,能够表现出词人的深情。

  结合刚才的分析,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读一读,感受词韵,品出感情。

  2.据词拟题:

  教师提供《如梦令》词牌的由来。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的一首词《忆仙姿》,但苏轼因嫌其词牌名不雅,认为该词的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最为巧妙,尤其是“如梦,如梦”的繁音促节,一语道出词人心绪,堪称点睛,遂改为《如梦令》,从而使该词牌广为流传。

  追问学生,为什么苏轼改的巧妙?

  讨论归纳:这重复的词语,是小令的转折之处,是使词的意境升华,感情强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节,基本上都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用同样的方法为三首词拟题。

  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把握词中词人情感:苏轼归去心切,秦观羁旅无眠,纳兰性德相思谁省。

  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将三首词拟题为《如梦令·归去》、《如梦令·无寐》、《如梦令·谁省》。

  结构上:

  《如梦令》一词在结构上,后三句基本上宕开一笔,富有转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两句繁音促节,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称压轴之句,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把握住词韵和格调以及结构的共同点,进行鉴赏,采取因韵诵情和据词拟题方法,环环相扣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学。)

  ㈣作业: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知识,以《如梦令》为词牌,尝试填词并诵读品情。

  教师呈现下水词作。

  如梦令·风定

  昨夜堂前初醒,残月孤灯人影。

  骤雨送清明,絮语暮春飞杏。

  风定,风定。只此扁舟微冷。

  结合内容板书的最后诗意收尾:

  不同的词人,平平仄仄起来,《如梦令》便是他们的忧愁,归去,归去,是苏子的旷达率真;无寐,无寐,是少游的苦闷忧愁;谁省,谁省,是纳兰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梦令,三分词韵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如梦令。

  四、说板书

高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抓住课文要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用富有京味而又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最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正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觉。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3.教学重难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二、讲教法

  1.课文

  1)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优美的语言要用声音来品读才有味道,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2.课时安排:1课时

  3.布置预习:

  1)什么是胡同文化?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故乡是北京》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下浓浓的北京风味,由现实生活中走进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2.第一步:概括要点,提到精要。默读课文,结合预习(1、2、3),找出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举例:

  (1)由“什么是胡同文化”开始提问,直接入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 “胡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可能用三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3) “胡同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来。

  3.第二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了: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细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伤感留恋)

  5.第四步:小结全文。(北京的胡同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胡同文化)

高中语文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

  2、 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 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5、 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造任务的方法。

  2、 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A、预习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

  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C、比较法

  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如"决计"、"肯依"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D、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三课时中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

  (2)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三、说教法

  编者希望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 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 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

  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二)理清情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总结 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

  (五)问题探究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业布置

  把祥林嫂丧子之后回到鲁镇的那部分,改写成剧本,并进行排练。

  (四) 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不爱朗读,通过学习,培养他们对美文的阅读和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和山水有关的美文,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对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

  能力目标:精神感染,培养兴趣,阅读、朗读优美文本的兴趣;初步领悟这一类诗的共性,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研究性)

  情感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课前准备:课件;必要的准备:朗诵音频、相关图片。

  二、教法

  比较朗读,比较鉴赏,先学后教,练习巩固;重学轻教,重引导启发轻注入说教。本文是经典的朗诵篇目,也是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朗诵必不可少,提升朗诵的教学作用也是有用的尝试。

  三、学法

  聆听模仿名家朗读,比较领悟后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诗歌的特点,读出作者的匠心。引发联想与想象,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学生熟悉的《沙杨娜拉》引入对作者及其诗作主要风格的了解。

  2、课件展示:介绍学习目标,简单的提示写作的背景,简单地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新月派、格律诗)。简单地了解徐志摩和剑桥的源源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里蕴蓄的情感;文学常识对本课的学习来说并不是而很重要,知道新诗发展史是有这重要的一个团体及他们倡导的主要写作手法也是为后面学生自己领悟诗歌特点做知识储备。计划时间2分钟。

  3、听名家朗诵,比较鉴别,说出自己的看法;结合刚才的范读模仿朗读文本。这一环节我为学生选择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朗诵,分别是徐涛、黄磊、丁建华的作品,三种不同的风格,应该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并且为他们提供比照和模仿的依据。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自己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完成认知目标。计划时间10分钟。

  4、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解决教学重点。主要由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发现本诗的迷人之处,教师点拨主要从诗情和“三美”方向引导。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情感的,特别是诗歌。学生根据朗读产生的感悟,在课堂上交流,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充当诗歌的评论者和质疑者,引导学生发现美并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阅读中感受到的美,刺激学生的合作交流欲望。同时,通过点拨加深学生对诗情的感悟,提高学生朗诵的质量。这首诗并不难懂,诗人抒发的情感以及诗歌讲求的“三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体味就可以自己研究出来。对学生的答案要求不需标准,通过引导、点拨达成能力目标。计划用时10分钟。

