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5-20 16:37:35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1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⑵ 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初中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江口涣是20世纪日本知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他采用纪实的描写手法,通过二个特定的场景去写高贵、典雅、温驯的鹤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击仓鹰而凸现的精神。

  文章托物而言志,尽管所托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对鹤群进行的描写也是纯客观的,但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借助鹤这个载体,构架文章的材料,从而折射和体现人的某种精神。

  动物世界这一单元,既让学生见识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活,又让学生通过解读动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来解读人类;透过动物世界看到人的世界。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会本文细致传神的描写;

  (3)学会观察、欣赏、描述,并进行对比阅读。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整体感知,深入感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1)重点:体会鹤群的形象和理解鹤群的精神;

  (2)难点:理解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作品原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并采讨论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自学讨论法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写作训练作为****口,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看:教学之初就让学生观看一段群鹤飞翔的动画;

  二写:要求学生对这一场景进行描写;

  三比:通过与原文描写进行比较,体会进行场面描写要注意从哪些

  方面着手;

  四议:鹤群开始时的惊慌与文章所要表现的鹤群的精神有无矛之处;

  五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思维首先,由“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句广告词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然后播放一段鹤群翔空的动画,要求学生仔细欣赏全过程,准备用十分钟时间写作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场面描写(多媒体展示鹤群翔空的动画)(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不直接入题,而是先观看动画,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自读

  1、根据所看动画,写一段场面描写。

  2、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解释,然后全班同学齐读1-9段。伫立()绮丽()湮没()剽悍()盘旋()轻盈()翱翔()

  3、选读2-4篇习作,学生思考比较

  A:比较二者在语言和句式运用上哪一个更准确,更生动,更形象;

  B:静静思量作者的文章与同学的习作,按他们各自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勾勒画面,比较其完整,和谐的优劣之处;

  C:经过比较辩析,思考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才能使场面更加形象生动。(说明:比较阅读是一教高的阅读层次,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这三个问题从具体内容到整体感知再到深入认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分析,体会鹤群的形象。)

  (三)讨论

  1、对课文第二部分教学,我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设置如下问题作为讨论要点:

  A、从鹤群搏击苍鹰和救护同类这一情节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B、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因车祸而倒在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一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C、鹤鹰之战开始后,鹤群的情形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为什么?(说明:这三个问题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的,绝大部分同学能准确回答问题A,问题B是由表及里,由鹤转入对人的思考,托物言志,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的某些行为进行思考。问题C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辨析,

  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

  2、得出结论,各项结论均右学生讨论得出,只要言之成理均可视作正确答案。

  (四)反馈

  文章最能打动你心灵的是哪些内容,谈谈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业,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板书设计

  鹤群翔空:场面描写(生动形象)鹤→人

  1、细致深入观察,形象:优美、高贵

  2、动静结合描述,精神:团结精神、友爱精神

  3、句式多变表达

初中语文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交流。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说明: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八)轻松回读,体验反思

  (九)课堂检测,小试牛刀

  (十)课堂小结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对待厄运,把概念再提升一级,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好事与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则戒贪。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不如没有。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初中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老舍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老舍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老舍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教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教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教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教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初中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意义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反映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层次清楚,有纲有目,抓住了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而且语言生动形象。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要点,了解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句段,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通过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快速阅读,概括要点,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针对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4.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课教学流程制作了精致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点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

  如谈话导入课文,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谈话过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形成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三方的和谐对话,而且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衔接,教学流程自然流畅。

  在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我适时使用点拨法,让学生茅塞顿开,形成师生的和谐对话。如学生自我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适时点拨,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种云的特点,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云,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呢?请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这样入情入境,学生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中,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导语同样也能为一节好课铺设一段通往成功之门的路。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因使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而显得新颖别致。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一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能根据什么识别天气的变化呢?预习过课文的学生会回答:云、云彩。于是我顺势导入:对,还可以能过云彩。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情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

  学生在小学时就背诵过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这一导语以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一种诗的意境引入这篇科普小品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的?”我要求学生圈画出相关句子,理清文章脉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云的形态,云的光彩。

  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具体思考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云的不同形态的名称,及不同光彩的名称。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

  边思考的过程中理清了课文思路,锻炼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解决了教学重点。同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往往”“常常”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环节3:小组合作研读赏析

  这一环节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我采用了这样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细读课文,用不同的标志标示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点和它们带来的天气情况。这样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落实。

