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1-07 09:57:52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中学语文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7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教材。

  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所学习的几篇课文都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主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主要通过写罗布泊过去的物种繁盛、现在的荒漠无垠,从而警示人们要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它在整个单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具有示范性。学习本篇课文,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将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预习和自主阅读,掌握并积累文中"干涸、吞噬"等重要的词语,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相关重要语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资料和课文注释,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我坚持依据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坚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说教学目标)

  说完了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说一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我确定为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教学难点我设置为理解文中相关重要语句的含义。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是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想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因此,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当中的一些句子变得不容易理解。除此之外,我还依据学生的学情来设置教学重难点。我们知道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年半的初中学习,但是他们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彻底,生活中尚且存在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我将以上两点确定为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说教学重难点)

  说完了教材,我将说一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首先就是提问法,教师针对本文的内容预设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我还将采用点拨创新教学法,点要害,拨疑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的使用能够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上来,这是符合心理学的注意规律的。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课文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感知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首先是预习法。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背景知识,预习生字词,预习熟读课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的。同时,我还将让学生采用讨论法来学习。我们知道,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针对疑难问题,教师不能满堂灌,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实施发现学习,在学生的思维中激荡起头脑风暴,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步,导入新课。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就像一记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因此,我将导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大家在大屏幕上所看到的图片其实是同一个地方,这里过去时物种繁盛,水草丰茂的,而今天却是一望无垠的荒漠,这个地方就是罗布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这样的一个导语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上来,用直观的图片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之后的第二步,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培养语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朗读和整体感知。具体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由地放声散读,划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再请学生谈读后的整体感受;然后请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最后全班齐声朗读。(整体感知)

  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朗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研讨。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让学生进行质疑,教师相机点拨和引导。同时,为了落实课堂教学,防止重点内容滑过,我还预设了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生成的问题的一种辅助。因此,我预设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一些平时语文学习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真正做到关注全体学生。②"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一句话中"肋骨"和"肌肤筋骨"分别指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合作讨论,同时,教师也不应当闲着,而是走进学生中间,相机辅导,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重点研讨)

  落实了重点以后,接下来我将说一说难点探究。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我们知道,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是"四盲的破坏",而根本原因是环保意识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赛式的讨论,归纳总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作出评价。这样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这样也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难点探究)

  最后,教师对整堂课进行课堂小结。为了锻炼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再进行点评、补充和反馈,鼓励学生良好的表现,希望学生继续保持。因为我们知道,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及时反馈和适时表扬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就非常必要了。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我将让学生针对现在的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解决的策略,写成500字的小短文,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符合教育学的巩固性原则的。(布置作业)

  俗话说,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的教学设计,本着简明扼要、清晰直观的原则,我对板书作了如此设计。

  好,以上便是我的全部说课,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中学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课文。这篇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父子情深。这篇区别于其他几篇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这一则记陈纪虽然是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大旨在借陈纪责客用背面敷粉的方法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陈太丘与友期》虽短小却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明礼诚信是内容的体现,那么构思巧妙则是写作上的亮点。全文围绕一个怒字展开:

  (一)太丘怒。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二)友人怒,恶语伤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友人无信无礼斥责。2.对下车引之作出入门不顾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分析设定本篇的教学标有三:

  A:积累文言词语。

  B: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进一步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

  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目标B和目标C为教学重点,目标C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陈太丘与友期》是叙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也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也就是说靠它来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方式,确立为诵读讨论诵读从而收到书读白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背诵全文任务。

  三、说学法:

  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

  (1)自主学习方法。

  (2)诵读品味法。

  (3)圈点评注法。

  四、说教学程序:

  a.设计原则:

  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

  依据: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为言为心声。

  b.教学环节设置如下几个方面: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诸葛子瑜之驴这一少年机智使父亲摆脱窘境的故事。明确人物,孙权、诸葛瑾、诸葛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今天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经典故事呢?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扫清障碍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使用圈点评注的方法,找出喜欢的语句。

  (1)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讨论,师生明确: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无信、无礼句可以显见。

  (2)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讨论,师生明确:过中不至可见其无信,对子骂父可见其无礼。友人惭可见其知错能改。

  (3)友人怒友人惭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过中不至四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生讨论,师生明确:友人在元方指责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过中不至四字不可删去。因为友人失信的依据。

