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1-13 14:27:23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精】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知识点总结1

  常考点

  1.扩散现象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的情况表现为不同的力)

  第二节内能

  常考点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④存在状态及体积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

  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

  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三节比热容

  常考点

  1、比热容: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水=4.2×10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一节:内能的利用

  第二节:热机

  常考点

  1、内燃机: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2周,活塞上下往复2次,做功1次。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2、热值。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第三节:热机效率

  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一是燃料很难完全燃烧,二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散失很多,只有一小部分被有效利用。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热机的功率无关。

  公式:ηQ有用Q总由于热机在工作过程中总有能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热机能量损失的主要途径:废气内内、散热损失、机器损失。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①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②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③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常见热机的效率: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5%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高,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

  第十五章电流与电路第一节摩擦起电

  常考点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3、摩擦起电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4、导体和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常考点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2、一个完整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3.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必须有电源;②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5、电路图: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符号+(负极)(正极)意义交叉不相连的导线交叉相连接的导线电池电池组开关小灯泡符号意义电铃电动机电流表电压表电阻滑动变阻器○M○A○V○×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常考点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③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

  特点:①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③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第四节电流的测量

  常考点1、电流:

  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符号A。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1A=103mA1mA=103μA1A=106μA2、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内阻很小,可看做零,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流表的示数:量程0~0.6A0~3A使用接线柱*“-”和“0.6”“-”和“3”表盘上刻度位置下一行上一行大格代表值0.2A1A小格代表值0.02A0.1A在0~3A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0.6A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5倍。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这时“0.6”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0.6”或“3”流出。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

  “-”接线柱流出来。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

  量程进行试触。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第五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常考点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的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一节电压

  常考点

  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的符号是U,单位为伏特(伏,V)。比伏特大的有千伏(kV),比伏特小的有毫伏(mV),1kV=103V,1V=103mV,1kV=106mV

  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表:

  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符号为○V,其内阻很大,接入电路上相当于开路。电压表的示数:量程0~3V0~15V使用接线柱*“-”和“3”“-”和“15”表盘上刻度位置下一行上一行大格代表值1V5V小格代表值0.1V0.5V在0~15V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3V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5倍。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是“+”、“3”和“15”。这时“3”和“15”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3”和“15”流出。

  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

  ①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并联。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压表,从

  “-”接线柱流出来。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压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

  量程进行试触。

  ④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此时测得的是电源的电压值。常见的电压:家庭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每节铅蓄电池电压2V电池组电压特点:

  ①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电压之和;②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相等。

  第二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常考点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都等于电源电压值。

  第三节电阻

  常考点1、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简称为欧,符号是Ω,比欧姆大的单位还有兆欧(MΩ)和千欧(kΩ)。1MΩ=103kΩ,1kΩ=103Ω,1MΩ=106Ω2、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电阻率ρ)、长度(L)和横截面积(S),还与温度有关。与导体是否连入电路、是否通电,及它的电流、电压等因素无关。

  而且:①导体材料不同,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阻也一般不同;

  ②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③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只有极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玻璃)L

  3由电阻公式R=ρS可知:①将粗细均匀的导体均匀拉长n倍,则电阻变为原来的

  n2倍;

  ②将粗细均匀的导体折成等长的n段并在一起使用,则电阻变为原来的

  第四节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

  电路符号:变阻器应与被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有时还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铭牌:例如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A”的字样,表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

  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见右图):

  ①接线时必须遵循“一上一下”的原则。②如果选择“全上”(如图中的A、B两个接线柱),则滑动

  变阻器的阻值接近于0,相当于接入一段导线;

  ③如果选择“全下”(如图中的C、D两个接线柱),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将是最大

  值且不能改变,相当于接入一段定值电阻。

  上述②③两种错误的接法都会使滑动变阻器失去作用。

  ④当所选择的下方接线柱(电阻丝两端的接线柱)在哪一边,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

  的有效电阻就在哪一边。(例如:A和B相当于同一个接线柱。即选用AC、BC或AD、BD是等效的。选用C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减小;选用D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增大。)

  (滑片距离下侧已经接线的接线柱越远,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越大)2、电阻箱:

  电阻箱是一种能够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的变阻器。

  1n2

  倍。

  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Δ)的示数乘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

  3、滑动变阻器与电阻箱的比较:

  相同点: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能起到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作用。不同点:①滑动变阻器有4种接法,电阻箱只有1种接法;

  ②电阻箱能直接读出连入电路的阻值,而滑动变阻器不能读数;③滑动变阻器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而电阻箱不能连续改变连入电路

  的电阻。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一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德国物理学家欧姆)

  UU

  公式:I=RR=IU=IR

  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Ω);I电流安培(A)U使用欧姆定律时需注意:R=I不能被理解为导体的电阻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其大小跟导体的电流和电压无关。人们只能是利用这一公式来测量计算导体的电阻而已。