  接着,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检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方式介绍一种云或其光彩,要介绍清楚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并尽量使用文中原句;先自行预演,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使学生能入情入境,融入对课文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并尽量使用课文原句,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行预演环节,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一环节小组交流打好了基础,避免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全班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的过程,配以课件中相应的云的形态和光彩的图片,学生对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印象深刻。步骤一、二的设计一脉相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小组讨论中,加深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进一步解决了教学重点。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但读来却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这时学生根据板书的要点,明确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会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最后一个步骤是品析优美语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体会不同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进一步巩固了教学重点的学习。

  环节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结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这一环节我提问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学生立刻能结合自己预习课文时所搜集的天气谚语来回答,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谚语的含义,增加了生活常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作业的布置是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附: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云是天气的“招牌”

  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层次分明

  形态晴朗天气

  厚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条理清晰

  光彩:晕华虹霞阴雨天气

  意义、局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材的认识和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

初中语文说课稿7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选自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渗透着母亲对自己浓浓的母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母子之间那种真挚的真情,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家史铁生的人物经历。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七年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文章的把握能力不足,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才能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3.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多媒体展示。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这样导入:“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是梁实秋的洒脱。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生字词问题。2.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又在怀念什么?教师明确:作者在怀念自己的母亲,叫“秋天的怀念”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在那个秋天去世。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首先让学生阅读文章,寻找文章写了几次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而明确:两次,并相机板书。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了解母亲带我看花的原因。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母亲喜欢花;自从我瘫痪后脾气就暴怒无常,母亲想带我出去散心。

  3.明确目前两次要带我看花的原因后,我会让学生感受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花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4.接着我会重点分析第二次要带我看花为什么母亲会露出央求般的神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确因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儿子去北海看花成为自己的遗愿。

  5.明白了原因后我会带着学生拼读当母亲听到我愿意去看花时有什么样的反应,感受母亲的内心变化。明确: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6.最后我会让学生思考从母亲的乞求和反应可以看出什么。明确:可以看出母亲当时既喜悦有小心翼翼的心情,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设计为: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史铁生由于身体的变故落下了瘫痪,命运对他的不公并没有使他屈服,并在苦难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务虚笔记》、《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

  (五)小结作业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开始,课下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进行如下设计:

  首先通过课堂提问总结课堂主要内容。

  明确:通过分析两次母亲要带我去看花,并重点分析第二次要看花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母爱。

  其次我会让学生完成下列两项作业:

  1.课下找来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2.搜集其他不屈服命运的人物事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初中语文说课稿8

  一、课本阐述

  前两个单位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保护生命,而本单位则是领导学生走进大天然,明白昼然风景。单位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显现了色彩美丽的大天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怀散文。作者朱自清老师捉住春天的重要特性,用诗的笔调,刻画了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生机盼望勃发,草木花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向往将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怀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阐发

  春天是学生熟习而喜好的季候,他们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觉。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夷易好懂,节拍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阐发,凭据语文课标要求,联合七年级学生现实及课本特点,确定本课讲授目的如下:

  三、目的:

  1、领会本文融情于景,景象融会的表现伎俩,造就语言表达本领。

  2、造就朗诵本领,背诵这篇文章。

  目的:

  造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本领,咀嚼文章的画面美,意会作者的头脑情感。

  情绪态度与代价观目的:

  造就学生视察天然、感悟天然的本领和热爱天然的情绪。

  四、讲授重难点

  造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本领,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优美。

  五、讲授理念

  1、夸大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尺度》明白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外交关键,器重造就语感。”还夸大“要增强朗读,器重阅读感觉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讲授中我将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头脑情绪和人文内在。

  2、接洽现实生存。充实变更学生在生存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索为什么面临同样的风景差另外人会有差另外感觉。表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存中去发明语文,在生存中学习语文。

  3、器重互动互助。《语文课程尺度》指出要“积极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能自动举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本身的心得,能提出本身的见解和疑问,并能运用互助的'方法,共同探究疑困难目。”因此,在讲授中要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同等、融洽交换讨论的互动互助,引导学生在互动互助中自主构建探究题目、发明办理题目途径的阅读方法,并渐渐学得互助技能。

  六、讲授方法

  1、景象讲授法。使用多媒体营造出天然、优美、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2、朗读讲授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种种方法的读贯串于整个讲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讲授法。充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阐发、感觉作者的写作乐成之法。

  七、学法引导

  接纳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历程中,学会怎样朗读抒怀散文,领会春的优盛情境;在分小组互助探究明白课文内容的历程中,得到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咀嚼文中逼真的语句。

