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知识点总结1
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固体
紫黑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
的气体:H2S。 3、熔沸点、状态:
① 同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减小,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增大(指卤素,C、Si相反)。 ② 同族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的NH3、H2O、HF反常。 ③ 常温下呈气态的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一氯甲烷、甲醛。 ④ 熔沸点比较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
⑤ 原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只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 常温下呈液态的单质有Br2、Hg;呈气态的单质有H2、O2、O3、N2、F2、Cl2;常温呈液态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
⑦ 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大,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高考化学知识点⑧ 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
⑨ 易升华的物质:碘的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度左右即可升华。 ⑩ 易液化的气体:NH3、Cl2 ,NH3可用作致冷剂。
4、溶解性
① 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 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苯酚微溶。 ③ 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 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
⑤ 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⑥ 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前两者微溶),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⑦ 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气体溶解度单位是体积比,不是g/100g水)。
化学知识点总结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化学知识点总结3
求气体摩尔质量的常用方法
(1)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ρ)M(g/mol)=ρ(g/L)×22.4(L/mol)
(2)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D=ρ1/ρ2
说明:气体的相对密度是指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即(M1、M2表示两种气体分子的摩尔质量)。
(3)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M=M1×a%+M2×b%+M3×c%?
M1、M2、M3别表示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成分的摩尔质量,a%、b%、c%??分别表示各组成成分所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即物质的量分数)。
化学知识点总结4
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1)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①外加直流电源;
②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③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
(2)电极名称和电极材料
①电极名称
阳极:接电源正极的为阳极,发生___氧化_____反应;
阴极:接电源负极的为阴极,发生____还原____反应。
②电极材料
惰性电极:C、Pt、Au等,仅导电,不参与反应;
活性电极:Fe、Cu、Ag等,既可以导电,又可以参与电极反应。
离子放电顺序
(1)阳极:
①活性材料作电极时:金属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成阳离子进入溶液,阴离子不容易在电极上放电。
②惰性材料作电极(Pt、Au、石墨等)时:
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由易到难)是: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2)阴极:无论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都不参与电极反应,发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
阳离子在阴极上的放电顺序是:
Ag+>Fe3+>Cu2+>H+>Fe2+>Zn2+>Al3+>Mg2+>Na+
化学知识点总结5
一、钠单质
1、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命题角度为是否违反电荷守恒定律。
2、Na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3、Na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4、Na的焰色反应:颜色为黄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5、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平衡能向正反应移动。【Na+KCl(熔融)=NaCl+K】
二、氢氧化钠
1、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2、溶解时放热:涉及到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加到氢氧化钠固体上,其反应原理为:一是NaOH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二是提供的大量的OH—,使平衡朝着生成NH3的方向移动。与之相似的还有:将浓氨水或铵盐滴加到生石灰上。涉及到的方程式为NH4++OH— NH3?H2O NH3↑H2O。
3、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4、潮解:与之相同的还有CaCl2、MgCl2、
三、过氧化钠
1、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2、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化学知识点总结6
1.钠的物理性质:
(1):银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2)轻:密度小,ρ(Na)=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
(3)低:熔点和沸点低,熔点97.81℃,沸点882.9℃;
(4)小: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5)导: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2.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2)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色固体)
钠在空气中加热或点燃: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3.钠的保存及用途
(1)钠的保存: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起反应,因此,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由于ρ(Na)>ρ(煤油),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2)钠的用途:
①钠钾合金(室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②制备Na2O2。
③作为强还原剂制备某些稀有金属。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比较
名 称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Na2ONa2O2
颜色状态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与H2O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条件在常温时,钠与O2反应燃烧或加热时,钠与O2反应
用途——呼吸面罩、潜水艇的供氧剂,漂剂
高中化学关于钠的所有知识点钠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9.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10.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11. 制取漂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2.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13.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14.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化学知识点总结7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2、黄绿色气体:氯气
3、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例如在室温下,20mL水中所能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一定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习惯上把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 知道搜索更多20xx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2、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理论、道理、思想等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在教育实践中,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多用于口语化,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我学了如何演讲”这显然不是一个知识点,这是一个知识面,别人看了也不知道你今天学了什么。再比如:“今天我学到了上台演讲时候身体不要随意晃动”。显然这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衡量日志里的一句话是不是知识点,明确的知识点有两个标准:“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标准的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些情况也叫“考点”。... 图片搜索更多20xx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3、化学: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世界由物质组成,主要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还有核反应)。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分子~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因而它们的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生存的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为息息相关。作为沟通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中文“化学”一词,若单是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如今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因为化学为部分科学学科的核心,如材料科学、纳米科技、生物化学等。化学是在原子层... 谷歌搜索更多20xx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4、总结: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1)自身性。总结都是以第一人称,从自身出发。它是单位或个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映,其内容行文来自自身实践,其结论也为指导今后自身实践。(2)指导性。总结以回顾思考的方式对自身以往实践做理性认识,找出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取得经验,避免失误,以指导未来工作。(3)理论性。总结是理论的升华,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4)客观性。总结是对实际工作再认识的过程,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回顾。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1)综合性总结。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 神马搜索更多20xx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知识点总结8
1.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密度大的金属不能竖直放入容器。