  2、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规律的比较电流特点电压特点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II1I2In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Un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RR1R2Rn;电阻特点若有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则总电阻为RnR0;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分电阻都大。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In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都等于电源电压UU1U2Un并联电阻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1111Rn;路的倒数之和RR1R2若只有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则总电阻R1R2R总=R+R;12若有n个相同的电阻R0并联,则总电阻为RR0n;把几个电阻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并联总电阻比每一个并联分电阻都小。分配特点电路作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U1R1比U=R22分压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I1R2I2=R1分流*电路(串联、并联)中某个电阻阻值增大,则总电阻随着增大;某个电阻阻值减小,则总电阻随着减小。

  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U

  【实验原理】R=I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U

  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使小灯泡发光,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R=I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U

  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多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R=I,计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实验表格】

  次数123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平均值R/Ω【注意事项】

  ①接通电源前应将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②连好电路后要通过试触的方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保护电路。

物理知识点总结2

  力学部分:

  1、基本概念:

  力、合力、分力、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种常见类型的力、力的三要素、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加速度、共点力平衡(平衡条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动量、冲量、动量变化、功、功率、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振幅、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3、基本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受力特点备注

  直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一般变速直线运动的受力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同上且所受合外力为恒力1.匀加速直线运动

  2.匀减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

  合外力指向轨迹内侧

  (类)平抛运动所受合外力为恒力且与物体初速度方向垂直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匀速圆周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沿半径指向圆心

  (合外力充当向心力)一般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

  向心力的受力分析

  简谐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回复力的受力分析

  4、基本: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正交分解);

  三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封闭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多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体法、依据: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假设法);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析法(解方程或方程组)、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类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方程(恒力作用下的宏观低速运动问题)、动量、能量(可处理变力作用的问题、不需考虑中间过程、注意运用守恒观点);

  针对简谐运动的对称法、针对简谐波图像的描点法、平移法

  5、常见题型: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大小、方向六个量中已知其中四个量求另外两个量。

  斜面类问题:(1)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分析;(2)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包括物体除受常规力之外多一个某方向的力的分析);(3)整体(斜面和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整体法、个体法)。

  动力学的两大类问题:(1)已知运动求受力;(2)已知受力求运动。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注意向心力的分析;绳拉物体、杆拉物体、轨道内侧外侧问题;最高点、最低点的特点)。

  人造地球卫星问题:(几个近似;黄金变换;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动量机械能的综合题:

  (1)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的题型;

  (2)系统应用动量定理的题型;

  (3)系统综合运用动量、能量观点的题型:

  ①碰撞问题;

  ②爆炸(反冲)问题(包括静止原子核衰变问题);

  ③滑块长木板问题(注意不同的初始条件、滑离和不滑离两种情况、四个方程);

  ④子弹射木块问题 高中英语;

  ⑤弹簧类问题(竖直方向弹簧、水平弹簧振子、系统内物体间通过弹簧相互作用等);

  ⑥单摆类问题:

  ⑦工件皮带问题(水平传送带,倾斜传送带);

  ⑧人车问题;人船问题;人气球问题(某方向动量守恒、平均动量守恒);

  机械波的图像应用题:

  (1)机械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互推;

  (2)依据给定状态能够画出两点间的基本波形图;

  (3)根据某时刻波形图及相关物理量推断下一时刻波形图或根据两时刻波形图求解相关物理量;

  (4)机械波的干涉、衍射问题及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电磁学部分:

  1、基本概念:

  电场、电荷、点电荷、电荷量、电场力(静电力、库仑力)、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功、等势面、静电屏蔽、电容器、电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阻率、电热、电功率、热功率、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电动势、内电压、路端电压、内电阻、磁场、磁感应强度、安培力、洛伦兹力、磁感线、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感应电动势、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感抗、容抗、电磁场、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电量平分原理(电荷守恒)

  库伦定律(注意条件、比较-两个近距离的带电球体间的电场力)

  电场强度的三个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定义式、点电荷电场、匀强电场)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及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电容的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适用条件)

  电阻定律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总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及其分配关系)

  焦耳定律、电功(电功率)三个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基本电路的动态分析(串反并同)

  电场线(磁感线)的特点

  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和电势的分布特点

  常见电场(磁场)的电场线(磁感线)形状(点电荷电场、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点电荷与带电金属板间的电场、匀强电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

  电源的三个功率(总功率、损耗功率、输出功率;电源输出功率的最大值、)

  电动机的三个功率(输入功率、损耗功率、输出功率)

  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像及其应用;注意点、线、面、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

  安培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三条表述)、右手定则

  电磁感应的判定条件

  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线垂直切割磁感线

  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原理

  电阻、感抗、容抗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变压器原理(变压比、变流比、功率关系、多股线圈问题、原线圈串、并联用电器问题)

  3、常见仪器:

  示波器、示波管、电流计、电流表(磁电式电流表的原理)、电压表、定值电阻、电阻箱、滑动变阻器、电动机、电解槽、多用电表、速度选择器、质普仪、回旋加速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日光灯、变压器、自耦变压器。

  4、实验部分:

  (1)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各种静电场的模拟;各点电势高低的判定;