  八、讲授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本身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情感。”以此变更学生的生存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团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老师富有情绪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共同,在学生头脑中刻画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笔墨的配景画面又表示了该段笔墨的主题,景象融会,把学生带入朱自清老师《春》的天下。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举行评价以及自读,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举行开端阐发和感悟,使本身对春的感觉和作者对春的感觉举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怀散文的朗读本领,造就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明白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而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容许学生各抒已见,恭敬体验的个别差别,不求结论同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助探究,体验阅读的历程和方法。在讲授中,老师起首引导学生捉住表现风景特性词语感悟春的优美。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 “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性;通过人的行动“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觉“轻寂静”、“软绵绵”等词语来表现对春草的喜好。其次,引导学生举行变句阐发,如比力“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领会“偷偷地” 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高兴;“钻”表现出小草茂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做到景象融会,以突破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末端。让学生相识简便有力的开头末端对点题、展现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相识拟人、排比、比喻等伎俩在传情达意、增长文章熏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明白举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好的句子,说说喜好的缘故原由,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发生共鸣,领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造就了学生的发散头脑和语言表达本领。

  (四)讲授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劳绩,老师偏重从明白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风景;2、要捉住风景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风景可以大概逼真地再如今读者眼前;3、在风景中融入本身猛烈的情绪,并通过直接抒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伎俩,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计划

  感悟朱自清老师的《春》,写一篇漫笔,刻画本身故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鉴戒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计划

  用精粹、归纳综合的笔墨勾画出文章的布局,脉络清楚,形象直观,使优美、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初中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1、全班学生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译课文

  3、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 “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课文中找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围的美……,源内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④请欣赏桃源美景,课件演示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四)巩固练习: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讨论、确定:课件打出答案。

  2、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写作(任选一题)再造想象:

  1、我来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 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踪奇:

  遂迷,未果

  五、说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我是本着踏踏实实上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上的训练提高。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识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我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巩固第一教时所学的文言注释,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考查。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着,在诵读中体味本文的田园风味。从景美、人乐、踪奇三方面来品位。因为体味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然后,深入研讨课文,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一理想社会?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置作业再造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初中语文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山中访友》。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这样一篇童话色彩浓重的散文,一定会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样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我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图画。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写进而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投影仪、照片。

  六、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自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下面我就具体地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说明一下。

  (一)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把收集到几幅学生在自然风光前拍的照片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学生说出照片拍摄美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积奠人与自然交融所产生的和谐美的感情,初步蒙发人在自然中的意识,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本课。

  (二)在导入课文后,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由于初一学生入学仅有两个月,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须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但老师建议你们:

  1、要左手翻书右手钩画。

  2、用“—”画出你不认识字词。

  3、用“口”画出景物的名字,用“Ο”画出你认为最妙的词,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教师巡视、释疑、解难,把集中出现的生字词在黑板上集中讲解,学生初读结束。接下来听课文录音,这时我又设计几个问题:我是什么时间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指出“在好天气里独自步行带着好心情去的(对于好心情教师要适时点出哼、踏等词的好处),具体朋友学生说,老师板书。

  (三)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后,接下来的环节是品味课文写景语言的比喻之美,人称之美,这是本节教学重点。为解决重点问题设计如下环节,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1)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可做适当的评价。

  (2) 指导学生分组,每组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中精美的词句,精读品析。

  (3)小组代表谈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并说出它的好处,然后用这幅画好在

  的句式起个好听的名字,每小组选一个人做汇报的记录。

  (4)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后的关键之处板书,如将写物拟人化的称呼,弟弟、大嫂、爷爷、姐姐……学生说出比喻句的喻体等等。

  这样在学生品析及教师板书里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本文写景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拟人化人称的使用,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景物变得栩栩如生,另一个是使用比喻句使文章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节课能否成为一节好课,除了引导学生“画龙”之外,关键还在教师的“点睛之笔”,这个点睛之笔指的就是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到突出,使难点得以突破,为了这个目标,我又作了如下设计:

  1、你认为朋友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种,但教师应抓住平等、互助,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称自然景物为朋友?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你与作者有同样的想法吗?就把它写下来,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成一段景物描写用拟化人称呼与比喻修辞来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小组选代表读,大家互评。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又有拓展延伸的训练,既有思想的升华又有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使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相融、相依,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写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谈收获。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学不流于形式。

  (五)作业的布置。

  本文既然讲的是我们和大自然是朋友,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类对话呢?把它写下来。

