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30 10:03:05 泽彪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1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2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3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4

  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5

  、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6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

  (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

  (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7

  1.细胞周期概念真核细胞的x式有几种

  2.有丝x个时期的特点: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各个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及DNA含量的变化

  4.植物细胞有丝x动物细胞有丝x区别

  5.无丝x特点无“丝”指什么哪些细胞通过无丝x方式形成新细胞

  6.细胞分化的概念

  7.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8.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9.细胞衰老的特征及原因

  10.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1.癌细胞的特征

  12.常见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恶性肿瘤的预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系。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8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5、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9

  植物的激素调节

  1、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

  5、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4)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5)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6)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

  (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

  (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

  (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11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交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配或传粉。

  二、名词。

  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5、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三、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12

  1、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

  1)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原因分析:动物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完全具有全能性的只有未分化的受精卵,和低级分化到一定程度的胚胎细胞、当胚胎细胞继续发育,出现胚层分化,组织,器官形成时,细胞已经丧失了全能性,只保持了部分的分化为较高分化程度的细胞的能力、例如骨髓干细胞,虽然不具备全能性,但保持了分化为骨髓细胞,红细胞等的能力,因此是部分全能性、而动物细胞核包含了物种的全部遗传物质,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去分化再分化,发育为完整个体,因此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动物体细胞克隆就应用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2、动物体细胞克隆

  动物克隆是一种通过核移植过程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而是通过核移植生产遗传结构与细胞核供体相同动物个体的技术,就叫做动物克隆、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①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②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③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13

  名词:

  1、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

  2、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同时,生物体又把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这叫做~。

  3、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4、异氧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5、需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6、厌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7、酵母菌:属兼性厌氧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将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8、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的方式(如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NH3与O2反应转化成HNO2,HNO2再与O2反应转化成HN03,利用这两步氧化过程释放的化学能,可将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葡萄糖)。

  语句: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点:①相同点都是将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②不同点: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

  2、同化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其中自养型分光能自养--绿色植物,化能自养:硝化细菌;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异养型(如:动物,营腐生、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细菌);异化类型包括厌氧型和需氧型,其中寄生虫、乳酸菌是厌氧型;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厌氧型(多数动物和人等)。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

  3、新陈代谢的类型必须从同化类型和异化类型做答。(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蓝藻为自养需氧型,蘑菇为异氧需氧型,菟丝子为异氧需氧型)。

  4、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属于异化作用。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生物高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3-29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10-10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总结02-15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08-22

高二上生物知识点总结10-26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05-08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参考03-08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2-15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