  (2)电阻的测量:①分类:定值电阻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电表内阻的测量;②方法:伏安法(电流表的内接、外接;接法的判定;误差分析);欧姆表测电阻(欧姆表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读数);半偏法(并联半偏、串联半偏、误差分析);替代法;*电桥法(桥为电阻、灵敏电流计、电容器的情况分析);

  (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法、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读数);

  (4)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测定(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分压式接法、注意曲线的变化);

  (5)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电流表内接、数据处理:解析法、图像法);

  (6)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分流电阻、分压电阻阻值的计算、刻度的修改);

  (7)用多用电表测电阻及黑箱问题;

  (8)练习使用示波器;

  (9)仪器及连接方式的选择:①电流表、电压表:主要看量程(电路中可能提供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②滑动变阻器:没特殊要求按限流式接法,如有下列情况则用分压式接法:要求测量范围大、多测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总阻值太小、测伏安特性曲线;

  (10)传感器的应用(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而减小、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5、常见题型:

  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的功能关系;

  一条直线上三个点电荷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示波器问题);

  全电路中一部分电路电阻发生变化时的电路分析(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或应用“串反并同”;若两部分电路阻值发生变化,可考虑用极值法);

  电路中连接有电容器的问题(注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电路变化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通电导线在各种磁场中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注意磁感线的分布及磁场力的变化);

  通电导线在匀强磁场中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的一段圆弧运动:找圆心-画轨迹-确定半径-作辅助线-应用几何求解;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时间);

  闭合电路中的金属棒在水平导轨或斜面导轨上切割磁感线时的运动问题;

  两根金属棒在导轨上垂直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左右手定则及楞次定律的应用、动量观点的应用);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正交、平行两种情况):

  ①.重力场、匀强电场的复合场;

  ②.重力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

  ③.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

  ④.三场合一。

物理知识点总结3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为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

  mrω^2=mr(4π^2)/T^2

  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

  万有引力=GmM/r^2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1米的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引力也只有1.14×10^(-3)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的一种力。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物理知识点总结4

  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重要知识点

  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⑴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⑵频率f: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

  ⑶波速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波的干涉和衍射

  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显著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

  稳定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减弱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

  判断加强与减弱区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画峰谷波形图,峰峰或谷谷相遇增强,峰谷相遇减弱。二是相干波源振动相同时,某点到二波源程波差是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增强,是半波长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高中物理选修3-4重要知识点

  相对论的时空观

  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是绝对的,空间与时间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相对论的时空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空间和时间都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

  相对论的时空观更具有普遍性,但是经典物理学作为相对论的特例,在宏观低速运动时仍将发挥作用。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长尺短)

  1.同时的相对性:指两个事件,在一个惯性系中观察是同时的,但在另外一个惯性系中观察却不再是同时的。

  2.长度的相对性:指相对于观察者运动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的长度,总是小于物体静止时的长度。而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其长度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

  1.简谐运动

  (1)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2)简谐运动的特征:回复力F=-kx,加速度a=-kx/m,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总指向平衡位置.

  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

  (3)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①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②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

  ③周期T和频率f: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二者互为倒数关系,即T=1/f.

  (4)简谐运动的图像

  ①意义:表示振动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注意振动图像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②特点:简谐运动的图像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③应用:可直观地读取振幅A、周期T以及各时刻的位移x,判定回复力、加速度方向,判定某段时间内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2.弹簧振子:周期和频率只取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振子的质量,与其放置的环境和放置的方式无任何关系.如某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时的周期为T,不管把它放在地球上、月球上还是卫星中;是水平放置、倾斜放置还是竖直放置;振幅是大还是小,它的周期就都是T.

  3.单摆:摆线的质量不计且不可伸长,摆球的直径比摆线的长度小得多,摆球可视为质点.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1)单摆的振动可看作简谐运动的条件是:最大摆角α<5°.

  (2)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并且指向平衡位置的分力.

  (3)作简谐运动的单摆的周期公式为:

  ①在振幅很小的条件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无关.

  ②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摆球的质量无关,只与摆长L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有关.

  ③摆长L是指悬点到摆球重心间的距离,在某些变形单摆中,摆长L应理解为等效摆长,重力加速度应理解为等效重力加速度(一般情况下,等效重力加速度g'等于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时摆线的张力与摆球质量的比值).

  4.受迫振动

  (1)受迫振动:振动系统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受迫振动.

  (2)受迫振动的特点:受迫振动稳定时,系统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3)共振: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物体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共振的条件: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

  5.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2)机械波的分类

  ①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横波有凸部(波峰)和凹部(波谷).

  ②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纵波有密部和疏部.

  [注意]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纵波,但气体、液体不能传播横波.

  (3)机械波的特点

  ①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②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③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依次振动.

  6.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关系

  (1)波长:两个相邻的且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波的传播速率.机械波的传播速率由介质决定,与波源无关.

  (3)频率:波的频率始终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无关.

  (4)三者关系:v=λf

  7. ★波动图像:表示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当波源作简谐运动时,它在介质中形成简谐波,其波动图像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由波的图像可获取的信息

  ①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注意单位)

  ②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波长(注意单位).