3.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药品,要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与试管口挨紧。
用完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4.试管:可用作反应器,可收集少量气体,可直接加热。盛放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5.烧杯:溶解物质配制溶液用,可用作反应器,可加热,加热时要下垫石棉网。
6.平底烧瓶:用作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器,可加热,要下垫石棉网。
7.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可用于加热但必须在下面垫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水槽、量筒、集气瓶
8.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使用时应尽量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不能作反应器,不能溶解物质,不能加热读数时,量筒平放,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仰视读数比实际值小,俯视读数比实际值大
9.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可准确到0.1克。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药品
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易潮解的药品(氢氧化钠)必须放在玻璃器皿(烧杯、表面皿)里。
10.胶头滴管:滴液时应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里。吸满液体的滴管不能倒置。
1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2.过滤:分离没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的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过滤时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的边缘,
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
玻璃棒的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的烧杯。
13.粗盐提纯实验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漏斗、量筒、酒精灯、铁架台、
托盘天平实验步骤:1.溶解2.过滤3.蒸发4.称量并计算粗盐的产率
14.浓酸、浓碱有腐蚀性,必须小心。不慎将酸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溶液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硫酸沾在衣物或皮肤上,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再用水冲洗。
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15.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附有不溶的碱性氧化物、碱、碳酸盐,可用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油脂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16.连接仪器:连接玻璃管和橡皮塞或胶皮管时,先用水润湿,再小心用力转动插入。
给试管、玻璃容器盖橡皮塞时,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去。
17.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8.蒸发: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了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加热过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要放在石棉网上。
19.物质的鉴别
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各气体的性质:
氢气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o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甲烷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鉴别五种气体的步骤:
先用燃着的木条: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二氧化碳;
能燃烧的气体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
第二步检验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燃烧后的产物: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不生成的是氢气和甲烷,无水生成的是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②酸(鉴定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方法二、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③碱溶液(鉴定o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硫酸铁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注意:以上方法只能鉴定可溶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
④鉴定碳酸盐的方法:加盐酸,有无色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32-)反应原理:碳酸盐+酸→盐+h2 o+co2 ↑
⑤鉴定硫酸及硫酸盐:往溶液里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有不溶so42-)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生成。
反应原理:硫酸或硫酸盐+bacl2(或ba(no3 )2 、ba(oh)2)→baso4 ↓+...
⑥鉴定盐酸和氯化物(氯离子,cl-)
往溶液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反应原理:mclx+xagno3=m(no3)x+xagcl↓
⑦铜盐: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它们的溶液呈蓝色
⑴跟排在铜前的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有红色的金属铜生成共3页,当前第2页123
fe+cuso4=feso4+cu zn+cucl2=zncl2+cu
⑵跟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cu(oh)2↓
cuso4+2naoh=cu(oh)2 ↓+na2 so4
⑧铁盐:硫酸铁、氯化铁、硝酸铁,它们的溶液呈黄色
跟碱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 ↓
fe2(so4)3+6naoh=2fe(oh)3 ↓+3na2 so4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化学知识点总结9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
化学知识点总结10
铁
1、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片是银白色的,铁粉呈黑色,纯铁不易生锈,但生铁(含碳杂质的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原因:形成了铁碳原电池。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2、单质铁的化学性质:
①铁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②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HCl=FeCl2+H2↑(Fe+2H+=Fe2++H2↑)
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或浓硝酸钝化。加热能反应但无氢气放出。
③与盐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Fe+Cu2+=Fe2++Cu)
④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e3O4+4H2
化学知识点总结11
1.氧族元素概述
(1)包括:氧(8O)、硫(16 S)、硒(34 Se)、碲(52 Te)、钋(84 Po)等几种元素。
(2)周期表中位置:VIA族;2-6周期。
(3)最外层电子数:6e。
(4)化合价:-2,0,+4,+6(O一般无正价)。
(5)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即rO< Se
(6)元素非金属性:从O→Te由强→弱。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1)相似性
①最外层电子都有6个电子,均能获得2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②在气态氢化物中均显2价,分子式为H2R。
③在最高价氧化物中均+6价,分子式为RO3。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 RO4。
(2)递变性(O 、S、 Se、 Te)
①单质的溶沸点升高,氧化性减弱。
②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减小,还原性增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化学知识点总结12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固定: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化学知识点总结13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高考化学知识点
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化学知识点总结14
一、浓硫酸“五性”
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难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二、浓硝酸“四性”
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三、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1)选主链,称某烷
(2)编号位,定支链
(3)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
(4)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一长一近一多一小,即“一长”是主链要长,“一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要近,“一多”是支链数目要多,“一小”是支链位置号码之和要小,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标价态、列变化、求总数、定系数、后检查
一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
二列出化合价升降变化;
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相等;
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六查:检查是否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元素的原子数),画上等号。
化学知识点总结15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6.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7.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8.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0.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1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1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15.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 、CO、SO2、.H2S、NO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一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 KMnO4为紫黑色 。
3.红色固体:Cu、Fe2O3 (红棕色)、HgO、红磷 ▲硫:淡黄色 ▲ 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 NO2 :红棕色气体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化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化学知识点总结11-28
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10-08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11-03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2-08
化学镁知识点总结01-15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3-31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01-23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07-14
初三的化学知识点总结11-14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