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1-15 10:45:26 晓璇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1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密度公式:ρ=m/v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课本物理学习方法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八年级上册课本物理学习技巧: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2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加速度学习网我的学习也要加速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

  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C。当温度为79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C的冰比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注:凝固也是一个过程,好别铁水变成铁块一样,需要慢慢的冷却,冷却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凝固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注意:在题目中如果看到上面两个图我们要迅速反应哪一种是晶体,哪一种是非晶体。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

  三、经验之谈:

  凝固和融化是互逆的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融化吸热,凝固固然就会放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凝固图我们要熟悉,在题目中遇到遮掩的图,我们要能正确的从中读取信息。初中常考的非晶体就俩:蜡、玻璃。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3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5)排队看齐;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小孔成像特点: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8.判断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

  10.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面镜 凹面镜

  球面镜

  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遥感。

  10.紫外线的应用:

  (1)杀菌;

  (2)防伪;

  (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11.紫外线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4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知识较为简单,同学们多看即可,要注意温度计的使用原则。本节有配套免费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2、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基本结构: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等。

  3、摄氏温度

  (1)单位符号: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2)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

  (3)读法:-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4、温度计的.使用【重点】

  (1)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最小刻度。

  (2)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5、温度计的分类

  (1)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量程:-20℃~110℃,分度值:1℃,特殊结构:无缩口,用途:测液体温度,使用方法: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2)体温计

  量程:35℃~42℃,分度值:0.1℃,特殊结构:有缩口,用途:测体温,使用方法:读数时可离开人体,使用前要用了甩几下。

  (3)寒暑表

  量程:-60℃~50℃,分度值:1℃,特殊结构:无缩口,用途:测气温,使用方法: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气体。

  三、经验之谈:

  本节考得最多的是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注意三条:

  1、读数的视线要与液柱上平面平行。

  2、温度计不能碰到杯壁,容易损坏仪器。

  3、温度计在读数时必须将玻璃泡浸在液体中。

  在物理实验中,同学们一定要对仪器的各个部位的名称要叫得出,很多同学考试中知道错在哪儿,却叫不出名字,这样的丢分是非常不应该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5

  第一部分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

  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三部分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

  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量程:3542℃分度值:0.1℃用法:离开人体读数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

  1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部分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

  (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

  (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元电荷:e=1.6×1019C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电流表;

  (2)量程;

  (3)分度值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九、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

  ①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

  ②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69米(u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μm;1m=10nm常识: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

  三、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1、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常见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速度单位:m/s;1m/s=3.6Km/h8

  2、常识:人步行1.1m/s,自行车5m/s,大型喷气客机900Km/h,客运火车140Km/h,光速3x10m/s,声速340m/s

  六、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注意事项:将斜面放的平一些,使小车运动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测量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固体、液体、气体振动均可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v固>v液>v气

  常识: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

  例: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计时。若听到枪声再计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的时间要晚,0.29S(当时空气15℃)

  3、声速的利用:超声测距,计算公式距离s=vt。

  4、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聪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彼此独立,互不相关)

  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赫兹(Hz),人的听觉范围:20Hz20xx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xxHz的叫超声波。

  2、响度: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三、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做单位来划分声音等级;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

  2、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书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

  特点:吸热、先共存、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温度不变

  特点:固液变软变稀、最后共存、吸热、变为液态温度不温度不变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图像:非晶体凝固图像: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特点:固液硬、最后成固体。

  2、汽化和液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要放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速:c=3x10m/s=3x10km/s;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且左右倒置;即:等大、等距、垂直、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入射角N空气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N折射角空气居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O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O水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折射角图1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

  3、折射的现象:

  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五、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叠加成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叠加成黑色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6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7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8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密度公式:ρ=m/v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方法: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自学能力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1)观察要有主次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2)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迎”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

  2)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

  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

  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3)观察时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步骤4.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步骤5.观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9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

  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

  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

  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

  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

  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

  1、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

  1、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

  重点定义:

  1、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重点定义:

  1、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

  重点定义:

  1、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

  2、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

  拓展: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消声(从声源出);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要点:

  1、回声定位

  2、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疑点: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

  重点: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难点: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这一点不同于“X光”