  ③可求任一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④在波速方向已知(或已知波源方位)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⑤可以确定各质点振动的加速度方向(加速度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8.波动问题多解性

  波的传播过程中时间上的周期性、空间上的周期性以及传播方向上的双向性是导致“波动问题多解性”的主要原因.若题目假设一定的条件,可使无限系列解转化为有限或惟一解

  9.波的衍射

  波在传播过程中偏离直线传播,绕过障碍物的现象.衍射现象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的波长小或能够与波长差不多.

  10.波的叠加

  几列波相遇时,每列波能够保持各自的状态继续传播而不互相干扰,只是在重叠的区域里,任一质点的总位移等于各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两列波相遇前、相遇过程中、相遇后,各自的运动状态不发生任何变化,这是波的独立性原理.

  11.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叫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稳定.

  [注意]①干涉时,振动加强区域或振动减弱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域中心质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减弱区域中心质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②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发生干涉,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为加强点,波峰和波谷的相遇点是减弱的点,加强的点只是振幅大了,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大;减弱的点只是振幅小了,也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最小. 如图若S1、S2为振动方向同步的相干波源,当PS1-PS2=nλ时,振动加强;当PS1-PS2=(2n+1)λ/2时,振动减弱。

  12.声波

  (1)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传播速度为340m/s.

  (2)能够引起人耳感觉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①超声波的重要性质有:波长短,不容易发生衍射,基本上能直线传播,因此可以使能量定向集中传播;穿透能力强.

  ②对超声波的利用:用声纳探测潜艇、鱼群,探察金属内部的缺陷;利用超声波碎石治疗胆结石、肾结石等;利用“B超”探察人体内病变.

  13.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其特点是: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两者相互接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两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命题特点

  1、以课本演示实验为背景,考查描述机械运动和机械波的物理量。

  2、以振动图像和波形图为载体,考查描述机械运动和机械波的物理量以及波的特性。

  3、以简谐运动为载体,考查能量转化问题。

  4、从学生思维定势处命题。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考点剖析

  1、从命题类型来看:选择题是本部分高考命题的主打类型,绝大部分题目都是 以这种形式呈现,其次是填空类题型,计算或证明类题型除在新课程改革 实验区外,出现的几率最低,且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与动力学规律的联系相当普遍,“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知识仅占有真题的较少部分。

  2、从命题数量及所占分值比例来看:在每套高考理综试卷或高考物理试卷中,“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仅占据一席之地,命题数量最多不超出两个。

  3、从命题难度来看:由于波的图像与常规有所不同、又涉及多解,显得略有难度之外,总的命题难度不高,本年度“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所有高考命题的难度均徘徊在易题与中档题之间。

  4、 从命题涉及知识点来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高考命题覆盖面较广,在参与统计的考卷中,共涉及了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特例、简谐运动的图 像、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机械波、横波的图像等六个大的知识点,并特别注重了对重点知识点的考查,其中横波的图像考查次数最多,其次是简谐运动的图像命题, 机械振动、波的特有现象(包括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也是考查的知识点。

  5、从命题知识点考查形式来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命题的一 个显着特点就是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知识点间的联系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块内知识点间的融合,一个命题往往涉及到振动或波的多个方面,不少题目同时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 是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融合,再就是振动图像与描述波的物理量间的融合;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与块外知识点间的融合,主要体现为与动力学规律的综合。

物理知识点总结5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r2m1m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Gr2Mm=mrv2=mω2r=mT2π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R2Mm,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r2Mm=m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r2Mm=mrv2=mrω2=mrT24π2=ma向、

  (2)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①由Gr2Mm=mrv2得v=rGM,故r越大,v越小、

  ②由Gr2Mm=mrω2得ω=r3GM,故r越大,ω越小、

  ③由Gr2Mm=mrT24π2得T=GM4π2r3,故r越大,T越大

  (3)人造卫星的超重与失重

  ①人造卫星在发射升空时,有一段加速运动;在返回地面时,有一段减速运动,这两个过程加速度方向均向上,因而都是超重状态、

  ②人造卫星在沿圆轨道运动时,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力学现象都会停止发生、

  (4)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 km/s.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7.9 km/s≤v<11.2 km/s,物体绕地球运行、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 km/s.这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11.2 km/s≤v<16.7 km/s,物体绕太阳运行、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 km/s这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v≥16.7 km/s,物体将脱离太阳系在宇宙空间运行、

  题型:

  1、求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星球表面处万有引力等于或近似等于重力,则:GR2Mm=mg,所以g=R2GM(R为星球半径,M为星球质量)、由此推得两个不同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为:g2g1=R12R22·M2M1.

  2、求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若设离星球表面高h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h,则:G(R+h)2Mm=mgh,所以gh=(R+h)2GM,可见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ggh=(R+h)2R2.