  选点重敲,总结归纳:明礼诚信乃为人之本。

  板书设计:(略)

中学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 危在旦夕(形势)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敢) 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 转危为安(结果) 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中学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实说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作者从建筑学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个层次,写出了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衰败与没落,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2、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3、体味本文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调的韵味,而且《大纲》中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特色。

  其中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应该作为难点来对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训时济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师曾讲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我深受启发,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也见到类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课中我经常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自主探究,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文学常识,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

  三、说媒体

  除了板书,我将采用一下媒体:1、电视。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2、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点,让学生找出歌词中还有哪些内容也能体现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书。

  〔二〕明确目标〔略〕

  〔三〕介绍作者,由学生自己介绍。

  〔四〕分析课文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学生回答不一,先请回答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说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学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其实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过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概括胡同的特点,然后总结它的总特点

  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概括重点,用时12分钟。

  4、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讨论胡同文化的前景

  刚才讲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那么“忍”的精神应不应该提倡?学生回答后,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估计部分学生会受本文影响,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败落后的一面,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断,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胡同的消亡。这也是对鲁迅的拿来主义的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传统文化存在?比如京剧。你将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5、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须通过朗读才能体味的深刻,我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男女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6、小结,布置作业:作同步训练中的语言知识巩固题和拓展练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中学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这篇文章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感情。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意蕴。

  本文所体现的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醇厚、优美的意蕴,另外,新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用心地读,以读激情,以情促读,入境入情,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意蕴。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在品读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课前预习,查阅生字词,搜集关于思乡之情的作品,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

  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自主研读、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本文所展示的一幅幅民俗人情画,都深深地感染学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丰富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需要学生朗读感知。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来领悟情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法

  读书法和美点寻踪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初读、听读、研读,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在研读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细节、词语、句子进行赏析,并要求有感情地读出来。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搜集有关资料,为上课作好准备。教学中,初读、听读、研读、积累、作业设计,都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激趣导入

  1、展示画面,在喜庆的音乐声中,老师背诵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然后引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尝尝那里的"春酒".而后板书课题。

  (以一首年味十足的童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请同学介绍作者琦君,老师补充

  (学生了解文学常识,为理解作者感情作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你最喜欢的词,最喜欢的句子。用简洁的文字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出最喜欢的词、句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一环节,为后文品析语言作铺垫。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可以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三)、听读课文,浅尝春酒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你从春酒中品出了什么?

  板书:童心酒 母亲酒 乡情酒。

  (让学生通过听读,产生共鸣。音乐犹如催化剂,渲染出浓郁的思乡氛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极易调动起来,思维火花也能得到尽情地迸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概括出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并板书下来。)

  (四)、研读课文,细品春酒

  端起最爱的那一杯春酒,细细地品,说说你的感受。

  句式参考:我端起___酒,品出了___,你看(听)___

  提示:1、品喜欢的细节。

  2、尝精妙的词。

  3、读浓情的句子。

  (通过自主研读,品细节、说人物、谈感情、读句子,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而后合作交流,使他们始终兴致勃勃。提供品味的角度与方式,使学生有的放矢,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板块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一些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都作好充分准备。)

  小结:一杯甘醇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齐读最后一段细细体味。

  板书:家乡味, 思乡情

  (在学生已初步领悟作者思乡之情后,教师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调动积累,拓展迁移

  古往今来,这根思乡的弦不知被多少心灵拨动,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这一设计可以巩固以往知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七、说作业设计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让我们追溯年的渊源,进行一次探究之旅。你可以作如下尝试:

  ⑴可以搜集有关春节的诗词、对联。

  ⑵也可以探寻"春节的起源",搜集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关于"春节的起源"的研究报告。

  ⑶还可以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妙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单元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到实践中去学习语文,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童心酒

  春酒 母亲酒 家乡味 思乡情

  乡情酒

  (这一板书是紧紧围绕教学流程逐步完成的,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紧扣,推动课堂教学次序进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简明、形象、直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教学设想

  首先,以朗读为主线。从初读感知,到听读浅尝,到研读细品,环环紧扣,由浅入深,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深入。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教学思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初读课文、品味语言、积累名句,还是作业设计,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搭建了一个个平台。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再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读文章,注重个性化解读;品读文本,尊重个性化体验;综合实践,体现个体差异。

  最后一个亮点就是注重资源整合。以《春酒》引发对年的关注,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中学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名的《桃花渊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苏教版语文初二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可以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都大有裨益;况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

  (2) 理清本文的线索。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 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四、 教学过程。

  (1)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3)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4)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层次;理解本文虚实相生、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问题设置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力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桃花源是谁发现的?他在那里见到什么?后来他回来成功了吗?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线索的什么?

