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眼界-杂文摘抄

时间:2021-06-12 08:03:54 摘抄 我要投稿

知识与眼界-杂文摘抄

  大凡人看得书越多、把自己专业读的越精,就好比越是硕士、博士读到最后,研究的领域就越窄、越细,这种狭隘性,反倒会固化人的思维,使人沉浸在牛角尖里出不来。我觉得一个人眼界的广、那种三教九流的博,才是最终给自己带来灵感的东西。

知识与眼界-杂文摘抄

  最近自己看梅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其实我不认为这样入门的书籍能给人带来质的变化,不会看一本书后自己就忽然变成了心理专家,但我们可以从漫不经心的不经意中获得很多收获。就比如说书中所说的事件人格化的问题,如果说伊朗发生死亡三千人的大地震,那么全世界对这件事的关注程度,绝对赶不上在意大利一个忽遭意外的小男孩更牵动人心。这就是因为后者人格化的缘故,我们可以对自己不熟悉的大规模死亡无动于衷,却见不了面前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受到的伤害那样牵动。也正如有人说,把美国总统核发射密码装入胶囊,这样如果总统决定要对一个国家发射核武器时,必须杀死这个人而后从胸中取出密码,这样的话,任何总统都不会轻易下决定;否则的话,按一个核按钮只是一时义愤的那么简单。

  事实上我们周围这样的事情太多,如果我们想把一个公众事件能让所有的人都牵动,我们需要披露这事件受害的个体的不幸,只有使公众事件具体到个人、只有从事件的人格化角度来表述,这才是一种宣传的智慧。就拿心理学来说吧,它不会学了立即就足以对付别人的锐利,细微之处却无处不在,自己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学过心理学,有时就把这些常识不自觉地当经验来传授,比如小孩在三岁以前是记不住事的,还有小孩子会分不清楚自己想象与现实的区别,这样我们就不会误解孩子,甚至我们也可以将此运用到某一状态上去,如三毛文章事实真假的争议:当一个作家在写作品的时候,她只不过是在写作时进入了自己设定的状态,就像一个孩子,孩子进入自己想象时,他是辨别不出来现实和想象的区别,所以孩子会说些与事实不符的话语,但她没有主观撒谎的念头,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情节里,所以你不能以真实与否来论。但如果你把作家的话都当作真实的,那你不是个聪明的人。三毛在自己的文章中太潇洒了,潇洒到已经不能作为一个人,她不成仙简直是没有天理。按她对自己自恋版的夸耀和描述,我们应该把她给供起来。我们对一个人的膜拜不能只停留在被其虚构的作品所打动,尤其是以虚荣和谎言著称的女人,她们所标榜的我们一定要打一半的折扣来听。

  所以我们看这本《社会心理学》只要从作者随口说的案例中误出这一点,这本书已经值了,我们看书的收获,不在于指望获得一个系统收获的框架,而只是这么一些小收获堆积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任何不相干的专业和常识,都会给人上述的启示。就像《伊索寓言》我们拿来与生活中很多的现象对比一下,都是切中时弊。就即使是动物的生存本能和习性,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启迪,现在我们拿鹰为例来说三例:

  1。老鹰和小鹰:

  “当小鹰孵化出生后,母鹰按时叼回来小虫入雏鹰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鹰天天供应食物,也细心防护外敌入侵。当小鹰慢慢长大羽翼渐丰时,母鹰认为到了小鹰学习自我独立的时候了!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鹰不再眷恋被母鹰呵护得舒适无比的窝巢呢?于是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暴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鹰又很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甚至把小鹰从窝里推下去,小鹰只好忍痛振起双翅,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翱翔蓝天的雄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为人父母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象个男人,那就去研究鹰的习性吧,鹰从都是只有逆风才能翱翔的。

  2。鹰的重生:

  “鹰可以活70岁,但鹰到了40岁时,爪子不再锋利,鹰喙也老化得又长又弯。这时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死去,要么就要经历150天极端痛苦的蜕变”如何蜕变?就是找一个绝高的山顶筑巢闭关修炼:用老化的喙啄打岩石直至脱落,等新的喙长出来之后再用新喙把老化的指甲一一拔出,还要把钙化的羽毛一一拔下,就这样,历经150天的痛苦后,再获得30年的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而一个男人要像一只鹰一样去生活,到一定时候要把自己回炉、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我们对于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打击、痛苦,不要回避,去面对它。然后躲在自己无人的'角落像鹰一样惨烈去修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成吉思汗和鹰:

  “一次成吉思汗出去打猎。一直走了好长时间,口渴的感觉越来越重,但他找不到任何水源。良久,他来到了一个山谷,见有细水从上面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就从皮袋里取出一只金属杯子,耐着性子用杯去接一滴一滴流下来的水。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高兴地把杯子拿到嘴边,想把水喝下去。就在这时,爱鹰一股疾风猛然把杯子从他手里打了下来。尽管他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拿起杯子重新接水喝。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满时,又有一股疾风把水杯弄翻了。成吉思汗顿生报复心:“好!你这只老鹰既然不知好歹,专给我找麻烦,那我就好好整治一下你这家伙!”

  于是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老鹰再次向他飞来,成吉思汗迅速拿出尖刀,把鹰杀死了。同时杯子掉进了山谷里,成吉思汗无法再接水喝了,于是他拼尽气力向上爬找水池。

  忽然,他看见池边有一条大毒蛇的尸体,原来池中的水被蛇嘴里滴下的毒液给污染了,这只鹰原来是救了自己一命。于是成吉思汗对着鹰的尸身发誓:以后决不在盛怒下做任何决定。”

  这故事告诉我们:在盛怒时我们做出的决定往往都是不合适的,如果不是特别紧要的事,也许过上一夜,让睡眠把自己彻底放松后,第二天再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那时的决定一般是明智的。另外一点,也告诉我们,也不要全信眼见为实的事,人的眼界与鹰的眼界不同时,看到的内容不一样,而人的立场不同时,得到的判断也不客观,我们潜意识中都喜欢选择性的失明,把观察往自己大脑已经形成的结论上凑。学会站在不带立场的立场是一种基本功,哪怕有时对自己很残忍,其实,每次撕碎梦幻般的憧憬都可换得冷静,使你冷冷面对现实,在残酷中求得一丝清醒后的惬意。

  人与人间地位的不同,也许这是以知识学历来划定了;但人与人能力的不同,还需要人的眼界去划界。世界上没有不斤斤计较的人,区别只在于计较的眼界,只有一个眼界够广的人,才不会纠结于生活的琐碎,而把自己所有纠葛的情节放到自己一生中最看重的事物上去。

【知识与眼界-杂文摘抄】相关文章:

影子杂文随笔摘抄06-23

中考作文:放宽眼界,让知识成长09-27

你的眼界,决定你的世界美文摘抄07-01

随笔杂文:闲话知识06-14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杂文随笔06-29

杂文写作基础知识04-27

贫穷不仅限制了人的眼界和未来还有尊严杂文随笔07-01

眼界经典散文06-28

眼界美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