  3、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

  (1)近地卫星其轨道半径r近似地等于地球半径R,其运动速度v=RGM==7.9 km/s,是所有卫星的最大绕行速度;运行周期T=85 min,是所有卫星的最小周期;向心加速度a=g=9.8 m/s2是所有卫星的最大加速度、

  (2)地球同步卫星的五个“一定”

  ①周期一定T=24 h. ②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h)一定③线速度(v)一定④角速度(ω)一定

  ⑤向心加速度(a)一定

物理知识点总结6

  电场

  1.库仑定律电荷力,万有引力引场力,好像是孪生兄弟,kQq与r平方比。

  2.电荷周围有电场,F比q定义场强。KQ比r2点电荷,U比d是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是矢量,正电荷受力定方向。描绘电场用场线,疏密表示弱和强。

  场能性质是电势,场线方向电势降。场力做功是qU,动能定理不能忘。

  4.电场中有等势面,与它垂直画场线。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线密是特点。

  1.精选最全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2.精选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3.最新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4.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5.最新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物理知识点总结7

  第一部分 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 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物理知识点总结8

  第七章力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说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是指: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身长和他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作用点叫重心,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重力计算公式:G=mg ,(g= 9、8N/kg)。

  第八章力与运动

  一、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a或者说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运动的则会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仍保持静止。b牛顿第一定律也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不需要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力。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二力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是性质相同得力。

  4、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会改变,包括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

  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理解时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如人在行走时摩擦力与人行走的方向相同,用传输带运送货物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滑动摩擦力作用点在物体间的接触面上,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3、摩擦力类型: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5、应用: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

  第九章压强

  一、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压力叫压强,

  2、计算公式:P=F/S其中P代表压强,F代表压力,S表示接触的受力面积。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1 Pa=1

  2N/ m。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都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都可以减小压强。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③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其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Pa,ρ表示位是3,h表示液体的深度,单位是m 。规则容器底部液体的压强也可以用固体的压强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与容器所盛液体的重力G液的关系:①上大下小容器F

  ②上下大小相同容器F=G液

  ③上小下大容器F>G液。

  3、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连通器原理是:连通器中的同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等都是连通器的应用。液体具有流动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把它受到的压强向各个方向传递。

  4、帕斯卡原理: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

  方向传递。汽车液压千斤顶、汽车液压刹车系统、水压机都是液压技术的应用。

  三、大气压强

  1、定义:大气对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10、3m水柱= 1、01×105 Pa 。

  3、常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4、大气压强的规律: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的沸点随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5、应用:高压锅。喝水、活塞式抽水机、医生用针筒抽药水都利用了大气压。

  第十章浮力(流体的力现象)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下上表面产生的压力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气体的)受到的重力。

  3、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平衡法:F浮=G物=G排=ρ液gV排;

  (3)公式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 G排=ρ液gV排

  4、沉浮条件:

  ①当F浮>G物时,ρ物<ρ液物体上浮;

  ②当F浮=G物时,ρ物=ρ液物体悬浮,ρ物<ρ液漂浮;

  ③当F浮ρ液物体下沉。

  5、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所受重力;

  规率二:同一物体浸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浸入的体积小;规律四:漂浮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总体积的几分之几,其物体的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水中,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其增加的浮力。

  6、计算方法总结:

  (1)分析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根据题意画出受力图,并判断物体子夜体重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根据平衡条件,列出等式。

  7、浮力的应用:

  (1)轮船的排水量,即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量来上浮或下沉的;

  (3)气球和飞艇充入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4)比重计的工作原理(其刻度是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

  一、功

  1、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的力与受力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的乘积,

  叫做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3、计算公式:W=FS

  4、单位:主单位:焦耳1 J = 1 N·m;

  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10 J

  5、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6、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情况:①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但物体没有移动距离;②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③物体移动了距离,也受到了力的作用,但力的方向与距离互相垂直。

  二、功率

  1、物理意义:它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功率、

  3、公式:p=w/t及p=Fv

  4、单位及换算:主单位:瓦、符号是W;

  常用单位:千瓦(kw)、马力(HP)

  1W=1J/s,1kW=10003W=1、36 HP 1 HP=735w1、

  三、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

  度决定: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

  由物体的质量和所处高度决定:质量相同,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

  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弹性形变越大,

  弹性势能越大。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知识结构:

  2、转化规律: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速度减小,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增大,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增大,弹性形变减小;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用О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表示。

  1、定滑轮:

  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特点:不省力不省距离也不省功,但可改变用力方向。

  2、动滑轮: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实质:是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

  特点:省力费距离不省功,也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滑轮组:

  定义:定滑轮动滑轮合成为滑轮组。

  特点:省力费距离不省功,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方法:滑轮组绳子段数n的判别方法:奇动偶定,即如果绳子自由端最后绕过动滑轮,则绳子段数n为奇数,如果绳子自由端最后绕过定滑轮,则绳子段数n为偶数;绳子段数为几段,则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就是重物上升距离的几倍。

  二、功的原理:

  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即机械:“黄金定律”)。

  应用:①轮轴:做功特点:拉动轮做的功等于绕在轴上绳拉动重物所做的功,即有FR=Gr;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改变用力的大小,二是改变物体的速度;②斜面:特点: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

  三、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公式:表示为:η=w有/w总×100%一般情况下η<1。

  3、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①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的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 ,拉力F移动的距离s