  你喜欢桃花源吗?请用画笔描绘出这幅美丽的风光,并用词语概括它的特点。可以推选擅长美术的同学在多媒体上展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笔下桃花源是这么美丽,那当时的实际社会环境如何呢?结尾“不复得路”给你什么启发?这其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5)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配乐、配图朗诵,学生自由听读,跟读,在重新认识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6) 作业布置: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 ,有启发性。因此本课作业定为——

  练习三的字词含义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桃源的图画

  第五、 板书:力争新、实、精

  桃花源记

  线索:

  桃花源:

  寄托的理想:

中学语文说课稿7

  一、引出“趣”,切入重点.

  回忆: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通过描写浪花的句子去品读“追浪花”的场景,快读全文,找出具体写赶海趣事的自然段。

  二、紧扣“趣”,辐射全篇。

  1、仔细读第三,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自由读第三,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捉螃蟹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从“摸呀摸呀”,“嘿…!中体会到抓小蟹给我带来的乐趣。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幼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导读“捏大虾”时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自读感悟这两个场景的“趣”。

  5、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学生想象赶海还有那些趣事,引出文中“有的……有的……”句式。

  6、学生自由读4、5节。结合前文,插图,理解“满载而归”和“战利品”的意思。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战利品”,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战利品、武将”借代词,“束手就情、东逃西窜、满载而归”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活动。

中学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课堂上让几个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听学生介绍完情况以后,老师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丰子恺先生早在童年时期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竹影》。

  (设计思路: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第二,能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概括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都用到了修辞手法。)

  例如一: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拟人)

  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教师设计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这个答案从而也就回答了一开始导入的那个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五)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问题: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同学们畅所欲言)

  设计思路:美术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图画美到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字美,这是一种升华,也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拿来主义》。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 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 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 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领法"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 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中学语文说课稿10

  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说课教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XXX》。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年级上册第 单元第 课。单元内容及单元知识教学重点:

  阐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前布置预习; 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农村中学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图书馆资料查找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A教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颂读法。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情景教学法:采用电教平台等手段:扩大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有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诵读法:“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B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13分钟;合作探究15—20分钟;拓展延伸3—5分钟。至于教学反馈这一环节是否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要视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情况而定。

  (一)、导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本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

  (四)、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五)、教学反馈: A、多媒体展示本课的生字词(三四组同学认度老师指定的字词,第一、二组转向背朝黑板,听写三四组同学读的字词)B、根据教学重点,设置练习。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六)布置作业:(控制论)

  (七)板书设计

中学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三、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因此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设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途径。授课中我始终贯穿了“朗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是这样设计教案导语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二)提问

  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怎么样?

  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很高兴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儿开放是写什么?写景。

  你们看到花儿开放,很开心是写什么?写情。

  写景是为了什么?抒情。

  (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

  (三)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诵读第四五段。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3)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诵读的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师的诵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来,使听课的学生在情绪上达到一个。

  (4)再次动情朗读。听完范读后,竞读交流。分组竞赛,各组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通过多形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四五段,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五)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员上场?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找出四五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3、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动态呢?是为了表现什么?(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确: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词“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叶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写月光突出了动态还是静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6、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获得了宁静。作者对眼前美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7、荷塘的一动一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六)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

  假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政变,看到国民党疯狂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那你还要参加共产党。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语言象投枪,象匕首,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

  八、作业:

任选校园中一景,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

中学语文说课稿12

  教学内容:

  讲读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①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②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说它是重点是因为红军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要抢在敌人前头,攻天险又最表现红军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本组训练重点是“按一定顺序写”,故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这个训练内容。

  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是紧接前面“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注意事物的联系”而编排的,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说写。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对课文的脉落已经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着力分析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及攻天险的,同时也将着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叙事有顺序的写法。

  教学准备:

  录放机、电视机、录相带、投影仪、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学方法:

  ①从中心思想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录相,使学生进入情景,体会夺桥的“难”,红军的“勇”;

  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学生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学习方法:

  ①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

  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及领会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大约需2分钟,出示投影片①,教师唱《长征》歌,激情创景导入课题及文章中心,(板书: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然后设置悬念: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的?