  5、再读文本,完成教学难点,达成情感目标。这一段学习角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抓住色彩来鉴赏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根据前一时段的深入研究,学生完成这一项任务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学生对意象的把握也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计划用时8分钟。

  6、学案练习计划8分钟,字词等基础知识落实;设计与文本相关的鉴赏练习,验证本堂课的学习效果,插漏补缺。

  7、课后小结,播放学生最喜欢的一个朗诵范本,学生一起和着范读背诵全诗。作业:从本文中任选文段改写成散文。计划用时2分钟。

高中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鸿门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一篇精选课文,它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全文以刘邦赴鸿门宴请罪为核心,连同赴宴之前与赴宴之后共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结束,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将继续分析学情。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相当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本文涉及的历史人物,比如项羽、刘邦、张良等,在历史上都十分著名,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些困难。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和情境教学法。

  说完了以上内容,下面我将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具体的介绍与分析,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导入环节中,我会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顺势导入新课《鸿门宴》。

  (二)整体感知

  导入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整体感知环节。整体感知是对课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环节中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让学生们围绕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阅读,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做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让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在学生思考时,我会给学生一定提示,即注意项羽的每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据此判断项羽的性格。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完善,得出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这三点。然后,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理性地认识项羽。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人手法。首先我会让学生自主思考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之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老师点评、启发、完善并总结。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想一想矛盾冲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好处,让学生明确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且能够自觉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四)巩固提高

  在深入研读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会安排学生们就“项羽最后为何会失败”进行一个辩论赛,借此加深学生对项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五)小结作业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会结合学生的感受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与启示,并布置课下作业:结合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刘邦和樊哙的性格特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在板书上将项羽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概括与展示,分别是政治上的无知、自大轻敌和不善用人。此板书力图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高中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 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 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说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高中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高中语文说课稿8

  一、 说教材

  作文专题训练“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来自于人教版必修五“表达交流”板块第一专题。为高二上学期训练内容。本章节是该学期作文教学第一板块,首先注重思维的训练,为后面章节的作文练习延伸目标作好基础准备。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在高一的学习基础上,生活面和阅读面有了一定的扩展,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看问题更全面、深入和辩证。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有畏难情绪,作文的综合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具体在作文中多表现为:材料理解幼稚,文章缺乏深入的认识;材料运用生硬,缺乏自然有序的理性分析;个人观点或片面或极端,貌似深刻而实则矫情。因此,为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点拨思维方法,提高写作的分析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挖掘事理底蕴的思维习惯。

  三、说教法

  1.按照“启发思考——明确方向——练评结合”的思路展开教学。

  2.点拨法、引导法、倾听法。

  说明: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以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以小见大”板块较为容易理解,因此以教师引导下学生讲为主。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观点加事例的简单构思,我选择了一段学生习作加以修改,利用现场作文的办法来前后对比,让学生理解如何用分析的方法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为议论文是以分析说理见长的文章,不进行充分的分析、说理就很难把观点阐释得深刻透彻,文章因显简单化而丧失重要的说服力。通过对比、理解和思考,学生自然理解了“探究因果”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最后安排综合性较强的第三部分“比较鉴别”思维方式的学习。以前面两种方式为基础,用比较的方式发现思维方向,让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互相呼应的整体。

  四、说学法

  1. 启发

  2. 理解

  3. 实践

  五、说过程

  1.导语入题——说明课题核心“深刻”一词的理解,首先从关注点的把握上牢牢地吸引学生。

  2.速读提炼——阅读文本,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目标。

  3.说写结合——思维训练必须是落实到写作实践活动上方显成效。

  4.综合训练——将课堂所学予以融汇。

高中语文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声声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_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

  ①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②“情境法”教学。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对联“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的老师。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②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一剪梅》)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字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是怎样一种愁?(闲愁,闺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现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看看写的又是什么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_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鉴赏意象,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高中语文说课稿10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 , 模块 《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 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 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 ( 分钟)

  新课学习:

  第三环节: ( 分钟)

  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 ( 分钟)

  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

  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志,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海洋中遨游。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宇宙知识,发表了自己对宇宙的众多看法。行文是伴随着电视画面展开的,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联系实际,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辨析各种假说的区别。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是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高中语文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

  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

  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

  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

  教学重点:

  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

  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

  板书:《哈姆雷特》

  二、复习提问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

  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

  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

  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

  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

  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

  1、(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2)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