  ②器材:钩码、铁架台、细线、滑轮、弹簧测力计、刻度尺③实验时必须

  匀速竖直地拉动弹簧测力计上升④拉力F移动的距离s等于绳子段数n与钩码上升的高度h的积,即s = nh 。

物理知识点总结9

  一、焦耳定律

  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二、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方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三、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2、意义:电流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方法。

  3、适用条件:金属、电解液(对气体不适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库伦定律

  五、电阻率

  1、意义:电阻率是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用电阻率p表示,电阻率越小,导电性能越好,电阻率越大,表明在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导体电阻就越大。

  2、决定因素:由材料的种类和温度决定,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无关。一般常用合金的电阻率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电阻率。

  3、与温度的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用于制造电阻温度计);半导体和电介质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用于制造热敏电阻)。

物理知识点总结10

  杠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 一个物体可以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 受到力的作用;② 能绕固定点转动。

  ② 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③ 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②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杠杆示意图画法:① 确定支点;② 确定动力和阻力,画力的作用线;③ 画力臂;④ 标出各个物理量。

  画图技巧

  力的作用线是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臂用实线表示,在画力臂时,如果力的作用线太短,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力臂部分要用大括号标出来。

  检验所画力的方向是否正确的最简单方法是,看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效果是否相反。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一定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当动力、阻力在支点两侧时,它们的方向大致相同;当动力、阻力在支点一侧时,它们的方向大致相反。

  确定杠杆支点的方法是根据平时的体验,判断杠杆绕着哪点转动,则这一点就是支点。如:鱼竿、铁锹的支点都在后手的位置上。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

  【实验设计】

  如图,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和天平的调节方法相同),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保持水平并静止。记下动力、阻力,测量动力臂和阻力臂。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表格】

  【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l 杠杆平衡公式: F1L1=F2L2 也可写成:F1 /F2=L2 /L1。

  l 杠杆平衡条件(又叫杠杆原理):希腊 阿基米德

  【注意事项】

  ①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出力臂的大小。

  ② 多次实验的原因:只做一次实验,获得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规律,所以要多次实验。

  ③ 不同物理量之间不能进行加、减运算。

  应用: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

  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杠杆平衡的方法:

  ① 计算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计算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② 比较两个乘积的大小,若相等则杠杆平衡;若不相等,则杠杆不平衡,杠杆将向乘积较大一方偏转。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大小变化的方法是:

  ① 找出杠杆的支点和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及力臂;

  ② 依据题意,确定力和力臂中哪些量的大小不变,哪些量大小变化;

  ③ 应用F1l1=F2l2判断出力或力臂的变化。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要使动力臂需要做到:

  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 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物理学习方法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物理学习技巧

  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物理知识点总结11

  动量与动能的比较:

  ①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

  ②动量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互相转移的物理量,而动能往往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比如热、光、电等)相互转化的物理量。

  比如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研究机械运动转移——速度的变化可以用动量守恒,若要研究碰撞过程改变成内能的机械能则要用动能为损失去计算了。所以动量和动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和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

  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比较:前者是矢量式,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而后者是标量式其适用范围则要窄得多。这些区别在使用中一定要注意。

  ●碰撞: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间极短,作用力又很大,其他作用相对很小,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化的现象叫做碰撞。

  以物体间碰撞形式区分,可以分为“对心碰撞”(正碰),而物体碰前速度沿它们质心的连线;“非对心碰撞”——中学阶段不研究。

  以物体碰撞前后两物体总动能是否变化区分,可以分为:“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物体系总动能守恒;“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碰撞的特例,这种碰撞,物体在相碰后粘合在一起,动能损失最大。

  各类碰撞都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不过在非弹性碰撞中,有一部分动能转变成了其他形式能量,因此动能不守恒了。

物理知识点总结12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物理知识点总结13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险丝应接在火线上(一根足够);控制开关应串联在干路

  如何注意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会想上述例子中两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回顾前面的知识,木块压在海面上,海绵凹陷,即产生形变,说明木块对海绵有压强。类比一下,水喷出来,说明水对瓶子侧壁有压强,且水越深压强越大。那么如果倒入其他液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心中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惟有动脑思考,才能实现思维升华。

  2、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电功和电功率知识点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电功计算公式:W= Pt =UIt=I2R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

  6、计算电功率公式:P=UI=I2R=U2/R(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7、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8、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9、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0、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1、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 U0时,则P < P0 ;灯很暗,

  当U = U0时,则P = P0 ;正常发光。

  12、“220V100W”求该灯泡的R和I0?

  13、功率比:串正、并反、同阻平方。

  (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1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15、焦耳定律公式:Q=I2Rt,(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16、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物理知识点总结14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

  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单位符号是:kg/m其它单位有:克/厘米(g/cm)、千克/分米(kg/dm)

  单位换算关系是:1g/cm=10kg/m1g/cm=1kg/dm

  10、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水的密度为:ρ水=10kg/m=1.0g/cm其物理意义:1米水的质量为10千克。

  11、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答: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12、ρ=m/V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1)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变,是定值(但温度、物态、压强等条件变化时,物质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是变化的。质量一定时,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时,密度与质量成比。

  13、密度有哪些应用?