  接着是讲读课文:

  第一步:放录相,让学生入情入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重点记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约6分钟)(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第二步:讲读第一段,学生默读,画出文中说明“天险”的词语,并请学生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约2分钟)。

  第三步:重点讲读第二段,先抽学生朗读第2、3小节,让学生思考讨论①“诡计”的意思,敌人的诡计是什么。②我军决定怎样娄碎敌人的阴谋。③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时间紧)然后让学生齐读第4、5小节,读后思考讨论:①红军怎样同敌人的援年代抢时间?找出书中说明红军速度快如飞的词句作上记号。②在短时间内赶到泸定桥,红四团遇到哪些困难,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也在书画出并请同学起来读一读,红军是怎样克服的,说明了什么?③当对岸敌人出现援年代时红四团用什么办法对待敌人?这说明什么?④敌人为什么不疑心?⑤我军与敌人赛跑把敌人抛在后面!体会“抛”字的用词准确?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小结:红军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飞一般的速度把敌人援兵远远抛在后面,终于预定时间赶到泸定桥(板书:路程远、速度快)(该环节大约10分钟)

  第四步:重点讲读第三段,首先引读第6小节,读后提问,本自然段分几层意思讲述泸定桥?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的含义(板书:敌守天险)接着抽学生朗读第7、8小节,让学生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在这节教学中,要主学生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及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随即板书,发起总攻:桥头激战。)随即让学生思考: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现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随后打出投影片(①②)让学生看着灯片结合课文内容讲红军夺桥经过。最后,让学生明确夺桥过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环节大约13分钟)。

  第五步:讲读第四段,齐读后,师生小结,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既是对“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的揭示,又是对红军战士飞夺泸桥的原因的补充交代(该环节大约1分钟)。

  然后是总结阶段:该环节大约用3分钟问:①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时出示投影片(1));②学习了这课后,你学到了什么?一是从写文章要有次序引导,二是从红军的精神方面引导。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大约用3分钟,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让学生体会红军战斗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紧迫性及泸定桥的“险”和红军的“勇”。

  另外,再谈板书设计:这则板书设计寓形象美与图示美、文字美为一体,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中学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粤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这是一篇自述文,作者王海桐当时的年龄、生活背景与高一学生相仿,文章内容不深,贴近学生实际;文章写法简洁,易于学生模仿。(基于此,我设置了这样的教法:)

  二、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法为:“以读促写”,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分析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养成“寻章摘句”的习惯;让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为写作积累语言,积淀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结构,灵活运用于写作。(这也是教学难点)

  2.品味语言,学会“寻章摘句”的方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3.碰撞思想,把握情感。(这也是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

  面对高一新生,第一阶段的课前三分钟主题是“自我介绍”,每天安排一位同学上台为大家作自我介绍,通过学生作自我介绍,引入作者王海桐在文中的自我介绍。

  (二)教学环节

  1.介绍作者,激发兴趣(PPT展示)

  王海桐,1983 年 9 月 26 日生, 20xx 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 713 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灌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平时的爱好:读小说。最欣赏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寄语高中生:好好学,好好考。

  2.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PPT展示)

  横(héng)行 呜咽(yè) 浑(hún)浑噩(è)噩 逡巡qūnxún 干瘪bi 丑陋(lòu) 拙劣(zhuōliè)挫cuò败 攥(zuàn)住 系(j)气球 懵(méng)懂 李煜(yù) 虞(yú)美人

  3.分析结构,把握人物

  (1)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写作特点?