  这个作业的布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要有“宽泛”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老朋友

  树——知已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话般的世界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自主化、活动化,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初中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王春红,来自鞍山市宝得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荔枝蜜》、《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等四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情感价值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迁移法: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侃侃《可可西里》的歌曲)

  给同学们讲“跪拜的藏羚羊”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

  (我的导语设计意在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引出本课内容。)

  环节二: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学生在有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三分钟快速浏览课文,进行填空:

  文章写了 事情;我被 精神所感动。

  (这一环节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环节三:口语训练:复述故事,加深理解

  (学生分小组互相复述,然后小组代表参加复述比赛)

  环节四:交流体会,情感体验

  分析欣赏斑羚飞渡的情景。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环节五:拓展故事,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知道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故事。

  (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六:设计对白,把握主旨

  让同学们设想自己就是这一群斑羚群中的一只,或者是一只老斑羚,或者是一只小斑羚,现在正面临着飞渡,心里会想到什么?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并设计一段心理对话。

  (同学们的对话设计要注意利用语言表现斑羚们的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

  环节七:设计口号,深化主题

  (让同学们来设计一条以“保护动物”为主题的口号或标语。完成价值情感目标。)

  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提出保护动物的倡议。(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作业设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

  以“小斑羚的哀鸣”为题,试给人类写一封信。

  时间安排:

  激情导入2分钟/整体感知8分钟/口语训练8分钟/交流体会7分钟/

  拓展故事5分钟/设计对白7分钟/设计口号5分钟/师生小结2分钟/

  作业布置1分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沈石溪

  完型填空:

  1、课文写了_____________的事情;

  2、我被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所感动。

  小组交流:

  最让我感动的是______页_______段______情节,因为_____________。

  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的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真正的英雄》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本单元学法的重点是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本课是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在“挑战者号”七位宇航员的追悼会上的演讲词。整篇演讲词语言丰富,感情充沛,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运用体验式的朗读来进行情感体验;运用快速阅读法,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于英雄的理解也各式各样,本课无疑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认识英雄,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用感人的语言正确引导,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悼词的写法,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朗读课文,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欣赏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体会悼词对陷入悲痛之中的美国人民所起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熏陶。

  2.品读课文,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感情变化的脉络,体会文章丰富强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认识“真正的英雄”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作者情感,与无私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教法有: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诵读法。这篇演讲词情感表达丰富、强烈,冲击人的心灵。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演讲者的心情,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体验、探究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特别是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说学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育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学法有:快速阅读法,体验阅读法等。主要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体验情感,受到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1.导语:人类的历史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在某些领域,每一次的探索就是一次冒险,都可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中,就曾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

  2.播放关于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报道录象及表现人们哀伤的图片。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悲痛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积累生字词,并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这一环节意在:一、帮助学生打牢基础;

  二、让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走进文本,品味赏析

  (1)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1.说说你从文中哪些语段感受到了悲痛之情?找出来,深情地朗读它。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是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请大家从15——19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最具号召力和鼓舞力量的句子,模仿里根总统的.口吻,读出激奋之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设置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抓住主要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3.小结悼词的写法。(意在通过阅读来指导写作,读与写相结合。)

  深入文本,感悟英雄。学会正确看待失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深入探究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拓展延伸,回归文本

  你想对“挑战者号”上的航天英雄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并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小结课文内容,并深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意在升华学生的情感。)

  (六)作业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参考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英雄本色》《英雄之我见》《我的英雄梦》

  总体上来说,本节课主要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从学习方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朗读,让学生进入文本,很好的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突出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进行体验式阅读,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升华了主题,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文本本位和生活本位。

  设计以上几个步骤的阅读程序,既有利于完成单元学习目标,又体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先快速默读,整体感知,再选段朗读,体验情感,后拓展延伸,回归文本,升华主题。此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思路清楚,严谨有序。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附:板书设计

  探索前进

  ↑

  力量

  ↑

  悲痛

  哀悼↑↑追忆

  真正的英雄(悼词)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初中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母爱将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是运用了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4、引言说母爱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四、作业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五、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胡适

  母亲对我的教育:严厉、关爱、期望

  母亲对我的影响:宽容、忍耐、刚气

初中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1)导语设计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2)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3)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初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04-23

初中语文说课稿03-01

初中语文说课稿02-14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03-18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11-07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03-04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10-21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09-08

初中语文说课稿06-16

初中语文《社戏》说课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