  二:声与能量

  要点: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重点: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光现象基础知识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①热作用:加热食物热谱图诊病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

  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5.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u>2f倒立缩小实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实

  fu=f不成像

  u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

  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第四章物态变化

  1.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1.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1.6×10—19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3.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导线连接电路作用。

  4.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到用电器再到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负极流向正极。

  5.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用电器正常工作。开路: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

  6.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7.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表示。单A) 1A=1000 m A 1m A=1000uA

  8.电流表使用注意(两要两不要):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处电流表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要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还应该注意:①使用电流表前,应该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零,若不指零,应先调零②用试触法选择量程,要从大量程的接线柱开始。

  如何提高物理成绩

  物理想要学好,首先是把教材上的知识仔细的看一下,一定要掌握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能够学会自己推导物理公式,主公式就是你所学的内容的本质,一定要抓住,进而将公式变形,或者与其他公式联立得到别的公式或者推论,将他们了解步骤即可,关键是知道怎么推导,有什么用处。

  在这之后就是做例题,例题都是最简单易懂的题目,通过例题初步掌握公式的使用方法,然后就开始刷题,多做题可以提高对公式的理解程度,也能提高自己对公式使用的熟练度。然后就是处理错题,把自己做错的题多看几遍,加深印象。最后就是总结做题思路,解题思想,也就是一类题目的套路。物理的学习比较有灵活性,但是都离不开对公式的推导和大量的做题。

  物理答题窍门

  (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眩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10

  物态变化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电路知识点

  ⒈电路由电源、电键、用电器、导线等元件组成。要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电路中必须有电源,且电路应闭合的。电路有通路、断路(开路)、电源和用电器短路等现象。

  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如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如木头、玻璃等。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电荷的知识点

  (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

  (2)电荷,为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②感应起电

  实质:将金属导体中的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11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 防止噪声的产生 或 消声 或 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 或 吸声 或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或 隔声 或 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12

  一、光的直线传播

  l、光源的特点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子: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影子、手影、日食、月食 、小孔成像

  3、光的传播速度

  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 大,真空或空 气中的光速取为c=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 中的2/3。

  4、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的理想模型。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

  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称为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法线: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符号i表示。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注意:①对应于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②反射光线的位置是随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即入射光线是“因”,反射光线是“果”,所以叙述反射定律时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光线定会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去。

  3、反射类型:

  ①漫反射: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②镜面反射: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每一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不同点:

  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表面光滑的平面,平行光束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束;

  漫反射的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 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路,例如用平面镜反射日光照亮地道; 利用漫反射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例如用粗糙的白布做幕布放映电影。

  ④例子:

  日常见到的绝大部分反射面都会发生漫反射,由于漫反射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教室里的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布用粗布,都是为了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而黑板用久了,会出现“反光”现象,就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使有些方向没有反射光线,从而看不见了。

  ⑤光的反射现象例子:

  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凸面镜、凹面镜、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三、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③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④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中像的形成

  平面镜所成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入射到镜面,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的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2所示,光源S在平面镜后的像并不是实际光

  线会聚而成的,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这样的像就叫虚像。如果用光屏放在平面镜后的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

  3、平面镜的应用

  ①成像;

  ②改变光路(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就是利用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可以从水下观察水面上的船只。

  4、虚像: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在光学中涉及到的像可分成实像和虚像。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被人眼观察到,即都有光线射入人眼。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照相机成像、幻灯机成像均是实像;而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均是虚像。实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而成,而虚像则是由发散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

  5、会用垂直等距和光路图两种方法找物体的像。最关键是光路图法。

  6、画图中的实线和虚线:

  (1)实际光线用实线画,加箭头表示光线的行进方向。

  (2)反向延长线不是实际光线,所以用虚线画,不加箭头。

  (3)实像用实线画,虚像用虚线画,都要加箭头表示像的正倒。

  (4)法线等辅助线要用虚线画。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这现象。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折射定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注意: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光的折射: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光能射入某种介质,则这种介质一定是透明的。否则光只会被反射。

  ②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光一定会发生反射,若介质透明,则还能发生折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13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生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总结11-06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总结03-25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点总结(优)11-08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06-29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05-20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06-24

【优】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09-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06-09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