  明确:采用“导语+小标题”的形式,至于灵活将这种形运用于写作,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我将它安排在作文课落实。

  (2)分析“我”是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明确:

  现实中的我:

  ①我是一个被奶奶歧视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

  ②我的父亲因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③我没机会在奶奶面前证明自己,一直很遗憾;

  ④我不美丽,也不灵巧。

  心目中的我: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真实的我:

  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

  ②是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

  ③是一个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教育的人;

  ④是一个尽情享受青春美丽的人,一个笑对生活,接受生活磨练和打击的人;

  ⑤是一个有着美丽而又羞涩梦想的女孩,是一个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是,对未来的不可知,感到迷惘的人。

  4.寻章摘句,品味语言

  谈一谈: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语句,读完之后,也许你有“寻章摘句”的冲动,你会摘抄哪些精美的语句,谈谈摘抄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举例:

  (1)语句: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把“记忆”比作“浅海”,把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作“闪亮的贝壳”,把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思考”比作“沙砾”,浪漫又生动,也可以看出作者有些谦虚,更有些任性和骄傲。

  (2)语句: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分析:这句话里运用典故很成功。“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乎一句话一个典故,体现了作者文化积累的程度。(让学生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语句: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分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不确定但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

  读一读:

  让学生齐读同学们一起摘录的语句。

  写一写:

  仿照文中语句:“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另写一个句式特点相似的语句。

  参考:你选择了玫瑰花的芳香,也就选择了玫瑰刺的创伤,天下没有两全其美的盛况。

  5.碰撞思想,把握情感

  话题:大家与作者当时的年龄与生活背景相仿,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请找出一两处谈谈你的感受。

  当然,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要防止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话题1:“我的童年并不是阳光灿烂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父母对其的教育方式,如果这种教育方式用在你身上,你会接受吗?这样的教育方式好吗?请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他的童年教育,或者他期待的教育;让学生分析作者自己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老师还可以拓展当下热议的几种教育模式,比如:虎妈式、猫爸式、鹰爸式等,让学生各抒己见。

  话题2:《我比想象的灵巧》中“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轻,对我却刻骨铭心。”

  分析:(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时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所谓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概说的就是如此吧。歌星周华健《朋友》一曲中说:“一句话,一辈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我相信某些话对人生的影响力。”从作者的经历,我们应该要学会理性地对待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不能一味地活在他人的“暗示与判定”之中,要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态度决定一切;同时不要对他人枉加“判定”。

  五、作业设计

  (一)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既美丽又羞涩呢?

  (二)在青春的校园里,你也可能与作者当年一样,正孕育着美丽的梦想,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学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一篇精读课文。其文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学习本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等重点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骈文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欣赏滕王阁的景美,体味《滕王阁序》句美。背诵全文。

  难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

  四、说教法学法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诵读教学,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在读中学;讨论法,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图片,请学生列举相关文句,关于四大名楼的名句。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是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2.朗读感知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断句规律,再让学生小组朗读一遍。

  3.疏通文意

  学生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让学生找出难句、典故,相互讨论,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点拨,学生参与,手脑并用。 通过此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4.欣赏品味

  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5.小结并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把握全文框架;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

中学语文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这是本学期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它既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4、教材的处理: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且文辞优美,因此,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讨论、研究、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理论依据:

  这节课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会课文文辞的优美,鼓励学生在自主交流中说出不同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受,并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学设计:

  (1)导入:本节课采用情景导入法进行导入,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峡景色的图片,

  创设一种优美的、引人入胜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本课我分四部分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并采用“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师生、生生互评,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并提高朗读能力。

  然后,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三峡秋天美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进行知识的拓展,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文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3总结:抒发情感。

  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5、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三)教学方法:开放式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已经来临,哈尔滨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哈尔滨的秋天是美丽的,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一看。

  2板书课题,播放三峡美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欣赏了三峡的秋景,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交流问题,师生、生生互评。

  四、练读,深入体会三峡秋天的美。

  1、这么美的三峡,这么美的语句应该怎样去读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课文。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4、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三峡景色的美。(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五、你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怎样向你带的游客们介绍三峡秋天的美景呢?

  小导游介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六、知识拓展:

  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想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的一处美景写下来,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呢?(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介绍。

  七、总结:抒发情感。(将文章升华)

【中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说课稿11-10

关于中学语文的说课稿06-12

中学语文说课稿11-10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12-12

中学语文《春》说课稿09-01

中学语文说课稿11-10

《秋天》中学语文说课稿02-16

中学语文说课稿10篇04-16

最新中学语文说课稿模板06-13

中学语文说课稿模板范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