  答:(1)ρ=m/V测量和计算密度鉴别物质的种类;

  (2)m=ρV计算质量

  (3)V=m/ρ计算体积。

  14、量筒(量杯)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读数?

  答:量筒(量杯)用来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和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测量前应观察(1)分度值(2)最大测量值。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俯视时读数值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15、量筒(量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是什么?

  答:(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1、能使固体全部浸没,2、放入固体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的水V1;

  (2)用细线系住固体沿量筒壁轻轻下落到量筒底部,读数为V2;

  (3)则固体的体积为V固=V2-V1。

  上述方法为排水法。若固体溶于水则需要用薄膜包上或用排沙法;若固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针压法或捆绑法。

  16、体积、面积、长度的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有哪些?

  答:体积物理量符号:V,国际单位:米(m)。体积其它单位及换算关系为:1m=10dm,1dm=10cm3,1m=10cm1dm=1升(L),1L=10毫升(mL),1cm=1mL面积的物理量符号:S,国际单位:米(m)。

  其它单位及换算:1m=10dm,1m=10mm,1m=10cm17、密度表上的信息有哪些?

  答:(1)水的密度ρ水=10千克/米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也可能相同。ρ冰=ρ蜡=ρ植物油=0.9×10kg/m

  ρ酒精=ρ煤油=0.8×10kg/m

  (3)同种物质的密度在状态改变时也发生改变

  (4)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

  18、什么叫硬度?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

  答: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叫做物质的硬度。物质的物理属性有:状态、密度、比热、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弹性、塑性(范性)、韧性、颜色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模型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空隙。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2、原子由什么组成?原子核由什么组成?

  答: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核。

  3、电子是谁发现的?其意义是什么?

  答: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这种粒子带负电,是自然界最小的带电体,该粒子是汤姆逊发现的。

  4、原子结构如何描述?

  答:(1)来自原子内部带负电的微粒叫做电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组成。

  (2)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5、“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

  答:“摩擦起电”是依靠摩擦而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摩擦起电”是在两个不同种物质间进行的。“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分子由什么组成?

  答: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组成单质分子。

  7、发现质子和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谁?

  答:发现质子的是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卢瑟福。

  8、发现中子的和提出夸克的分别是谁?

  答:发现中子的是查德威克,提出夸克的是盖尔曼。

  9、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是什么?答: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10、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多少?答: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米。

  11、宇宙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结构系统?

  答: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

  12、紧靠银河系的星系是什么星系?

  答:仙女星系,它距离我们超过200万光年。

  13、“量天尺”的两个单位是什么?

  答:光年和天文单位1光年(l.y.)=9.461×10米(m)。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AU)。1AU=1.496×10米(m)。

  11

  14、远古时代,人们根据自己的视觉感受,得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形状。为此,建立了什么学说?答:托密勒的“地心说”学说。

  15、人类是如何认识宇宙的?

  答: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人类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中国古代的敦煌星图,绘制于约公元705年。16世纪后,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16、谁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答:牛顿

  17、科学家借助什么系统对天体、天体系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答:望远镜系统

  18、20xx年10月,我国第一位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他是谁?答:杨利伟

  19、宇宙起源于什么?

  答:关于宇宙的起源,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

  20、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21、什么叫太阳系?

  答:太阳及其九大行星及无数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第八章力

  1、什么叫形变?形变有哪两种形式?

  答: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2、什么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哪几种形式?

  答: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

  3、形变与外力的关系是什么?答: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4、什么叫测力计?其原理是什么?答: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测力计是根据作用

  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的性质制成的。

  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答: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它是根据在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与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6、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

  7、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答: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1N的大小相当于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8、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⑴必须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⑵测量前还要观察测力计的分度值,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⑶校正零点,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的位放好,检查指针是否还在零刻线处,若不在,应调零。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观察时,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垂直;

  ⑸记录结果时,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单位。

  9、什么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其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材料自身的性能有关,

  10、什么叫重力势能?答: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

  11、什么叫势能?答: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势能。

  12、什么叫重力?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13、重力与物体的形状、位和质量的有没有关系?

  答: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位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4、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答: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G=mg。

  15、表达式G=mg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16、重力的方向如何?答: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平面是否水平。

  17、重力和质量有何区别和联系?答:物理量关系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定义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区随在地球上位的改变而变方向计算式别国际单位测量工具联系牛弹簧测力计G=mg千克天平G=mgm=ρV竖直向下没有方向大小化改变而改变不随物体所处位的Gm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8、什么叫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摩擦力?

  答:物体将要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物体在滑动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物体在滚动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滚动摩擦力。当物体将要运动或运动时,受到的阻碍运动的力统称为摩擦力。

  19、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压力的作用、物体将要运动或已经运动。

  20、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物体如何运动?

  答: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匀速直线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二力平衡条件)

  2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

  `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无关,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关系是: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分离接触面和变滑动为滚动。其中分离接触面的方法有加润滑油、气垫和磁悬浮。

  2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答: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变滚动为滑动。

  24、什么叫力?