  (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2、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

  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

  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

  3、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

  性格:偏执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

  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

  五、总结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

  六、学生现场戏剧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

  七、学生评议

  从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莱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进一步明确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象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情哈姆莱特的原因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几乎把哈姆莱特从个人扩大到全人类,他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法国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九、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品位一下《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

  试比较《哈姆来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异同

  明确:(1)相同点:都是主要靠人物对白来表现突出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

  (2)不同点《哈姆莱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来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运用有力的舞台说明和简洁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莎翁的戏剧,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抒情性浓郁;〈〈雷雨〉〉的语言比较朴实自然,生活化

  十、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和研读戏剧的鉴赏技巧,观看经典名著影片〈〈哈姆莱特〉〉,完成对世界经典的深入品读。

高中语文说课稿14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古诗《迢迢牵牛星》。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牵牛星》是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古诗十九首》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知识,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技能目标: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迢迢牵牛星》诗中的爱情美,理解诗歌所表达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团聚的愿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叠音词作用和表达效果,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2.教学难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牵牛织女星等天文知识、光年的定义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3.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是:天文知识、光年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的鉴赏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朗读法、讲授法、读写结合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利用叠音词串联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按照彻启发式教学原则,讲授的内容突出本课的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或讲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讲中有导,讲中有练。使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出来,把课堂进行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注入式。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后面的叠词练习进行快速地思考,组织答案,我来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和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叠音词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学法

  根据本文篇幅简短,又是浅显的文言文的特点,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预习,并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和提问法去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出初步真实感受。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从学生的回答情况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此之后,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来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总结学生的回答情况,并由我来详细地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起源、发展,最重要的是突出这样一个常识让传说与课文有了紧密的切合点,牛郎和织女是因为王母娘娘的一根发簪化成的银河而相隔两地,不得相见,后来真情感动天地,遂允许二人七月七日相见。

  2.示范朗读: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容易读错的多音字词。教师用语言鼓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读上,同时又能激气学生当堂背下诗歌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以读为乐。

  4.学生背诵

  在经过反复的听读和朗读之后,学生已经基本能粗略知道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诗歌的思想内容。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名师一号》P110页第三题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重点字词如多音字读音让学生动手去查阅,自己作初步的记忆,教师扮演辅导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对《古诗十九首》及《迢迢牵牛星》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古诗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使他们进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诗歌鉴赏阅读的语感和鉴赏的思路。完成《名师一号》的习题,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对以后的古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高中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这个单元是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问世以来,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为话剧艺术的瑰宝,原因有三:首先是紧凑集中的艺术结构,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其次是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剧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最后是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整理、积累信息。

  3、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 ,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4、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人物的个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训练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2、分角色进行全文的朗读,了解剧情的发展。

  3、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经过剪辑)

  4、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剧中的主要剧情及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

  情感目标

  1、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2、能辨证地思考神权论、宿命论、人文主义等。

  3、了解封建资产阶级自私冷酷、凶残奸诈的本质特征

  4、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这一幕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难点:1、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2、了解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3、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四、说教法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指导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思维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3、整合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整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其次,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

  五、 说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3、深入研读文本,开展合作探究,讨论教学难点。

  4、着重把握话剧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阶级属性。

  5、通过对剧本的分析,学生鉴赏能力获得提高,能够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

  六、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全剧

  1、 课堂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从《窦娥冤》中的“三桩誓愿”导入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揣摩“雷雨” 的象征意义,简单介绍剧本的写作背景: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2、 字词梳理: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见地:见解。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作者简介:

  3、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学生积累作者的创作)

  4、《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以及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的结局。(用课件展示)

  5、学生探究《雷雨》标题的意义, 明确:《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6、学生阅读剧本后梳理《雷雨》中的人物关系,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7、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节选部分的结构:

  课文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重点:围绕人物语言和剧情发展分析人物的个性

  一、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展开

  1.探究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课文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2.探究侍萍的性格特征: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课文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3.探究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具有反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在斗争中也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二、拓展学习实践,教师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材料,评价剧中其余人物----蘩漪,鲁贵,周冲,四凤等

  第三课时 分析剧本的结构特色重点、个性化语言、舞台说明

  一、结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五、作业设计:

  1、完成《示范课堂》和校本教材《高效导学》

  2、进行写作实践,为《雷雨》构思续集

【高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11-27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说课稿10-16

高中语文《祝福》说课稿10-16

高中语文说课稿12-05

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07-29

高中语文说课稿07-14

高中语文精彩的说课稿03-16

高中语文《项链》说课稿04-18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06-28

高中语文说课稿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