  答: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叫做力,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其中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是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力相互作用中,其中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25、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答:力使物体的形状、体积发生改变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表现为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共同发生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26、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27、什么叫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有什么区别?

  答: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叫做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有一种定量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共同点是都要标出力的大小、作用点和表示方向的箭头,重要区别是力的图示要有表示力的大小的标度。

  28、为什么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

  1、什么叫压力?

  答: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方向如何确定?答:垂直作用于物体的受力表面。

  3、压力是如何形成的?

  答:压力是弹力的一种形式,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

  4、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是什么?

  答:压力与重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可以大于物体的重力,也可以等于物体的重力,还可以小于物体的重力;在有些情况下,压力与重力无关。

  5、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表示?

  答: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6、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是什么?

  答: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7、什么叫压强?

  答: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8、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答: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9、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牛,受力面积的单位是米,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帕是个很小的单位。

  10、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多少?答:0.5Pa

  11、增大压强的方法是什么?答: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12、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答: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13、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14、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工具是什么?在结构上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答:压强计结构上主要由U形管和装有橡皮膜的金属盒组成。

  15、100P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表示物体1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00牛。

  16、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

  答:(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璧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都相等;

  (4)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5)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7、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答:p=hρg

  18、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深度越深,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

  越大。

  19、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气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20、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什么实验?

  答:是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21、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其它实验还有哪些?答:瓶吞鸡蛋实验、覆杯实验等。

  22、最早测出大气压的实验是什么?

  答: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做的托里拆利实验。

  23、标准大气压的值是多少?

  答: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0.76m)(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通常把

  1.0×10Pa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24、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少米高的水柱?答:约10米

  25、大气压变化的规律有哪些?

  答:大气压与高度和天气等因素有关。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冬高夏低,晴

  高阴低。在20xxm的高度内,高度上升12m,气压降低133Pa,即降低1mm高水银柱的压强。

  26、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什么?

  答: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的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减小而降低。

  27、高压锅的原理是什么?

  答:由于锅盖的密闭性和加压阀的作用,使锅内的气体压强能达到两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升到120℃,使食物更易煮熟。

  28、什么叫气压计?气压计有哪些类型?

  答:测量气压的工具叫做气压计。气压计主要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两种形式。金属盒气压计也叫无液气压计。

  29、什么叫做流体?

  答:通常把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因为它们都具有流动性。

  30、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是什么?答: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1、什么叫浮力?

  答: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称为浮力。

  32、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33、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34、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则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5、浮力计算公式有哪些?

  答:(1)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

  (2)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或气体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

  (3)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4)漂浮或悬浮的平衡条件F浮=G物

  第十章力与运动

  1、通过改变什么关系可以控制物体的浮沉?

  答:可以通过改变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2、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答:(1)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浮力大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上浮;

  (2)当浮力等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3)当浮力小于重力F浮<G物,则物体下沉

  3、物体的漂浮条件是什么?答: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F浮=G物4、如何通过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

  答: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

  (1)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体上浮,静止时到漂浮;

  (2)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浮体悬浮在液体中;

  (3)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ρ物>ρ液),则物体下沉,静止时沉底。

  5、改变物体浮沉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改变物体自身重力;

  (2)改变液体的密度;

  (3)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6、什么叫做悬浮?答: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时,既不下沉也不上浮,可以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这种状态称为悬浮。

  7、打捞沉船的方法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答:浮筒法;原理是:浮筒下沉---增大排水体积---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减小重力---重力小于浮力,沉船上浮。

  8、什么叫密度计?其原理是什么?其刻度特点是什么?

  答: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原理:利用漂浮条件来工作。刻度特点:上小下大、上疏下密、刻度不均匀。刻度数值是: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9、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通过改变自重实现浮沉。水舱进水,重力大于浮力,潜水艇下潜;水下航行时,浮力等于重力,潜水艇悬浮;水舱排水,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上浮。

  10、气球和飞艇的原理是什么?

  答:气球和飞艇的升降主要靠改变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及自重来实现的。球和飞艇的气囊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它们利用空气的浮力工作。11、使密度大的物体漂浮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将物体做成空心,增大排水体积,从而增大浮力。(轮船就是用这个原理制成的。)(轮船的工作原理是:漂浮条件)

  12、什么叫排水量?答: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在长江与大海中航行时,排水量不变)

  13、什么叫平衡状态?答: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4、什么叫平衡力?

  答: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15、什么叫二力平衡?

  答: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16、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答:当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彼此平衡。

  17、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答: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8、为什么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要使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答:目的是为了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的起点获得相同的初速度。19、牛顿第一定律如何形成?

  答: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实验事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总结和推理而获得。牛顿第一定律虽不能通过实验直接验证,但大量事实证明它是正确的。

  20、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之间的规律。

  21、什么叫惯性?答: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2、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答: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物理知识点总结15

  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物理的知识点总结03-31

物理知识点总结11-19

物理知识点考点总结03-30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11-14

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2-15

物理知识点学习总结12-18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8-17

物理知识点总结【热】01-13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9-17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01-17